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进入了职场就一切归零,学历什么都是浮云,你的工作经历、能力、情商,比你的学历重要多了。这个说法对不对?对的。但前提是,进入职场后,而且是一个好的职场。可以说在接近100%的情况下,学历低的人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华的学生进入同一个职场,因为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他们就被筛选掉了。

那些鼓吹经历比学历更重要的大企业,他们所谓的“经历比学历更重要”,是在进入他们的单位后。进入单位前,他们对学历的选择比谁都严苛。不信的话,你只要上985高校和三流院校的学生就业网站上看一下就知道了,到985高校招人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或者看看每年国家电网、人民日报、央视这些单位公示的录用名单,看看这些被拟录用的人的学校,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几乎清一色都是985高校,而且频率最高的还是北大清华人大等顶级名校。

(摘编自人民日报《学历不重要吗?高学历能否带来高工资?》)

材料二:

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最高的行业TOP10

申万一级行业

硕士博士占比(%)

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银行

8.94

71.69

计算机

6.7

57.13

传媒

5.77

49.13

建筑装饰

5.35

42.77

房地产

6.29

39.41

国防军工

9.3

38.96

通信

5.09

36.77

公共事业

4.21

34.89

综合

6.51

33.73

非银金融

7.31

30.68

 

 

 

材料三:

“做研究工作,主要靠成果说话,并不只看学历有多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不过在工作中庞浩也看到了自己在发展前景上的学历短板,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很多专利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如今我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已超过60万人,20年间,研究生扩招疯涨了11倍,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研究生如此扩招,研究生就业势必遭遇“高学历泛滥”困境,造成很多岗位的学历要求超过岗位本身的需求。研究生数量的增加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使得买方市场处于优势地位。而买方市场的优势又加大了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摘编自中国民生网《学历提升了,就业收入是否有增加?》)

材料四:

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这包括,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显著高于农民工,也包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要明显高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

实际上,我们的大学中既然设置了这么多的专业,定然来自社会的客观需求,都有其合理的依据。而且,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所有的专业就业率都超过了86%。而且,半年之后所有的专业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1.8%。这意味着,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都会在茫茫社会与复杂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将目光放长远,很难说未来什么样的专业能吃香。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商品迭代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一些看似强大无比、能吃一辈子的专业,很可能因为技术的创新而倏然落伍。正如诺基亚、雅虎、柯达等巨无霸的倒塌,许多专业很可能在几年之内就失去社会土壤。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都基本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十年之后,谁也无法想象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能消灭哪些专业和工作。此语境下,能否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才是让每一位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本领。

(摘编自中国网《在“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寻找人生路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各种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录用的人才清一色都是985高校毕业生,以北大清华人大等顶级名校为最。
B.根据材料二,就整体学历水平而言,银行占比最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和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均占比最高。
C.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大学所有的专业在毕业时就业率都能超过八成,半年后就业率能超过九成。
D.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所学专业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所以我们需要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职时,学历较工作经历和情商来说更重要,学历低的人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华的学生进入同一职场。
B.大学设置的专业都有其合理的依据,我们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总会找到自己的岗位。
C.从人均月薪万元以上的行业来看,非银金融和银行的人均月薪较高,因此,学生报考专业会首选与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专业。
D.对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来说,入职人员的高学历很重要,但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更有意义。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请概括说明什么样的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方面更有优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0 07:05: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决定了历代的中国政体、中国人的“内”“外”观和中国域的历史发展轨迹。即使中国在近代受到西方文明的强力冲击,中华文明体系及其持质也仍然持续深刻影响中国的文化与社会演变,包括价值伦理的演化、话语体系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重新构建。
中华传统文化索尚的是包括天下万物运行规则在内的“天道”,也被有些学者概括地表述为“天、地、君、亲、师”,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几千年来,历代中国人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就是这样一幅尘世间人尽其オ、遵守公德、各得其所、和谐有序的社会图景。中国人坚信“天下大同”的人类理想与“天道秩序”的终极力量,认为人应“畏天命”,而在“有教无类”宗皆指导下的“教化”过程则是“天下”人类各群体感悟并接受“天道”的过程,而且坚信所有的人群迟平都应能接受这一“天道”。
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华文明不提侣个人主义,强调的是社会公德和万物众生都应遵循的天道”,这是另一种道德伦理体系。中国人所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讲的决不是西方式“民主选举”中的多数,而是顺应天理、持合“为公而思”的公心,这种“公心”所考虑的是天下之人,不是某个派别的信众,不是某个政权下辖的国民,也不是某个小群体或个人。
中华传统文化虽然强调社会公德和集体伦理,不强调个人权利,但并非没有平等观念。
中国人的“平等”观念,既体现在与并文化异群体的交流中,体现在尊重境内不同族群传统和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在财产继承制度中。中原地区的财产继承是男性子均分制,而不是欧洲或日本社会的长子继承制。中国人没有歐洲社会那种国化的家获“世袭”概念,不仅皇朝世系可以“改朝換代”,民众和士人可以接受那些尊崇开继承中华文化的异族治者(亡国而不亡天下);贵胄世家也是“君子之译,五世而新”“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中原皇朝历代选拔贤能的主要果道是面向全体臣民的科举制。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秦十分赞赏中国的科举制,认为比欧洲各国的舟位领地世制更加体现出平等精神。
直至今日,政府各级部门的顿导在中国社会仍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父母官”,国内任何地区如果在经济财政、民生拢业、物供应、抢险牧灾、基设施建设、医疗保健、教育质量、社会保牌、道德治安甚至坏境生态等方面出现问题,中国国民都会指责政府部门的失职,而政府官员也会被问责。在两方国家中的政府,主要责任限于国防。(“兵”)和执法(”州”)。中华传統文化中的“天道”观和民众对执政者角色功能的期望完全不同于再方社会,我们在理解古代基至今天的中国社会时,要认识列中国政府与西方国家政府之间的本质。
(摘编自马戎《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受到两方文明神时,中华文明体系及其特质仍影响着中国文化,以及价值伦理和话语体系。
B.中国人认为天命可畏,相信“天道秩序”的终极力量,任何人都应能通过教化来感悟并接受”天道”。
C.与两方文明不同,中华文明强调的是社会公德和万物众生都应遵的“天道",所以不提倡个人主义。
D.直至今日,中华传统文化的“天道观”依然严重影响着国民对政府职责的认识和政府对官员的评价。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强调中华文明基本特质的影响,再分析其内,最后阐述其对理解中国社会的意义。
B.文章从正反两方而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天道”的概念,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C.文在二、三段运用引用、对比论证,突出中华文明崇尚“天道”而非个人主义的独一无二的特质。
D.文中以中原历代皇朝的科举制为例,证明了中华文化虽不强调个人权利,但还是有平等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传统信仰角度来看,部分学者概述的“天、地、君、亲、师”的概念,与“天道思想是相通的。
B.在2018年的台湾县市长选举中,虽然国民党大获全胜,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得到了“民心”。
C.中国人因为在与异文化异群体交流中讲究“平等”观念,所以会尊重境内不同族群传统和地方文化的多样性。
D.我们如果认识到中国政府与西方国家政府之间的本质性差别,就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甚至今天的中社会。

同类题2

材料一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就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就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节选自梁衡《说经典》)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能经受得住一遍遍、一代代的重复,而不会被可怕的重复之斧劈碎。
B.要让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就要设法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还要有个性,有新的创造。
C.后人品味、研究经典,都是为了创造他自己的高峰和新的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D.经典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对经典的每一次重复,不是表面的阅读,而是一次新的挖掘和印证。
【小题2】在文中第三段画线的句子中,两个“重复”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出其具体含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路
龙应台
五万人涌进了台中的露天剧场;有风,天上的云在游走,使得月光忽隐忽现。当晚的月亮,不特别明亮,不特别油黄,也不特别圆满,像一个用手掰开的大半边葡萄柚,随意被搁在一张桌子上,仿佛寻常家用品的一部分。一走进剧场,却突然扑面而来密密麻麻一片人海,令人屏息震撼;五万人同时坐下,即使无声也是一个隆重的宣示。
歌声像一条柔软丝带,伸进黑洞里一点一点诱出深藏的记忆;群众跟着音乐打拍,和着歌曲哼唱,哼唱时陶醉,鼓掌时动容,但没有尖叫跳跃,也没有激情推挤。这,是四五十岁的一代人。
老朋友蔡琴出场时,掌声雷动,我坐在第二排正中,安静地注视她,想看看——又是好久不见,她瘦了还是胖了?第一排两个讨厌的人头挡住了视线,我稍稍挪动椅子,插在这两个人头的中间,才能把她看个清楚。今晚蔡琴一袭青衣,衣袂在风里翩翩蝶动,显得飘逸有致。
媒体涌向舞台前,镁光灯烁烁闪个不停。她笑说,媒体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是为了另一件“事”。然后音乐静下,她开口清唱:“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撩动琴弦——”(《被遗忘的时光》)。蔡琴的声音,像大河般深沉,黄昏般惆怅,又有宿醉难醒般的缠绵。她低低地唱着,余音缭绕然后戛然而止时,人们报以狂热的掌声。她说,你们知道的是我的歌,你们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对你们并不重要。
在海浪一样的掌声中,我没有鼓掌,我仍旧深深地注视她。她说的“事”,是五十九岁的导演杨德昌的死。她说的“人生”,是她自己的人生;但是人生,除了自己,谁可能知道?一个曾经爱得不能自拔的人死了,蔡琴,你的哪一首歌,是在追悼?哪一首歌,是在告别?哪一首歌,是在重新许诺?
挡了我视线的两个人头,一个是胡志强的。一年前中风,他走路时有些微跛,使得他的背影看起来特别憨厚。他的身边紧挨着大难不死的妻子,她少了一条手臂。胡志强拾起妻的那只纤弱的手,迎以自己一只粗壮的手,两人的手掌合起来鼓掌,是患难情深,更是岁月沧桑。
另一个头,是马英九的。能说他在跟五万个人一起欣赏民歌吗?还是说,他的坐着,其实是奔波;他的热闹,其实是孤独。他,和他的政治对手们,所开的车,没有“R”挡,更缺空挡。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蔡琴开始唱《恰似你的温柔》,歌声低回流荡,人们开始和声而唱: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像一张破碎的脸
难以开口道再见就让一切走远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却都没有哭泣
让它淡淡的来让它好好的去……
我压低帽檐,眼泪实在忍不住了。今天是七月七号的晚上,沈君山三度中风陷入昏迷的第二晚。这里有五万人幸福地欢唱,掌声、笑声、歌声,混杂着城市的灯火腾跃,照亮了粉红色的天空。此刻,一辈子被称为“才子”的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里,一个人。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有删改)
【注】①胡志强:台湾国民党前副主席、台中市前市长。其夫人邵晓玲,台湾著名演员,因车祸而失去一条手臂。②马英九:台湾地区前领导人、台湾国民党前主席。③沈君山:台湾物理学家、著名作家、台湾清华大学校长。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写“当晚的月亮,不特别明亮,不特别油黄,也不特别圆满”是为了与下文写剧场作对比,突出朋友演唱会的成功圆满。
B.“第一排两个讨厌的人头挡住了视线”与下文写胡志强、马英九相照应,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政治人物的反感和厌恶。
C.“蔡琴的声音,像大河般深沉,黄昏般惆怅,又有宿醉难醒般的缠绵”,一连三个比喻,巧妙地表现出蔡琴音色的丰富内涵。
D.“媒体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是为了另一件‘事’”,本文将“歌”与“事”结合起来,人生感悟和曼妙歌声交汇成中年人生。
E. 五万人的“掌声、笑声、歌声”和城市的灯火混杂在一起,与加护病房里的沈君山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众人的庸俗和无聊。
【小题2】文章为什么以“山路”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出现了两首歌,作者问:“你的哪一首歌,是在追悼?哪一首歌,是在告别?”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目。
秃鹤应该叫陆鹤,但因为他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油麻地的孩子,就都叫他秃鹤。
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
一次,屠夫丁四见秃鹤眼馋地看他肉案上的肉,就用刀切下足有二斤重的一块,然后高高地举在秃鹤眼前:“让我摸一下你的头,这块肉就归你。”秃鹤用力将那块肉甩到了满是灰土的路上。
夏天到了,秃鹤却戴着一顶薄帽。同桌一把将那顶帽子薅了下来,秃鹤追过去,同桌将帽子甩给另一个同学,秃鹤又去追,那个同学如法炮制……桑桑抢过帽子往自己的头上一戴,将身子挺得笔直,作一个立正举手敬礼的样子。然后,将帽子交给阿恕,对阿恕耳语了几句,阿恕抓了帽子就跑。秃鹤在校园里东一头西一头地找着阿恕,脚步越来越慢,越来越小。
那顶白色的帽子,被阿恕戴在了旗杆顶上那个圆溜溜的木疙瘩上。几乎全校的学生都到了旗杆下,用手遮住阳光仰头看那高高的旗杆顶上的白帽子。秃鹤推开人群,走到旗杆下,想爬上去将帽子摘下。可是连着试了几次,都只爬了两三米,就滑跌在地上,倒引得许多人大笑。秃鹤倚着旗杆,瘫坐着不动了,脑袋歪着,咬着牙,噙着泪。
班主任蒋一轮来了,命令阿恕将帽子摘下还给秃鹤,秃鹤却一把将帽子打落在地:“我不要了! ”说罢脖子一梗,直奔桑桑家。秃鹤仰面朝天,将自己平摆在了院子里。无论怎么劝,秃鹤也不肯起来,泪水分别从两眼的眼角流下来,流到耳根,又一滴一滴落在泥土,把泥土湿了一片。后来,还是从外面回来的校长桑乔才将秃鹤劝走。
星期三上午,这一带的五所小学要在一起汇操。汇操的头一天,蒋一轮将秃鹤叫到办公室,说:“你明天上午就在教室里呆着。”秃鹤低下头朝办公室外边走,出门时,他用脚将门“咚”地狠踢了一下。
第二天早上,秃鹤坚决不让步,一定要参加汇操。蒋一轮只好说:“那你必须戴上帽子。”秃鹤将棉帽戴上,然后讥讽而又带了点恶毒地一笑,站到了已经集合好的队伍里去了。
油麻地小学的表演开始了。一切正常,甚至是超水平发挥。桑乔的笑容已克制不住地流露出来。当表演进行了大约三分之二,一直面孔庄严的秃鹤,突然将头上的帽子摘掉,扔向远处。场外的人,如久闭黑暗之中忽然一下看见了一盏大放光明的灯火,顿时被秃鹤那颗秃头吸引住了。哄笑立即淹没了站在台子上喊口令的那个女孩的口令声,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们一下子失去了指挥,动作变得凌乱不堪。秃鹤却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全神贯注地做着应该做的动作,只见他像装了弹簧一样,在地上轻盈地弹跳,那颗秃头,在空中一耸一耸。
就这样,秃鹤以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的轻慢与侮辱。
但秃鹤换得的是众人的冷淡,因为他使大家失去了荣誉。秃鹤到处讨好别人,可没人领情。新学年重新编组,没有人愿意与他一组。他走出校园,沿着河边漫无目标地往前走,一直走到那个大砖窑。秃鹤迎着砖窑的热气,一步一步地走过去,完全被笼罩在了热气里,谁也看不到他,他也看不到别人。他就这么坐着,让那湿润的热气包裹着他,抚摸着他……
春节即将来临,将举行全乡四十三所中小学的文艺汇演。“今年必须争得小学组第一名!”桑乔把蒋一轮等召到他的办公室,不容商量地说。
蒋一轮去了一趟县文化馆,从他老同学那里取回来一些本子。桑乔看后,选中了《屠桥》。几个主要角色很快分配好了,新四军队长由杜小康扮演,十八岁的姑娘由纸月扮演,伪军连长由柳三下扮演。
一切都很顺利。等到彩排了,蒋一轮才发现:那个伪军连长是个大秃子,许多唱词与道白,甚至剧情都与秃子有关;这个本子具有令人发笑的效果,全在于此。
“让柳三下剃个大光头?”
“也只有这样了。”
柳三下却用双手捂住了自己的头,仿佛不是要剃他的发,而是要割他的头。 “只好不演这个本子了。”桑乔说。
“不演,恐怕拿不了第一名,就数这个本子好。”蒋一轮说。
“没办法。”
消息很快在学生中传开了,大家都很遗憾。秃鹤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不说话。傍晚,他给蒋一轮写了个纸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
蒋老师:
我可以试一试吗?
陆鹤
秃鹤从未演过戏,却用出人意料的速度将所有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晚上,他把自己打扮成那个伪军连长,到院子里,借着月光,反反复复地练。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夏装打扮的秃鹤不在意,就这么不停地练,额头竟然出汗了。
演出那天,秃鹤演得一丝不苟。他脚蹬大皮靴,一只脚踩在凳子上,从桌上操起一把茶壶,喝得水直往脖子里乱流,然后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我杨大秃瓢,走马到屠桥……”在与纸月周旋时,一个凶恶,一个善良;一个丑陋,一个美丽,对比十分强烈:可以说,秃鹤把那个角色演绝了。
演出结束后,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当他们忽然想到秃鹤时,秃鹤早已不见了。
那时,秃鹤正坐在小镇的水码头的最低的石阶上,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油麻地小学的许多师生都找来了,他们听到了秃鹤的啜泣声。秃鹤用嘴咬住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克制不住地从喉咙里奔涌而出,几乎变成了号啕大哭。
纸月哭了,许多孩子也都哭了。
纯静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节选自曹文轩长篇小说《草房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桑桑抢过秃鹤的帽子戴在头上,做出滑稽的举动,指使阿恕把帽子戴到旗杆上可以看出他惯于落井下石,缺乏同情心。
B.汇操比赛前,秃鹤带了点恶毒的一笑,是后文他搅乱汇操比赛的伏笔,显示了他很有心机、城府深的性格特征。
C.新学年分组没人愿意与秃鹤一组,他内心充满了失落,到砖窑中,让热气包裹着、抚摸着,可见他很孤独,渴望得到温暖。
D.小说善于捕捉细节,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富有人性美和人情美。
E. 小说叙述风格诙谐有趣但有失庄重;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美中不足的是秃鹤自荐演出给人以突兀之感。
【小题2】小说第二段为什么要极力描写主人公的肖像?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秃鹤的哭(画横线处),这两次人物的心境和作用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4】小说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有哪些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贵客来临
高沧海
初二,媒人递信儿说,初六大李庄要来人。
我爹当然知道大李庄来人事关重大。
但我爹是个疲塌主儿,初六,还早着哩!
我爹手搭凉棚看天,这日头也是个贫命,你就是这天上的皇帝佬,何不坐床上,喝一碗玉米糊糊肉沫粥,再喝一碗红糖水冲鸡蛋花,穿大袍子蹬皮鞋,不忘提瓶好酒,比如沂 河白干,慢慢来上天,没人会嫌你懒,偏偏急三火四,让人一睁眼它就桂天上好几竿子 高,容不得人好好喝一碗玉米糊糊粥。我娘催我爹,日子定了,那就按媒人说的来,快去 他姑家和他奶奶家拉几口缸顶数,问问肖大家里的,把她家的猪赶到咱圏里来,还有,豆地里的草该比豆还高了。
我爹捧住脑袋,你烦不,还让人好好吃饭不,糊糊粥,糊糊粥,啥时能见天喝上碗红糖水冲鸡蛋花。
红糖水冲鸡蛋花是我们这里待客的最高规格,得是贵客上门。
即将来的大李庄女女家,就是贵客。
大李庄的女女家相中了我哥,我哥当兵去新疆了。女方家上门来访是我们这里的规矩,人家金疙疼银疙瘩的女女将来要在这里生活一辈子,一个锅里摸勺子的是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街,住什么样的屋,父母兄长都要一一把脉,看中人在相亲的过程里只占三分,看看家庭是否安康富足和睦,又占三分一有了这六分,女方家便可坦然喝下男方准备好的红糖水冲鸡蛋花,高声说,谈婚论嫁,皆大欢喜。否则,人家会抬头看天说,日头高咧,田里的草要锄咧,圈里的猪要嗔咧,恁桌上的红糖水冲鸡蛋花怎样地鲜艳夺目,香气扑鼻,人家眼皮也不抬,迈步就告辞,不管媒人的一脸灰。亲事到这份儿上,十分里六分清零,基本就算黄了。
我娘对我爹说,等事都办妥了,初六那天,有你喝的。
我爹说,到他姑家到他奶奶家,就这几脚路,缸盆那啥的,我一霎儿就办得,回头遇上肖大家的,我给她说说,我只给她一说借她家的猪使使,一说就中。
我爹说,才喝了一碗玉米糊糊粥,清肠寡肚的,好难受,我喝口酒,喝口酒耍耍它。
爹喝了酒,一头栽炕上,直睡到红日西沉。
初三,我爹把最后一口酒倒进肚里,用筷子从已空了的咸鸭蛋壳里掏了三掏,又舔了一嘴后,大门响了。
天哪,大李庄的贵客来了,大李庄的贵客,提前来了。
大李庄的贵客在堂屋里转了一圈,我娘挣扎着从黑乎塌塌的床上抬起身来,为首的贵客伸出双手握住我娘的手说,大嫂,你身体不好,莫起来。
没有传说里的十口大缸,每口缸里都装着满当当的粮食,没有画着喜鹊登枝的红塑料壳绿塑料壳暖瓶,没有镶着红梅花的茶壶茶杯,更别提缝纫机收音机了,油星麻花的小方桌上,只有倒着的一个破酒盅,一个掏空的鸭蛋壳。喝得歪歪扭扭的我爹扶着门框说,不对,日子不对咧。
贵客们交换一下眼神,来到院子里,猪圈里没有传说中的肥猪,也没有成群的猪崽儿。
我奶奶听说贵客来了,举着包红糖风一样赶到我家。贵客站在猪圈边拱手说,老人家,日头高咧,田里的草要锄咧,圈里的猪要喂咧,告辞。
白花花的太阳照着猪圈上的茅草,照着猪圈边儿上的一卷儿钱,是钱,真真切切的钱,我爹即便站在十步开外闭上眼都能嗅到钱的味道,他捡起来,一时通往村外那条路上风起土涌的都是我爹变了腔调的喊声,钱,大李庄的钱,大李庄的钱掉了!
大李庄的贵客很镇定,为首的贵客淡淡地摆摆手,说他们谁也没掉钱。
我爹说,可是,可是……
贵客说,回了。
我爹蹲在猪圈边抱着头,二十块钱哪,小学校里的邱麻子邱校长一月才使多少钱。我爹仰起脸,他闭上眼睛,一手儿沂河老白干,一手儿红糖水冲鸡蛋花,神仙呀!
我爹笑了,我爹攥着钱,又呜呜地哭了。
我爹用我奶奶拿来的那包红糖冲了三碗鸡蛋花儿,他一碗娘一碗我一碗。爹一气儿喝光了那碗鸡蛋花儿,一抹嘴,出去了。
爹用那二十块钱,买回来两头小猪崽。
两年后,正如媒人说的那样,我家每口缸里都装着满当当的粮食,有画着喜鹊登枝的红塑料壳绿塑料壳暖瓶,有镶着红梅花的茶壶茶杯,肥猪满圈也就罢了,更重要的是,还有一台让人看不够爱不够的电视机。
大李庄的女女嫁过来了。
我哥悄悄说,女女她爹一高兴没留住嘴,如果爹那天捡了钱,没有追出来,这亲事就算黄了;即便追出来,却又买了酒吃,这亲事也算黄。女婿家穷,倒不是最要紧,要紧的是人不能落了价儿。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突出的时代背景是“贫穷”,但小着力揭示贫穷的社会原因,而是写人性在贫穷与物欲面前的坚守,读至最后如雾散开,暖阳照彻,使读者感到希望。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是家庭成员之一,没有完整的性格特征,主要是起到故事见证和线索的作用,同时能增强小说叙事的真实性。
C.虽然是小小说,但人物形象丰满。“我爹”的疲床榻、懒散,差点耽误了哥的婚姻大事,但在二十元钱前,他经受住了考验,使人物形象鲜活而饱满。
D.小说结尾,作为一种“补叙”,补足了前面的情节。女女爹的一席话掷地有声,发人深思,揭示了小说主题,使小说具有以小见大的特色。
【小题2】在小说短小的篇幅里,作家有意识得让情节完成两次以上的反转变化,这是小说的情节技巧。请简要叙述文中的两次情节“反转”,并分别分析其作用。
【小题3】小说结构上一大特色是多次前后照应,试举例简要说明,并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