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申自然,松江人也。尝为明博士弟子,丰于财。明亡,弃制举业,散家财结客,欲有所为。未发,谋泄,有司捕得之,同坐者六七百人,皆论斩。自然已押赴西市矣,忽有从众中易之者,虽自然亦不自知其故也,于是得逸去。既亡,抵家,而其家人有七十二人,以自然为必死,皆先期缢死。

自然既坐法亡匿,家人又尽死,乃孑身走天下。然善画,以画糊其口,亦足自给。转徙至沛县。会宜兴陈昭大之叔任沛县教谕,昭大从焉。一日,见自然之画于准提庵壁间,昭大善之,叩之庵僧,而识自然。时昭大病气逆,已坐定而疾作,自然进药于昭大,服之愈。昭大德之,归谋于叔,将授自然馆。自然曰:“吾与友十二人,俱不可以俱止,吾将以画售其直,给十二人装,然后从陈子游。”约定即去。去踰月,复诣昭大曰:“彼十二人者,吾悉遣之矣。”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至踰年,而后泫然告昭大曰:“吾家贵贱七十二人,无一生者。吾尝赴西市矣,忽有易我于众中而吾不知脱我于死者之为谁也。吾于明时为博士弟子,丰于财,不忍故主之亡,破产结客,今家破身亡,终不悔。吾名自然,则自然之,不必叩吾之名若讳也。吾为松人,则松人之,不必悉吾之里邑也。”

会昭大以其叔之吏事之淮安,自然有故友居山东,招自然去,不及与昭大别,遗书昭大曰:“吾年已六十余,吾家已无人,吾亦无能为矣。吾卖画得二百金,当之宜兴,就君居以终老。”昭大志之。后一年,昭大之叔罢官归,昭大亦去沛还于宜。后二年,自然自杭城又贻昭大书曰:“吾之友陷大狱,得三千金可免死。吾卖画于杭城,几得半矣。将之金陵,脱吾友于狱,则还就予以遂终老约。”昭大又志之。未几,闻自然所谋脱狱者竟论死,已行刑,自然亦于是日扼腕死。 

(节选自《清类・义侠类》,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B.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C.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D.昭大客之/几踰年/未尝一言其事/然性嗜酒/饮必极醉/醉则歌呼之/声不绝/昭大怪之/间一询之不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市,旧时京城对死刑犯行刑的场所,古文献中“东市”也有此含义。
B.教谕,官职名称,明、清县学的教官,主管文庙祭祀、教诲生员事宜。
C.授自然馆,为宾客安排行馆,这里是指陈昭大要给申自然安置长期居所。
D.脱狱,本义越狱,文中指通过主市官员来解救犯人脱离刑狱的行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自然救亡图存,曾经死里逃生。他家资殷富,明亡之后,广疏家财,结纳豪客,事败被捕,赴死时奇迹般被顶替。
B.申自然卖画糊口,因缘际会结友。陈昭大欣赏申自然的画作,又得申自然的救助,对他感恩戴德,从而成为莫逆之交。
C.申自然重友轻财,心中常怀苦悲。与陈昭大交游前,卖画助友人,对家事先是闭口不谈,后是醉酒歌呼,都缘于亡家之痛
D.申自然屐痕处处,仗义行走天涯。他辗转山东、宜兴、杭城、金陵等地,投访故旧,替友脱狱,义行读来令人慨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发,谋泄,有司捕得之,同坐者六七百人,皆论斩。
(2)吾名自然,则自然之,不必叩吾之名若讳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8 07:50: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賡芸,字郑斋,江苏嘉定人。少受学于同县钱大昕,通六书,苍、雅,三礼,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浙江孝丰知县,嘉庆三年,九卿中有密荐之者,诏询巡抚阮元,元奏:“賡芸守洁才优,为浙中第一良史。”引见,以同知升用,寻报嘉兴知府,正己率属,无敢以苞苴进者。十年,水灾,减果有实惠,赈民以粥,全活者众。以继母忧去官。

服阕,补福建汀州,调漳州,俗悍,多械斗,号难治。賡芸召乡约、里正问之曰:“何不告官而私斗为?”皆曰:“告官,或一二年狱不竟,竟亦是非不可知,先为身累。”赓芸曰:“今吾在,狱至立剖。有不当,更言之,无所徇护,为我告乡民,后更有斗者,必擒其渠,焚其居,毋恃贿脱。”众皆唯唯退。已而有斗者,赓芸立调兵捕治,悉如所言,民大惧。賡芸日坐堂皇重门洞开诉者直入命役与俱召所当治者限时日不至则杖役至则立平之释去即案前书狱词无一钱费民皆欢呼曰:“李公活我!”漳属九龙岭多盗,下所属严捕,擒其魁十数,商旅坦行。故事,获盗当甄叙,悉以归属吏。寻擢汀漳龙道,二十年,擢福建按察使,署布政使,逾年实授。

賡芸守漳州时,龙溪县有械斗,令懦不治。署和平令朱履中内狡而外朴,赓芸误信之,请以移龙溪。久之,事不办,始稔其诈賡芸之去漳,监造战船工未竣,留仆督率之,仆假履中洋银三百圆,诡以垫用告,赓芸如数给之,仆匿不以偿。福州知府涂以辀鞠之,阿总督意,增其数为一千六百,逼令自承,辞色俱厉,赓芸终不肯诬服。虑为狱吏所辱,遂自经。

赓芸家不名一钱,殁无以殓,盐法道孙尔准与之善,为经纪其丧,方治狱使者至闽,士民上书为赓芸讼冤,感泣祭奠,踵接于门,为建遗爱祠。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赓芸日坐/堂皇重门洞开/诉者直入命/役与俱/召所当治者/限时日/不至则杖役/至则立平之释去/即案前书/狱词无一钱费/
B.赓芸日坐/堂皇重门洞开/诉者直入/命役与俱/召所当治者/限时日不至/则杖役/至则立平之释去/即案前书狱词/无一钱费/
C.赓芸日坐堂皇/重门洞开/诉者直入/命役与俱/召所当治者/限时日/不至则杖役/至则立平之释去/即案前书狱词/无一钱费/
D.赓芸日坐堂皇/重门洞开/诉者直入命/役与俱/召所当治者/限时日不至/则杖役/至则立平之释去/即案前书狱词无一钱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书,首见于《周礼》,指象形、会意、形声等六种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B.忧,指父母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C.乡约,与“里正”同为乡中小吏,由县官任命,多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
D.署,指暂任、代理官职,古代与之含义相近的词还有“守”假”判”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赓芸德才兼备,颇受赏识。早年有朝中官员向嘉庆皇帝举荐他,皇帝下诏询问他的情况,当地巡抚上奏说他是浙中最优秀的地方官。
B.李赓芸体恤民情,为政有方。发生水灾,他降价卖出官仓库的粮食,施粥赈济灾民;调任民风剽悍的漳州,他严惩械斗者使商旅出行畅通。
C.李赓芸误信下属,含冤自尽。在做漳州知府时,李赓芸错误地相信下属,后来被审讯官员污陷,最终他不愿服罪受辱,上吊自杀。
D.李赓芸为官清廉,百姓拥戴。李赓芸死后家里无钱安葬,后来朝廷使者到福建审理案件,百姓上书为他申冤,还为他建了一座祠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擢嘉兴知府,正己率属,无敢以苞苴进者。
(2)为我告乡民,后更有斗者,必擒其渠,焚其居,毋恃贿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陶元淳,康熙中举博学鸿词科,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①,置二甲。三十三年,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②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③,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 ④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⑤,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注)①戆(zhuàng):愚直。②相率:百姓纷纷。③发审:交付审讯。④鞫:审讯。⑤定谳:定罪。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益之费 罢:免除
B.广东昌化知县 授:被任命
C.任事之心 灰:灰心
D.元淳当弃官以政体 全:保全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县隶琼州与黎为界 / 旧设土舍 / 制其出入 / 吏得因缘为奸 / 元淳立撤去
B.县隶琼州 / 与黎为界 / 旧设土舍 / 制其出入 / 吏得因缘为奸 / 元淳立撤去
C.县隶琼州与黎 / 为界旧设 / 土舍制其出入 / 吏得因缘为奸 / 元淳立撤去
D.县隶琼州与黎为界 / 旧设土舍 / 制其出入 / 吏得因缘 / 为奸 / 元淳立撤去
【小题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元淳早年学业优异,考中博学鸿词科。后来又中进士,在廷对时,提出均赋税,减浮粮,免除无用之费等主张,深有见地。
B.陶元淳在广东任职时,体恤民情,革除杂税,鼓励百姓以耕织为业,厘定法律,一切以百姓为上,使原本贫乏之地人口渐渐繁衍增多。
C.陶元淳为官正直刚毅,公正无私。在审理案件的时候,他绝不畏惧回避豪强,怒斥藐视乱法者,最终对违法者完全按法律定罪。
D.总督想在对官员进行三年政绩考核时趁机罢免元淳,巡抚萧永藻刚被任命,认为刚上任罢免正直官员不妥,替元淳在总督面前说话,总督才罢休。
【小题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英,字敦复,江南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父忧归,服阕,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十六年,圣祖命择词臣谆谨有学者日侍左右,设南书房。命英入直,赐第西安门内。词臣赐居禁城自此始。时方讨三藩,军书旁午0,上日御乾清门听政后,即幸懋勤殿,与儒臣讲论经义。英率辰入暮出,退或复宣召,辍食趋宫门,慎密恪勤,上益器之。幸南苑及巡行四方,必以英从。一时制诰,多出其手。

二十年,以葬父乞假,优诏允之。英归,筑室龙眠山中,居四年,起故官。编修杨煊撰都统、一等公佟国纲祭文失辞,坐夺官流徙;斥英不详审,罢尚书,寻复官。三十六年,典会试。寻以疾乞休,不允。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

英性和易,不务表襮⑨,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圣祖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四十年,以衰病求罢,诏许致仕。濒行,赐宴畅春园,敕部驰驿③如制。四十四年,上南巡,英迎驾淮安,赐御书榜额。随至江宁,上将旋跸,以英恳奏,允留一日。时总督阿山欲加钱粮耗银供南巡费,江宁知府陈鹏年持不可,阿山怒鹏年欲因是罪之供张故不办左右又中以蜚语祸将不测。及英入见,上问江南廉吏,首举鹏年。阿山意为沮,鹏年以是受知于上为名臣

英自壮岁即有田园之思,致政后,优游林下者七年。为《聪训斋语》《恒产琐言》,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诰诚子弟。四十七年,卒,文端。世宗读书乾清宫,英尝侍讲经书,及即位,追念旧学,赠太子太傅,赐御书榜额,揭诸祠字。雍正八年,入祀贤良祠。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注①军书旁午:军书,军队中来往的公文。旁午,比喻事务繁杂。“军书旁午”用来形容军事繁忙。②襮:张扬、炫耀之意。③驰驿:旧时官员入觐或奉旨出京,由沿途地方官提供食宿及马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阿山怒/鹏年欲因是罪之/供张故不办左右/又中以蜚语/祸将不测
B.阿山怒鹏年/欲因是罪之/供张故不办/左右又中以蜚语/祸将不测
C.阿山怒/鹏年欲因是罪之/供张故不办/左右又中以蜚语/祸将不测
D.阿山怒鹏年/欲因是罪之/供张故不办左右/又中以蜚语/祸将不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职务。
B.圣祖,是康熙皇帝的庙号。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以示立庙祭祀之意。
C.致政,意思是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常被称作“致政”,除此之外,也常用致事、致仕、休政等名称。
D.谥,谥号。即: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根据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来追加的褒扬性的评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英才学卓著,备受康熙赏识。康熙十六年设立南书房,康熙让张英人值,而且还赏赐位于西安门内的宅院给他。
B.张英做事勤勉,深为康熙倚重。康熙巡行天下,一定要张英陪同,当时的很多诏令,都是出自张英之手,甚至连一等公佟国纲的祭文也是由张英亲自撰写的。
C.张英始终敬慎,皇帝恩宠有加。康熙四十年,皇帝答应了张英的退休请求,在畅春园赐宴,并下令地方官按官员奉旨出差的规定,沿途为他提供所需。
D.张英侍讲世宗,世宗雍正给予其殊荣。雍正登基后,不仅赠与张英太子太傅之衔,还亲笔书写榜额,挂在他们家祠堂屋檐之下,这种殊荣也足以表明张英深受器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英率辰入暮出,退或复宣召,辍食趋宫门。
(2)阿山意为沮,鹏年以是受知于上为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