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古典诗歌欣赏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情景上,情景作为核心范畴,很有中国特色。古典诗论之所以这样重视情景的关系,表面上看,是由于诗歌往往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自然景观和人事关系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触景生情和即景抒情。往深处探索,这里似乎还有和中国的绘画一样的美学原则,那就是把重点放在人和自然的和谐上,在天人合一深厚的基础上,建构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诗学范畴”。

②现场感的“感”,一方面指所感对象是景物,另一方面指所感主体是人情。但有些诗评家却常把两者绝对割裂开来。如宋诗评家范晞文,在具体分析文本时,往往把律诗对仗句的情景机械分割为“上联景,下联情”“上联情,下联景”之类。个中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便不免将之推向极端。至于机械地把“真”和“实”联系在一起,就更加僵化了。在这一点上,连王夫之也未能免俗。他把景钉死在“实”上,也就是现场感上。他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就把景观的“真”变成了现场亲历的“实”。

③对这个理论上的偏颇,许多诗评家长期含而混之,只有清代的黄生提出挑战:“诗家写有景之景不难,所难者写无景之景。”“有景之景”,写五官直接感知,因情绪而产生变异感,这是常规现象。而“无景之景”乃不见之见,变不见为见者,情也。后来,清人乔亿提出了一个与王夫之的“目接”相反的范畴“神遇”,可以说为黄生的“无景之景”寻到了原因。“景有神遇,有目接。神遇者,虚拟以成辞……”这个“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由情而感的自由。

④“神遇”是想象的,有可能不定具的,其感染力从何而来呢?早在明朝,谢榛就提出与写实相对的“写虚”,认为诗人的功夫就是在虚实之间“权衡”。实际上,就是说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认为贯休的“庭花濛濛水冷冷,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而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味”。

⑤在汉语中,实和真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而虚则和假联系在一起。怎样才能避免由虚而假,达到由虚而真呢?元好问曾经提出,虚不要紧,只要虚得诚就是根本。实际上,诗人无不自以为是诚心而发,可是事实上,假诗还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乔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了突破。这个突破首先体现在理论范畴上。一般诗话词话,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却从创作论出发,从创作过程、从难度的克服来展开论述:景观万象已经给前人写光了,经典的、权威的诗语,已经充满了心理空间。怎样才能再虚而不假,虚而入诚呢?乔亿提出“同题而异趣”,也就是同景而异趣。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面对的是相同的景物,“斯异不同”,诗文才会有无穷的魅力。

(摘编自孙绍振《古典诗话情景矛盾中的宾主、有无、虚实、真假》)

【小题1】根据全文内容,下列有关诗歌情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时,景物和人情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不能把它们绝对割裂开。
B.诗歌情景的真和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鉴赏诗歌时不能机械地把“真”和“实”联系在一起。
C.诗歌的景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诗人的功夫就是“权衡”虚实。
D.只要诗人能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所写的景物与其他诗歌相同,表现的情趣也会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某个角度讲,文章就是古典诗论中情景关系发展史。
B.文章开篇论述了古典诗论重视情景的原因,这正是后文立论的基础。
C.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诗评家的观点,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批评或肯定,表达了作者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独特见解。
D.文章第③段中的“神遇”之“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第⑤段论述了怎样避免由虚而假的问题,因此,第③⑤两段衔接更紧密,第④段应放到最后。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可能是导致一些诗评家常把所感对象和所感主体绝对割裂开的原因。
B.元好问认为,只要虚得诚就能避免由虚而假,可实际上,尽管诗人无不自认为是诚心而发,假诗仍然遍布天下。
C.一般的诗话词话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则从创作论出发展开论述,这在诗论的理论范畴上是个突破。
D.对于景情割裂的问题,清人黄生、乔亿提出了“无景之景”“神遇”等概念,但他们没能解释“无景之景”“神遇”感染力从何而来的问题,只能留给后人去解释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1 11:18: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好生活表达了人存在的目的性与社会性,是哲学与伦理学的重要命题。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具有世界性,是各民族国家普遍的向往、共通的命题;另一方面具有民族性、契合于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命运和在此当中形成的文化精神、文化心理。一方面具有超越性,指向了人的丰富和全面;另一方面具有现实性,要立足于当下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基础,以现时的政治实践和社会实践为依托。

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尤其体现在古典时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路中。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斯多亚学派认为“按照自然生活”、按照理性生活,才能达到幸福。其共同特征是认为,幸福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之中。

中国文化同样传递着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尚书·洪范》中有“五福”的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表达了一种整体性的幸福观。与上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强调、对求真求知的强调不同,中国文化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比如,强调天人一体。在中国哲学里,天是万物的生命本源,也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易经》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的作用在于“成万物”,将人与自然、人与最高道德本体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来。比如,强调德福一致。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德福一致,认为道德内在于幸福之中,美好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的生活,因此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圣人也能“不改其乐”。同时,因为道德带有利他性,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个人的美好生活必然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之中,内圣外王的个人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由此趋于一致。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文化所表达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40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目标,并逐渐赋予其更加丰富、更加现代化的内涵。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概括,对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定义,进一步彰显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体现了党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系统性把握,对人民获得感的全面理解,由此也彰显出了中国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精神。改革开放40年,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早非难题,“美好生活的向往”便应运而生。

(摘编自刘文嘉《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好生活是哲学与伦理学的重要命题,也是各民族国家共通的命题,这使它既有超越性,又有民族性和现实性。
B.对于何谓美好生活,中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虽有不同的表达侧重,但美好生活与理性的一致性则是其共同的话语。
C.中国文化所侧重的美好生活的整体性,有个体幸福的整体性、人在自然中的整体性和人在社会中的整体性三层含义。
D.当下中国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将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丰富化和现代化,对美好生活进行新时代的定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这一核心概念,由古希腊哲学而中国哲学,为现时的政治主张构建深广的思想背景。
B.文章在论述中国幸福观时,从“德福一致”的传统文化观点出发,借助道德的利他性特征,阐明了幸福的社会整体性特征。
C.文章善用概念说理,如从“美好生活”作概念派生,用“幸福”对“美好生活”作概念替换。
D.文章对比论证突出,特别是将中国表达和世界表达对比,在论述中国表达时又着意于历史和当下的对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只能立足当下,另一方面又必然指向长远。
B.作者认为,美好生活作为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既要求真求知,也应尽善尽美。
C.基于幸福的完备性特征,中国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必然包括生态文明建设。
D.新时代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不代表“物质文化需要”己成为历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车辆的平均载人数量为1.5人,车辆座位资源利用率低下。而拼车是提升车辆座位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在不增加城市基础运力负荷的前提下,拼车能通过提高车辆的使用率极大地增加汽车运力供给,提高出行效率。
来自滴滴平台的数据还显示,滴滴快车拼车可帮助司机平均提升24%的车辆利用率。在车辆利用率大幅提升、司机收入增加的同时,城市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近年来,我国汽车共享出行快速发展,尤其是其中网约车这一创新业态有效缓解了中国目前迫切的出行供需矛盾,显露出巨大的经济及社会价值。汽车共享出行催生的移动互联技术革新,亦可以为中国带来关联行业升级更新、整体移动出行市场腾飞等多重附加值。
(摘编自2016年10月全景网)
材料二:


材料三:
早晨打开手机查看天气,出门开车打开手机地图进行导航,中午用手机订外卖享用美食,晚上回到家通过健身软件跟着健身教练进行锻炼。滴滴出行和摩拜单车等通过手机应用软件颠覆了用户的出行方式和理念;丁香园、春雨医生等医疗应用软件提供了在线医疗方式……这些都是“互联网+”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是新型的“指尖”文化。
“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电子商务,此外,交通、金融支付,甚至在受教育、娱乐、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便利性、互动性、分享性是“互联网+”最明显的特点。
对于这样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和潮流,张鸿认为,“实体和网络不可互相替代,它们只是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者是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的变化。我们应该两者兼顾,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摘编自2017年1月光明网《“互联网+”渗入生活细分领域 国人乐享“指尖”生活》)
材料四:
人类有了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之后——情况就变得完全不一样。我们想一想,互联网对生产力有直接的提升作用吗?间接的作用可以有,比如可以把制造出来的商品卖到世界不同角落,这对产量和价格都有所推动。
互联网更重要的还是对人本身的改变。尤其是我们熟悉的QQ和微信。在不同的地点,我们总可以保持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并不一定直接提升生产力,但是对于人的生活内容和体验来说,互联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看,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带来的转型是根本性的,让我们从原来只关注生产,到不仅可以关注物质生产,更可以关注那些非物质的体验和享受。这其中也包括了知识的分享和传播:原来可能只有耶鲁、北大、清华的学生才可以学到的知识,有了互联网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互联网使得金融不再是贵族俱乐部,而是为千千万的普通人、老百姓,特别是千千万的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金融提供直接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原来金融体系主要是为国企,为大的已经成功的民企服务的,但是互联网金融与其说是对大企业——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还不如说是为广大的老百姓、千千万的小微企业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
不管是屌丝出身,还是富有的家庭出身,我们都能够享受到现在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和机会。
(摘编自金融界资讯《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滴滴快车可以有效提升车辆利用率,增加司机的收入,缓解城市出行难的问题。
B.材料二中,无论是农村网民数量,还是农村网民数所占比例,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C.随着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深入用户生活,传统生活方式诸多方面呈现出“互联网+”的趋势。
D.借助互联网,我们都有机会分享原来可能只有名牌大学的学生才可以学到的知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网约车彻底解决了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出行供需矛盾,汽车共享出行又催生了移动互联网技术革新。
B.由材料二可知,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到2016年产生了飞跃,而增长率在2015年出现了暴涨。
C.通过互联网可以把制造出来的商品卖到世界不同的角落,这是互联网对生产力的直接提升作用。
D.互联网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和潮流,网络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必将取代实体经济。
E. 互联网使得金融不再是贵族俱乐部,而是为广大百姓、众多小微企业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互联网在出行和交流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守住绿水青山,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的体现,它包含了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是中国人认识自然的起点。翻开《山海经》,我们可以感受神州大地幅员之辽阔,见识山川物产之丰饶,更会为里面诡谲多丽的自然世界所瞠目。《山海经》中出现的空间可划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前者指人类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对的即外部世界,二者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在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大自然之余,人类对神秘而又神圣的未知世界充满了敬畏。循着对善灵瑞兽的正面想象,人类赋予自身走向自然的合法性和心理慰藉,对怪力乱神的负面想象,又恰如其分地给予人类种种约束,避免因过度索取而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我们在乡间田野常见的山神庙、龙王庙,正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敬畏在信仰中流淌,想象在仪式中演绎。
进入内部世界,民众对生活环境的选择更有能动性,对秀美山水的悦纳更具艺术性,同时也更能反映民众的生活美学。风水便是一例,它既能体现中国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又对民众寻求生存空间、布置生活格局产生实际作用。姑且不谈风水的科学性,就其知识受众而言,风水通常被动地与个人运势、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相关联,在古代社会,甚至被认为会影响帝国兴亡,一切美好的期望都寄托于风水的选定、维系与改变。风水实践,从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民众主动争取同自然世界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
具体到日常生活空间,在民众的乡愁记忆和口头叙事中,我们还能发现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分量。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人离开故土,走进城市,住进楼房,但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最割舍不下的经常是乡间的那颗古树、村头的那口老井,亦或是环抱村庄的那条小河。这些标志性的乡土环境,过去是村落生活的重要公共空间,如今成为民众精神世界的核心,未来也将成为村落得以保持的特有景观和文化资源。
民间文化折射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逻辑:敬畏自然世界,守护生命底色,注重生活美学,演化生态叙事。
(节选自2017年08月04日《光明日报》王文超《民间文化中的生态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众生万物的敬畏和想象、对自然山水的能动和悦纳、对生活空间的叙述和表达就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
B.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个过程以对万物众生的敬畏和想象为起点。
C.人类一方面对自然虔诚仰慕并企图利用,另一方面又对神秘且神圣的自然充满了敬畏。
D.从某种角度说,风水可以看作是人们主动争取同自然世界、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的外在表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揭示了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中“守住绿水青山”的内涵。
B.文章从正面想象和负面想象两个角度,揭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虔诚仰慕,甚至敬畏。
C.文章以从古到今的顺序,证实风水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又对现实生活产生实际作用。
D.文章举乡土环境一例,证明了生态环境在人们精神世界中占据的分量很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部世界是指与人类的生活空间相对的其余的世界,它与内部世界相对独立、互为依存。
B.《山海经》把空间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而龙王庙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象征边界。
C.山神庙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而供奉山神和龙王的仪式,体现了人们的想象。
D.在古代社会,人们一般认为风水与个人运势、家庭盛衰和宗族繁衍,甚至与帝国兴亡都有关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罨画池听雨
汪建中
罨画池,作为一处极为精致的园林,其名字取得实在美妙而贴切。就是没有去过罨画池的人,一听这名字,眼前浮现的也应该是一幅幅高古的图画,精雅的丹青。今春三月踏青的时候,我就是在“罨画池”这个美名的一再诱惑下而去崇州的。
去的时候,一路上愉悦的心情实在难以述说。因为,在罨画池儒雅的牵引中,我一路上步着杜甫的后尘、裴迪的后尘、赵卞的后尘、范成大的后尘,以及那个长吟过“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色宫墙柳”的大诗人陆游的后尘。步着这样一些人的后尘,而又是去罨画池作一番文化意义上的畅游,所以,即便是一路风尘仆仆,其心情也愉快如彩蝶、逍遥似春燕了。
罨画池浓缩了江南园林精华中的精华,她小得可人,雅得大度,幽得深厚。进得园来,简直是一步一景,更是一步一惊。琴鹤堂带来的愉悦都还没有收场,问梅山馆的惊喜又向我扑来;湖心亭的美景才刚刚开始欣赏,望月楼的画卷又为我次第展开了。在罨画池里,脚下的曲径引我又诱我,两旁的奇花拥我更醉我,举目处是老树横空,回眸处是新绿拥娇红,是小桥接了短亭,是涟漪揉着楼影,是游鱼栖于鸟巢,是绿水浣着白云。左看似画,右看似画,前后左右看了,居然就是画了。
正当我陶醉在罨画池的美景中时,天空忽然下起了雨。先是点点滴滴,继而是窸窸窣窣,接着是噼里啪啦,好在我正在望月楼里,否则,这一场春雨将逼我于狼狈中四处躲雨。
此刻,雨点紧一阵慢一阵地敲打着望月楼上的瓦片,叮叮当当又窸窸窣窣,疑似一张古琴在嘈嘈切切的奏鸣,一声声,抒发着一个梦境。在烟雨中有一只翱翔着的白鹤,在罨画池的上空兜了几圈后,停在湖心亭的亭尖上,以金鸡独立的优雅与我遥对着共听这一场湿漉漉的琴声。在如此的情景里,我不知道当年一代廉吏赵卞是否也遥对着白鹤如痴如醉地鼓琴?不知道当年那只白鹤是否依然金鸡独立,在春雨中静听琴弦上的云卷云舒、潮起潮落?
按节令计算,这该是今年最后的一场春雨,滴滴答答,迷迷蒙蒙,把罨画池笼罩得格外旖旎而缠绵。湖边的柳,绿得蓬勃而婆娑,春燕们翻飞在柳丝和雨丝间,似要把这最后的春雨沐浴得个淋淋漓漓。园子里的那些梅,还在春雨中修整,所有的枝脉和叶脉都在努力地孕育今年冬天的梅香。如今,梅还在,那一段缘,那一份情,不知缠绕在哪里?如今长亭还在,回廊还在,整个罨画池还在,陆游祠还在,惟有主人陆放翁不在了,独留下我,在满园春雨中空空的地等待。
茶,浓了,又淡了。雨,去了,又来了。整整一个下午,我被这雨殷殷地挽留在罨画池里。留我的,还有湖边的柳、园里的梅和楼前的株株红海棠。罨画池的一切都在留我呵,留我在这里听雨,从春雨听到藤酒”的缠绵里追逐大诗人那多情的背影……
错、错、错,莫、莫、莫,陆放翁这些发自心灵深处的叹息,声音很低沉,语气很微弱,但它引发的生命的共振,却持续了八百多年,还会一直共振下去。此刻,凝神听雨,瓦片上的雨声,犹如陆放翁的声声叹息:“错、错、错”,声声都在荡人魂魄,催人思索。八百多年了啊,八百多次的春雨与秋风,花开与花落,沧海与桑田。我的放翁啊,你是否依然豪迈如苏轼,英武如岳飞?在黄泉路上,你是否已经与唐婉结成了连理,了却了前世的遗恨与悲歌?
雨,一直在淅淅沥沥地下,雨中的罨画池,又多了几分妩媚。这时,我是多么想备一桌好酒好菜,在这春雨中与陆放翁对饮。只可惜放翁不在了,虽有好酒,但缺少了他,酒亦寂寞,雨亦寂寞。寂寞的,还有这望月楼,还有那间梅山馆,整个罨画池已经在风雨中寂寞八百年了,如此漫长的寂寞,试问人间,哪里还有?
好在罨画池还在,而且日新月异,海棠还在,梅魂还在,那些犹如宫墙柳的柳树还婆娑在我的眼前。
沿着这些景物,我依然能够清晰地追逐陆放翁的身影,依然能够感觉到他一腔爱国的热血在澎湃。这热血,从宋至今,一直不曾冷却,一直在激情地燃烧。这雨似乎不知劳累,淋淋漓漓了整整一个下午,还在淋淋漓漓,此刻瓦片上雨声还噼里啪啦地响,一园子的雨声依然在为我奏着交响。在这春雨的交响和飘洒中,蜀州的大地有福了,今年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收成。透过雨雾,我仿佛看见了一大片秋天的金黄。这田野里的金黄是赵卞和陆游期盼了千百年的,终于要在今年金灿灿地铺满蜀州大地。
(注)罨(yǎn)画池:蜀中名胜,位于四川成都。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并没有写罨画池的美景,而是从罨画池的名字写起,未见其形先闻其名,就让读者想象到了罨画池的魅力。
B.文章语言文字清新雅致,善用修辞写景。如第3自然段对罨画池景物的描摹尤为典型,采用了拟人、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罨画池美景图。
C.“错、错、错,莫、莫、莫”是陆游《钗头凤》里的语句,作者用在这里是借以表达对词人爱情悲剧的叹惋,以及对词人命途多舛的慨叹。
D.文章形散神聚,写景移步换景,一步一景,景物优美雅致;写情富于变化,由最先的愉悦到中间的感伤再到最后的落寞。
【小题2】简析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作者对罨画池的雨声有不同的感受,试分析其内在蕴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北无隙 山水言情
汪为胜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中盖有南北画派之分。归纳而言,北派山水画以布置全山大水为主要特征,推崇刚健苍劲的壮伟之美。画中多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浑厚、杂木丰茂,多取正面山形的崇高正大之感,飞瀑流泉,长松巨木,着意表现雄伟浑穆的意境,同时刻意表现北方山石的质感,石质坚凝,棱角分明, 风骨雄浑。从艺术手法来看,格法森严,画家们对待画面中的林木、山石、云雾、烟霭、岚光、风雨、雪雾、人物、关城、寺观、山居、舟船等极为重视,墨法精微。
而南派山水画因南方特定的地形特征,则呈现出草木茂盛、烟云氤氲、秀丽温婉的艺术风格。南派山水画崇士气、尚率真、重笔墨而不重实景。画家着力表现江南特有的宁静、平和与烟云秀润之景,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亦反映出文人雅士们关于山水“可居”“可游”的理想化精神向往。
南北画派着力点的不同使其形成所谓“南势北气”的风格特征。自近代以来,以傅抱石与陆俨少为代表,在南北画风的融合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与实践。他们将中国画北派的雄浑与南派的秀逸相结合,创作出章法新颖、画意深邃、自成一体的绘画。傅氏纸上浇铸笔扫千军绝顶气脉,又有墨色韵律的丰致;陆氏造古新之强悍奇幻云烟,而不乏笔墨精微之精神。而当代画家中,做此融会之工者亦有其人,雷正民先生当属其中之佼佼者。在经过东北林区、戈壁大漠、黄岳漓江、三峡雪域的多年写生实践之后,其凭借丰厚的生活素材和深厚的艺术素养,在融集南北、推陈出新的绘画创作中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
雷正民的山水画归纳起来,应当说是突破传统形式派别上的区分,通过富有成效的写生方法,经过概括、整理,重新构筑新的山水画秩序。这个秩序既尊重传统的法度,又不拘于传统的窠臼,在立定笔墨为主的基础上,又不时引入水彩、水粉或者是版画等其他因素融入画中,常给人既朴素自然、意蕴深长又不乏惊艳之处的别样感受。
当然,雷正民的山水画不仅仅是形式语言上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其回归自然的旨趣和对天地人的哲思。从北方灿烂的秋山到南方的古镇桥影,从飞瀑奔腾的浑灏壮宏到幽谷思情的小桥人家,既有峻拔雄奇,又不乏飘逸清新,画家把热爱自然、敬拜自然的深沉情感挥洒在笔墨之间,清晰透彻地表达了画家的文化心理选择, 也是艺术上的深情告白。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雷正民的山水画去芜存菁,突出个性。其破笔散锋的斧劈与浓淡墨色的渲染,使得他笔下的山水既有北方山石的气概又兼具南方清丽婉约、浑然天成的气象;二度平面法的构筑方式,赋予了山川在雄浑激荡中也不乏隽永与秀韵的特征;而以泼墨与泼彩表现气象,将恢宏与幽深紧密地结合,确为南北画风融会贯通之佳作。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北派山水画,因为以布置全山大水为主要特征,推崇刚健苍劲的壮伟之美,才有了雄伟浑穆的意境。
B.南派山水画,反映的是文人雅士们关于山水“可居”“可游”的理想化精神向往,因而呈现出秀丽温婉的艺术风格。
C.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从艺术风格上看, 北派格法森严、墨法精微,南派则崇士气,尚率真,重笔墨而不重实景。
D.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中无南北画派之分,因着力点的不同而形成了所谓“南势北气”的风格特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论述北派山水画、南派山水画的特点和南北画风的融合,其中重点论述了近代以来画家们在南北画风上的探索与实践。
B.文章采用对比论证,分析了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南、北画派“南势北气”的风格特征。
C.为了论证中国山水画南北画风的融合,近代举了傅抱石与陆俨少的例子,当代举了雷正民先生,并且将傅、陆二人与雷正民的艺术成就的高低进行了比较论证。
D.文章从斧劈、渲染、构筑方式等角度论证了雷正民先生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突出个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正民的山水画既尊重传统,又不拘于传统,在立定笔墨为主的基础上,注重引入水彩、水粉等其他因素,常给人别样的感受。
B.从北方灿烂的秋山、奔腾的飞瀑到南方的小桥人家,雷正民的山水画突出表现了回归自然的旨趣和对天地人的哲思,而不注重对画作形式语言上的把握。
C.雷正民的山水画寄寓着他对自然的热爱、敬拜之情,清晰透彻地表达了他的文化心理选择,也是其艺术上的深情告白。
D.雷正民的山水画堪称南北画风融会贯通之佳作,与雷正民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北方与南方山水的特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