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个总榜,是指2017年城市阅读指数总排行,对内地36个主要城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的阅读指数进行排行,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重庆、武汉、西安、天津、杭州位列前十。

通过比较不同品类图书的数量和比重,从阅读倾向对应城市气质,报告还形成5个分项榜单:喜欢阅读文史哲、音乐、绘画、书法类图书,“最具人文气息”的城市前五名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偏爱旅行、美食、养生、居家类书籍,“最注重生活品质”的城市前五名是上海、杭州、北京、大连、成都。倾向阅读科技、设计、人工智能类图书,“最具创新潜力”的城市是北京、杭州、深圳、上海、南京等。喜欢阅读经济、金融、投资类图书,“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有深圳、杭州、上海、北京、郑州等。喜欢购买教辅、考试、工具书,“最重视教育”的城市前五位是北京、上海、济南、南昌、贵阳。

(摘编自张玉玲、孙小婷《文化赋予数据以思想和灵魂》,《光明日报》2018年04月24日)

材料二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大学生的阅读情况如何?一项针对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显示,近九成学生喜欢阅读,然而超五成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较低,近八成学生认为“沉迷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导致阅读量缺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的重要性无须赘述。然而时下大学生读书时间短、读书数量少已成一种普遍现象。很多人对读书的热情,远远不及鼓捣电脑、划拉手机。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较低,“沉迷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导致阅读量缺乏,有自我反思、自我敦促的积极意义。

同样是电子产品消费大国,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年轻人的整体阅读量比我们高得多,各种时兴的电子产品并没有消解他们的阅读热情。问题关键在于如何避免沉迷于电子产品,影响阅读时间。

(摘编自李思辉《阅读本该比刷手机更有诱惑力》,《中国青年报)2018年04月24习)

材料三

“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65.2%的成年农村居民认为当地有关部门应该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高于城镇居民的比例(63.4%)。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4.8%,与2016年的85.0%基本持平,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增长不明显,0~8周岁儿童略有下降。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i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59.1%,较2016年的58.8%上升了0.3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37.6%,较2016年的39.7%下降了2.1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25.3%,较2016年的26.3%下降了1.0个百分点。

(摘编自孙山、杜园春《成年人接触报刊图书时长不及手机一半》,《中国青年报》2018年04月24日)

材料四

今年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对912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受访者中47.04%来自理工类学料,52.96%来自文史类学科。

调查结果显示,54.82%的受访大学生阅读仍以纸质图书为主,38.27%的受访者选择使用电子阅读器,52.85%的受访大学生选择使用手机进行阅读。值得一提的是,13.38%的受访大学生偏爱有声阅读,具体方式包括收听录音带讲书、微信语音推送、使用语音读书机或有声类App。

在挑选阅读内容时,54.17%的受访者选择考试辅导等实用性强的书籍,而文学书籍和经典书籍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分别是23.25%和19.74%:42.11%的受访者希望所选择的书籍可以拓展个人知识面,37.5%的受访者因备考需求而选择阅读内容。

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杜骏飞看来,为了解决当前所需进行功利阅读,书单最短、短期内最有效,但更多时候还应“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好奇,沿着那明灭闪烁的方向一路追寻,直到求真辨疑”。

(摘编自孔德淇、陈喜润、崔崾《54.82%的受访大学生阅读仍以纸质图书为主》,《中国青年报》2018年04月2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7年城市阅读指数的总排行情况以及从阅读倾向对应城市气质的分项榜单来看,一线城市的阅读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B.从2017年图书综台排名来看,人们阅读较多的是文学类、励志类和童书类的图书;而从增长较快的图书阅读情况来看,绘画类图书增长最快。
C.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成年国民阅读的情况是数字化阅读方式呈上升趋势,而报刊阅读率呈现下降趋势。
D.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文史类学科学生阅读仍以纸质图书为主,还有不少学生偏爱有声阅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城市阅读情况的榜单分别从人文气息、生活品质、创新潜力、经济活力以及重视教育几个方面,反映了内地三十多个主要城市的阅读情况。
B.电子产品并不会影响年轻人的阅读热情,一样是电子产品消费大国的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年轻人的整体阅读量都是很高的。
C.由2017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可知,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是差强人意的,可是未成年国民的阅读量没有明显的提升。
D.根据自己所需进行功利阅读,是无可厚非的,只是还需要“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好奇,沿着那明灭闪烁的方向一路追寻,直到求真辨疑”。
【小题3】现在我国大学生阅读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5 06:2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不寻常的人生。

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

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电视中播放着他的录像,他坐在老屋里,谈笑风生,语声朗朗。他说话时声音不大,但是一出口就有惊世之语,醍醐灌顶,如大雪天忽然遇见太阳。

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和风趣。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

他喜欢画家梵·高,木心的诗:“凡·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

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2016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点题,交代了我去参观木心美术馆的时间和环境,写出了鸟镇江南水乡迷蒙、凄清的特点,为下文写木心先生莫定情感基调。
B.“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滴在画布上?”写出木心的画具有空灵飘涉的特点,是木心饱经沧桑的情感流露。
C.详写木心手稿,是为了表现木心面对黑暗困境进行抗争的精神,丰富了文章内容,抒发了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
D.“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这句话句式整齐,用比喻的手法表明木心的语言具有“简约、含蓄、有力量”的特点。
【小题2】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木心先生形象?请结合文章概括。
【小题3】作者写梵高的意图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汉代首都长安,由于先建宫殿后筑城墙,也由于地势南高北低且临近渭水,因此城墙的形状不规则,历史上有名的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角,长乐宫位于东南角。长乐宫先成,为汉代最初政治活动的中心。史载刘邦与萧何有关于宫室“重威”的讨论,可见“重威”是壮其宫阙的目的之一,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中一直是统治者的建筑原则。虽然未央宫建成,但刘邦在位时却仍在长乐宫居住、理事。《淮阴侯列传》载“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大约从惠、文之际,宫廷的活动中心即转至未央宫。
汉代的长安,确立了首都以宫城为主体的规划思想,这一原则一直为历代帝王所遵守,但各个朝代又都有所改变、发展。例如西汉宫掖全在长安城的南部;东汉建都洛阳,则城的中心建南北二宫;曹魏经营邺城,以一条大道东西横贯全城,宫城建于大道之北;隋唐的国都建在汉长安城的东南方,全城呈规则的长方形,宫城设于城的北部中央,宫城以南又建皇城,以后又在城外东北方建大明宫,城东建兴庆宫;北宋的都城是汴梁,城有三重,城墙内有内城,宫城设于内城的中央,这样一个格局也为后来明清两代所沿用(内城则改称皇城)。
帝王除了注意宫城的规划建筑外,同时也逐渐注意到平民住宅区、商业区和街道的规划布局。
汉代的长安城里还有九府、三庙、九市、一百六十闾里,但分布在城南北部的几个宫城周围,可以说,这时帝王与平民是“杂居”的。东汉的洛阳被宫城一分为二,东西往来不便。邺城则有所改进,城的北半部为贵族区,宫城西边为禁苑、仓库、马厩,东边为王族居住区和官署;城的南半部为居民住宅区。历史上有名的铜雀台在城的西北方。隋唐时期的长安有了进一步细致的统一规划,把城中除去宫城、皇城的所有地方,整齐地划分为一百零八个里坊,每个里坊呈方形或长方形,并各有高大的夯土围墙,坊有四门、十字形大街或两门、一条东西向横街,有许多较窄的小巷与大街相连。城的东部和西部各设一市,筑有墙垣,长约四千米,四向开门。宋代汴梁的道路、建筑也很整齐,据说城内共有一百二十一坊。
“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这是说所居相距不远。现在北方把邻居叫街坊,也就是同街同坊之意。唐代设有教坊、作坊。教坊为俳优杂伎教习之所,是音乐歌舞等艺人集居之地。作坊本为给皇室制作用物的手工业工厂。
(有删改)
下列有关“汉代首都长安”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代首都长安,由于先建宫殿后筑城墙,又考虑地势南高北低且临近渭水,所以城墙的外观不美观。
B.汉代首都长安城中,未央宫规模宏大,宫阙壮丽,体现了“重威”这一统治者建造宫殿的原则。
C.汉代首都长安城的建造确立了“首都以宫城为主体”的规划思想,这一思想为后世帝王所遵守。
D.汉代的长安城里帝王与平民“杂居”,证据就是一百六十闾里等分布在城南北部的几个宫城周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也叫言语环境。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语境在戏剧话语意义建构和生成中的重要功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戏剧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戏剧话语意义的建构与生成依赖特殊的言语环境。
从宏观上讲,艺术于生活,戏剧与现实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剧作家所处时代的客观社会环境因素,总会被直接或间接带到戏剧人物语言中来,成为戏剧话语宏观言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语境因素在戏剧话语建构和生成过程中,和其他语言材料一起发挥作用,深刻地表达剧中人物丰富的思想情感,展现多彩的社会生活。剧作家一旦选用所处时代一些特定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建构剧中人物的话语,该戏剧作品就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窦娥冤》女主人翁喊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妄做天!”这种极具时代特征的人物语言,甚至可以穿越时空,让当代的人们体验到剧作家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黑暗无道。语言与社会环境的高度配合使《窦娥冤》这篇戏剧作品获得了极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从微观上讲,剧中人物的对话或独白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等客观时空环境下进行的。剧中角色各自身份、心理、情感等要素的组合是构成戏剧话语微观言语环境的主观因素。正是这些微观因素可以使剧中人物的话语带上各自的特点,戏剧话语才具有表现人物思想内涵、塑造人物形象的功能。例如,剧作家老舍的《茶馆》将各个阶层的人物尽纳其中,通过极具个性的人物语言展现清末民初时北京的社会风貌。剧作家老舍谙熟人物所处的言语环境,充分考虑了剧中各种人物的语言特色,才使塑造的人物思想性格、风貌神态和内心情感极具个性化特征。该剧中每个人物开口说话,都十分切合他们各自的年龄、身份、出身,并表现出他们各自特有的思想、性格和品质。
语境是戏剧话语建构和生成的基石。语境之所以能够对戏剧话语意义的建构和生成起到制约的作用,关键在于观众可以将戏剧中虚拟模糊的时空背景与真实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并找到它们的相关链接点,从而理解并接受剧中每一个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例如,马洛戏剧《浮士德的悲剧》最后一场一开始,时钟敲了十一下,浮士德绝望长叹道:“现在你的生命只剩一小时了”;三十行台词说完后,时钟敲十一点半,浮士德无奈地说:“啊,半小时已经过去了,一切很快都会结束”;接着午夜的钟声响起。舞台上虚拟的时间是一小时,实际表演时间大约三分钟。观众之所以能够意识、理解并接受这种虚拟时间和真实时间的差异是因为戏剧时间的压缩充分反映了浮士德来日无多,内心恐惧的心理。可见,时空环境是戏剧艺术特性的重要表现。
戏剧话语中的语境因素再现得越充分,人物语言越有个性,人物形象就会越典型。
(摘编自陈丽霞《戏剧文学话语意义的建构与生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也叫言语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层次来阐述。
B.戏剧语言反映出时代特征,使《窦娥冤》获得极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C.《茶馆》中大部分人物语言可以表现出他们各自特有的思想、性格和品质。
D.《浮士德的悲剧》中虚拟和真空时间的差异难以为观众意识、理解并接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解释“语境”概念后,指出语境对于戏剧文学话语意义的建构与生成的作用。
B.第二自然段,从宏观角度阐释观点,指出客观社会环境因素是宏观语境的组成部分。
C.第三自然段,从微观角度指出构建话语微观言语环境的主观因素及其具有的作用。
D.从内容上看,第四自然段与前两个自然段是并列关系,阐释语境的另一方面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观众脱离特殊的言语环境,戏剧话语意义的建构与生成是无法实现的。
B.极具时代特征的人物语言是对客观社会环境因素,即宏观语境因素的体现。
C.戏剧中对话或独白表现出人物特有的思想、性格和品质,即微观上的语境。
D.如果人物语言越有个性,又能充分再现语境因素,那么人物形象就会越典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何为国学

方克立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有人提议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我不赞成这种意见。因为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国学中除了有小学、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之外,还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天文、地理、历法、算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农学、水利、工艺、建筑等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和西学。
B.在本文作者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专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一种狭义的国学概念。
C.国学就是“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和、总称,内涵十分丰富复杂。
D.国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还包含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
【小题2】下列关于作者不赞成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学是一个传统学科体系,而不是一个学科,它与现代学科体系不同。
B.就学术内涵来说,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国学转型发展而来的,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
C.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其学科内容势必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D.国学经过不断地调整、完善,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对于国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争论,但作者认为,目前学者实际上已经取得一致的看法,达成共识。
B.近几年,在海外兴起一股中国热,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与广义的国学相同。
C.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 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
D.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根源和血脉,对此我们既要心存敬意,又要开拓创新,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哲人的乐园
欧阳斌
(1)哲人的乐园,是深邃、辽阔的思想之星空。在那凝思冥想之间,脑海有如混沌的暗夜。倏忽,这里一颗,那里一颗,亮起了耀眼的星星!当地上那星星般的眼睛与天上那眼睛般的星星亲切对视时,便是一种何等令人欢娱的情景。哲人自有哲人的星光。哲人的星光是深邃的思想。
(2)雨果说: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
(3)①在渺无边际的夜空里,思想的触角向四方伸展着,撞击着,结晶成一颗颗星光,这星光便成为高悲于历史之路上的一盏盏不熄的彩灯。
(4)哲人们天生与享乐无缘。痛苦的炼狱对他们具有特殊的诱惑。而生活总是那样乐于成全他们,让他们在无休止的痛苦中煎熬。哲人的痛苦,固然与环境有关,但最主要的,是他们看得太远太远。因了太远,便觉孤独。
(5)哲人的快乐,来自于对功利的淡泊。有那么一种淡泊,才能保持宁静的超然心境,悠然地仰望着自己头顶的星空。他们的眼里不时地噙着热泪,泪水里闪着梦幻。他们为人类也为自己的痛苦悲哀,为人类也为自己的光明未来祈祷。②他们用在空中自由自在移动的云彩般的游丝,织出人类的瑰丽的梦幻。
(6)哲人的愚钝,来自于他们的疏于算计。在哲人们看来,世界上得与失其实是很难量度的。当你自以为得到时,你可能正在失去;你以为所得甚多时,你其实是在加倍地失去。相反,当你自以为失去时,你反而可能正在得到,你自以为失去甚多时,很可能你正在得到更多。哲人们的愚钝之所以显得如此可爱,原因也就在这里。
(7)哲人为自己构筑迷人的思想天地。无论风暴是怎样地癫狂,无论夜雾是怎样地浓重,这一片天地永远是得以解脱的碧绿的“安全岛”。
(8)痛苦时无须寻求抚慰,这里自可化解;迷惘时无须指点迷津,这里自可廓清。这是一片海洋般深沉的世界,忽而电闪雷鸣,忽而风和日丽,忽而雪压冰封,忽而柳绿花红。
(9)甚至当台风呼啸而来时,他却依旧悠然地站在这里,痴痴地仰望着美丽的星空。
(10)哲人的乐园是超越时空的,在这里漫步,将会有无数奇特的际遇:数千年的哲人们在这里集聚,或大声争论,或小声交谈。思想是无所谓时限和国界的,但往往会有尖锐的分歧。
(11)只因生命是一个谜,古往今来,才会有这么多的哲人如痴似醉地寻找谜底。终生不懈地追寻一个属于自己发现的谜底,这就是哲人们生存的价值。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地上那星星般的眼睛”和“天上那眼睛般的星星”中的“星星”分别是指哲人的眼睛和哲人的思想光芒。
B.第(8)段“痛苦时……迷惘时……”运用了对偶手法,而四个“忽而……”则运用了排比修辞,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
C.全文围绕“哲人的乐园”展开,但第(4)段和第(6)段却分别写了哲人的痛苦和愚钝,与“乐”不符,应该删去。
D.文章作为哲理散文,语言形象生动,句式丰富,富于变化,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修辞运用自然巧妙,很有艺术美感。
【小题2】请结合文本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在渺无边际的夜空里,思想的触角向四方伸展着,撞击着,结晶成一颗颗星光,这星光便成为悬于历史之路上的一盏盏不息的彩灯。
②他们用在空中自由自在移动的云彩般的游丝,织出人类的瑰丽的梦幻。
【小题3】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文章给你的人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