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经济总量中的60%来自港口海湾地带,湾区的概念由此而来。一般来说,湾区都需具备高度发达开放的经济、突出的海洋特征、优质的生活环境、集聚的创新资源以及区域内部高度融合等要素。例如美国的纽约和旧金山两大湾区,以只占全国0.4%的土地,承载了美国约十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国内六分之一的GDP,分布着50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以及“硅谷”等世界科技创新高地。早在2015年,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就达1.36万亿美元,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6500万标箱,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1.75亿人次,已经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是亚太地区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方。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这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陈云贤《新格局新引擎》)
材料二:

材料三:
粤港澳大湾区要赶上国际一流湾区,需要做好创新引领工作。比如寻求大数据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改造传统动能,培育新动能,这也都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另外,要把治理规则的制定提上日程。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都需要有科学的治理规则和标准。要加快各个新业态、新行业的标准制定,否则必然产生野蛮生长现象。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需要新科技,也需要新的生产标准,更需要新的市场规则,粤港澳大湾区离不开新标准、新规则的制定。
(《2017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观点集萃》,《光明日报》2017年11月27日)
材料四:
湾区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其开放性吸引着无数创业者和投资者,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动力源。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民营企业可更好地对接海外先进技术、人才,增强有效供给。同时,国内企业也可以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加速“走出去”。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难点,在于提高协调能力与形成合作机制。要有效地促进各方相互合作,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规划与建设等可以先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说。对于涵盖了9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推动多方形成合力瞄准共同利益寻找增量,形成一套有效的协调机制,是题中应有之义。
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邹新月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不一,要根据各自特长来发展特色经济。他建议,深圳可以参照旧金山的做法,主打科技金融,而广州最适合打造商贸中心和服务创新中心,建立债养交易平台和贸易平台,对整个湾区的金融资源进行优势补充。
(《83个关键词,寄语大湾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湾区一般经济高度发达开放、海洋特征突出、生活环境优质、创新资源集聚以及区域内部高度融合。
B.海湾经济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占比突出,我国正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推进内地同港澳的互利合作。
C.早在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就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活力与潜力十足。
D.粤港澳大湾区只要实现了大数据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功能,就能赶上国际一流湾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的纽约和旧金山两大湾区具有湾区的典型特点,土地虽少,但人口总量、经济贡献量却不少,科技创新含量高。
B.纽约湾区与东京湾区相比,人口密度、人均GDP总值、占地面积、集装箱吞吐量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等均略有不及,但机场旅客吞吐量、第三产业比重和世界100强大学数量基本相当。
C.粤港澳大湾区中各个地区或城市的发展条件不同,大湾区、内地9市同港澳相比有人口、面积方面的优势,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存在明显不足。
D.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远远超过其它三个湾区的总和,可见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制造业,在港口建设及运营方面取得了一定优势。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你认为内地9市的建设存在着哪些不足?今后应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5 02:1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诗经》《三国演义》《红楼梦》到《阿Q正传》,从《奥德赛》《神曲》《复活》到《追忆似水年华》……面对这样一份书单,人们会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些声名卓著的文学经典。对于汇聚一个社会共同的文化经验以及民族身份的认同,文学经典拥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尽管诸多文学经典业已进驻小学课本,“何谓文学经典”仍然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很长时间内,人们不断试图寻找鉴别文学经典的普适标准或是建构一个标准化评估体系。
普遍主义者尝试寻求一种确定经典文本的普遍标准,可以用它来抗拒时代因素的干扰,希望遵循一套标准的操作程序即可锁定文学经典篇目。然而,迄今为止,人们无法从众多文学经典之中提炼某种文本结构的共同特征。从叙述模式、文本类型到语言的修辞、韵律,众多文学经典无法清晰地显现某种共享的内在结构。某种程度上,这种广泛的意愿背后隐含了巨大的焦虑——许多人没有信心论证古老或崭新的文学经典与眼前这个时代究竟有什么关系。如果文学经典来自某种无可争议的“本质”,众多烦恼即刻迎刃而解。一批人曾经倾向于求证,文学经典的普通特征在于显示种种高尚的美德。然而,这种考察多半劳而无功,四分五裂的价值观念至少表明:作家或者文学经典之所以如此伟大,绝不是因为皈依了哪一种高尚的道德理想。另一些批评家热衷于把文学经典的普遍性寄托在一些美妙的概念上。例如,“审美价值”“民族文化特征”等等。但是,这些判断的逻辑并未自给,人们很容易找到例子证明,符合上述特征的许多文学作品并未晋升为文学经典;更为难堪的是,这些概念无法摆脱历史的纠缠:所谓“审美价值”或者“民族文化特征”,没有一个历史的时空坐标几乎无从谈起。
有趣的是,计量公式与普适标志的缺失并没有影响社会的文学经典认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文学经典的辨认存在另一套标志。远在文学阅读开始之前,这些标志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个稚童不可能清晰地理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含义,但是,文化权威事先指定,必须诵读这些诗句。换言之,文学经典的标志不是保存于文本内部。而是显现于文本的外部位置——即一部文学作品在文化场域之中赢得的位置。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小学课本收录了一些文学经典,但目前鉴别文学经典的标准化体系还未建构起来。
B.众多的文学经典在叙述模式、文本类型和语言的修辞、韵律等方面根本不存在共同特征。
C.文学经典的普遍特征在于表现某种高尚美德,这是一批人考察诸多作品后得到的结论。
D.现实中,大多数人常常用与批评家、文化权威关系不大的另一套标准来辨认文学经典。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文学经典判断标准的确立这一问题,论述了标准确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B.第一段明确指出了文学经典举足轻重的意义,并提出了本文将要进行论述的话题。
C.第二段从批评家探寻经典文本普遍标准的历程,得出了判断标准难以确定的结论。
D.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述了文学经典的标志“显现于文本的外部位置”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们能找到辨认文学经典的普通标准,那么文学经典与时代的关系就可能得到回答。
B.诗歌《登高》成为公认的经典文本,是因为真实展现了杜甫艰难困苦中的家国情怀。
C.若没有历史的时空坐标,那么作品的“审美价值”或者“民族文化特征”就几乎无从谈起。
D.某一文学作品是否堪称经典,若难从文本内部判定,可从其在文化场域的位置去考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空的表情
《诗经》里说:“蝃蝀在东,崇朝其雨”,意思是说若东方见虹,立刻就要下雨。实际上我们见到虹的时候,天空中已在下雨,因为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成的。虹作弧形,红色在外,向内有橙、黄、绿、紫等色。虹的中心在地平线下,所以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不过一个小半圆。虹的颜色捉摸不定,时常更变。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上,那红、黄、蓝、绿各色俱备,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下,就不见红色,若在十分之一公厘,则虹即无光彩而作白色了。
和虹相类的现象在天空中还有晕。晕有大小两种,都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大的晕是由于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结成冰。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古人有“月晕而风”之语,晕无论大小,都是风暴将临的预兆。太阳旁的晕,不但比月晕多,而且颜色亦更美丽,不过因阳光刺目,普通人不注意罢了。晕也有红、黄、青、绿各色,大的晕青色在外,红色在内,小的晕则相反。
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宋代范成大诗“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同一现象早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气象学上可以这样解释,在日中的时候,对流很盛,空中湿气易于凝结成云,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若是空中湿气很重,云层一定很厚,不能见霞。晚上见霞,乃是空中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主晴。晚上地面因辐射而冷却,不应有对流,但成雾,雾是不会有色彩的。若是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将下雨的征兆了。
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都可以为天气晴雨的预兆。在范成大的《吴船录》内有“庐山带帽,平地安灶。庐山紧腰,平地造桥”,这谚语是很准确的。凡山岭的区域,云慢慢上升就是天晴的预兆,若是慢慢地下降,就是将下雨的预兆。夏天中午以前,若是满天是如堡垒般很厚的积雨云,则当日下午即有雷雨。苏东坡诗“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但大块白色的积云,若不十分浓厚,虽满布天空,亦不降雨。所以俗谚叫“楼梯天,晒破砖”,盖满天都是积云的时候,虽是一样高低,但看来总觉得近者高而远者低,形似楼梯,这是久晴的预兆。云行之方向亦可觇风雨,俗谚说“云行东,马车通;云行西,马溅泥”,这也是很灵验的。但以天的颜色和一处的风云来做预告的根据总嫌不足,要预告精确,必得多设气象台,各处用无线电联络起来,每天制图才能有效。
(选自《竺可桢全集》第二卷,有删改。)
(注释)①蝃蝀:音当地dìdōng,虹。②公厘:毫米的旧称。
【小题1】下面对全文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从虹的颜色、形状可推知天气情况。
B.天空呈现出的各种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C.晕的大小、颜色都可以预报天气。
D.云呈现的高低、方向、厚薄与天气的关系。
【小题2】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形成的。
B.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
C.晕有大小之分,大晕是低云所成,小晕是高云所成。
D.云向东移,预示着晴天;云向西移,预示着阴雨天。
【小题3】依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情境中四个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上,妈妈说:"孩子,上学时带上雨伞,昨晚我看见月晕了,可能会下雨。"
B.在阳台上,爸爸看见天边的晚霞,对妈妈说:"快要下雨了,我们就不到公园散步了。"
C.一群游客登上庐山,看见云慢慢上升,像戴了一顶帽子似的。其中一位高兴地说:"明天也许是好天气,我们可以好好欣赏庐山的风景了!"
D.体育中考前两天,班主任看见满天都是积云,像楼梯似的,于是对同学们说: "我估计,体育中考那天不会下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自钱塘江入绍兴古镜湖,向南经曹娥江至剡溪,最终溯源石梁而登天台山,全长约200公里的“浙东唐诗之路”,留下诗篇无数,天台就是诗路的目的地。《全唐诗》及《全唐诗续拾》收载的诗人2200余人中,先后有近300多人吟诵天台山,留下1300多首诗歌。

特色小镇建设加快了唐诗“物化”的步伐。天台以北,在琼台仙谷光怪陆离的崖壁上,一首首描绘天台山风光的诗句将人拉回千年前的盛世大唐,以石梁景区为核心,天台“云端·唐诗小镇”呼之欲出;天台以西,唐代诗僧寒山子曾隐居70余年,著《寒山集》,依托寒岩、明岩、寒山寺等景区集中的资源优势,“寒山小镇”跃然纸上。刻石立碑、建馆塑像、景观复原、影视拍摄、建立唐诗书院、制作创意产品,该县通过多种方式,使“诗路文化”在特色小镇中再现。

(摘自《“诗与远方”犹在随唐诗游天台》,《光明日报》2019年2月17日)

材料二:

国家级特色小镇分类占比情况

特色小镇分类很多,其中文旅特色小镇受到欢迎。文旅特色小镇的最初形态是以江南六大古镇和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为代表的古城古镇,这个时期对古城古镇以观光为主。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文旅小镇的需求升级为休闲度假游,无论是人文景观的游览还是风俗文化的体验都可以在文旅小镇享受的。

(摘编自《文旅特色小镇发展及开发模式分析》)

材料三:

特色小镇是聚集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特色小镇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我们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资源要素的整合集成与优化重组,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发展之路。

(摘编自曾志敏《特色小镇建设须走出新路》,有删改)

材料四:

政府的创新理念和明确的政策支持对于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英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起实施的乡村小镇建设,经历了由“单纯强调中心村建设”到“因地制宜进行村镇建设”的过程,政府改变过去单一的建设中心村的做法,使村镇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局面。

纵观闻名全球且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特色小镇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构建“特而强”“小而精”的产业生态系统,找准“产业生态位”是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得以发挥的关键。产业生态位决定了资源要素甚至产业性质的差异,是产业间共生互补或竞争关系的基础和前提。特色小镇不必追求像大城市那样的产业体系,更不用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应聚焦某个优势产业,围绕其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确保形成主题性强的特色小镇。

(摘编自白关峰《国外如何建设特色小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浙江天台县建设“云端·唐诗小镇”“寒山小镇”等特色小镇是将唐诗“物化”的重要过程,同时也凸显了“诗路文化”的特点。
B.从“国家级特色小镇分类占比情况”看,我国国家级特色小镇功能类型多样,发展态势良好,而且比例分配均匀。
C.搞好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发展之路。
D.特色小镇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有产物,借鉴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建设我国的特色小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天台县在唐诗上做文章,其特色小镇的刻石立碑、建馆塑像、景观复原、影视拍摄等再现了“诗路文化”。
B.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到文旅特色小镇旅游,由最初对古城古镇的观光游升级为休闲度假游。
C.国外建设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找准“产业生态位”就可以构建特色小镇“小而精”“特而强”的产业生态系统。
D.四则材料虽侧重点不同,但都围绕建设文化特色小镇这一中心,分别谈到它的发展状况,发展前景,发展意义,并介绍了国外成功的经验。
【小题3】我们应该如何建设特色小镇?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题文)(2015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联考卷(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教育目的的价值追求应该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中介转化地位决定了教育只能着眼于人的发展。然而,教育培养的不是抽象的人,不是无价值内涵的人,而应该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
实践的人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和能动的存在物,这表现在以“主体性意识”为核心的自为、自觉、自主、自由、自创等诸多方面。主体虽然特指人,但人并不因此就能自然而然地成为真正的主体。即使在某种意义上人都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主体,也有一个主体性强与弱的差异。真正作为主体的人或主体性强的人,必须具有相应的主体价值、主体能力、主体权利、主体义务、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人在实践活动中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主体力量,并正确地使用和发挥这种力量。为此,人就必须客观地认识外界客体和正确地认识主体自身,这是人获得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
教育要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关键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要引导人去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二是要引导人去充分认识和把握自身的价值。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他越能科学地认识把握客观规律,越了解客体,越具备实践活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他的主体力量就越强,就越能适应和超越客观现实。因此,认识和把握客体,是人确立自己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但是,认识和把握客体,具备与客体交往的实践活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只是客观地赋予了人以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能否得以发挥和确证,还取决于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的强弱。要提高人的主体性和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教育就必须引导人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即充分认识人在客观规律和客观环境面前的潜在的巨大能动性。据此,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超越意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人认识外部世界的规律和人自身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主体化,增强主体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自由度和自觉度。教育只有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才能更有效地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同时也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必须把人作为主体来看待和培养,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趋势和现代教育目的的核心。坚持从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追求,并依据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发挥和发展了人的主体性来审度教育,这为评判教育的现代性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价值标准,也为教育实施的全过程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
(选自扈中平《教育目的论》)
【小题1】(小题1)下列有关“教育”和“教育目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在自身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而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处于中介转化地位。
B.教育引导人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也就是引导人充分认识自己在客观规律和客观环境面前的潜在的能动性,从而提高人的主体性。
C.引导人认识外部世界的规律和自身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使人更好地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此。
D.教育要有效地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参与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人具有能动性,具有主体性意识,他们表现出自为、自觉、自主、自由、自创等特点。
B.不同的人,主体性强弱不同,在主体价值、主体能力、主体权利、主体义务、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方面会存在差异。
C.人们在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前,就应该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充实自己的主体力量,并正确地使用和发挥这种力量。
D.人们在获得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后,才能客观认识外界客体和正确认识主体自身,所以人应该争取尽早成为实践的主体。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要把抽象的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把无价值内涵的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B.主体力量较强的人,能科学地认识、把握客观规律,具备实践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适应和超越客观现实。
C.现代教育呈现出把人作为主体来看待和培养的趋势,现代教育目的的核心也在于把人作为主体来看待和培养。
D.评价教育的现代性,最根本是看教育的目的是否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其是否注重人的主体性。

同类题5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喜悦如莲

雪小禅

喜与悦,两个字都妙。我喜欢这两个字,喜字就是俗世里的好,是馒头上的那点红,透着欢快,透着喜欢。悦是禅意,是初雪的曼妙,是你与我初相见,刹那间的天崩与地裂。

喜悦是这样的好,大雪压住红尘,一个人在屋子里围炉煮雪问禅意,墙角的梅花透着清香,翻看一本老相册,听一段上世纪 30 年代录制的老唱片,给朋友打一个电话,告诉他,下雪啦。

喜悦是这样的美,有老友,10 年不见,忽然一日扣了门环。见到两下都怔住,从前的那个少年,如今手牵了小儿站在门外,笑逐颜开地介绍:囡囡,快,叫小姨。瞬间,眼睛就湿了。

喜悦还是,和三五知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半夜里跑到大街上吃烧烤,一人5瓶啤酒摆开,不用杯子,就这样边喝边聊,把爱情说上三千年,直到口也干舌也燥,直到泪眼朦胧。我见喜悦,是薄雾中的荷,淡淡的,旁逸斜出,透着人世间的欢与愁;喜悦见我,是一低头的羞涩,是一举手的婀娜。

几年前,我曾是那自以为深沉的人,一脸的忧郁与茫然,与人说话,必然引经据典,处处不忘卖弄与显摆;同学聚会,我定要去买新衣做头发,生怕别人说出半句不好。这丝丝虚荣心是我的铠甲,处处透着虚张声势。

去年,我去旅游,车在高速上飞奔,被撞倒时,我还正听着一段小夜曲。醒来时,大夫伸出一个手指问:这是几?

我看到两个手指头,然后笑她:你这是干什么?我又不是 3 岁儿童。旁边一同来的女友抱住我哭,我扭头看周围,全是我的朋友与亲人。他们说,你有一个小时不省人事,我们以为,你不在了。

刹那间,我恍如隔世。

我有一个小时,是在天堂了,如果无法醒来,我就是那边的人了。

我从此懂得,这余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赚来的,我要善待自己,要善待周围每一个人。从前,我对朋友挑三拣四;但现在,我常常以喜悦之心对待所有人、所有事。

朋友说我变了,变得这样随和喜气;家人说我变了,变得这样体贴与关怀。我才知喜悦的好,喜悦,不是一个人的喜悦,是我把喜悦生于内心,传播于人间的一种暖意。

早晨上班,我步行。看到有老夫妻相扶着散步,看到孩童背书包上学,看到早春新发的芽,我喜悦。因为,又是一年春来早,又是一天如此美妙。

上班,我和同事共同做了一个表,喜悦!因为同事说,本来这个表要两天做完,没有想到半天就搞定了。

下班,去菜市场,黄昏了,出摊儿的都摆了出来,九头鸟炸鸡排第三家最好吃,麻辣鸭脖子是“老武汉”做得最好。卖菜的一溜摆出来,红的红,绿的绿,上面淋了水,更显得那 样妩媚,有年轻女子提着一捆菜前面走,我看着女子提着满篮不重不轻的俗绿,竟然觉得她是诗意的。

一个小女孩子,不停地翻阅着路边每秆草茎的腋下,寻找那种艳红的小浆果,然后将其捏碎,酒红色的汁滴在椭形的指甲上,慢慢染成一圈儿淡淡的蔻丹。那是街道边上的另一景, 让我想起自己的少年,也曾经这样染过蔻丹。

这生活,是这样的美,这样的艳,这样的让人喜悦,我慢慢走着,提着红的红绿的绿的菜,唱着戏。黄昏里,一个喜悦如莲的女子,心情散淡,眼角眉梢间,有情,有义,有爱。如果你恰巧路过我身边,我会说:嗨,你也在这里吗?

(有删改)

【小题1】本文开头在点明“喜悦”这两个字的意义的时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小题2】作者在文中说“朋友说我变了,变得这样随和喜气;家人说我变了,变得这样体贴与关怀。”你认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
【小题3】结合文意,请你逐条概述文中表达的“喜悦”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