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一些原初的实用功能或丢失,或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却向审美作用转移,例如本来象征驱除侵害人类生活的力量与因素的仪式,在反复举行之后,就变得别有意味了。端午节就是例子。为避萌动的邪气,人们在端午需沐浴兰草汤、采药、置菖艾、戴香包等。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清明节扫墓祭拜,是追念自家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作品中对生与死、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賴文学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可以说,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装点了传统节日,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牢牢绾结起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里值得珍存的部分。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其结果是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財富的能力,但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贪恋于高速交通工具和钢筋水泥的森林,就难以驻足花前月下,感受自然之美,以至于再妤酒的人,也领略不到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妙处。科学的去魅,使人类心灵里的形象世界日益干瘪无味。试想只有隕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就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变得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传统节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产生后即具有原初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作用,但在传承过程中,前者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后者却一直保留着。
B.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的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同时也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C.传统节日通过文学作品而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
D.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因此产生了大量对传统节日吟咏和描写的诗词歌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传统节日与文学的相同之处谈起,接着论述两者的产生、传承的相互关系,最后归结论点。
B.第二段阐述七夕节的相关故事,论证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的观点。
C.第三段通过阐述传统节日对文学所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论述了传统节日与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D.第四段列举了李白的诗句和有关月亮的传说,论证了中华传统节日是值得珍存的民族文化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因此具有审美的作用,可以满足人类审美的需求这一点与文学有相通之处。
B.清明节扫墓祭拜,中元节送河灯,这些传统节日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启发了文学作品对生与死、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
C.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既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D.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或许可以促使文学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新的文学作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4 07:44: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阿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B.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C.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可以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D.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就是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B.“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C.“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D.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B.“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C.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D.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长期以来多是用文字和语音进行交流,会有很多缺憾,整个新闻界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全息影像,而网络直播可以说往这个方向又近了一步,使大家社交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每个人都有表达和展示的欲望,从直播主播的角度考虑,他拥有了粉丝,拓展了交往的圈子,获得了某种身份认同,或者用现在的说法叫做“刷存在感”。

由于传统电视频道资源有限,因此制作内容的整个覆盖范围受到限制,而直播没有这种限制,其内容可以扩展得非常广泛,比如斗鱼和熊猫最初是游戏直播,现在已经扩展到户外、旅游、唱歌、创业经验交流等方方面面。网络直播没有后期制作的过程,录就是播、播就是看,整个直播过程有很多随机性,有很多不可预见的情况,带来不一样的心理体验。

通常来说,资本会找新兴的领域,未来有发展空间的领域,特别是能够对某些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颠覆的领域。目前直播主要和游戏、电子商务结合得更紧密一些,这是资本对未来的一种预期。因为从整个广播电视发展来看,最初广播出现后对报纸是很大的冲击,再到后来电视又对广播产生很大冲击,而移动直播又是一种新的提升,因此,从资本来看,网络直播是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向。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二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4.33亿,较2018年底增长3646万,占网民整体的50.7%。其中真人秀直播、体育直播的用户规模分别为2.05亿、1.94亿,分别占网民整体的24.0%、22.7%,较2018年底分别增长4.3、1.5个百分点;游戏直播、演唱会直播的用户规模分别为2.43亿、1.16亿,分别占网民整体的28.4%、13.6%,较2018年底基本持平。

(摘编自《CNNIC第44次调查报告:网络直播》)

材料三

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和严厉整顿,各大直播平台重新调整战略布局,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针,“下半场”帷幕已经拉开,网络直播该如何发力?

网络直播“下半场”要集中火力促使优质内容向更大流量转换,“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为直播行业提供了良好借鉴,各行各业纷纷探索“直播+”的发展模式。教育直播、电商直播、传统文化直播、公益直播、政务直播等相继出现,“直播+”已成为直播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网络直播为各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方向。“直播+”在内容领域进行垂直化细分后,能为用户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内容,满足用户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直播平台引进了各类技术服务提供商,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加入到直播行业中,促使网络直播行业加速实现技术升级,这为行业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平台同时又能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内容和个性化的服务,使用户权益得到保障,极大地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增加用户黏度,提高了直播行业的服务性和实用价值,也为其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广阔发展空间。

当前,直播平台在产品运营和商业运作等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经验,主动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可增强竞争力,也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广阔空间。特别是东南亚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差异小、用户规模庞大,网络直播平台要充分运用这些优势,拓展海外市场,不断加强优质内容的生产,加快本地化进程,挖掘本土优质的主播,制作和传播符合当地审美需求的内容。要积极寻求和本土企业合作,建立完善的市场运营体系,推出与市场相适应的服务。

引进高水平、高精确度、监管力度强的技术,不仅能对网络直播实现准确、高效的监管和把控,还能帮助平台降低人工审核成本,提高监管准确率。2017年以来,“敏感视频搜索”和“视频统计预警”等先进技术为直播行业提供了严密监管。直播平台要通过提升监管技术,进行严格把关审核,不断完善直播监管体系;要有效运用相关技术对网络直播实现全方位的管理。政府、行业、网民也要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其监管体系,创造更多优质内容。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行业要提高自律性,坚守社会底线和责任;阿民要不断提升媒介素养,提高对信息的选择辨别能力。只有各方共同努力,网络直播才能实现健康、绿色、稳定发展。

(摘编自《人民网—新闻战线》)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直播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由多用语言文字交流向全息影像方向有了进步。
B.作为一种新型社交方式,网络直播是传媒业的一次新提升,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C.2019年网络直播中,游戏直播的用户规模最大,网民对真人秀的关注度提升最快。
D.2016以来,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和使用率的发展有波动现象,两者变化呈同步状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播+”的发展模式借鉴了“互联网+”,使各种直播形式相继出现,满足了用户多样化消费需求。
B.直播行业服务性和实用价值的不断提升,离不开高新技术企业为直播行业转型发展提供的全新平台。
C.直播平台要运用已有经验,主动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拓展海外市场,以便增强国际竞争力。
D.直播行业监管体系的完善,需引进高水平、高精确度、监管力度强的技术,也需政府、行业、网民努力。
【小题3】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网络直播快速发展的原因。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林语堂传(节选)
林太乙
编一部好词典,是父亲林语堂数十年的心愿。早在1930年代,他便请三伯憾庐及张海戈编一部像《牛津简明字典》的中文词典,但是编成之后,由于中日战争,文稿毁于兵火,六十册的稿子,只剩下父亲带到美国的十三册。
对于编纂汉英词典,父亲说:
“国语必有详确记载国语的词书,这个观念与字书完全不同。中国字书,一概以字为本位,不以语文中之词为本位。所以到现在,还没有由现代语言学观点编成的一本中国语文词典的专书。西方的英文、法文‘字典’,都是以那些的国语为本体,凡国语中的词的用法及文法词类,及其变化,都记载详尽。我国的词书,如《辞源》、《辞海》,虽然以词为单位,内容却偏于百科全书性质,未能就词论词,研究其在句中之文法地位及变化,也不能于单音组及数音组缀合所成之词,加以整理反分析。”
“中国向来无国语,因国语尚未统一。经五十年来国语统一会诸公的高瞻远瞩,不断地讨论,始定北平话为国语。1932年《国音常用字汇》,1947年《中华新韵》颁布出版,而后读音始有统一的标准。又跟着1918年颁布的注音字母各处推行,始有今日普遍承认之国语注音法。又自从文学革命以来,以白话为文学工具,教育部乃成立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经三十年之搜集材料始由汪怡主编《国语辞典》,在抗战期间由1937年出版第一册,至1945年出版第四册,而后我们可以说中国国语有一部详尽准确的词书。对于已往的白话文学及现代北平国音所有的材料都已有系统的纪录。这是开山的工作,前人筚路蓝缕之功,我们后学乃受其赐。所以我才敢梦想做一本更合时代的汉英词典。”
父亲编纂《当代汉英词典》是由香港中文大学赞助的。当时只有两种汉英词典在国际间流行通用。一是1892年翟理斯编的《汉英词典》,以及1932年麦氏编的《麦氏汉英大辞典》。这两部字典已经不足以应付当代的需要。1967年春,父亲受聘为中文大学的研究教授,主持词典的编纂工作。
在双城街的办公室工作人员马骥伸、黄肇珩,他们担任收集资料、查核,后来添了陈石孚,他在英文方面有所贡献。北外还有秘书、抄写陈守荆和施佩英。
父亲认为编词典的工作“如牛羊在山坡上遨游觅食,寻发真理,自有其乐”。事实上,这份工作庞大艰难,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料到。
他拟了词典的蓝图,即编辑体例的概念,与马骥伸、黄肇珩商量,要他们仔细研究,提出意见。最初六个月,大概都花在体例问题上,父亲不惮繁琐,一再提出修正意见,经过讨论,最后决定了“大样”。这时,编辑小组开始试稿。他们帮助父亲选择单字和词句,加以注释,写在单张的稿纸上面,并依国语注音符号的次序排列起来。这一切做好之后,把稿子交给父亲,由他审定,再译成英文。凡在草稿中有疑问,他必反复问明出处、用法。偶尔触发灵感,想到佳妙词语,他便拔电话问办公室的同仁,是否已采录。译到得心应手,他会将纸片交司机送到双城街,供大家共赏。所有原稿自始至终他都一一过目、修改,并且一校再校。
这部被父亲认为是他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当代汉英词典》,于1972年10月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全书约1800页。词典用的检字法是根据父亲发明“明快打字机”时所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再修订的。所采用的拼音法(简化国语罗马字)也是将他当年参与制定的国语注音法简化而成的,他首创的五十部首则成为这本词典的另一特色。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汪怡的《国语辞典》之前,《国音常用字汇》也是推广北京语音为标淮的国音的,但由于只收单字,作用受到很大局限。《国语辞典》着眼于词,除为单字注音外,凡立为条目的词或短语都按北京话的实际读音注出,这在以前的词典中是没有过的。(韦冰《槐市云烟录》):ZXXK
②林语堂的“上下形检字法”,将取字之左旁最高笔形及右旁最低笔形,将汉字分门别类,以便索检。他发明“明快中文打字机”,根据这个检字法设计键盘,只需三键便可以打出一个字。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写信对林语堂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的“好处是这键盘不用学便可打。”(施建伟《林语堂传》)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语堂编一部好词典的心愿,是源于他认为当时还没有一部根据现代语言学观点的编成国语词典。《当代汉英词典》出版圆了他的心愿。
B.林语堂认为,英文、法文的“字典”不是词书但对他的词典编写有启发,《词源》、《辞海》虽是词书但对他的词典编写没有借鉴价值。
C.林语堂对词典编写体例的创设十分重视,为此花了大量时间。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的词语条目是依汉字的笔画笔顺来分类排列的。,
D.“上下形检字法”是林语堂在汉字索检法上的主要贡献,其原理是依汉字特j的形状将汉字分门别类,优点是索检较为快捷。
E. 本文列举《当代英汉词典》的编写人员及其分工,意在表现团队力量在编写中作用,也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客观性。
【小题2】(小题2)“对于编纂汉英词典”,林语堂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看法?请简要回答并举例说明。
【小题3】(小题3)本文对传记材料的选择侧重在哪些方面?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小题4)林语堂说,汪怡主编《国语辞典》,“我们后学乃受其赐”。请结合材料,谈谈林语堂从哪些方面对汪怡主编的《国语辞典》有所继承和创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重
朱以撒
①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它的含意太飘渺了,一些场景被放置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能听到远来的风声。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②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③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④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⑤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⑥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莱克说:“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⑦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⑧放下书本,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可惜――没有噱头。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所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⑨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⑩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来省会初期,作者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习俗。
B.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在遵循这些仪式的过程中,人就能体会庄重,懂得敬畏。
C.食物难以下咽,二姨却以庄重的神情用心品尝,甘之如饴,因为她对造物主心怀感恩。
D.繁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失去庄重之心,所以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
【小题2】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请对文末画线的句子加以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古典诗歌欣赏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情景上,情景作为核心范畴,很有中国特色。古典诗论之所以这样重视情景的关系,表面上看,是由于诗歌往往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自然景观和人事关系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触景生情和即景抒情。往深处探索,这里似乎还有和中国的绘画一样的美学原则,那就是把重点放在人和自然的和谐上,在天人合一深厚的基础上,建构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诗学范畴”。

②现场感的“感”,一方面指所感对象是景物,另一方面指所感主体是人情。但有些诗评家却常把两者绝对割裂开来。如宋诗评家范晞文,在具体分析文本时,往往把律诗对仗句的情景机械分割为“上联景,下联情”“上联情,下联景”之类。个中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便不免将之推向极端。至于机械地把“真”和“实”联系在一起,就更加僵化了。在这一点上,连王夫之也未能免俗。他把景钉死在“实”上,也就是现场感上。他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就把景观的“真”变成了现场亲历的“实”。

③对这个理论上的偏颇,许多诗评家长期含而混之,只有清代的黄生提出挑战:“诗家写有景之景不难,所难者写无景之景。”“有景之景”,写五官直接感知,因情绪而产生变异感,这是常规现象。而“无景之景”乃不见之见,变不见为见者,情也。后来,清人乔亿提出了一个与王夫之的“目接”相反的范畴“神遇”,可以说为黄生的“无景之景”寻到了原因。“景有神遇,有目接。神遇者,虚拟以成辞……”这个“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由情而感的自由。

④“神遇”是想象的,有可能不定具的,其感染力从何而来呢?早在明朝,谢榛就提出与写实相对的“写虚”,认为诗人的功夫就是在虚实之间“权衡”。实际上,就是说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认为贯休的“庭花濛濛水冷冷,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而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味”。

⑤在汉语中,实和真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而虚则和假联系在一起。怎样才能避免由虚而假,达到由虚而真呢?元好问曾经提出,虚不要紧,只要虚得诚就是根本。实际上,诗人无不自以为是诚心而发,可是事实上,假诗还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乔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了突破。这个突破首先体现在理论范畴上。一般诗话词话,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却从创作论出发,从创作过程、从难度的克服来展开论述:景观万象已经给前人写光了,经典的、权威的诗语,已经充满了心理空间。怎样才能再虚而不假,虚而入诚呢?乔亿提出“同题而异趣”,也就是同景而异趣。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面对的是相同的景物,“斯异不同”,诗文才会有无穷的魅力。

(摘编自孙绍振《古典诗话情景矛盾中的宾主、有无、虚实、真假》)

【小题1】根据全文内容,下列有关诗歌情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时,景物和人情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不能把它们绝对割裂开。
B.诗歌情景的真和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鉴赏诗歌时不能机械地把“真”和“实”联系在一起。
C.诗歌的景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诗人的功夫就是“权衡”虚实。
D.只要诗人能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所写的景物与其他诗歌相同,表现的情趣也会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某个角度讲,文章就是古典诗论中情景关系发展史。
B.文章开篇论述了古典诗论重视情景的原因,这正是后文立论的基础。
C.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诗评家的观点,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批评或肯定,表达了作者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独特见解。
D.文章第③段中的“神遇”之“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第⑤段论述了怎样避免由虚而假的问题,因此,第③⑤两段衔接更紧密,第④段应放到最后。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可能是导致一些诗评家常把所感对象和所感主体绝对割裂开的原因。
B.元好问认为,只要虚得诚就能避免由虚而假,可实际上,尽管诗人无不自认为是诚心而发,假诗仍然遍布天下。
C.一般的诗话词话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则从创作论出发展开论述,这在诗论的理论范畴上是个突破。
D.对于景情割裂的问题,清人黄生、乔亿提出了“无景之景”“神遇”等概念,但他们没能解释“无景之景”“神遇”感染力从何而来的问题,只能留给后人去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