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10月9日,是第48届世界邮政日,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透露了一个重磅信息:“中国快递业务量已经连续三年位列世界第一;全球快递业务增长中,中国贡献了四成。”据了解,顺丰、中通等6家企业成功改制上市,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业务规模已进入世界邮政前三强,创造了中国服务业和世界邮政业发展的奇迹。

随着快递行业体量不断增大,如何优化快递末端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了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中国邮政集团上海邮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周焕德看来,快递末端建设还存在不少的短板:“网点分布不均现象较为突出,末端网点建设水平不高;表现在标准不统一、配套设施不完备、功能分区不科学;快递企业对基层网点建设重视不够,对网点硬件建设和服务软实力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

(有删改)

材料二

(数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有删改)

材料三

高速发展的现代物流业,呼唤更精细的现代治理,而法治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根据相关规定,“收寄快件未查验寄件人身份并登记身份信息,或者发现寄件人提供身份信息不实仍予收寄”,快递公司就要遭罚。

一个产业遭遇的问题,不是靠行业自律或市场竞争就能完全得以解决,尤其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条例重点关注物品寄送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直击快递业发展的隐患和瓶颈。要落实“妥善保管用户信息等电子数据,定期销毁快递运单”,既需要整个快递业为数据“加把锁”,也呼唤管理部门在监管上“站好岗”。从数据流通环节看,只有尽快实现信息数据的“总对总”共享,才能确保实名信息数据在快递公司总部与邮政总局之间单向封闭流动。其实,从手工分拣到快递机器人,从几日达到当日达,国内快递业从未停止自我升级的步伐;从一家独大到多家放开经营,行业改革一直在路上。只不过,当一个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超人们的预期之时,注定要求治理的脚步也相应加快。

(有删改)

材料四

日本快递企业只有21家,且每年快递业务量的92%都集中在大和运输、佐川急便、日本邮政三家快递企业,这些快递企业无论是从营业网点的深度、广度,还是企业的设施设备、各级转运中心都有很大规模,这为企业打造统一的、标准的服务质量,快速而高效干支线运行和一体化的管理提供了支撑保障。反观我国,几千家的快递公司,每一家的公司都小规模,快递行业的各种资源都碎片化,在这样的现状下要使整个行业高效、快速、低成本运行的难度很高。

在日本,日本邮政专攻普通邮件业务,大和运输等民营企业专攻小包裹业务,DHL等外资企业专攻国际包裹业务,佐川急便等物流企业专攻综合物流业务,整个市场是“差异化竞争、专业化经营、合作化发展”战略。从单个日本快递企业成长历程来看,其业务开拓也是一直专注于专业化方向的客户消费心理、行为习惯,从而实现多样化、高质量的快递及相关的运输服务产品满足客户需求,以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及范围经济性效益。反观中国,数以千计的快递企业均提供标准快递服务,造成整个行业在价格上的肉搏,陷入“谁先涨价谁先死、谁不涨价谁等死”的怪圈。中国快递行业应充分挖掘快递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合理的细分市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挖掘行业新的赢利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经连续三年位列世界第一,对全球快递业增长的贡献达到40%。
B.要完全解决快递产业遇到的问题,必须更多地依靠快递行业的自律以及市场竞争的调控。
C.要确保用户信息安全,既需要快递业为数据把关,也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
D.中国快递行业在充分挖掘快递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等方面,与快递业发展的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点分布不均,资源碎片化,末端网点建设水平不高,快递企业对基层网点建设不够重视,这些都是我国快递末端建设的缺陷。
B.根据材料二中快递业务收入及增速两项数据,我们能够明确,2006—2016年,中国快递业务收入一直呈增长的态势。
C.我国快递业务收入增速以2012年为界呈现出不同特点,之前6年增速一直在提高,之后4年则是有升有降。
D.日本为了解决快递资源碎片化的问题,便将快递业务量集中在规模大、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的少数几家快递企业。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促进我国快递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5 09: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艺术趣味的特点可以说处在一个悖论中。一方面,艺术趣味作为人们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心理定向,是主观的、自由的,因而是无可争辩的。但另一方面,艺术趣味有高级和低级之分,趣味是可以争辩的。饶有意思的是艺术趣味的功能也是一个悖论。艺术趣味的功能就是它具有定向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一方面表现为封闭的、保守的,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开放的、转移的。
作为心理定向的艺术趣味是在长期的、无数次的艺术感知和艺术体验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因此艺术趣味一旦形成,无论是选择欣赏对象的范围,还是选择欣赏的方式、欣赏的习惯等,都固定下来,呈现出某种封闭状态,这就是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具体表现为趣味的偏狭性,只能欣赏自己偏爱的某一类、某一种形式的艺术品,而排斥其他类型、其他形式的艺术品。艺术趣味选择的偏狭性,还表现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不同理解,如对《诗经》的欣赏,孔子把自己的伦理情感强加上去,归结为“思无邪”。实际上,《诗经》的思想感情很丰富,绝不是“思无邪”三个字概括得了的。这是由思想感情的单一所造成的欣赏的偏狭性。性格的不同也可能造成艺术趣味选择的偏狭性。合乎自己性格爱好的便赞叹诵读,而不合自己性格爱好的就加以抛弃。
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性、偏狭性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使审美判断片面化。在保守性和偏狭性的支配下,劣质的作品因符合他的趣味而被任意抬高,优秀的作品因不符合他的趣味而被随意贬低,这种情况有时甚至发生在一些大艺术家身上。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性、偏狭性还可能导致对艺术创新的反对。
但是,艺术趣味选择功能又具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的另一面。艺术趣味达到较高水平的人,必定是有足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的人。具有好的艺术趣味的人虽然在开始时往往只对合乎他的艺术趣味的艺术作品感兴趣,但由于他的艺术欣赏能力比较强,感悟力特别出众,所以当他把自己的欣赏对象扩大一些时,就有可能对其他的作品也逐渐产生兴趣,从而使自己的趣味具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例如一位本来只对格律诗有浓厚兴味的欣赏者,当他把欣赏的视线转移到自由诗上时,由于他的艺术趣味所养成的对诗的感悟能力,他有可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对自由诗的审美实践,而产生对自由诗的审美趣味。可以这样说,艺术趣味从本质上说是对于生命的彻悟,而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彻悟也总是越来越多,因此趣味也就可能时时刻刻在变化。一个读者重要的是自己的彻悟能力,只要有了对文学艺术的彻悟能力,那么你的艺术趣味的选择功能不但不会使你变得偏狭,而且会帮助你走向开阔。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趣味的选择功能,又具有开放性、可转移性。
(选自童庆炳《艺术趣味与社会心理》,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趣味选择的保守性,除体现在艺术欣赏对象、方式、习惯的固定外,还表现在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上。
B.艺术趣味选择的保守性、偏狭性会妨碍对艺术作品做出公正准确的评价,大艺术家也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
C.越是艺术趣味水平高的人,越能拓宽自己艺术欣赏的对象,从而使自己的趣味更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
D.总的来说,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偏狭是有害的,而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开放、可转移是有益的。

同类题3

材料二
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先民们用飞禽的肢骨制成骨笛(也称骨哨),在狩猎时用于模仿动物的声音,以诱捕猎物或发出信号。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60余件骨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经过碳14测定,它们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是后世竹笛等一系列管笛乐器的鼻祖。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子实物。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能演奏出六声音阶。篪的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东晋郭璞注《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关于中国竹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的。
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及其他国家笛子的显著特征。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圆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王昌龄《江上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施肩吾《夜笛词》)……不管是在,还是在,或是在,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转。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的称谓。
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
(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篪”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骨哨一样属于吹管乐器B.材质为竹,“篪”字的形旁可印证
C.吹孔与指孔不在同一平面D.横吹,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近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国竹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自中国本土B.优于西方长笛
C.曾经没有膜孔D.音色清脆亮丽
【小题3】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清冷的江水边   ②名楼揽胜处     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B.①名楼揽胜处     ②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③清冷的江水边
C.①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②清冷的江水边   ③名楼揽胜处
D.①名楼揽胜处     ②清冷的江水边   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汉代首都长安,由于先建宫殿后筑城墙,也由于地势南高北低且临近渭水,因此城墙的形状不规则,历史上有名的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角,长乐宫位于东南角。长乐宫先成,为汉代最初政治活动的中心。史载刘邦与萧何有关于宫室“重威”的讨论,可见“重威”是壮其宫阙的目的之一,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中一直是统治者的建筑原则。虽然未央宫建成,但刘邦在位时却仍在长乐宫居住、理事。《淮阴侯列传》载“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大约从惠、文之际,宫廷的活动中心即转至未央宫。
汉代的长安,确立了首都以宫城为主体的规划思想,这一原则一直为历代帝王所遵守,但各个朝代又都有所改变、发展。例如西汉宫掖全在长安城的南部;东汉建都洛阳,则城的中心建南北二宫;曹魏经营邺城,以一条大道东西横贯全城,宫城建于大道之北;隋唐的国都建在汉长安城的东南方,全城呈规则的长方形,宫城设于城的北部中央,宫城以南又建皇城,以后又在城外东北方建大明宫,城东建兴庆宫;北宋的都城是汴梁,城有三重,城墙内有内城,宫城设于内城的中央,这样一个格局也为后来明清两代所沿用(内城则改称皇城)。
帝王除了注意宫城的规划建筑外,同时也逐渐注意到平民住宅区、商业区和街道的规划布局。
汉代的长安城里还有九府、三庙、九市、一百六十闾里,但分布在城南北部的几个宫城周围,可以说,这时帝王与平民是“杂居”的。东汉的洛阳被宫城一分为二,东西往来不便。邺城则有所改进,城的北半部为贵族区,宫城西边为禁苑、仓库、马厩,东边为王族居住区和官署;城的南半部为居民住宅区。历史上有名的铜雀台在城的西北方。隋唐时期的长安有了进一步细致的统一规划,把城中除去宫城、皇城的所有地方,整齐地划分为一百零八个里坊,每个里坊呈方形或长方形,并各有高大的夯土围墙,坊有四门、十字形大街或两门、一条东西向横街,有许多较窄的小巷与大街相连。城的东部和西部各设一市,筑有墙垣,长约四千米,四向开门。宋代汴梁的道路、建筑也很整齐,据说城内共有一百二十一坊。
“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这是说所居相距不远。现在北方把邻居叫街坊,也就是同街同坊之意。唐代设有教坊、作坊。教坊为俳优杂伎教习之所,是音乐歌舞等艺人集居之地。作坊本为给皇室制作用物的手工业工厂。
(有删改)
下列有关“汉代首都长安”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代首都长安,由于先建宫殿后筑城墙,又考虑地势南高北低且临近渭水,所以城墙的外观不美观。
B.汉代首都长安城中,未央宫规模宏大,宫阙壮丽,体现了“重威”这一统治者建造宫殿的原则。
C.汉代首都长安城的建造确立了“首都以宫城为主体”的规划思想,这一思想为后世帝王所遵守。
D.汉代的长安城里帝王与平民“杂居”,证据就是一百六十闾里等分布在城南北部的几个宫城周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文学: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新融合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媒介、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短信、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传播手段逐渐普及,衍生出了微文学这种崭新的文学样式。从范围上它包括短信文学、微博文学、微电影文学、微图文文学等众多文学子类,从内容上它承继了传统文学道义担当、弘扬真善美的精神品格,又呈现出了快捷、互动、多样的技术特质,更容易为广大受众所接受。
基于技术上对“微”的要求,微文学在内容表达上也随之转变适应,改变了普通文学作品文字繁复、结构宏大的写作风格,产生出了迥异于传统的文学特质。微文学作品一般语言都高度凝结精练、情感表达直率自然,较少用华丽的辞藻。从内容类别上看集中在哲理类、社会类等愉情喻理的主题范围,这些主题贴合大众的情绪需求,容易用简练的语句取得较好的效果,类似于佛教中用“顿悟”的方式以一个微小的细节瞬间引发受众的共鸣。因此微文学特别强调“炼字”,强调言简而意浓。这种对语言提炼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当代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网络文学作品等的码字、注水现象。
微文学的“微”是一把双刃剑,体量的“微”很容易造成思考的浅薄和言说的局限,不能很好地表达深刻的思想。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微”却又有效地克服了这种“浅言说”的缺陷。作为微文学载体出现的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的便捷、多样,以及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微文学可以通过多样化、炫目化的技术方式实现内容的“深表达”。微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内容是作者即时发布的、亲身感知的真实事件,在以往许多难以被捕捉、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假想的现实故事也能够即时地呈现,而这种真实的现实一旦呈现,在一定意义上就比刻意创作的小说更深刻、更震撼,从而具备了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只能进行阅读、评价,很难有效地参与创作、修改。微文学能很好地克服这种缺点,微博、微信本身群体化或部落化的特征,使其对微文学作品评论、转发十分便利,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性强。这在很大程度上最终改变了微文学作品的初始形态,使其呈现出了新的面貌。这种互动的思想碰撞会改变作者原初的想法,使作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文学出现了由个体创作向集体参与创作的转变。通过互动、回应,微文学产生了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再创作效果,它有利于文学走出传统的疆域,以开放的姿态不断地扩展影响力,提升文学表达的效果。诚然,当前微文学的发展还比较散乱。但是,人类不断追求审美境界提升的要求和媒介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必将促使微文学自身不断发展完善,而其所具有的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的特质,既能有效地统辖未来层出不穷的技术变迁,又能为整个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它的发展壮大将最终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成为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文学将传统文学道义担当、弘扬真善美的精神品格和现代技术快捷、互动、多样的特质联结起来,更易为受众所接受。
B.微文学重视“炼字”,强调言简意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当代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网络文学作品等的码字、注水现象。
C.作者在微文学作品中呈现的亲身感知的真实事件,要比传统文学中的小说更深刻、更震撼,
因而读者获得的审美体验更深。
D.微文学借助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回应,可以改变作者原初的想法,使作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产生集体参与创作的作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文学是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它将主题集中在哲理类、社会类等愉情喻理的主题范围,从大众情绪需求和简练语句表达效果出发。
B.微文学作品基于技术上对“微”的要求,在内容表达上要实现从普通文学作品的繁复、宏大向凝结精练、直率自然的转变。
C.微文学不仅能应运而生,而且能不断发展完善,因为人类有着提升审美境界的要求,而媒介技术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
D.读者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只能阅读、评价,根本无法参与创作、修改;而在微文学作品中却可通过互动、回应,产生再创作效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文学客观上的技术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大众获取的便利度,适应了当代人快餐式阅读的需要,具有很好的读者基础。
B.微文学以其技术上“微”的优势有效地克服了体量上“微”的缺陷,从而来实现从“浅言说”到“深表达”的转变。
C.作为微文学载体出现的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的便捷、多样,以及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微文学可以实现内容的“深表达”。
D.微文学有机融合了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特质,所以它既能统辖未来的技术变迁,又能为文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