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片段完下列小题。

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 越国:国名
B.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C.唯君图之  图:考虑,谋划
D.失其所与  与:亲附
【小题2】全部属于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依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⑥
【小题3】翻译
①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8 01:29: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俦、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置璧焉。公子受飨反璧。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藁键,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日:“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秦伯纳女五人,怀赢与焉。奉匾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节选自《左传》)
注①校:较量、对抗。 ②廧咎如:狄族的一个部落。③唐叔:晋国始祖,周成王之弟,封于唐,其子改国号为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B.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C.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D.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B.古代称兵车,四马车为一乘。“有马二十乘”说的是有马20匹。
C.“诸侯”指中国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
D.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成语“退避三舍”就出自本文,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耳在国内大乱中逃亡到狄,一住十二年。到齐国后又贪图安逸,一住五年,从者谏,姜氏劝,他都无动于衷。这些既显出他贵公子的劣根性,也说明他胸无大志。
B.重耳面对楚王送他回国所开出的条件,先是拒绝,后被逼问,便恼羞成怒说若两军相遇只肯退避三舍,再不行就开打,这反映出他缺乏大局观,在政治上不够成熟。
C.在长期的流亡磨难中,重耳在逐渐成长。在秦国娶公主,他一不小心得罪了妻子,见她发怒,赶紧脱去上衣自我拘囚请罪,以免因夫妻口角而影响秦国对他的支持。
D.这篇文章记录的时间漫长、事件众多,但精于剪裁、善于组织,清晰叙述了一个落难贵公子经历磨难成长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过程,为他后来成为霸主作了铺垫。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子盍蚤自贰焉?
(2)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解释文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既:    。 陪:
行李: 。 肆:  
【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
(1)缒而出,见秦伯
(2)既东
【小题3】下面译句有误的一句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句:如果灭亡了郑国而对您有利,那就拿亡郑之事来麻烦您了。
B.夫晋,何厌之有?
译句:晋国有什么可讨厌的呢?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句:如果不使秦国侵损,那要到哪里获取土地呢?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句:使秦国受损而使晋国得利,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小题4】从文中看,烛之武见秦伯的一番话很有策略,先用“越国以鄙远”说明亡郑的结果是 ,再用“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说明  。然后又从秦晋联盟说起,用晋的“朝济而夕设版焉”说明   ,最后又用“夫晋,何厌之有?”引出 。这番话的结果便是“秦伯说,与郑人盟。”(可用自己的话或用原文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何厌之有
C.群臣侍殿上者
D.君安与项伯有故
【小题2】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佚之狐和子犯分别为郑国大夫和晋国大夫。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B.“寡人”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C.“侯”“伯”是古代爵位称呼,西周春秋时期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级。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第三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把握了当时当地的国情、人情,准确地利用了对方心理,恰如其分地引导了秦伯的思路。
B.烛之武游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首先,坦言知亡,避其锐气;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其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C.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地完成了游说使命。
D.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始终用历史事实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