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水乡的日子

①只有把小船撑到蓬蓬勃勃的茭草深处,头顶只剩巴掌大的一方天空,而你一伸手就可以随意地采菱摘莲时,你才有资格说你到了真正的水乡。

②水乡的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一座小小的村庄笼罩在一片水雾与绿荫之中,周围都被一汪绿水紧紧地包围着,泱泱漾漾的河水就从一家家的门前窗下流过。早起盥洗梳头,蹲在伸到水中的麻石上,河水就是一面清澈的镜子。长长的麻石又和女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吧嗒!吧嗒!”的棒槌声每天就是从这一条条麻石上响起,把那一个又一个黎明濯洗得晶亮晶亮。

③夏天的许多日子,我都是静静地坐在河边看太阳从水中升起,躺在水边的竹榻上数天上的点点繁星。我和伙伴们从水边摸来螺蛳,砸碎坚壳,放在竹篮里钓虾,那些贪吃的大虾便一个个成了我们盘中的美味。有了兴致的时候,祖父就划着小船,穿过一片清悠悠的河面,去不远处的一个河湾。那时,我便和大人一起兴高采烈地采摘青乎乎的莲蓬和水淋淋的菱角。有时也打荷叶,然后和大人一起运到岸上晒干打捆。偶尔一阵狂风吹来,荷叶们便快活地飞到天空中跳起了迪斯科,我们这些伢们便纷纷去追,跑着、跳着、抓着,把笑声抛撒得满满一河。荷叶们后来都到了镇上的供销社,成为包装红糖与咸盐的“包装纸”。河里有一种叫“高苗”的东西,其实就是茭白开花后结成的米,细细长长,形状如梭,颜色像红红的玫瑰。将“高苗”捋回晒干,磨成粉,粉是红的,做成粑,锅里便是一朵朵盛开的玫瑰。揭开锅盖,那水乡植物特有的清香由不得你不口水四溢。以至我后来走遍大江南北,再也没有寻到过这种东西。祖父把船停在河心的那一刻便开始钓鱼。祖父钓鱼很特别,他将竹篙在水中击打几下,就有鳊鱼、鲫鱼、草鱼黑压压地来了,祖父从茭草上捋下一把“高苗”撒向鱼群,接着将一粒“高苗”迅速地穿到钩上,刚一下钩,就被一尾大鳊鱼死死咬住。不上一袋烟工夫,准能钓上三条五条。

④水乡的孩子没有不玩水的,也没有不会水的。白天摸鱼捉蟹,扎猛子,玩狗刨,把黝黑的肚皮漂在水面,一个个没命地疯,回到家里就难免有个头疼脑热的。于是在夜幕四合的时候,就有踮着小脚的奶奶手里拿着一件小孩的衣物什么的来到河边喊骇。喊骇一般叫的是乳名:“伢子耶,莫骇噢,快些回家去吧——”那拖得长长的尾音时常从沉寂的河面一直弥漫到村庄的角落。

⑤也许因了水的滋润,岸边那一丛丛芦苇总是显得特别的茂密鲜活。我常常与小伙伴们钻进苇丛挖甜甜的芦根,打鲜嫩的芦叶,用自制的芦枪打“游击战”,有时也用芦笛吹起一支支跑调的歌曲。秋风中的苇花如絮似雪很有诗意,软软的,柔柔的,四处飘荡。水乡人说那是一位痴情女子的魂。那时节,村庄的屋顶、树梢、田野和河面上,到处游荡着那痴情女子洁白洁白的魂,不过,没有人感到害怕与讨厌。不经意间,一年的秋天就这样地过去了。

⑥水乡还是水鸟的天堂,水乡人也离不开水鸟。河边的水草里、稻田里时常见到水鸟的窝,水鸟的蛋,有时还有刚出壳的雏鸟。没有人捡它、碰它,谁家不懂事的孩子要是招它惹它,准会遭到大人一顿训斥。他们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大自然中的生命。一窝窝小鸟长大后远远地飞走了,飞到河里,然后亮起悦耳的歌声。水乡人最能理解百鸟争鸣的含义,那是水鸟们回报大自然的一场场露天音乐会!干活累了,坐在田垄地边抽根烟,听着那水鸟的欢唱是一种享受;心情快要下雨时,听着那水鸟的欢唱是一种wèījīè。从水鸟的鸣叫中,水乡人知道什么时候刮风下雨,什么时候插田收割,甚至,还能从鸟语中揣测到年成的丰歉。

⑦水乡的日子已经是几十年以前的事了,水乡的水早已远离了水乡的乡民。水乡人早已习惯了在稻田里种藕,在池塘里养鱼,飞絮的芦花成了诗人笔下的浪漫,欢快的鸟语悄悄走进往日的梦乡。提到过去的日子,水乡的人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世界变化快呢!我听了,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摘自2011年9月《文汇报》)

【小题1】联系上下文,根据第⑥段中拼音wèījīè写出相应的词语:__________。
【小题2】分析第③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在第④段中为什么要具体引述奶奶的语言: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水为线索,看似散乱,实则紧扣题旨,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B.作者在回忆水乡的日子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水乡的无比眷恋之情。
C.这篇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在朴素之中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D.第⑤段中作者提到痴情女子,主要是为了告诉读者水乡的女子都是依恋水乡的。
【小题5】文章结尾“我听了,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结合文章内容,你觉得作者说不出的感觉应该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2 06:44: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学*科网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读小说就是为了读故事?故事与叙事是不同的,叙事才更接近小说的本质。正如托马斯·曼所说,小说家既要通晓现实,也要通晓魔力。故事所描述的是一种现实,而叙事则是一种语言的魔力。应该说,从先锋小说发起叙事革命开始,小说写作就不仅是再现经验、讲述故事,它还是一种形式的建构、语言的创造。写作再也不是简单的“讲故事”了,只有建构起自己的叙事方式的作家,才称得上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作家。可是,这个经过多年探索所形成的写作难度上的共识,开始被文学界悄悄地遗忘。更多的人,只是躺在现成的叙事成果里享受别人的探索所留下的碎片,或者回到传统的叙事道路上来;故事在重获小说核心地位的同时,叙事革命也面临着停顿。

这种停顿,表明艺术惰性在生长,写作和阅读耐心在日渐丧失。讲述一个有趣而好看的故事,成了多数作家潜在的写作愿望。然而,文学一旦丧失了语言冒险的乐趣,只单纯地去满足读者对趣味的追逐,它还是真正的文学吗?说到底,文学的独特价值,许多时候正是体现在语言的冒险、叙事的探索上;这样往往能开辟出一条回归文学自性的道路。可是,在这样一个喧嚣、躁动的时代,有谁愿意去做那些寂寞的叙事探索?

短篇小说艺术在近年的荒芜,或许可以作为讨论这个问题的一个旁证。以前的作家,常常将一个长篇的材料写成短篇,现在却恰恰相反。如今,长篇小说盛行,短篇小说则已退到文学的边缘,核心原因还是故事与叙事之间的较量。长篇小说的主题词是故事和冲突,读者对长篇的毛病是容易原谅的。篇幅长了,漏洞难免会有,但只要故事精彩,就能让人记住。对短篇,要求就要严格得多。叶灵风说,现代的短篇小说“已经不需l要一个完美的故事”,写短篇就是要“抓住人生的一个断片,爽快的一刀切下去,将所要显示的清晰地显示出来,不含糊,也不容读者有呼吸的余裕”。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没有生活的丰盈积累,没有在叙事上的用心经营,再好的断片,一些作家也是切割不好的。因此,在这个长篇小说备受推崇的时代,中短篇其实更能见出一个作家的叙事功底和写作耐心。

如今,翻开杂志等出版物,举目所见,艺术、叙事、人性和精神的难度逐渐消失,读者也慢慢习惯了在阅读中享受一种庸常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单一阅读故事而来的快乐。或许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英国文学批评家迈克尔·伍德才有了这样的论断:“小说正在面临危机,而故事开始得到解放。”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小说的主要任务不就是讲故事么,为何要将小说与故事对立起来?按照德国批评家、哲学家本雅明的说法,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而故事的则是生活在社群中、有着可以传迭经验的人一一故事的旨归是经验和社群,所远离的恰恰是“孤独的个人”。可见故事并不一定就是小说。但在这个崇尚经验、热衷传递经验的当代社会,故事正日渐取代小说的地位。

(摘编自谢有顺《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使读者享受到故事带来的阅读乐趣,小说家就一定要构建自己的叙事方式。
B.小说家们的艺术惰性让叙事革命停顿了下来,他们更愿意利用现成的叙事成果。
C.如今,多数作家力图去讲述一个有趣而好看的故事,这就让小说失去了其价值。
D.中短篇小说虽然更能见出叙事的功底,但如今在故事和叙事的较量中日显颓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始至终使用对比手法,阐释了小说与故事的不同,表达了对小说创作的担忧。
B.文章以短篇小说艺术的荒芜为旁证,证明了现今人们阅读故事带来的快乐是庸常的。
C.文章引用叶灵风的话,说明短篇小说创作要达到一定境界,就要在叙事上用心经营。
D.文章论证兼顾了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小说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叙事艺术更加能够体现小说的本质,但作家对叙事艺术的追求会增加创作难度,因而当下故事正重获小说的核心地位。
B.叙事艺术正经受时代的考验,放弃对它的探索,把故事的趣味和吸引力奉为创作的旨归,必然会引起短篇小说创作的危机。
C.短篇小说的创作要有丰盈的生活积累,也要有较强的叙事功底;断片切割得不好,语言若无创造性,就无多少文学价值。
D.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创作小说需要创造力,这包括形式的建构和语言的创造,而不能简单地再现经验、讲述故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被饥饿燃烧的人们
台静农
故乡在我的眼中,一点也没有变化,街道是那样的不清洁,房宇是那样的低矮,人民依旧是那样的诚朴。
回到家,母亲说我头发留得太长了,蓬松着,显着满脸的风尘。母亲向门口仆人说:“将理发的找来!”当 时我想这一定是找旧日的理发匠老柯了。因而回忆到老柯在我幼小时的情形了,他不是本乡的人,是外省讨饭 来的,在荒年的时候。他现在大概有五十多岁了,因为我十来岁的光景,他已有短短的胡子。他的胡子非常的 浓厚,乌黑。上面常常挂着鼻涕,我们家里的仆人总是笑话他。
理发匠来了,不是老柯,是一个二十上下的少年。少年告诉我,先是老柯的女人眼瞎了,不久他自己眼也 瞎了,他平常生意不好,没有钱剩的,只得要饭去,要饭也要不着什么,夫妇俩整天饿着,没有法子,只得回 到家乡去。他有三十年没有回去了,又没有盘费,只得彼此牵着讨饭回去。
老柯的命运,实在太凄苦了。于是老柯的过去,居然历历地出现在我的心中了。
在我的一生中,所经过的大灾难,要算十三年前的荒年了。那时候田里被野火烧了似的,没有一个谷实,仅仅有的是一田枯黄的、瘦短的荒草。农民们眼看着虚幻的收入,全家饥饿着,不得不卖掉帮助他们终年辛勤 的耕牛,来维系着当下全家的生活。所以牛肉是非常的便宜,三枚铜子一斤。至于米和麦子,就是三十倍一斤牛肉的价值,也买不到一升。
一天老柯来到我家,和仆人们说笑了一回。于是他趁着大家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溜进仓库,用了一张大 报纸,包了一些米,塞在怀里,躬着腰走出。刚走到院中,遇见仆人阿三。老柯不免有些张惶,脸红了,腰越弯了下去。阿三怀疑地问:“老柯怎么弯着腰走路?”
“我……我……”他半晌说不出话来,终于跪了下去。“三哥,我一时糊涂,做了丢人的事了!”
从此以后,我家再不让老柯来,他也不敢来了。
第二年春一天下午,我同母亲站在门口,老柯远远地走来,我看见他便叫着向母亲说:“偷米的老柯来 了,妈妈。”
“不要胡说,小孩子不懂事!”母亲斥责着。老柯走近跟前,恭谨地站在一旁,向母亲问安,脸涨红着, 带着惭愧似的。
“好久没见老柯了,”母亲说,“你的日子还得过么?”
“哪能说得过,不过弄一顿,吃一顿罢了。”
“你没有事做,可以到我家里来作活!”
“是,是。”他小心地走开。
老柯又常常到我家里来了。他见人比往常还客气,对于任何人都是一种特别的卑微。有人同他开玩笑,他 红着脸笑着能躲开便躲开了。即或他偶然说错了一句话,人家当面骂他,讽刺他,他也红着脸忍受着。仆人们 故意欺负他,遇着吃力的事,便叫他做,他总是不说话恭谨地替他们做,每次累得头上汗气直冒。一次,不知 为什么事,恼了我,我破口大骂他:“你这贼,偷我家的米!”我看他没有动静,故意连声地叫。
于是他恳求着说:“少爷,谁不做错事呢?况且……那时候饿得慌。”他低声申辩着,低下头脸红得猪肝 似的狼狈地走开了。
这年冬,家家都忙着预备年事。后园的花早已收拾起来,仅有几枝寒梅,孤独地开着。这空旷的花园中, 家人挂了一些腊肉,大小不一,一串串地在太阳底下晒。园门闭着,几乎终日无人过问。
一天,母亲无意地走过去,适逢老柯正在园中,他见母亲来了,非常的惊慌。平常是多么恭谨和气,这时 候完全改变了。母亲走到了他的跟前,他扑地跪下,倒将母亲惊住了。
“老太太,本来我是到园子里替他们扫地,忽然想到过年了,心一动……又做了丢脸的事。”
“起来罢,作活去!”母亲说后,他站起来,我这时正到园中,看到老柯红着脸颓丧的神情。
除夕的前一天,母亲叫人送二斤肉三升米几棵白菜给老柯。他立刻跑来见了母亲,大家看他那样子,都不 禁地笑起来。那时大家还不知道他在园中所做的事。
而今,多年在四方漂泊的我,人世的艰辛,不幸者的凄楚,我是深深地认识了,于是对母亲当初的待人充 满了敬意。老柯是我所忘不了的人,在这多难的人群中。每次深夜里,或旅途上,或漆黑的街巷中,看见、听 见,被这饥饿欺凌的苦号,我便想到那不幸的一对盲人。也许有那样一对盲人,互相搀着,正颠簸于崎岖的路 上。饥饿鞭策着他们,生的希望引诱着他们,他们是多么的劫难和不堪。我希望人们参与救助劫难者,我也将 勉力改造这种状况。
一九二八年十月十五日夜
(选自贾玉民、纪桂平主编《乡情》,略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说“街道是那样的不清洁,房宇是那样的低矮”,表明作者不喜欢自己的家乡,是因为环境太差的缘故。
B.二十上下的少年理发匠告诉“我”老柯夫妇情况,表明他可能对老柯夫妇比较熟悉,还引出“我”对往事的回忆。
C.老柯偷米被仆人阿三发现,表明阿三不但忠于主人,并且看家严密,不放过任何值得怀疑的蛛丝马迹。
D.“偷米的老柯来了,妈妈。”和“我”破口大骂老柯是贼,表明“我”年少,不懂事,为这些还被母亲斥责过。
【小题2】小说中母亲这一形象与鲁迅作品《祝福》中鲁四婶的形象相比,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探究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4题
红松擎天
张抗抗
①伊春城像一个巨大沙盘,隐现在苍翠的林海中,红黄蓝白,色彩缤纷。
②30多年前,我随农场连队在伊春某林场伐木。森林暖泉、雪地冰坂,是知青年代的珍贵记忆。然而,重新回望那个年代,心生愧疚。还记得男生用锋利的电锯,将茂密的树林扫荡;女生围着锯倒的巨木清理枝桠;卡车满载原木,运出深山。我们将大树锯断,劈成柈子,塞入炉膛,熊熊火焰给帐篷带来温暖,也将几百年成材的原木燃为灰烬……长期过量的开采,使小兴安岭可采林木锐减,生态逐渐失衡。那些消失的大树中,就有红松。
③伊春,如今已成为红松在我国的最后一片原始保留地。自然界但凡珍稀树种,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决无苟活之意。这种存活于寒冷地带的珍贵树木,生长极其缓慢。几十年前,小兴安岭还是红松满山。然而,连年大量砍伐,红松所剩无几。半个世纪以来,伊春为国家输送了2.3亿立方米红松材质,据说,用火车装这些原木,车厢一节节连起来,可从最北端的漠河接至最南端的三亚。
④时值盛夏,在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我寻访红松。普查表明,该地存有614种原生树木,是天然的森林博物馆。沿山路上行,只见草木葳蕤,蕨苔遍地,乔木灌木、针叶阔叶高低错落。石阶木桥、草亭木屋,与山林浑然一体。迎面扑来树叶与青草、朽木与落叶混合的浓郁气息。吸气吐气,肺腑通透,神清气爽。四周忽然幽暗,一株褐红色的巨木横空出世,挡住去路,居高临下,冷傲威严。树干浑圆敦实,树皮寸寸皴裂,呈现出清晰的时间刻度。那是红松!
⑤在溪水,我仰视红松。它们在这里巍然伫立了几百年,饱经风霜却容颜依旧。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中途决不分叉,到树冠才打开伞状枝条。五针一束的松针,玉簪似地插在头顶。阳光透过树顶苍绿而粗硬的松枝倾泻而下。
⑥在溪水,我拥抱红松。红松有骨气:它直立如柱,外刚内韧。它耐腐蚀,抗风雪,可作桥梁、枕木、电杆之用。树皮可提取栲胶,采割松脂;松针可提取松针油;松子为美味坚果,亦可入药……红松,在冰雪之地伫立了千年万年,是天地日月的精华。它因过于优秀而受到人类的过度青睐,好在人类终于醒悟。
⑦在溪水,我要为红松祝福。五年前,伊春市在地方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作出了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的决定,同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红松实行建档立卡管理。伊春人绝不能让“红松故乡”变成回忆中的“红松故事”。伊春伐木工马永顺,一生伐树3万余株,退休后,倾余生之力,植树3万余棵,被国人传为佳话。
⑧登上观光塔,环山苍郁,森林像一块巨大的“祖母绿”,在阳光下发出碧玉的荧光。高高的红松树下,喜阴喜湿的细弱幼苗正在耐心生长。将来,红松高耸入云,如擎天之柱,托起伊春的未来。美丽的伊春城,该是一座隐现在莽莽红松林海之中的巨型宫殿。
⑨在溪水,我“认领”了一棵红松,我愿日日为这棵遥远而伟岸的红松祈福。若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红松,蓝天还能用什么来支撑呢?
【小题1】概括第②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阅读文章③、⑥自然段,概括红松的珍稀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④、⑤两段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红松?请选择其中两种手法加以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探究文题“红松擎天”蕴含了哪几层含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论寂寞  梁晓声
都认为,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想改变自身所处的这一种境况而又改变不了。
是的,以上基本就是寂寞的定义了。
寂寞是对人性的缓慢的破坏。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锈相对于金属。
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那么容易生锈。金子就根本不生锈。不锈钢的拒腐蚀性也很强。而铁和铜,我们都知道的,它们之极容易生锈,像体质弱的人极容易伤风感冒。
某次和大学生们对话时,被问:“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
我回答了几条,最后一条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寂寞的能力。
他们笑。我看出他们皆不以为然。他们的表情告诉了我他们的想法——我们需要具备这一种能力干什么呢?
是啊,他们都那么年轻,大学又是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云集的地方,一间寝室住六名同学,寂寞沾不上他们的边啊!
但我却同时看出,其实他们中某些人内心深处别提有多寂寞。
而大学给我的印象正是一个寂寞的地方。大学的寂寞包藏在许多学子追逐时尚和娱乐的现象之下。所以他们渴望听老师以外的人和他们说话,不管那样的一个人是干什么的,哪怕是一名犯人在当众忏悔。似乎,越是和他们的专业无关的话题,他们参与的热忱越活跃。因为正是在那样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的寂寞获得了适量地释放一下的机会。
故我以为,寂寞还有更深层的定义,那就是——从早到晚所做之事,并非自己最有兴趣的事;从早到晚总在说些什么,但没几句是自己最想说的话;即使改变了这一种境况,另一种新的境况也还是如此,自己又比任何别人更清楚这一点。
这是人在人群中的一种寂寞。
这是人置身于种种热闹中的一种寂寞。
这是另类的寂寞,现代的寂寞。
如果这样的一个人,心灵中再连值得回忆一下的往事都没有,头脑中再连值得梳理一下的思想都没有,那么他或她的人性,很快就会从外表锈到中间。
无论是表层的寂寞,还是深层的寂寞,要抵抗住它对人心的伤害,那都是需要一种人性的大能力的。
而知识者,我以为,正因为所感受到的寂寞往往是更深层的,所以需要有更强的抵抗寂寞的能力。
这一种能力,除了靠阅读来培养,目前我还贡献不出别种办法。
胡风先生在所有当年的“右派”中被囚禁的时间最长——三十余年。他的心经受过双重的寂寞的伤害。胡风先生逝世后,我曾见过他的夫人一面,惴惴地问:先生靠什么抵抗住了那么漫长的与世隔绝的寂寞?
她说:“还能靠什么呢?靠回忆,靠思想。否则他的精神早崩溃了,他毕竟不是什么特殊材料的人啊!”
但我心中暗想,胡风先生其实太够得上是特殊材料的人了啊!
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他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如果居然还侥幸有笔有足够的纸,孤独和可怕的寂寞也许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绞刑架下的报告》、《可爱的中国》、《堂•吉诃德》的某些章节、欧•亨利的某些经典短篇,便是在牢房里开出的思想的或文学的花朵。
思想使回忆成为知识分子的驼峰。
而最强大的寂寞,还不是想做什么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是想回忆而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是想思想而早已丧失了思想的习惯。这时人就自己赶走了最后一个陪伴他的人,他一生最忠诚的朋友——他自己。
谁都不要错误地认为孤独和寂寞这两件事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头上。现代社会的真相告诫我们,那两件事迟早会袭击我们。
人啊,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人啊,一旦具备了这一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孤独和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
信不信,随你……
【小题1】以下不属于“另类的寂寞”的两项是(5分)
A.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
B.一天到晚都在忙,但自己对所做的事并不感兴趣。
C.一天到晚都在说,但所说的并不是心里话。
D.比任何人都清楚地意识到新处境是旧处境的简单重复。
E. 想突破现有处境但是无能为力。
F. 想与自己对话,却发现丧失了自我。
【小题2】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目前能够想到的抵抗寂寞的最有效方法是阅读。
B.被囚禁了三十年的胡风先生被寂寞伤害的程度是常人的两倍。
C.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尤其需要读书。
D.作者自信观点成立,但他并不想强加于人。
【小题3】(小题3)第4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4分)
【小题4】阅读的习惯为什么能够使人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