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所谓996,是指工作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根据上述规定,若公司强制实行996工作制度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对于违反法律规定强制要求的加班,劳动者有权拒绝。

张耀律师表示,若是单位安排员工延长工作时间的,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加班,单位应当根据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或予以调休;但若员工出于自愿加班的,不属于法律意义的加班,单位也无需支付加班费。如果企业利用鼓励的模式变相强制要求员工加班,比如公司因员工拒绝加班而对员工降职、降薪、处罚、辞退的,员工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尽快构建起法治维权的法律体系,重点治理各种形式的“隐性强迫”加班现象。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4月16日)

材料二:我们的企业不仅要依靠员工的汗水,更要激发员工的灵感;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苦干是奋斗,巧干也是奋斗;延长工时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因此,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而应该正视他们的真实诉求。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考验,强制推行996,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也会助长“磨洋工”的顽疾。从企业家角度来看,他们身上的极限奋斗精神是可贵的,但要考虑到普通员工的位置不同,强制灌输996的加班文化,不仅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傲慢,也不实际、不公平。事实上,这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如何才能最大限度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把加班长短作为激励手段,这肯定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但显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企业不仅要让员工更努力地工作,更要激发员工更高效地工作;不仅要靠加班工资的激励,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只有那些能够做好平衡兼顾的企业,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996》)

材料三:我们国家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仍然需要劳动者的奋斗与拼搏。正是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推动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奋斗与拼搏,仍将是我们这个快速前进社会的主题词。而996的讨论则启示我们:未来中国的活力,将来自于快乐地去劳动,让劳动者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不再是温饱时期的拼命工作赚钱,而是需要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发现兴趣、陪伴家人、寻找意义。因此,正确打开996话题的方式,不是要不要奋斗拼搏,而是如何更好地去奋斗拼搏。按照“效率工资理论”的观点,员工工资水平越高,他们的生产就越有效率,忠诚度也会大幅提高。当然,员工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注重工作家庭生活的平衡。如此,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和体面就业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4月1 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996工作制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这种工作制的工作时间超过了《劳动法》规定的正常工作时间。
B.当员工非自愿加班而是被企业要求延长工作时间时,这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加班,员工应得到相应的加班费或调休。
C.只有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做好平衡兼顾,让员工能兼顾工作和家庭,才能顺应时代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D.现在的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需要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期待能更高质量就业和体面就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司若强制实行996工作制,则违反了《劳动法》相关规定,对于这种性质的加班,劳动者拒绝是合法合理的。
B.反对996工作制的员工并不等同于不奋斗的人,因为企业的发展不是依靠员工的汗水,而是要激发员工的灵感。
C.企业管理者强制灌输996的加班文化,体现了管理者的傲慢,管理者应思考如何最有效地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D.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加快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新时代使劳动者快乐地劳动,有助于激发未来中国的活力。
【小题3】材料一、二、三中,都报道了996工作制,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2 07:53: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许达然

①贱,和钱念起来声音不同。但分析起来意思却近似;不但偏旁完全一样而且字首都曾当做交易媒介,只是贝比金用得早,贱比钱的历史长罢了。据说古人造字鬼神哭,但祖先造完钱与贱后鬼神也许暗笑钱使人贱了。

②人的历史一大半是钱的文明。人制造货币,货币不能造人却控制人。钱永远是首流行的情歌,不必唱,看就发疯。钱币只标示价值,本身并无什么价值.然而我们一提到价值,别人就问多少钱?据说现在世界钞票约有20.3万亿美元——这当然不等于地球的价值。钱、钱、钱叫得连凯因斯都烦了。他在那本1947年出版,影响很大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书里就认为道德问题是由爱钱而起,使得人的价值也和物件一样贱。巴尔扎克在《高老头》里讽刺:“没有一个讽刺作家写得尽金银珠宝下的丑恶!"因为连讽刺作家看见钱也乐昏了。钱不看人,人看钱;哑巴见后口开,和尚见了经也卖。人不藐钱,钱藐人;钱不吃人,人吃钱;人不害钱,钱害人。

有钱的藐人。他们欺人压人还要人捧他们有仁——仁是敲破皮肉而得的。富人对某些数字比自己的生日记得还清楚,目的当然不只是藐人而已。有一次一个朋友带我去看他的一个医生朋友。一进客厅,医生就一一用钱解释他的房子值30万美元。波斯地毡5000,钢琴4000,沙发3500,屏风2000,“你猜猜那大花瓶多少钱”,他自问自答:“1000多。想不到吧!我就喜欢这调调。”

④人有钱可吃时也很得意。在原始社会里钱曾是食物,都可吃了因为无所谓钱就无所谓贱,都吃得很强壮。后来文明进步了,西班牙人在1574年包围荷兰莱登城时,发行皮革钱,但不久情况窘迫,钱失去交换价值,人民就煮皮革钱吃。现在纸钞很臭,官却仍不煮就生吃。然而不管钱软或硬,禽兽是都不吃的。那天我等公共汽车,看到一群鸽子吃垃圾。有个汉子把一分硬币掷向鸽子,它们吓了一跳后仍吃垃圾,不但没理会钱,有一只还走到上面撒尿。尿仿佛浇在那汉子头上:“吃啊!那是钱,你们都不晓得?”鸽子仍不肯吃。他上前要踢钱,吓飞了鸽子。“天上没有钱,飞去做什么?”他把一分硬币捡起后看看天上骂自己:“耶稣基督,谁吃我这一分钱?太少啦!”

⑤钱不吃人——人并不好吃——钱害人。钱传染疾病,西德有家研究所检验一张100马克的纸币,发现了3万多细菌!但钱再脏也有人争着要。一个男人在医院前抢走一个妇人的手提包时,妇人大叫:“手提包里没有钱,只有大便!”强盗抢跑后,打开手提包一看,果然里面只有大便——是医生嘱那妇人带去医院检验的。

⑥要钱不要命的,在台湾民间故事里,我们已听了好多年:有个吝啬的人掉进水里后,儿子喊:“救命啊!谁把我老爸救起,有重赏。”水中老爸听后使力伸出头:“不要给别人太多钱,若要重赏,我宁愿淹死。”吝啬鬼就那样沉下去,笑话浮上来。可笑钱害死人的事实太多了。中国古代曾把钱铸成铲与刀形,这些铲与刀有无杀过人我不知道,但后来的铜板外圆内方,除了象征处世哲学与串通方便外,或许也和中国人怕被钱压死有关——因为万一被钱压时中间有孔呼吸就不一定窒息。现在纸钞虽轻,叠多了也会压死人的。有人曾预言资本主义社会终会被钞票、支票与信用卡的重量压垮。钞票既然还继续印,再怎样贬值,人也要追,只顾钱而不看路,以致撞到车子。死也要穷开车。有个家伙开车去加油,口袋却只有两块钱,其中一块还是破的,加油站的老板拒收破钞后,他就要用轮胎暂作抵押,开车回去拿钱。无论如何,老板却坚持他把车放在加油站走回去拿钱,他拒绝了。老板宁要1块钱的钞票也不要值20多元的轮胎,就拿出枪把他射死。

⑦钱虽杀人,广告却到处要大家“救钱”而不是“救人”。美国纸钞与硬币上都印着“我们信任神”,这神,大概就是钱了。这钱虽害人,人不但从来未处罚它,还虔诚崇拜并小心携带,把自己的温暖免费给它。把前途当钱图,以为向前看就是向钱看。人就这样舍不得丢掉自己的发明而宁愿被自己的发明潜潜折磨着。

⑧然而也有人并不那样看钱。例如你,认为钱多了而不拿出来做有益的事就是罪恶。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白痴》的女主角,把订婚的钱10万卢布丢给炉火,钱使火更红,火使看钱的人更火!

⑨钱钱钱钱钱钱钱钱钱钱,钱若分配平均些,大家就不会那么贱吧!

【小题1】文章③—⑥段描述了不少面对金钱的社会众生相,请你任选两例概括主要内容,并说明作者的用意。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语段。
【小题3】文章以“钱”为题,以“贱”贯穿全文,这一构思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那一年那一天的幸福
袁浩
①那一年的那一天,我记忆犹新。
②那一年的那一天是春末夏初,那一年的那一天的阳光说不出的灿烂。那一年的那一天的麦子在乡村母性的田野里一个劲地疯长。我,还有和我年岁相当的几个乡野少年聚守一起。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几个青春少年说得最多的是跟小虎队和港台流行歌曲有关的话题。《青苹果乐园》、《逍遥游》和《蝴蝶飞啊》让我们一帮青春的心灵渴望飞翔。青春真是一个美好的词汇,无论何时提起那段成长旺盛期的话题我们都记忆如初。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那股子当初我们并没有感觉的青春气息和整个乡村葳蕤生长的气息交融在一起。
③那一年那一天的正午,母亲站在我现在应该叫故乡的小村家门口大声地喊着我的乳名。那喊声与我们正在谈论的所有事物无关。母亲的喊声将小村中的狗都给惊吠了,于是我扬了扬手,将一段白色的确良衬衫的袖子捋了捋,终于,我的手腕上显现出了那块上海牌手表,我瞟了一眼说,时间不早了,我得回家吃饭了。其实,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什么时候回家吃晌饭跟那块手表没有一丝一毫的关联。
④那一年那一天的中午,我回到家。父亲正在收听我家那台“樱花”牌半导体收音机。收音机里那个叫刘兰芳的著名评书艺人绘声绘色地播讲着传统评书《杨家将》。我一到家,母亲便开饭了。我,弟弟,妹妹,还有父亲,母亲,我们围坐在一起。母亲将热腾腾的面条端上桌。面条是母亲忙活了大半天亲手擀制的豆麦面,菜也是母亲冬日里腌制的咸菜。于是我们一家人就着咸菜,听着刘兰芳播讲的评书《杨家将》,我们每一个的嘴里都发出吱吱”不停地吸食面条的唏嘘的声音。那一天的中午,我们一家人吃面条的声音不绝于耳,酣畅淋漓。咸菜和豆麦面条吃得我这个乡村少年鼻尖直冒汗。那声音嘈杂而馨香,那场景也已成为一幅我永世不忘的温馨画面。
⑤那一年那一天的下午,我在家实在没事,爹就让我下地给花生薅草。春末夏初,花生正在开花。花生花是黄褐色的,花生苗是绿油油的.,很是喜人。我跟在爹娘的身后,挥锄落汗。乡村里的天空最是明净,不远处还有几只斑鸠鸟在叫唤。花生地旁边的麦子即将接近熟稔的味道漫溢了过来,还有小村路口旁的老槐树上飘散着的槐花的清香。所有这些都给人一种期待之感,期待丰一个崭新的季节临近,还有喧嚣生命的释放。
⑥日暮的时候,我荷锄而归,村道上鱼贯着我的乡邻和不同辈分的族人。田间地头农家放工的路上,其实是乡村讯息最传统最原始的交流与发布的场所。今晚的小村又要放露天电影了,这是我这样的少年走在放工之后的村道上,获取的最感兴趣的信息。这足以使我顷刻间化解半天的辛劳和疲惫。那一年那一天的晚饭我吃得略显仓促,因为那一晚上传出的电影里的热闹声响最是撩拨一颗颗拥有好奇之心的乡野少年。那一年那一天晚上的电影格外好看!一部叫做《少林寺》的彩色宽银幕武打片看得我们一个个热血沸腾,唏嘘不已。那一天那一晚的如水月色何时散尽我们不得而知,李连杰还有那来自远古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更是我们的最爱。一时间我们在电影散去后竟久久不愿离散,我们一个个仿佛还沉浸在一段抗暴助义历史故事和杂糅进去的少林功夫的美轮美奂、博大精深里。那一天那一晚的电影是现今我在城里的家中打开那个叫做CCTV-6的电影专题频道所永远找寻不到的一种绝妙视听盛宴。
⑦二十多年就这么过去了。
③现在的我再也没有那一年那一天青春少年的清心寡欲的心态了。故乡,记忆中美好故事的背景也已成为了梦境。时光就是这么残酷地将一个人拉入尘世的风尘,逼你不得不就范。不由得又想起了海子的那首诗来了: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⑨就这样,那一年那一天的幸福被我写进了记忆,记忆也便甘之如饴。
(《散文百家》2010年第9期)
【小题1】(小题1)品味第③段中画线词语,指出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小题2】(小题2)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那股子当初我们并没有感觉的青春气息和整个乡村葳蕤生长的气息交融在一起。
(2)所有这些都给人一种期待之感,期待着一个崭新的季节临近,还有喧嚣生命的释放。
【小题3】(小题3)第④段画线部分描写了一家人吃面条酣畅淋漓的场面。请赏析这个场面描写。(4分)
【小题4】(小题4)本文回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往事,题目也可取为“八十年代的幸福”,与本文题目相比,你更欣赏哪个?(6分)

同类题3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拓展着人类想象力的边界。这个过程中,一个虚拟和现实交相辉映的全新时代或许正在加速到来。虚拟现实并非新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并应用于模拟军事训练中,与单一的人机交互模式不同,虚拟现实旨在建立一个完全仿真的虚拟空间,提供沉浸性、多感知性、交互性的互动体验,正因如此,虚拟现实被视作下一代信息技术集大成者和计算平台。

虚拟现实还处于起步阶段,打造更高交互水平的人机互动系统需要攻克不少技术难题;另一方面,虚拟现实只有赋能各个领域的创新,才能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如何把看似“虚”的技术变成“实”的产业,需要各地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实践表明,单个企业的技术突破固然重要,但虚拟现实真正实现从技术到产业的蝶变、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必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先机”二字格外重要,谁抢占先机,谁就能在创新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发展虚拟现实已写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有十余个地市发布了专项政策。在核心技术上,我们相比发达国家有些差距,这背后有人才缺乏、科技攻关不足等多种原因,再比如,当前虚拟现实内容相对匮乏,产品存在低端化、同质化的情况,这恐怕和企业热衷资本跑马圈地、忽视产品质量提升的做法不无关系。破除这些制约短板,方能为虚拟现实打开更多想象空间。好在一个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一个更为理性的市场环境,正在为虚拟现实的突破和发展提供土壤和阳光。

(选自2018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虚拟现实的技术特点有哪些?请加以概括。
【小题2】如何打造更高交互水平的人机互动系统?请结合材料加以探究。
【小题3】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发展虚拟现实需要开展哪些工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数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

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汇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艺术性。从大的方面来说,金庸小说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组成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同时,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描写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并且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画卷。

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都对主人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奸的正义行为持赞赏笔调,《射雕英雄传》更是把郭靖所代表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儒墨精神褒扬到了极致。在金庸的中期作品中,道家思想、游仙思想开始令人注目:《神雕侠侣》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这部作品既有郭靖掷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之举,又有杨过蔑视宗法礼教、为个人爱情不惜与整个武林为敌以及单人独剑四方漂游之行。在金庸的后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对于究竟应该如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

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版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韦小宝成长于扬州妓院……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可分。

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宋朝以后,则显得气象衰弱、难克重任;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

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佛家文化一灰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所有的超一流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

上世纪50- 70年代的文学作品,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中国的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小说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是因为它通过不同地域文化的对比,构建起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
B.金庸小说涵盖了中国各地独特的文化风貌,并且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是对中国文化动态、立体的呈现。
C.金庸小说表现了几乎所有中国文化分区独特的风物,更写出了各地的文化区别及由此带来的人物性格的不同。
D.金庸小说建立的从容、厚重的民族国家形象打破了读者长期所处的紧张状态,因而更具长久的稳定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采用“总一分”的结构,先总说金庸小说的优点,后分别从宏观、微观角度进行阐述。
B.本文大量使用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金庸小说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特点。
C.本文以狄云和石破天关于如何做人的迷茫为例,证明了金庸后期作品中有较为浓厚的佛家思想意味。
D.本文用《天龙八部》中的灰衣老僧的例子,旨在说明金庸完美地将佛学与武学整合在“大文化”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雕侠侣》作为金庸的转型之作,既能体现中国文化思想的多元性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又能显示作者创作旨趣的变化轨迹。
B.金庸小说展示出的儒家文化,从宋时的博大刚健变为明清的气象衰弱,是因为他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转向否定。
C.想要从金庸小说中体会其展现的“大文化”精髓,读者就必须具备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
D.金庸能辩证的看待中国文化优劣,既批判其中酸腐无用的成分,又不像大多数上世纪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那样刻意“求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年三十的私房菜

付春从城里回家时,爹和妈正在院子里剥玉米棒子。他们都没有发现身后的儿子付春。付春一声不吭地跨进院门,拎着大包小包进了自己的屋,放下行李,就一头栽倒在床上。爹和妈同时停止了手上的动作。时间静止了两分钟后,付春透过掉了半块的玻璃窗听见爹说,“春,回来了?”妈马上站起身来,责怪爹说,“他爹,春都进屋了,还问?快去抱柴禾,我给儿子做吃的去。”付春拉起被角,捂在脸上,眼泪无声地流下。

付春在城里一家五星级酒店当厨师。付春的厨艺好,在这家酒店一干就是五年,五年间付春很少回乡下,五年的城市生活让他下意识里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城里人,他甚至发誓要在这家酒店干一辈子。然而,没想到这家酒店自从去年易主后,因经营不善,一天比一天不景气,上个月彻底宣告破产。

失业这个月,付春把城里所有的饭店、酒店都找遍了,没有一个地方能容纳他。一些有名气的饭店、酒店,都有自己稳定的厨师团队,就算人家缺人手,他进去也只能是个打杂的。太小的饭店,薪水太低,高不成,低不就,就把付春挤回乡下的家了。付春感觉自己一下子从繁花似锦的春天走进了寒风凌厉的冬天。付春想着想着睡着了。

“春,快起来吃饭了。”妈站在窗外,小心翼翼地喊付春,生怕声音大了,把儿子吓不见了似的,儿子已经有很久没回家了。

饭桌上的菜,都是付春打小就爱吃的菜:干椒炒青菜、韭菜炒鸡蛋、火腿末炝嫩玉米。汤是酸菜土豆汤,酸菜是妈自己腌的乡下常见的老酸菜。旁边是一锅刚焖好的玉米饭。这些上不了台面的饭菜,也只有在家里才能吃到,虽说都是些在付春看来上不了台面的菜,但味道却是出奇的好。

付春很快就风卷残云般,把桌子上的饭菜一扫而光。爹和妈几乎一筷子未动,看着狼吞虎咽的付春,笑得嘴都合不拢。付春看着爹妈,抹着嘴回味着刚才的饭菜香味儿,突然脑子里像打开了一道尘封已久的门,付春兴奋地一连说了好几声“我怎么没想到呢”。爹和妈被付春整糊涂了,还没回过神来,付春已经拎着大包小包跑出院门了,爹和妈赶紧跟到院门外,说,“春,你这刚回来,又要去哪儿啊?”“回城里。”付春头也不回地说。

付春有足够的信心让自己成为城里人,他不再怕失业,这一切都源于妈做的饭菜。付春在吃了妈做的菜后,突然想到了时下城里流行的私房菜,他想,现在城里人吃饭店都吃腻了,我何不当一名专做私房菜的厨师呢?

很快,付春的私房菜就在城里闯出了名气,很多有钱人、领导都请付春到家里专门为他们做私房菜。尤其是每年的春节,付春更是分身乏术。

付春不断创新他的私房菜,几年后名声越来越大,钱也挣下不少,还在城里买了房子,拥有了城市户口。爹和妈不愿和他来城里,一直住在乡下的小土院,付春已经有好几个春节没回家陪父母过年了。每次爹妈打电话来,要他回家过年,付春都推托了。

今年年三十那天,有个搞建筑的大老板,给了付春很多钱,说是特意请付春去为他父母做一顿年夜饭。这位老板的爹妈一直住在乡下,老板有心想接爹妈去城里过年,也享享福,可是爹妈不来城里,老板只好回乡下陪父母过年。老板和爹妈说回去过年,两位老人又忙里忙外辛苦做饭菜,因此老板骗父母不回家过年,请付春去做私房菜的目的是想让父母过个不用操劳的年。

付春满口答应了,天快擦黑时,和老板一起赶到了老板乡下的父母家。没想到,他们推开门,首先映入眼前的竟然是一大桌子已经做好的饭菜,碗筷已摆好,就好像专等老板一到就开席似的。老板惊讶得合不拢嘴,不停地问两老怎么知道他要回来?

老板的爹说:“每年不管你回不回家过年,你妈都会把饭菜做好,万一你回家了,也好吃上一口热乎饭。”老板的妈接着说,“这些都是你打小就爱吃的饭菜,在外面哪能吃到呢?”老板两眼含着泪,一把抱住了两位老人。

一直站在门口的付春看着这一家子,缓缓地掏出钱包,把钱悄悄地放在门边的桌上,轻轻地合上门,头也不回地离去了。绚丽的烟花爆竹在付春身后、头上此起彼伏地响着、盛开着。付春仿佛闻到了妈做的干椒炒青菜、韭菜炒鸡蛋、火腿末炝嫩玉米,还有酸菜土豆汤的味道。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付春回到家中不跟在院子里剥玉米棒子的爹妈打招呼,而爹妈觉知儿子回来了,又是打招呼,又是去做吃的,小说在对比中表达思想感情,启发读者思考。
B.付春的妈为儿子做了些在付春看来上不了台面但味道却是出奇的好的菜,可以看出付春妈对儿子的爱。付春也灵机一动,在困境中找到了出路。
C.付春的妈和建筑老板的妈都为儿子做好吃的饭菜,两相映衬,蕴含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慨,也反衬儿子对亲情的淡漠,表达作者对处理事业和亲情关系的反思。
D.小说以第三人称角度叙事,围绕付春这一核心人物,主要写了他失业回家、返城创业成功、陪建筑老板回家做年三十私房菜三个片段,生活气息浓郁。
【小题2】小说在刻画付春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为什么要写建筑老板带付春回家为父母做私房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