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媒体从北京市公安局网安总队获悉,“星援”App利用粉丝给偶像刷流量的需求疯狂牟利,帮助歌坛“小鲜肉”流量艺人蔡徐坤制造1亿微博转发量,半年内吸金800余万元的案件事实成立。此案件一经公布就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这表明,法治的利剑终于落在了“流量造假”的头上。

在这起“星援”App的刑事犯罪案件中,涉案者高二学生陈芳(化名)称,她每天都会登录“星援”App并完成粉丝组长布置的转发任务。转发,点赞,打榜,做完一系列活动后,她凭借“超话社区”参加抽奖活动,获得更加接近“爱豆”(偶像)的机会,每个月花费约1000元。针对粉丝购买相关服务,通过平台、商家等自动转发评论明星微博的行为,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就曾对媒体表示,虽然这是一种粉丝自愿行为,但属于数据造假,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中关于实名制注册,不得以虚假身份办理入网手续、实施扰乱网络传播秩序的法律规定,应予以禁止。

(摘编自曾庆瑞《以法治利剑剜掉“流量造假”的毒瘤》,《光明日报》2019年6月18日)

材料二:

应该承认,数据的确可以成为一个指标,毕竟也不是哪一个明星都能吸引那么多粉丝……问题不在于数据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数据的态度:我们该如何看待数据?

现在的粉丝圈将数据视为唯一。这种不自觉的“唯数据论”,会带来深远的恶果。

一个是疯狂的数据造假。央视曾专题列举了8个艺人的相关数据,记录了他们相关数据脱水前和脱水后的具体对比,造假比例最高的居然达到了80%。

另一个糟糕的影响是,造假会给粉丝圈的年轻人带来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哪怕造假了也没有关系,只要最后赢了就行。我不管你什么是非曲直,数据才是硬通货,只要偶像通过数据赢得利益即可。当有人批评她们的偶像时,她们就扔出一堆数据:偶像这么红,你批评就是在黑他!

(摘编自陈子非《周杰伦赢蔡徐坤超话登顶,能浇灭流量时代的数据狂热吗?》,《南方周末》2019年7月22日)

材料三:

在资本的影响下,流量创造的粉丝经济,不断抬高流量明星的身价和地位,也让粉丝心甘情愿地掏钱,以致于“刷量”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在无数的刷量、打榜、买热搜的虚假繁荣中,作为评判明星的热度、地位的微博数据也一度“失真”,陷入用户“信任危机”的阴霾。

事实上,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平台自身,对虚假数据流量的抵制一直都在循序渐进:从2018年下半年陆续颁布明星片酬限令,遏制流量价值的衍生;到爱奇艺、优酷等视频平台纷纷关闭前台播放量,减少影视作品逐利刷量;再到微博调整转发、评论计数显示方式,其上限均为100万,超过则显示为100万+。然而,由于缺少健全统一的有效流量度量标准和具有较高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很多流量“李鬼”还广泛存在。

长期看,粉丝经济仍是极具市场活力的类型之一。作为粉丝经济的获益方,社交平台应理性承担起监管的社会责任,守好流量真实的底线,构建公平、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生态系统。须知,越吹越大的流量泡沫和击鼓传花般的虚假繁荣,不仅耗费各家粉丝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也透支了平台本身的用户体验和生命周期。

(摘编自王法治《社交平台应守好流量真实的底线》,《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7月3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援”App利用粉丝给偶像刷流量的需求疯狂牟利事实成立,此案件因牵涉到超高流量艺人蔡徐坤而备受社会关注。
B.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明星自身实力的反映,我们不是要否定数据本身,而是要反思自己对于数据的态度,杜绝数据造假。
C.央视曾记录下8个艺人相关数据脱水前和脱水后的具体对比情况,结果显示有的艺人数据造假比例竟达八成。
D.微博调整转发、评论计数显示方式,表明网络平台已经在努力抵制虚假流量,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量造假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呈现了流量造假的法律后果,警示各方:无论牟利与否,扰乱网络传播秩序就会受到法律的禁止。
B.材料二分析了“唯数据论”可能导致的两个恶果,指出数据造假会给年轻一代带来错误的价值导向。
C.粉丝为了抬高偶像身价地位,疯狂刷量买热搜,反而会让偶像名誉受损,使其陷入“信任危机”的阴霾。
D.流量造假带来的社交媒体虚假繁荣,并不会真正有利于行业发展,反而可能会打击到真正优秀的内容原创者和输出者。
【小题3】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概括遏制明星“流量造假”的办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03:54: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建设和谐社会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结构性。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只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和谐有序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运用政治、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就是社会失调时期。这种由社会结构内部不协调而产生矛盾、冲突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产生的压力,称为社会张力。当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而这种无序的社会力量爆发就是社会危机或叫社会风险。
这十几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一度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要建设和谐社会,自然地涉及到作为执政党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等等能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到最低程度,使整个社会结构协调与和谐,顺利度过社会发展的阵痛期。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构成有序和谐的状态。
B.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它要求兼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筹得当,协调发展。
C.和谐社会是指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
D.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
【小题2】下列对我国目前“社会风险”的成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我国也不例外。
B.我国正处在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
C.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并没有完全协调发展,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
D.十几年来,我国主要精力全部集中于经济建设,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积压、增多。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小康社会”相比,“和谐社会”更应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强化的往往是经济指标,“和谐社会”则是综合社会各要素而提出的目标。
B.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及时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避免各种社会矛盾的发生,使社会始终在良性状态下运行。
C.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必须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使之回到有序发展的轨道上来。
D.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既稳定又怡然自乐的物质贫乏的世界绝对不是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理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 衣

毕飞宇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胚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A档B档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只要化妆的时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得要了命。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扯着疼。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医院挂了妇科门诊。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毕竟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筱燕秋起初只是闭上眼睛养养神的,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筱燕秋那么疲惫,发着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道时光飞得有多快?筱燕秋一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醒来之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拔了针管就往门外跑。

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会响喇叭。筱燕秋急得没病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听。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王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王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越发寂静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带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黄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特之处,将人和戏巧妙结合,为人设戏,以戏写人。人与戏彼此叠映,相互阐释。
B.小说通过筱燕秋闯进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了一眼”这个细节,微妙地揭示出这对师生之间的矛盾纠葛。
C.小说细致入微地记叙、描写了筱燕秋自己化妆的情形和动作,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D.小说结尾记叙了筱燕秋在风雪中路灯下轰轰烈烈的“演出”,旨在表现她高超的艺术和自负的个性。
【小题2】文中三处划线句关于“风雪”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试探究“嫦娥”的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鹜、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局面。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圆珠笔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尚达不到相关要求。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小题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土情结  柯 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喜容笑脸……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B.“失恨的兰花,逐浪的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了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若无助的境遇。
C.“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于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D.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小题2】从文中看,人们身上都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小题3】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