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年,中国探月三期工程将采用新研制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新建的海南发射场,发射全新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探月三期工程副总设计师孙为钢披露了我国探月三期工程的总体方案,其中首次公开了嫦娥五号的飞行方案——由长征五号火箭直接将8吨多的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探测器与运载火箭分离后,经地月转移飞行和轨道修正,在近月点实施制动,进入环月圆轨道。

环月期间,探测器一分为二,分为着陆上升组合体与轨返组合体,其中轨返组合体继续环月飞行,而着陆上升组合体经变轨和动力下降飞行,在月面预定区域软着陆。

着陆上升组合体着陆后完成月面样品采集、封装,随后上升器从着陆上升组合体中分离,月面点火起飞进入交会对接轨道。

轨返组合体与上升器完成交会对接后,将月球样品从上升器转移至返回器内,轨返组合体再与上升器分离。

轨返组合体进入月地转移轨道,在距地球一定高度处返回器从轨返组合体中分离。返回器采用半弹道跳跃再入方式进入大气层,并最终落至地面着陆场。

(摘编自邱晨辉《中国嫦娥五号飞行方案首次披露》,《中国青年报》2017年6月12日)

材料二:

《饿罗斯报》7月12日发表题为《中国宣布征服太阳系计划》的报道称,《太空新闻》杂志消息显示,从6月份在北京举行的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传来了上述消息。

现有资料显示,木星的直径是水星的近3倍,也是质量最大的太阳系行星。科学家推测,木星上也许有原始形态的生命体或者至少是生命体存在过的痕迹。木星探测任务包括分析其冰盖、地形地貌和构造,为今后的研究做准备。

报道称,中国的探月工程将继续推进。中国计划在嫦娥五号探测器出征月球后,向月球至少发射3个探测器,其任务主要是月球南北极的探测和在月球表面进行各种实验。

报道称,谈到载人航天,中国的目标是发射自己的载人轨道空间站。2019年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载人空间站核心舱。为这一目标,中国近期将开始培训10~12名航天员,其中至少有2名女性。同时,并非所有的航天员都是从飞行员中挑选,还需要一些科学家。

至于中国人登陆月球一事,计划时间不会早于2030年。为此应研制类似美国土星5号的重型运载火箭。预计这将是能载重140吨的长征9号运载火箭。在更遥远的未来,中国也许会建设月球基地,所需氧气拟从月球土壤中制取。

(摘编自《俄媒称中国公布“征服太阳系计划”:将探月球火星及木星》,《参考消息》2017年7月13日)

材料三:

全部科学载荷工作正常,探测数据接收处理顺利,在此基础上将逐步取得丰富的科学研究成果……近日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已再度唤醒,正在第三个月昼执行探测任务。作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的一举一动,都牵绊着吴伟仁的思绪。

“中国探月工程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很高。”吴伟仁强调,我国并未在国际同一个水平进行简单重复,而是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方案和道路,以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我国的月球探测。这种情况下,我国以较低的成本和极高的成功率,实现了“五战五捷”。

2019年年底,我国计划实施嫦娥五号任务。这也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吴伟仁介绍,目前嫦娥五号的整个探测器系统和其他技术系统准备较为充分,预定嫦娥五号将在月面选定区域着陆,采集月球样品,并将样品送回地球。“通过表取、钻取方式,嫦娥五号任务计划采回月壤,为我国科学家提供充足的样本进行研究。”

吴伟仁说,随着今年嫦娥五号从月球采样返回,明年发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等标志性工程的实施,我国将跻身于世界航天强国行列。未来十年左右,月球南极将出现由中国主导、多国参与的月球科研站。

(摘编自李函林《中国探月工程正在从“跟跑”走向“领跑”》,“新华网”2019年3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五号的飞行方案涵盖从发射到采样返回的整个过程,包括发射、地月转移飞行、环月飞行、月面软着陆、无人采样和返回等。
B.据《俄罗斯报》报道,为建立自己的载人轨道空间站进而建设月球基地,中国已经开始培训了10~12名航天员,其中至少有2名女性。
C.《俄罗斯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规划了未来探索太空计划,显示了中国征服太空的雄心,也证明了中国在空间领域取得的发展和进步。
D.再度唤醒的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正在第三个月昼执行探测任务,全部科学载荷工作正常,探测数据接收处理顺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能够在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披露我国探月三期工程的总体方案,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科技发展的成果,充分显示了中国的科技自信。
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外媒关注中国航天工程,说明中国在积极探索太空领域有了重大发展,对于宇宙探索和人类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C.航天专家指出,起步较晚的中国探月工程,一起步就站在了国际同一个水平上,以较低的成本和极高的成功率,实现了“五战五捷”。
D.我国探月工程稳步推进,按计划在今年底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再通过大约十年的努力,将建成月球科研站。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内容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2 06:08: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以资源流动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教育均衡才有教育公平,进而才会有社会公平,而教育均衡的关键在于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是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途径。当务之急是有效解决区域、城乡、校际三个方面的不平衡问题。从政策层面看,要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研究制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质教育资源以师资为要,要继续实施“志愿支教”“强弱结对”等教育帮扶工程。从技术层面看,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增强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可及性和共享性,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全体学生。从市场层面看,要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采用公办、民办、混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实现各办学机构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构建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以特色发展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应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多元化特色发展。这也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教育特色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专业化、差异化、精品化“三化联动”。从教育专业化角度看,不同学校要结合各自核心竞争力,突出自身优势,针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生最突出最紧迫的需求提供专业化教育。从教育差异化角度看,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这就要求学校以差异化的教育培养个性化、多样化、复合型人才,使“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一理念真正成为社会共识。从教育精品化角度看,学校应在专业化、差异化的基础上,着眼于培养学生迎接新时代诸多挑战的能力,形成精品化教学内容,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以国际合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时代,我们要在总结提炼中国传统教育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 年来大国办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同其他国家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在我国社会日益开放、人民群众对国际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可以合理引进更多的国际高端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国际合作方式,如积极探索国际教育基地、国际教育园区以及国际学校联盟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合作,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摘编自陈健、周谷平《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优质教育资源以师资为要,“志愿支教”有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
B.公办、民办、混合办学等方式主次分明,有利于构建教育均衡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C.“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成为社会共识后,将推动学校教育专业化特色发展。
D.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精品化教学内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立论背景,提出了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B.围绕“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文章先深入论述原因,后提出对策。
C.文章从政策、技术、市场三个层面论述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解决之道。
D.文章提出以国际合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并举例说明了可以尝试的合作形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源于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而教育不均衡将会导致社会不公平。
B.教育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还不够多元化、特色化等方面。
C.教育特色发展的关键在于三化联动,专业化、差异化和精品化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D.在新时代,只有通过同其他国家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我国教育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都市中的蜂房
①照顾蜂群,是个细活。蜂箱要放置在后院或花园通风的地方,但风不能太大;离建筑物至少10英尺远,使蜜蜂有足够的空间起飞和降落;附近要有水源,或放置潮湿的海绵,给蜜蜂提供充足的饮水;蜂箱朝向,要朝东南,这样每天一早,蜜蜂见到太阳,就可以马上开始工作;蜂箱一旦安置好,就不要随便移动,以免干扰蜜蜂的和谐生活,更不能“强制拆迁”。养蜜蜂要有耐心。如果运气好,第一年7月就可以收获第一茬蜂蜜,但千万别指望第一年一定会有收获。第一年,蜜蜂要把大量的“资源”用在蜂巢和蜜窝的建设上,以准备过冬。如果蜜蜂安全过冬,第二年收获蜂蜜十拿九稳。
②养蜂热潮背后的推动力之一,是人们对本土种植和有机食品的需求日渐强烈。另一个更为复杂的原因是人们对蜜蜂种群数量下降的担忧。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农民停止轮作三叶草,而是使用农药,蜜蜂失去了授粉的良好。在城市,原生植物被砍掉,改为栽种外来植物,这对蜜蜂的生存也很不利。并且,几年前,美国各地都出现了蜜蜂蜂群神秘死亡的事件。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有近30%被管理的蜂群死亡,其中三分之一源于蜂群崩溃症候群。这种蜂群崩溃症候群加剧了日趋严重的螨虫、疾病等蜜蜂健康问题。
③蜂群的大量死亡让人担忧。环保组织和媒体开始呼吁住在城市的居民考虑养蜂。环保组织“自然英格兰”的首席科学家汤姆·图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我们希望城市居民能接触到野生动物,并从中感受到快乐。”“人们觉得要做些什么来帮助蜜蜂,”亚特兰大市美国养蜂人基金会主席戴夫·门德斯说,“在后院里放几个蜂箱,会让你感觉更好。”英国广播公司的主持人玛莎·柯尼是个业余养蜂人,她已经知道她的蜂群正在减少,她表示,看到蜜蜂死亡让她很悲哀。她说:“养蜂是个很好的爱好,我非常喜欢。但是它们在死亡,尽管今年的情形要比去年好。”2007年,美国公共电视台PBS播放了《寂静的蜜蜂》的纪录片,这场席卷美国的大规模的“蜂群崩溃症候群”使以前关注企鹅、熊猫、鲸鱼等珍稀动物的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蜜蜂,养蜂开始成为时尚。
④养蜂热潮背后的另一个推动力,是都市人对回归自然生活的渴望。不知不觉中,工业文明带着我们离开了自然的彼岸。工业文明越先进,我们与自然的距离就越远。工业文明大规模的生产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于城市。群居生活有利于生产甚至生活的组织安排,但却是对人性的制约和限制。高度社会化分工及高效率形成的单调、机械劳动及住所、工作场所相对固定、单调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有回归自然的渴望。如今全球已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化让人离自然越来越远。人们脱离自然环境越远,时间越长,其渴望回归自然的心情就越强烈。最先城市化的人们开始追求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如近年来,推崇食物DIY的“慢餐运动”在全美声势日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在后院、阳台或屋顶种菜栽果树。蜜蜂养殖的出现,不仅可以为人们的蔬菜和院子里的果树授粉,提供放心新鲜的蜂蜜,更重要的是都市养蜂人可以通过养蜂体悟自然。都市人很少有机会接触大自然,而有了蜜蜂,他们每周只需工作几个小时就可尽享自然之乐。每天辛苦工作之余,看看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生物,身心倍感轻松,工作的压力也会减轻不少。
(有删改)
【小题1】照顾好蜜蜂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
【小题2】请从文中概括出蜜蜂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
【小题3】文章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养蜂热潮体现了都市人对回归自然生活的渴望,请结合文本探究都市人渴望回归自然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诗与厕所
南帆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一天重温柳宗元的小诗,心情怪异一一在高速公路的一个服务区,进入厕所后,突然在立式小便槽上方的墙壁读到了这一首《江雪》。
③诗彩印在一张淡青的硬纸片上,并且用镜框镶起来。我猜这是文化机构与卫生机构的共同创意。若干七绝、五绝高悬于厕所的每一个小便槽之上。尽管如此,厕所墙上的诗词还是让我错愕不已。
③古代的诗词多半口口相传,某些诗人也喜欢把诗词发表于墙壁,逮住名胜古刹的一堵粉壁墨迹淋漓地题上新作,豪迈之意自不待言。墙壁举足轻重,当代文学攻占墙壁的一个著名例子是,一个名叫卢新华的“七七级”大学生将他的小说《伤痕》张贴于复旦大学教学楼走廊的墙上,这种不同寻常的发表形式诱发出一个命名为“伤痕文学”的潮流。可是,尽管墙壁在文化传播体系之中占有一席,厕所怎么能挤到前排,开始大模大样地接纳唐诗宋词?
④厕所可以是一个有文化的所在,我知道。可是,我从未想到这些文化竟然敢与柳宗元或者王维衔接起来。马桶里的水再干净也没有人愿意喝,是不是?我也知道现今的“碎片化阅读”是一个时髦的概念。但是,那些诗词是相当于一泡尿时间的文化碎片吗?咄!小子无知!我仿佛听到了诗人的威严喝斥。
⑤我所认识的许多诗人无不坚定地认为,诗充当了各种类型文化的轴心。浪漫、神秘、庄严,还有后现代,总之,众多话语都将在诗之中找到始源。诗人是一个奇特的文学部落。他们睥睨天下,气宇轩昂地念出一串串铿锵的诗句,这时,整个世界的毛孔都竖了起来,犹如听到了美学魔咒,上帝曾经说,要有光,还要有日月星辰和天地万物,于是世界开始生气勃物地现形;尾随上帝出场的或许就是诗人,他们吟风弄月,拈花惹草,于是生气勃勃的世界开始赏心悦目。因此,担任一个诗人,肯定比担任武士、厨师或者会计体面得多。
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白的诗句,这个奇持的文学部落从来不肯低估自己对于世界的贡献,扭捏作态或者不必要的谦逊形同虚伪,他们旁若无人地载歌载舞,结伴旅行,奔赴各地高声朗诵自己的作品,我曾听到一则轶事:几个文人相聚闲聊。因为有了些酒意,一个诗人目光炯炯地要求众人承认,诗是所有文学门类的第一把交椅,一个绝对的结论。怀疑这个观点就可以考虑拳脚相见。几个写小说的不由得笑了起来,慷慨地满足了诗人的要求。天之骄子,气吞牛斗,竟然把他们祖师爷写出来的诗搁在厕所里,是可忍就不可忍?
⑦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没有听说厕所收到抗议,诧异之余,我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后现代”。也许可以将这个厕所设想为一个后现代驿站。万物齐一,“怎样都行”,后现代革命就是抛弃各种文化等级。又有什么理由贬低厕所?道在厕所,诗亦在厕所。诗人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娇嫩。诗可以适应各种类型的公共空间,不论是电视台还是厕所,诗人可以盛装出行,也可以乱头粗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诗愿意接受沐浴焚香的祭拜,也不会因为哪一个家伙撒一泡尿就丧失自信,厕所里的刺鼻秽气怎么可能掩盖诗的伟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种诗句可以在历史的任何一个角落熠熠发光。诗人不会害怕什么。阿多诺曾经悲憤地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是现代主义的沉痛;如果改换为后现代主义的俏皮,可以颠倒一下内容与句式:高速公路的厕所之后,还有什么地方诗不能涉足?
选自《文学报》(2018.10.15)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阐释“整个世界的毛孔都竖了起来,犹如听到了美学魔咒”的内涵。
【小题3】为什么说“诗人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娇嫩”,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智商测试之前世今生

①在国外流行多年的智商测试,前些年在中国的情形似乎与美国还有相当大的差异。在美国,入学、求 职之类的事情,都可能面临智商测试,所以五花八门的“智商培训”之类的“班”在美国也很多。而在中国 的许多杂志上,类似的测试虽然也经常可见,不过那通常还只是让读者做着玩玩的,不会当真影响一个人的 实际状况。在中国好像也还较少见到“智商培训”之类的玩意。但智商测试近年已经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 有些苦于学习成绩上不去的家长,也会忧心忡忡地带着孩子去做智商测试。上海某学校对幼儿园学生家长 的测试题在网上不胫而走,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和质疑。各种迹象表明,我们在这件事情上好像又很快要完成 “与国际接轨”了。

②追根溯源,智商测试已有百余年历史,不过它的“血统”却是不大纯洁,甚至还隐隐透出某些邪恶的 色彩。

③智商测试的理论发端于高尔顿,此人是达尔文的表兄。但他的名字主要是和后来被普遍认为“政治不 正确”(甚至可以说是臭名昭著)的优生学联系在一起。1869 年高尔顿出版《天赋遗传》一书,主张人的 才能可以遗传。在 1884 年的伦敦国际健康博览会上,高尔顿搞了一个摊位,打出“人体测量实验室”的招 牌,替人进行测量和测试,据说颇受欢迎,有的人还主动付钱给他,这或许可以视为现代智商测试的开始。 事实上,智商测试与优生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尔顿晚年正值中国的辛亥革命前后,他仍孜孜不倦 地在各种公开场合演讲并发表文章,继续鼓吹优生学。他的学说也得到过若干名流的赞同和欣赏,例如著名科幻作家威尔斯、著名剧作家萧伯纳等等。

④19、20 世纪之交,法国人宾尼特成为现代智力测试的奠基者。19 世纪 80 年代晚期,宾尼特研究他两 个未满 5 岁的女儿,发表了三篇文章,成为智力测试领域的奠基性文献。宾尼特对人的智力进行分等,正好 迎合了当时美国的需要——例如大量移民的涌入使得当局急需甄别申请入境的移民是否“弱智”。所以智 力测试的理论虽然发端于英国人,奠基于法国人,但它却在新大陆最先找到了大行其道的土壤。戈达德在美 国大力推行宾尼特的方法,美国的公立学校从 1910 年开始对学生应用智力测试,这似乎象征着智力测试开 始获得正式地位。

⑤那么,如何看待现今的智商测试?

⑥这使我想起前几年我指导的一位博士生蒋功成教授,他曾在论文的初稿中写过这样两句我非常欣赏 的话:“有政治上正确的伪科学,也有政治上不正确的真科学”。我们当然还可以补充另外两句:“有政治上 正确的真科学,也有政治上不正确的伪科学”,这样就全面了。套用上述概念组合游戏,那么智商测试即使 是“真科学”,应用起来也很容易陷入政治上不正确的状况,而倘若它其实是伪科学,那就更容易被视为“政 治上不正确的伪科学”了。

⑦如上所述,智商测试很难说是科学,更不是“精密科学”,如果将它归入“伪科学”之列,应该也不 算太冤枉它。但如将此事彻底视为骗局,则又失之简单了。对于它在今天的流行,或许可以这样来理解:只 要社会处于资源相对短缺的状态中——人类社会至今仍处在这样的状态中,社会就总是需要各种各样的筛 选机制,来帮助实施对有限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举例来说,现代教育就是这样的筛选机制之一。为何 发达社会总会无可避免地成为学历社会?就是因为现代教育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其实已经背离了“塑造人格”、 “培养技能”等等的教育初衷,而演变成为进行“公平”筛选的机制。学校中为何要学许多在进入社会之后 完全“无用”的知识?为何要考许多纯粹“整人”的题目?其实这些知识和题目并非完全无用,它们的实际 用处,就是让一部分学生不及格或考不上,这样就可以帮助实施有限社会资源(比如中国当下的“985 高校” 录取名额)的相对比较公正的分配。

⑧明白了上面的道理之后,再来看一个世纪以来日益流行的智商测试,就不难套用“存在的就是合理 的”这样的哲学命题了。经过高尔顿、宾尼特、戈达德……等人百年来的“不懈努力”,终于将智商测试打 造成一门“科学”,并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于是智商测试实际上就成为又一个相对“公平”的筛选机制。 它和作为主要筛选机制的现代教育相伴而行,作为“教育筛选”的辅助手段,确实有着某种程度的合理性——尽管这种合理性并不存在于它自身理论所宣称的意义上。

(摘自《科技生活》)

【小题1】“与国际接轨”在文中指    
【小题2】第⑤段画横线处,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
①本来,即使智商测试真的是“客观的”、“科学的”
②那应用它时的伦理道德问题立刻就更为严重起来了
③一旦认识到智商测试本身就是不严谨不“科学”的
④就是一段极不光彩的历史这里有两个层次的问题
⑤例如智力测试与优生学捆绑在一起,为纳粹德国的种族清洗提供了理论支持
⑥应用时也必然带来伦理道德问题
A.①⑥⑤④③②
B.①⑤④⑥③②
C.③⑥⑤④①②
D.③⑤④⑥①②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智商测试在中国的地位日益提高。
B.智商测试应用实力来存在道德问题。
C.智商测试中许多知识是完全无用的。
D.智商测试应用在教育筛选方面是合理的。
【小题4】根据文意,简述“智力测试”的“前世今生”。
【小题5】第⑥段提到四种“概念组合”“智商测试”属于哪一种组合?请谈谈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