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   叶

张炜

从月亮的位置来看,天是到了午夜了。露水真盛,烟叶上湿淋淋的,像刚落过了一阵小雨。田野上到处都是“嚓嚓”的声音,那不知有多少割烟刀正从烟秸上划过。

年喜割着烟,老打哈欠。有一次烟刀削下去,差点儿削了手指,他心里一惊,睡意立刻没了。

邻地升起一堆火,颜色很红。他立刻觉得身上冷起来,摸摸身上的棉衣,棉衣已经湿漉漉的了……他迎着那火走了过去。

跛子老四就坐在火边上割烟。他的面前就放着一块被烟汁染绿的木垫板、几柄形状不同的烟刀。身侧还放了一个录音机、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他就像没有看见有人在旁边蹲下来一样。

年喜在看他割烟:一个又高又大的烟棵放到垫板上,接着被一只大手按住,另一只手伸下刀来,“哧哧”地割起来。

仿佛只用了刀尖,左一拨右一拨,每片烟叶就带着属于它的那截烟骨掉下来了,而且顶叶、中叶和底叶各自分开,所带的烟骨形状也有所不同。

真好刀法。这简直不是割烟,是熟练的医生解剖一个什么生物。年喜对跛子老四佩服极了。

“四叔,该歇歇了。”年喜两手抄在袖筒里说。

跛子老四当啷一声摔了刀子,说:“歇歇!”

他从火堆里面掏出一个大泥蛋,砸开,露出喷香喷香的肉来。他又找出了一个瓷酒瓶儿,对在嘴上喝一口。他一手将酒瓶递给年喜,一手撕下一条肉来放进嘴里。

喝过几口酒,两个人的脸都红了。跛子老四的话开始多起来。他问年喜烟割了一半没有?年喜说没有。他失望地摇摇头说:

“你割烟怎么不在地里生堆火呢?割了手怎么办!”

年喜说:“我看好多人也不生火……”

“他们!”跛子老四抬头往远处瞥了一眼,生气地说:“你能跟他们学吗?跟他们学能成个好务烟把式吗?一夜一夜坐在地里,没有火,寒气都攻到身上去了;想吃什么了,放火里烧烧就是……怎么能不点一堆火?!”

年喜笑了。

跛子老四又喝了一口酒,连吸了五六锅烟,就将小烟斗递过来。

年喜连忙摆手:“不会,我不会吸烟,吸了咳嗽……”

跛子老四大失所望地收起烟斗说:“年喜你啊……你完了。”

“我怎么就完了?”

“种烟人不会吸烟,还不是完了!”

年喜红着脸说:“好多人就不会吸的……”

跛子老四生气地蹲起来:“我说过一遍了——你能跟他们学吗?跟他们学能成个好务烟把式吗?你不会吸烟,能知道你种的烟叶什么味道么?烟叶到了集市上,你得轮番尝一遍,什么味儿要什么价钱!”

“味儿能差多少!”

“什么?!”跛子老四气愤地站起来:“种烟人不就求个‘味儿’吗?差多少?差一丝也别想瞒过我……”

年喜就让他转过身去,然后分别将一片顶叶、中叶和底叶放在火上烘干,揉碎了分开让他尝。他每种只吸两口,就分毫不差地指出:这是顶叶,这是中叶,那是底叶!

年喜惊讶地看着他。

“别说这个,你就是使了什么肥,也别想瞒我……”这倒有点玄。年喜跑到自己地里取来几片不同的烟叶,烘干了让他吸。他这回眯着眼睛,再三品尝,最后说:

“这份烟味儿厚,使了豆饼!那份辣乎,使过大粪!那份平和,大半使了草木灰……对不对?”

年喜拍打着手掌,连连说:“绝了!绝了!”

跛子老四摇着头:“到底是个‘学生’,……这有什么绝的!种烟人就得这样。”

他说完又喝了一口酒,擦着嘴巴说:“好酒啊……”

年喜长时间没吱一声。他在想着什么。

跛子老四放下酒瓶,惬意地往火堆跟前凑一凑,又回手按了一下录音机。

有个女人在里面唱。是一首近来常常听到的歌,但年喜记不起这叫什么歌了……他请跛子老四重新按一次。

……

烟叶丰收了,

多么叫人喜欢。

我们拣烟叶,

不怕劳累加油干,

一片片呀拣起挂在小棚间。

……

“嘿嘿,是唱‘烟叶’的!四叔你听……”年喜可听明白了,叫着。

跛子老四笑着说:“她要不是唱烟叶,咱还听么?”

年喜笑了。

跛子老四烘着手,又转过去烘着后背。他说:“种烟人不易哩。你想想从种到收,在这田里熬了多少夜!割了烟再晒干,一夜一夜都得在这地里守着。生一堆火,喝一口酒,身上热乎起来,这就不怕湿气了;吃点东西,长一些精神,这半夜才能熬过来。吸烟也是长精神的好办法……”

“录音机也是好东西。”

“好东西!一个人孤孤独独地坐在烟地里,听它唱唱也有好处。又不是今天做了明天不做,不是;这一辈子都得在这烟地里做活了。你多想想这是一辈子的事,你就不会马虎了。你就会想想办法,把日子过得有意思些。”

“一辈子”三个字使年喜心里沉重起来。他不由得要去想今后那漫长无边的种烟的日子、那数不清的劳苦和欣喜……他仰望着闪烁的北斗,心头升起一股肃穆的、冷峻的感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营造了一种秋夜凄清冷寂的氛围,也自然引出下文对割烟人的描写。
B.跛子老四生活得很惬意,晚上割烟时,酒肉齐全,并带着收音机,体现了他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性格特点。
C.跛子老四不仅能准确地区分顶、中、底烟叶的味道,还能分辨出烟叶施用了什么样的肥料,显示出他是个技艺娴熟的好务烟把式。
D.跛子老四两次对年喜说“你能跟他们学吗”,是因为他认为他们是不合格的种烟人,他希望年喜能做个好烟农。
【小题2】小说结尾说“他仰望着闪烁的北斗,心头升起一股肃穆的、冷峻的感觉”,请简要分析年喜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觉。
【小题3】小说以“烟叶”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4:39: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精准农业技术
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将一切农业技术措施的制定均以大地块为管理单元,比如施肥,施肥量的计算是以地块亩平均量进行的,上千亩大的地块内肥力水平差异很大,平均施肥就会造成施用量与需要量的不均衡,不能充分发挥作物生长的潜力,影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精准农业技术是将农田划为较小单元,并以这种较小单元的作物产量和生长环境条件的时空差异性为依据,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要变量投放农用物料。它是基于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和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集成组装起来的作物生产管理技术。其目标是更好地利用耕地资源潜力,科学投入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精准农业技术以地图为依据,准确的地面定位系统是实施精准农业技术的基础,通过卫星定位可以准确记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田间调查装备或车辆田间作业的位置和识别农业地理数据。
装备了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的农业机械提高了田间作业的“精度”,在定位、导航的基础上,实现了把大块农田变为小块管理,根据小田块基本相同的土壤和作物生长特性,作为农业物料投放的决策依据。
精准农业的“精准”在于利用GPS技术,能即时测到到谷物流量、湿度、温度、行驶距离、收获面积准确位置等诸多数据。根据管理单元土壤特点和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管理作物生产的每一项措施。各种农业物资实施变量投放(如化肥、除草剂、杀虫剂、种子等),做到既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又减少农业物资投放的浪费,从而降低消耗,增加利润。
中国农业需要现代化,中国农业需要保护性耕作,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亟需保护,相对传统农业作业方式而言,精准农业作业方式与设备的应用,可以看作是一场农业技术革命。
【小题1】下列对“精准农业技术”这一定义下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A.精准农业技术是一种将农田划为较小单元,并以这种较小单元的作物产量和生长环境条件的时空差异性为依据,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要变量投放农用物料的现代化农业技术。
B.精准农业技术是以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和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为基础集成组装起来的作物生产管理技术。
C.精准农业技术是以更好地利用耕地资源潜力,科学投入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农业技术。
D.精准农业技术是区别于传统农业技术,装备了卫星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的现代化农业技术。
【小题2】下列不能作为“精准农业”之所以“精准”的依据的一项是( )
A.以地图为依据,拥有准确的地面定位系统。
B.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田间调查装备或车辆等先进设备。
C.装备了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的农业机械提高了田间作业的“精度”。
D.利用GPS技术,能即时测到谷物流量、湿度、温度、行驶距离、收获面积准确位置等诸多数据。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农业往往以大地块为管理单元,制约了作物生长的潜力,影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B.精准农业技术可以通过准确记录各种农用机器田间作业的位置和识别农业地理数据。
C.精准农业由于实现了大块农田变为小块管理,根据小田块的实际情况,作为农业肥料投放的决策依据。
D.精准农业能运用先进技术对作物生产实施有效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精准农业可以充分利用耕地资源潜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B.目前,我国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精准农业过渡,实施精准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C.发展精准农业,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精准农业作业方式与设备的应用,是一场农业技术革命,在中国的前景十分广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内燃机之父”史绍熙:科教兴国梦 拳拳赤子心
靳莹 冯国梧
史绍熙原名史绍华,1916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义庄村的普通农家。193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5年史绍熙考取公费留英,1949到1951年他受聘为英国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研究员,从事内燃机的研究,并在英国《工程》杂志上发表了《稳定流及脉动流的临界雷诺数》论文,引起了国际上的注目。
1951年史绍熙决然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谢绝各种挽留与劝阻,返回祖国并接受母校的邀请,到天津大学任教授。那时,新中国刚成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高校中也没有内燃机专业。然而内燃机却是国民经济与国防部门广泛应用的动力机械。史绍熙回国后第二年便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内燃机专业,亲任内燃机教研室主任并讲授热工学、气体动力学、燃烧学、内燃机设计、高速柴油机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同时组织翻译了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苏联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建立了内燃机实验室,成为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87年,他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亲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科学研究中,史绍熙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当时工业和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史绍熙于1959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兼具传统燃烧方式长处的新型燃烧系统——复合式燃烧过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荣获了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被列为新中国成立50年共和国科技丰碑与重大发明之一。接着,他组织开发了当时国家急需的105系列柴油机、85系列柴油机等,并研究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转速为3000转/分以上的高速柴油机和第一台两级自由活塞式发动机压气机。
1978年,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积极支持创建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史绍熙在忙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1983年他创办了《内燃机学报》,1984年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编的380多万字的《柴油机设计手册》。1980年,史绍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的同时,还一步步引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
史绍熙始终走在国际学术的前沿,连续多届在国际内燃机会议上主持会议、宣读论文。他的成就引起国内外的注目,他相继担任国际内燃机学会领导小组成员、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内燃机会议是世界公认的内燃机科学技术领域中最高的学术会议,在史绍熙的大力争取下,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在天津成功地举办了第18届国际内燃机会议。他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者到国外顶级实验室深造,到国际顶级会议上作报告,史绍熙手携手地把一批批年轻的学者带上了国际内燃机的学术舞台。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史绍熙主张要培养“专业素质做经线,道德素质做纬线”的综合型人才,他自己更是做到率先垂范。2000年4月份,84岁的史绍熙动了大手术,可他当时还带着7名博士生,其中两位要在6月份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为此,史绍熙坚持5月中旬就出院回家,由于伤口尚未长好,他一只手按住疼痛的伤口,一只手修改研究生论文;还与学生们详细地讨论问题,鼓励他们充分做好答辩准备。两位博士生顺利地通过答辩,史绍熙很高兴,却精疲力尽地连说话都困难了。
香港理工大学于2000年9月18日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由于重病在身,史绍熙的论文尚未完成。开会在即,理工大学来函敦请赴会。他已自知不可能赴会,但仍要坚守信义,必须把论文寄去。那时,他已是再次入院抢救了。清晨,史绍熙悄悄起身,伏案写论文。医生查房时发现他的输液管内充满红色,原来由于他起身写作,引起了血液倒流,医生们见状,感动得眼圈都红了。论文终于在8月末寄出了。此时离辞世只有15天,他还对国外来的E-mail进行了回复。史绍熙辞世时,家中的书桌上还放着一批未能回复的E-mail和信件。
(摘自2016年9月29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史绍熙虽出身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品学兼优,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在大学里从事内燃机专业的学习,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引发世界瞩目。
B.史绍熙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谢绝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内燃机专业,亲自授课,亲自翻译专著,他是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
C.史绍熙总是以国家需要为先,在建国之初,他认识到内燃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改进或研制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许多内燃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D.史绍熙注重德育,在德行方面成为公认的楷模,他做了大手术后忍痛修改学生论文,还耐心地给学生讲课;重病时仍不忘学术会议,坚持写完论文并寄去。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史绍熙参照苏联教材并结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的。
B.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是史绍熙于1959年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它适应了当时我国的制造工艺水平与使用条件,荣获了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C.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他还致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一步步引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
D.搞科研工作不能故步自封,需要“走出去”,史绍熙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者到国外顶级实验室深造,终于使自己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
E. 在介绍史绍熙对我国内燃机产业的发展时主要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大量的侧面描写,同时用了很多数据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
【小题3】史绍熙对我国内燃机产业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五味调和

吴靖

①中国食文化之道,突出反映于“五味调和”。《素问·五脏生成论》有言:“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周礼·天官·食医》亦言:“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可见古人以味在人体中起的作用作为“和”的先决条件。两段话反映了饮食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调和是为了寻求味的适中,实现综合的味感,即融五味于一肴,达到菜肴整体风味的最佳效果。

②传统的酸、甜、苦、辛、咸五味是五种单一的味感,其中甜是甘的同义词,即不带任何刺激的正味,又是减少刺激的佐味,而酸、辛、苦、咸如不调和,进入口中会给人强烈的刺激性,所以要“和五味以调口”,达到味之和谐感,以符合人的生理要求。在世界各国中,中华烹饪所用的调味品是最多的,从盐、醋、酱、糖、辣椒到酒、糟、胡椒、花椒乃至中草药等,凡数百种之多。然而,倘若只用某种单一的味料,或调制不适度,或不进行节制,就难以形成美味;只有将众多味料“合”在一起,才能使朵颐快感上升为品尝美感。可以说:“和”是中华食之道、味之美的根本标志。

③在技术层面,烹饪要使五味“和”,即从差异到平衡,必须“善均五味”,掌握“调”的本领。中国调味技艺堪称世界之最,但无论哪一种准则都离不开“调”的技艺。这里的“调”不限于盐、醋、酱、糖之类味料的调,是利用主料、辅料、味料的配合及各种烹饪的手段来美化菜肴的味道。正因如此,中式调味技艺很难进行如西方科学所要求的定量分析,而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一切以味的谐调为尺度。

④在中式烹饪中,调味主要是去除食物本身的恶味,激发食物固有的美味以及创制食物原本没有的新味,技法有涤除、压盖、化解、烘托、改进、融合等。以煮肉羹为例,常在其中加入醋和盐,醋不仅代表酸,还可以消杀肉类中含有的臊、膻、腥等不食气味;盐亦不仅仅代表咸,还可以“提味”,即能把肉类中含有的呈鲜物质突显出来。然而,这两种效应又必须让腥、膻、臊或鲜的物质与致酸、致咸的物质发生“化合”作用,这种作用的条件则是让它们溶于水中,用火加热促其反应,显然这种“和”是一种化学生成。

⑤至于创造食物原本没有的新味,更是中华烹饪文化的本质。中式烹饪的最大特色就是能够将众多的主料、辅料和调味品,通过不同烹调方法和步骤,精妙地融于一锅,使其相互浸润、渗透和融合,互补于菜肴之中,使之变革为一种与下锅时的各种物料都不一样的全新美味。必须指出的是,这各种物料的“和”,决不同于“杂”,而是“集多味一品而取其和”,是要求调和多味中,产生一种全新而美妙的艺术境界。

⑥一个“和”字,产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味之飞跃,让中国人吃出了美味,也吃出了健康,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常有天命。”

(选自《书屋》2019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问·五脏生成论》所述,植根于传统五行学说,说明饮食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
B.单有味料并不能成就美味佳肴,还需要主料、辅料及各种烹调手段。
C.五味的融合离不开调和,所以中式烹饪的调和技艺非常重要。
D.作者将中式调味技艺和西方烹饪进行了对比,指出中式技艺无法做到西方科学要求的定量分析,而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手法,使论述既有理论依据,又生动形象。
B.中式烹饪中数量众多的调味品是产生舌尖上的美味的必要条件。
C.作者以煮肉羹为例,说明了调味对激发食物固有的美味及创制食物新味的重要作用。
D.中式烹饪技法众多,烹制过程十分讲究,常常能产生全新而美妙的艺术境界,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中国饮食文化中“和”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的消失

①何为“故事”?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这样认为:“口口相传的经验是所有讲故事者都从中汲取灵思的源泉。”在当今这个充斥着小道消息的时代,我们似乎最不缺少的是“故事”。一桩事情发生了,其“故事性”的强弱与否,取决于它所产生的“未曾料到”对我们的生活经验到底产生了多大的颠覆。我们都认为这是“故事”,而根据本雅明的理论,这恰恰不是故事。

②故事的要义不在于讲述“未曾料到”的事情对我们生活经验的颠覆,而在于传达了“口口相传的经验”。( )故事讲述的关键,在于把握到人们生活中经验的共通状态,并将这种共通经验由幽深处呈现出来。真正的故事乃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公器

③在西方文学传统中,《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化中故事讲述的真正开端,也是故事讲述的高峰时刻。《荷马史诗》中的主角是英雄人物,然而,“神”的在场使所有的“英雄”顿然呈现出其凡人的特征,阿迦门农虽贵为众王之王也难抑自己的贪欲,而奥德赛,这个古希腊最聪明的人,也在归家的途中一次次迷失。在以“神”为背景的叙述中,“英雄”呈现出了凡人人生的整体内涵,有生必有死,是高贵也是卑贱的,是自信也是失落的,完全相反的人生品格在一人身上聚首,勾勒出凡人人生的整体形象。

④《荷马史诗》之后,故事讲述的传统绵延不断,《圣经》文学、骑士文学、中世纪民间文学以至到文艺复兴文学传统的初中期,因为这些文学传统都给予了“神”的超验性以确然的存在位置,所以在“神”的朗照之下,人的整体性品格一直是明朗的,而由对人生整体性的共同领悟则构成了故事圆舞的核心。

⑤圆舞蹁跹,故事不断,直到16世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出现,故事讲述由此走向衰微。在中世纪骑士文学传统中。骑士的使命是维护圣教,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最后总是要在因他找寻而呈现出的“神迹”面前观证、赞唱自己一生的。在《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以骑士之名出发,找寻到的却与“神迹”无关,他策马引仆向前冲,却不知道要走向何处。在西方文学传统中,《堂吉诃德》首次出色的描绘了人生旅程因“神”的缺席而产生的失栖与碎片感。这种碎片化的人生体验,与人生的整体体验相对,包含着深刻的虚无主义,并由此产生了对人与人之间经验共通性的彻底否认。

⑥《堂吉诃德》之后,故事传统继续衰落,到19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而达到高潮。西欧现实主义文学标榜眼见为实,摈弃一切超验。在西欧,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的成功造就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拿破仑之神”,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以及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其实都是“拿破仑之神”的信徒。然而,“拿破仑之神”引导他们走上了向现实和他人掠夺的骑士之旅,却没有提供一个使之回顾、唱赞自己一生的完整化契机。“拿破仑之神”在文学传统中的出现,是从《荷马史诗》以来,西方文学传统延续数千年的有“神”叙事的最后闪光,自此之后,进入尼采所预言的“上帝死了”的时代。“上帝死了”,现实之人失去了发现自我完整性的光照,经验消失,故事渐远。

⑦卡夫卡则向我们首次展现了故事写作的不可能。卡夫卡在西方文学史上是谜一样的人物,他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在众人讴歌“拿破仑之神”的合唱中,他对于自我与现实世界的虚无性却早早领悟,并将人生彻头彻尾的失败作为自己的宿命坦然接受。卡夫卡对人生虚无的强调,其实是对在资产阶级时代现实个体将再次获得“神”性朗照的坚决否认;在他看来,在绝对没有“神”性降临的时代,写作对人生整体经验的传达已不可能,能做的就是对个体碎片化与孤独本质的展示。

⑧在欧洲文学传统中,从卡夫卡开始,文学开始了无“神”写作。作品不再是展示人在“神”性光照面前的完整性人生体验,而是要揭示人在“上帝已死”时代的碎片化生存现状,这正构成了一战之后欧洲文学的主流传统。在今天,随着世俗价值的全球扩散,故事的消失早已不是欧洲文学独有的现象。然而,故事虽日渐消失,在日益支离的当代,人们对自身完整性的体验和统观却变得日益迫切,在没有故事的时代,我们的文学能否于此补阙?

【小题1】第二段加点词“公器”在文中指的是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二段括号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
①“整体性体验”的实质是一种界限体验,比如新生与死亡、繁荣与衰落、强大与软弱等。
② 以其至深往往使人无从明确查知。
③ 所谓“经验”,并非人们从现实经历中获得的认知碎片,而是人们在层层叠叠的认知碎片中沉淀下来的生活整体性体验。
④ 然而也正因其至深而成为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共同经验。
⑤ 这种整体性体验发生于人们的日常认知而又埋藏于日常认知。
⑥ 因此才具“口口相传”的共通性。
A.①⑤②④③⑥B.③①⑤②④⑥C.③⑤②④⑥①D.①②④⑥⑤③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消失的原因是神的缺席
B.卡夫卡认为写作不可能传达人生整体性经验
C.西欧现实主义文学否认了人生经验的共通性
D.整体性体验因埋藏生活深处而无法明确认知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欧洲文学传统中
故事讲述的发展阶段
标志性作品
特征
高峰阶段

勾勒了人的整体性品格
①   
《堂吉诃德》
描绘了人的碎片化体验
渐远阶段
“拿破仑之神”

 
【小题5】概括第⑥段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