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女

戴希

老太太七十七岁生日一过,老头儿就溘然长逝了。老太太朝思暮想,心中时常涌起如潮般的怀念和悲伤。未出半年,老太太又患上严重的帕金森综合征,生活一下子不能自理了。

幸好来了小儿子,寸步不离地陪着她。小儿子任劳任怨、耐心细致,把老人照料得妥妥帖帖。

一日三餐,小儿子总是精心安排,既充分考虑营养调剂,又尽量做到色香味俱全,努力让老人吃得爽快有益健康。

家中卫生,那是每天小清洗,每周大扫除,始终保持窗明几净、清新典雅的居住环境。

帮老人穿衣,背老人下床,抱老人上桌,给老人喂饭菜,扶老人如厕,助老人服药,为老人洗头洗澡剪指甲,替老人按摩捶背,安抚老人睡觉……从晨曦初露到夜阑人静,小儿子每天都一刻不停地操劳,根本就不知疲倦。

有时,老人恨自己吃喝拉撒甚至大小便清理都要劳累小儿子,自己简直就是个废物,感到心烦意乱或心疼小儿子了,也猛然撞墙,想一命呜呼,却总被眼疾手快的小儿子及时制止。小儿子还和和气气地安慰老人,极力劝导老人要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

“没肝没肺,你不是人!”

“装腔作势,我不要你的虚情假意!”

“我一刻也不想看到你,你给我滚出去,滚得越远越好!”

……

老人故意刁难、挖苦小儿子,对他怒目而视,尖酸刻薄地吼叫,咬牙切齿地辱骂,可小儿子依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依然对老人满面春风、关怀备至。老人无可奈何。

世上哪有丁点儿脾气都没有,长年累月对老人悉心呵护、从不懈怠的儿女啊!可这个小儿子偏偏就是这样的超人!老人觉得自己前世修得好,今生得了福报,竟然得到了这样一个好儿子。老人的眼眶里经常有泪光闪烁。

其实,为老人尽孝,大儿子也责无旁贷,可大儿子有大儿子的难处呀。

大儿子在美国的芝加哥当教授,教中文。他一直把事业放在第一位,一心扑在教研上;他又是大诗人,酷爱诗歌创作,每天都要挤时间码码字;中美两国遥遥万里,远隔大洋,回趟国着实不易,还要购买价格不菲的机票……

听说大儿子的感情生活也多有不顺:娶过五个老婆,先是美国的,继而韩国的,接着日本的,然后南非的,最后是法国的,娶了离,离了娶,只有美国的老婆为他生了个儿子……

偶尔,大儿子能给她寄点儿美元,虽不多,但老人觉得已不错了。老人知道,大儿子已加入美国国籍,美国人可不兴孝顺这一套。大儿子还有点儿中国心,还没有忘本变质,已经不错了,你还能要他怎样?

老人想起二十多年前,大儿子以他们那儿文科全市第一、全省第二的高分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时,多么光宗耀祖啊!当然,如今的大儿子已成闻名遐迩的大诗人、超级大国老美的大学教授,更是为他们家族的脸面贴足了金!

只是,如果……如果大儿子也在身边,小儿子就不会孤立无援、独自操劳了!老人想。

十年后,老人驾鹤西去。

老人临终前,大儿子来电说,法国的妻子正好生了崽儿,他要照顾妻儿,脱不开身,就不回国为老人吊丧了。

依然只有小儿子不离不弃地守护在老人身旁,陪伴老人度过她人生最后的时光。

“谢谢你,亲爱的儿子!”老人要走时十分吃力地说,然后眼角沁出一滴清泪。

老人的这一滴清泪,既凝结了她对大儿子的眷恋,也蕴含着她对小儿子的深深感激。

老人走了,小儿子依依不舍,闷闷不乐。极度悲伤之下,他也不想再活了。

办完老人的丧事,小儿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杀。

小儿子自杀的方式不是服毒,不是割脉,不是跳楼,也不是撞墙,而是倒地摔碎自己,并自毁电脑内的自动程序,卸下身上充电和驱动用的高能电池。

小儿子不是自然人,他是机器人!

亲爱的读者,请原谅我,前面忘了说明:老人还有个女儿,成家立业后定居北京,在一家外企做高管,收入很高,也很善良,但工作太忙,忙得一塌糊涂,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根本没时间照看老人。所以,她就重金购买了这个机器人,用来代替自己照料老人。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19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一段,写老头儿去世、“老太太又患上严重的帕金森综合征”,叙事简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铺垫。
B.小儿子不仅有对母亲物质上的吃穿住行等的悉心照顾,更有精神上的抚慰,作者塑造这形象,是为了表达对人们孝顺美德的赞扬。
C.写老人去世后“小儿子”不舍,不乐,甚至自杀,表现了电脑软件控制的机器人尚能日久生情,表达了对某些人薄情、无情的批判。
D.老人对“小儿子”的情感态度,从开始的抵触到最后的感激“亲爱的儿子”,从侧面表现了老人被亲生儿女冷落的痛苦与孤独。
【小题2】小说结尾部分揭示出小儿子不是自然人,而是个机器人,在前文有哪些暗示?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补叙了女儿购买机器人的情况,补写这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0 06:13: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陈丹青

①1982年秋,我在纽约认识了木心,第二年即与他密集过往,剧谈痛聊。我不愿独享着这份奇缘,便陆续带着我所认识的艺术家,走去见木心。当然,很快,众皆惊异,不知如何是好了。

②自1983到1989年,也是木心恢复写作、持续出书的时期。大家与他相熟后,逢年过节,通宵达旦听他聊,窗外晨光熹微,座中有昏沉睡去的:有触力强撑的。唯年事最高的木心,精神矍铄。

③木心在大陆时,与体制内晚生几无来往,稍事交接后,他曾惊讶地说:“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这样子,过了几年,终于有章学林、李全武二位,纠缠木心,请他正式开课讲文艺,勿使珍贵的识见虚掷了。此外,众人另有心意:那些年木心尚未售画,生活全赖稿费,大家是想借了听课而交付若干费用,或使老人约略多点收益。“这样子算什么呢?”木心在电话里对我说,但他终于同意,并认真准备起来。

④劝请最力而全程操办的热心人,是李全武。他和木心长期协调讲课事项,改期、复课、每课转往谁家,悉数由他逐一通知。五年间,我们都称他“校长”。

⑤1989年元月15日,众人假四川画家高小华家聚会,算是课程的启动。那天满室哗然,很久才静下来。木心,浅色西装,笑盈盈坐在靠墙的沙发,那年他六十二岁,鬓发尚未斑白,显得很年青。

⑥开课后,渐渐发现或一专题,一下午都讲不完。单是圣经就花去两个月,上古中古文学史讲毕,已逾一年。原计划讲到十九世纪收束,应我们叫唤,木心遂添讲二十世纪流派纷繁的文学,其中,仅存在主义便讲了五课。

⑦听课人几乎全是画家,课中说及的各国作家与作品,十之六七,我们都不知道。木心完全不在乎这些。他与人初识接谈,从不问起学历和身份,他只顾兴味油然地讲,其状貌,活像谈论什么好吃透顶的菜肴。我猜他不会天真到以为众生的程度与之相当,但他似乎相信每个人像他一样,挚爱文学。

⑧木心讲课没有腔调,浑如聊天。他语速平缓,从不高声说话,说及要紧的意思,字字用了略微加重的语气。不止十次,我记得,他在某句话戛然停顿,凝着老人的表情,好几秒钟,呆呆看着我们。

⑨这时,我知道,他动了感情,竭力克制着,等自己平息。

⑩讲课与聊天究竟不同。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木心在上海高桥做过几年中学老师,此后数十年再没教过书。起初几堂课,谈希腊罗马、谈诗经,他可能有点生疏了,时或在读解故事或长句中结巴、绊住,后来他说,头几课讲完,透不过气来。两三课后,他恢复了平素聊天的闲适而松动,越讲到后来,越是收放自如。

⑪我的笔记,初起也颇仓促,三四课后这才找回画速写的快捷,同其时,与木心的讲述,两皆顺畅了。好在木心说话向来要言不繁,再大的公案、史说、是非、纠葛,由他说来,三言两语,惊人地简单。

⑫而笔录之际最令我感到兴味的瞬间,是他临场的戏谈。

⑬木心的异能,即在随时离题。他说卡夫卡苦命、肺疥、爱焚稿,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他说西蒙种葡萄养写作,昔年陶潜要是改种葡萄,那该多好!待我们闻声哄笑,他得意了,却假装无所谓的样子。他在哄笑中又起念头,果然,再来一句,又来一句。

⑭如今座谈流行的录音、摄像,那时既没有器具,木心也不让做。他以为讲课便是讲课。五年期间,我们没有一张课堂的照片,也无法留存一份录音。

⑮“结业”派对,是“校长”安排在女钢琴家孙韵寓所.应木心所嘱,我们穿了正装,分别与他合影。孙韵母女联袂弹奏了莫扎特第23号钢琴协奏曲。阿城特意从洛衫矶自费赶来,扛了专业的机器,全程录像。席间,众人先后感言,说些什么,此刻全忘了,只记得黄秋虹才刚开口,泪流满面。

⑯木心,如五年前宣布开课时那样,矜矜浅笑,像个远房老亲戚,安静地坐着,那年他六十七岁了。就我所知,那也是他与全体听课生最后一次聚会。他的发言的开头,引瓦莱里的诗。每当他借述西人的文句,我总觉得是他自己所写,脱口而出:

⑰你终于闪耀着了么?我旅途的终点。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介绍自己认识的艺术家结识木心,是希望与大家分享木心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
B.大家借听课而交付若干费用,使木心约略多点收益,是出于对木心的尊敬,而非怜悯。
C.木心不问学生学历身份,全身心地投入上课,是希望将来他们达到与自己相当的程度。
D.木心最后一课引瓦莱里的诗句,意在告诫学生忠于内心的信念才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
【小题3】请概括木心讲课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⑭段画线句,平淡的语言包含怎样的感情?
【小题5】请从表达的角度,赏析第⑩段。
【小题6】请依据本文,写一段文字,将“木心”简要介绍给他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与谁聊天

白旭初

老头子走了。女儿也走了。

天国没有回程的路,老头子永远回不来了。女儿在南方的台资企业打工,一年才能回来一次。

女儿回南方前对老妈说,老爸的手机您用着吧。又说,有事打我的电话,我也会常打电话给您的。

老妈本地再无亲人,加上腿脚不太灵便,每天除了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自个儿做饭自个儿吃外,就是靠在沙发上,盯着茶几上的手机发呆。她期待和在南方的女儿说说话,但手机沉默着一声不响。

这天,老妈毅然拿起手机,拨了女儿的号码,但传来的是另一个女人的声音:您好,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老妈又连续拨了几次,还是关机。她生气地把手机扔在沙发上。

傍晚时分,老妈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接着传来女儿焦急的声音:老妈,您给我打了5个电话,家里有急事?您还好吗?

家里没事,我也没事,就是想和你说说话。老妈说,你怎么把手机关了呢?

我在流水线上干活,一刻也不能停手。女儿说,而且,上班时间接打电话要罚钱的。

老妈说,你这么晚了才下班?

嗯,天天加班。女儿打了个哈欠,说,下了班就想睡。

老妈泪眼蒙眬,说,下班了抓紧时间休息,不给我打电话不要紧,打长途挺费钱的!

女儿想,老妈真可怜,今后再忙再累也不能忘了给她打电话。

一天,女儿轮休,她上街买日用品时给老妈打了个电话,语音提示却说:您好,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女儿想,好事呀,老妈终于和别人有往来有联系了。

女儿买完东西后,又给老妈打电话,语音提示还是说:您好,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女儿想,这电话打得够久的了,老妈和谁通话呢?

女儿不记得重拨了几次,老妈的手机终于接通了。女儿问,老妈,和谁打电话呀?打了这么长时间!

老妈说,一个熟人。

女儿说,聊些什么呢?

老妈顿了一下,说,没聊什么,就是天南地北聊天呗!

女儿和老妈聊了20多分钟。挂了电话后,还沉思了一会儿。

又一天,女儿上班时,流水线突然出故障停机了。趁流水线抢修间隙,工人们都走到车间外透气。女儿忙打开手机给老妈打电话,奇怪的是,语音提示又说:您好,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女儿隔一会儿重拨一次,直到流水线修好了,老妈的手机也没能接通。

晚上,女儿又给老妈打电话。电话通了,母亲却说,有事吗?没事别打电话,费钱哩!

女儿说,老妈您开电话会议呀,和谁聊天呢?

老妈说,也是熟人。

女儿说,聊些什么呢?

老妈说,没聊什么,就是天南地北聊天呗!

女儿想,老妈是不是有相好的了?女儿说,和您聊天的是个老头儿吧?

老妈不语,只嘿嘿一笑。

女儿暗暗思忖:老妈还不到花甲年纪,有个老来伴也是一桩美事啊!

女儿请了几天假,决定回家一探究竟。女儿刚进家门,老妈的手机就响起来了。

老妈把手机举到耳边,问,你好!你是谁?你找谁?

老妈说,哦,你要我猜你是谁?哦,我猜不出。

老妈说,你要我仔细听你的声音,我也听不出你是谁。

老妈说,哦,你是湖北的,我猜出来了,你姓董吧?

老妈说,怎么样?我猜对了吧!我还知道你是我老头子的亲侄子呢。

老妈说,哎呀!伯伯得癌症住医院了?借两万块钱,没问题。

老妈说,别急!叔叔到上海出差,等几天才能回来,到时会把钱送到医院去。

老妈说,啊,不要叔叔送?好哩,他回来后,就把钱给打过去……

女儿再也听不下去了,大声说,老妈,这是——

女儿还没把“骗子”二字喊出口,老妈就急忙把通话结束键按了。

老妈说,我早知道他们是骗子。当年你老爸就上过当。

女儿说,知道是骗子干吗还聊得起劲?

老妈说,骗子打电话给我,我就当是聊天呗!

老妈又说,只要不把话说死,不揭穿他们的鬼把戏,他们就会天天打电话来。

女儿眼里顿时噙满了泪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小事切入社会热点问题,小说中写老爸离世,只剩老妈独居,女儿外出打工太忙,再加上上班身不由己,很少给老妈打电话。
B.老妈开始时期待女儿给自己打电话,但到后来却对女儿说没事别打电话,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老妈对女儿的体贴和关爱。
C.老妈在女儿还没把“骗子”二字喊出口前就急忙按了通话结束键,是因为怕骗子得知骗局被识破后,不再打电话过来,自己就没人聊天了。
D.小说结尾处女儿的流泪,是为老妈的孤独而流泪,为自己没能够尽孝心陪伴老妈而流泪,也为老爸的去世而流泪,自然而感人。
【小题2】小说以“打电话”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小题3】请从小说主题思想、艺术构思两方面谈谈这篇小说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顾随在《驼庵诗话》中,认为诗的感情的表现姿态,有锤炼和氤氲之别。钱钟书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缪钺说:“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长于丰神情韵,故氤氲;重在筋骨思理,故锤炼。但丰腴也好,瘦劲也罢,肌理总是细密的。打个比方说,丰腴的少女肌肤当然细腻,瘦劲的老人呢?皮肤细还是细的,只不过谈不上腻,因为少了光泽和水色。不喜欢宋诗的人就说宋诗枯燥,枯燥不就是缺少水分么?
氤氲是散开,锤炼是缩紧。锤炼是力能从简,线条不一定就粗;即便粗,肌理也未必不紧、不密。江西派学杜,一个个瘦硬通神,功夫在锤炼。比起唐人,他们用典更工致,对偶更精切,色调更纯粹,句法更洗练,就像在做减法,直减到“皮毛脱落尽,唯有真实在”。
喜欢锤炼的诗人是健身狂,忍受不了一点多余的脂肪,非在身上凿出六块腹肌来不肯罢休。福楼拜大约就是这样的人,他反反复复修改和重写,很多心力想必都花在给句子减脂上了。“我喜欢清晰的句子,这种句子站得直直的,连跑的时候都直立着。这几乎不可能做到。”而波德莱尔便是氤氲,他的诗句总是肌体柔软、眼神迷离的慵懒,然后轻颤与摇晃,意象与意象互相融合,句与句彼此勾连,然后蜿蜒上升,宛如《恶之花》中那些灵蛇和灵猫一样的女子,有着“丰饶的倦怠”之美。
然而,氤氲并不是拿相同质地或者相似调性的词和合到一块儿去便成。波德莱尔的氤氲,是柔软与坚挺之物的覆叠,是物象与色泽的来回交替,是不同的气性的相反相成。所以说,组织肌理不可质地单一。一首诗就是不同元素的综合,是多种异质冲动的调和。凡违背这个原则的诗,都不会好到哪里去。苏东坡《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我认为就不算上品。
(节选自江弱水《诗的八堂课》,有删改)
【小题1】请分别解释文中“多余的脂肪”与“六块腹肌”的含意。
【小题2】依据材料,概括“氤氲”和“锤炼”同中有异的特质。
【小题3】作者认为苏东坡《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不算上品的原因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原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淘米水的妙用
①淘米水很不起眼,平时常被白白倒掉。可是你知道吗,它在生活中却有许多妙用。
②淘米水是天然的去污剂,与一般的工业去污产品相比,淘米水不仅洗净力适中,而且无任何副作用,比如,浅色衣服用淘米水浸泡一下,然后用肥皂洗涤,就会洁净如新;起霉斑的衣服,放入淘米水中浸泡一夜,可退斑洗净。又如,面对一堆有油污的碗、碟、瓶子时,与洗洁精相比,淘米水是更好的选择。淘米水经加热后,其淀粉质变性,而变性淀粉具有良好的亲油性和亲水性,所以油污一旦遇到淘米水,就会被淘米水中的淀粉吸附,从而脱离碗碟。
③淘米水是不花钱的化妆品,淘米水里含有淀粉质、维生素、蛋白质,这些营养物质可以对皮肤起到保湿、抗老化、美白的作用。经常用淘米水洗手、洗脸,皮肤会变得光滑白皙,淘米水还具有护发、亮发的功效。据说,傣族姑娘的一头秀发就是淘米水的佳作。傣族姑娘常用糯米的淘米水来护发。不过,她们用的淘米水要存放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才能使用。因为淘米水经过沉淀发酵以后,含有非常丰富的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可以帮助头发的色素细胞生成黑色的色素颗粒。所以经常用淘米水洗头,可以营养头发,使头发变得乌黑亮丽。如果你想保持美好的形象,又不使身体受到任何伤害,还想节省费用,那么淘米水不失为一种首选的化妆品。
④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淘米水含有一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头一两次的淘米水含有钾且呈弱酸性,加入食盐入药后,具有清火、凉血、解毒的功效。用淘米水加食盐煮开后,外洗或外擦皮肤,对皮肤有比较温和的清洁作用,而且可以保持皮肤表面正常的酸碱度,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防止皮肤骚痒,等等。
⑤此外,淘米水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质、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上等饲料;淘米水中含有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成分,可用作上好的肥料。
⑥淘米水有如此多的妙用,你还会白白倒掉它吗?
【小题1】请将选文所介绍的淘米水的妙用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作饲料、肥料
【小题2】傣族姑娘用来护发的淘米水,为什么要存放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才使用?
【小题3】选文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
【小题4】选文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5】选文⑥段在全文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宛大妈是公园凉亭戏迷聚唱的核心人物。她曾唱一段《贵妃醉酒》的四平调,众人听完不禁面面相觑:怎么跟梅兰芳的唱法大相径庭?她告诉大家,那是荀慧生还用白牡丹作艺名时候的唱法,后来这出戏被公认为梅老板的代表作,荀老板就没再演过这一出了。于是有人问她:“您是北京京剧团的吧?”她说:“我曾是北京市京剧团的龙套,角儿唱杨贵妃,我是八宫女之一。”完了又解释一句,听起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糊涂:这什么意思啊?她笑着细掰:“四五十年前,北京有两个市一级的京剧团,一个叫北京京剧团,后来成为排演《沙家浜》、《杜鹃山》的‘样板团’;另一个,叫北京市京剧团,那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跟‘样板团’可就差老鼻子啦。我呢,是在带‘市’字的那个团,所以,当时北京戏剧界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叫作‘多一“市”不如少一“市”’。当然啦,改革开放以后,又合并在一起,叫北京京剧院了。”那以后,有的人背地里就用“多一事”称呼她。
社区居委会有一些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那年两位居委会女士抱着捐款箱,按响她那单元的门铃,说是知道社区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想给灾区捐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上门来满足其心愿。宛大妈听了却摇头说:“我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我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两位女士已经收到若干捐款,而且许诺将在社区公告栏公布捐款明细表,并会全部转交有关机构。宛大妈的表现,令她们气闷。
有一次宛大妈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见旁边一个外地汉子,给一把旧椅子装上轱辘,推他媳妇来看病。问起来,得知他媳妇是生了骨瘤,动过手术,今天复查。给媳妇治这个病,汉子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他哥哥也在北京打工,母亲轮流在他们两家住,这个月又轮到住他家——所谓家,就是在几里外,每月四百元租的原来工厂的排房,小小一间,放高低铺,剩余空间也就放套煤气灶架和一张用来吃饭和让孩子做功课的桌子。不过有彩电,屋顶上有“锅”,能看电视。他哥哥的意思,是弟媳妇得了这病,母亲就别挪弟弟那儿了。嫂子却不干,认为该轮还要轮。他妈跟那嫂子一向不睦,倒很愿意多在他那儿住。他那媳妇衰弱得说话也缺气,一旁管自摇头。他苦笑,闭嘴前忍不住来一句:“明天赶紧去工地叫工头再支点,要不买米的钱也没了。”宛大妈看完病领完药,在医院外面又遇见他们,就过去跟那汉子说:“让你媳妇等在超市门口,你跟我进去,我帮你把该买的买了。”见那汉子犹豫,就说,“我是真心要帮。你接受了是给我快乐。”汉子就把媳妇坐的轮椅安置在妥善位置,跟宛大妈进了超市。两人各推一辆购物车,宛大妈往汉子的车里装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玉米油、一大盒鸡蛋、一桶酱油、一桶醋、一包紫菜、一袋虾皮……汉子直说:“谢谢,够了够了。”她最后还往里添了两罐辣酱。出了超市,她跟汉子说:“我每月五号上午十点必来这家超市。你以后有困难可以按时候到这儿找我。我不会给你钱,不会给你买别的,就是给你买这些最必需的日常用品。”汉子和他媳妇连声道谢,问她:“大妈贵姓?”她笑:“莫问我的名和姓,就记住仨字儿吧:多一事。”
“多一事”的趣事很多。那天她去公园,推了个自备的帆布小购物车,里头是两提卫生纸。她先没去凉亭唱戏,先推车到公厕外的松树下守着,不一会儿,一位大嫂出来了,她迎上去问:“又把厕纸整卷儿全搂走啦?”那大嫂就知道被盯上了,脸上有些搁不住,嘴里硬撑着:“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又有一位胖老头从里头出来,他跟那位妇女一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公厕收集厕纸的。管理人员刚续上,他们就很快整卷搂走,其他游客往往无纸可用,意见很大。宛大妈见两位占便宜的全在眼前,就说:“道理你们也懂,不说了。今天我带了一提十卷的名牌厕纸来,赠你们每人一提。只希望你们从此以后能保障其他游客的权益。”那大嫂不知所措,那胖老头却理直气壮:“你多什么事!我们这算什么问题?你有能耐逮那些贪官去!”宛大妈说:“大贪要反,小贪也要戒。端正社会风气,大事小事全要做。当年我演不了贵妃,就演好那宫女。如今我还是唱不了主角,干不成大事,可是我还能做点小的好事。我真是想送你们厕纸,好让你们生出点儿悔意,赶明儿别再这么贪小啦!”那大嫂和那胖老头灰溜溜地绕开她走了。后来管理员说,白搂厕纸的现象少多了。
凉亭里又响起宛大妈的唱腔,这回唱的是《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宛大妈有时吝啬,社区给灾区募捐,她拒绝捐款;有时古道热肠,正气凛然,她能助危济困,也能与他人不道德之举作斗争。
B.“多一事”是人们称呼宛大妈的,除了剧团名称的由来外,和她“多管闲事”有关。而文中的这“多事”似贬实褒。
C.开头结尾都写到宛大妈的唱腔,开头写她的唱腔与梅兰芳的不同,体现她个性独特的一面,结尾的描写则体现她的精神风貌。
D.小说主要记叙了三件小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写出了宛大妈的做人原则,刻画她的性格、展现她的品行。
【小题2】人们觉得“多一事”古怪,结合具体情节说说她的“怪”表现在哪里?你怎么理解?
【小题3】小说结尾写宛大妈唱《穆桂英挂帅》,耐人寻味,请说说其意蕴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