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祭祀以血脉为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祭祀先贤,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古代的“宗族”,是有宗子、行宗法、由同一父系成员聚合而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北宋程颐在士大夫阶层里倡导宗族祭祀,到了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叫敬宗;祭祀共同的先祖以聚合族人,即收族。敬宗收族,使宗族不仅成为族人与族人相交流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相沟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宗子的“族”。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称之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就成了一种“血缘—社会”团体。

祠堂的功能之一就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如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是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祠堂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这是一种惩戒不良行为的方式。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条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到孝悌之礼等的熏陶。祭祀活动对族中成员起到了效法榜样或约束行为的作用,从而巩固了宗族的血缘关系,并强化了家族的向心力。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渗透或暗示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连同牌楼照壁等建筑本身,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动植物图案,象征着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墀头上各式各样的“耕读”字样,引导着后人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在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扬祖先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诸多功能。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进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政治”性的。

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一种文化虚构。相反,在对亲生父母的爱与敬的仪式中,在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伦常尊亲的追溯活动里,以及在对天地诸神的祭拜仪式上,祠堂都关系着古人对于人伦关系、社会结构与政治组织的理解。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国古代乡村没有祠堂,“敬宗收族、亲亲友爱”的礼之精神就没法彰显。
B.祠堂的功能就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季祭、节祭等多种方式。
C.祠堂祭祀是中国古代宗族成员之间精神联系的纽带,不管是豪门还是寒族,都十分重视。
D.祠堂将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第二段阐述可知,宗族可以是“血缘—政治”团体,也可以是“血缘—社会”团体。
B.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祠堂的功能,体现出祠堂对于古代中国人的重要性。
C.文章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表明祠堂的静文化也渗透或暗示着祠堂的功能。
D.文章第五段采用因果论证的方法强调了祠堂祭礼的“情感—道德”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祠堂不是文化虚构,古人对于人伦关系、社会结构与政治组织的理解,都在那里有所呈现。
B.祠堂祭祀,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犯错的族人不得参与,以此惩戒不良行为。
C.祠堂祭祀可以对族中成员起到效法榜样或约束行为的作用,从而强化家族的向心力。
D.涵盖浓厚道德观念与地域民俗的祠堂建筑及其装饰,都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03:54: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难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今各路商家开始瞄上了用O2O平台改造“自行车”的机会,希望给“自行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目前以ofo共享单车和摩拜单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模式开始在城市中流行起来。其他竞争者包括小鸣单车、优拜单车、小蓝单车等也纷纷入局,想要切下一块市场蛋糕。
在高校、地铁口和各大商圈等人流密集点,“小黄车”和“小红车”纷纷扎堆现身,特别醒目。用户通过手机APP客户端软件的定位功能就能查找到附近的自行车,通过手机软件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取车与还车,并支付费用。对于在校学生和上班族来说,这种有科技感的自行车带来不少便利。
共享单车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其又符合低碳出行理念,政府目前对这一新鲜事物也处于善意的观察期。不过,共享单车在政策和法规的监管上仍存在着空白。
摘编自林俊《共享单车:出行的新宠》2016年12月06日《中国产经新闻报》
材料二   数据于《华经市场研究中心》

材料三共享单车投放各大城市,在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造成压力。一是数量巨大,使本就拥挤的城市公共空间进一步减小;二是乱放严重,社区里、人行道,乃至自行车道都有共享单车随意停放;三是竞争激烈,仿佛一夜之间,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被各色各样的共享单车占领了;四是一些儿童骑车上路或在小区骑玩,安全堪忧。
摘编自《山西日报》编者按《规范单车》2017年08月08日
材料四 4月21日,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开始征求意见,针对其中提到的停车管理、帐户押金监管、车辆准入和回收机制等问题,摩拜单车回应称,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强制要求行业内所有企业立即召回、全部销毁不具备卫星定位功能的共享单车。
《指导意见》要求,共享单车“企业投放车辆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并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及时退出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车辆”,对此,摩拜单车回应称“完全赞同”,并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强制要求行业内所有企业立即召回、全部销毁不具备卫星定位功能的共享单车,保障用户骑行安全,尤其保障12岁以下儿童安全。
《指导意见》还要求共享单车企业“开发电子围栏,利用技术手段加强车辆停放管理”,摩拜单车认为,这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指导作用,有助于推动共享单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技术升级。
在押金监管方面,摩拜单车表示,已经实现押金安全监管,将“100%确保全体用户押金安全”。
摘编自王鹏《摩拜单车回应指导意见:呼吁政府强制企业召回无GPS的共享单车》
2017年04月21 日《新京报》
【小题1】下列是对相关材料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单车有效缓解了公共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网络技术的强大是一个主要原因。
B.共享单车投放各大城市,虽然伴随而来诸多问题,但总的来说,群众对共享单车还是非常欢迎的。
C.由材料可知:17-19年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将迅速扩大,而用户增速急剧降低并趋
于平缓。
D.共享单车模式未实现良性发展,是因为政府未进行市场规范,督促和引导。
【小题2】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共享单车产生的背景及其使用方法,单车尤其受到上班族和在校学生
的欢迎。
B.材料三指出共享单车给城市管理带来的压力,政府倡导的共享单车模式也需要不断解决问题,其才能够得以良性发展。
C.由材料四可知,共享单车行业存在单车质量不合格、押金退费难、单车随意停放、行业标准不规范、行业竞争激烈等问题.
D.政府对于共享单车之所以出台指导意见,主要原因之一是该模式对于环境保护能够
起到促进作用。
E. 这几则材料介绍了共享单车发展情况及面临的问题,只要单车行业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共享单车行业一定能迅速发展。
【小题3】怎样才能促进共享单车良性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小题2】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宛大妈
宛大妈是公园凉亭戏迷聚唱的核心人物。她曾唱一段《贵妃醉酒》的四平调,众人听完不禁面面相觑:怎么跟梅兰芳的唱法大相径庭?她告诉大家,那是荀慧生还用白牡丹作艺名时候的唱法,后来这出戏被公认为梅老板的代表作,荀老板就没再演过这一出了。于是有人问她:“您是北京京剧团的吧?”她说:“我曾是北京市京剧团的龙套,角儿唱杨贵妃,我是八宫女之一。”完了又解释一句,听起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糊涂:这什么意思啊?她笑着细掰:“四五十年前,北京有两个市一级的京剧团,一个叫‘北京京剧团’,后来成为排演《沙家浜》、《杜鹃山》的‘样板团’;另一个,叫‘北京市京剧团’,那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跟‘样板团’可就差老鼻子啦。我呢,是在带‘市’字的那个团,所以,当时北京戏剧界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叫作‘多一“市”不如少一“市”’。当然啦,改革开放以后,又合并在一起,叫北京京剧院了。”那以后,有的人背地里就用“多一事”称呼她。
社区居委会有一些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那年两位居委会女士抱着捐款箱,按响她那单元的门铃,说是知道社区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想给灾区捐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上门来满足其心愿。宛大妈听了却摇头说:“我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我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两位女士已经收到若干捐款,而且许诺将在社区公告栏公布捐款明细表,并会全部转交有关机构。宛大妈的表现,令她们气闷。
有一次宛大妈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见旁边一个外地汉子,给一把旧椅子装上轱辘,推他媳妇来看病。问起来,得知他媳妇是生了骨瘤,动过手术,今天复查。给媳妇治这个病,汉子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他哥哥也在北京打工,母亲轮流在他们两家住,这个月又轮到住他家——所谓家,就是在几里外,每月四百元租的原来工厂的排房,小小一间,放高低铺,剩余空间也就放套煤气灶架和一张用来吃饭和让孩子做功课的桌子。不过有彩电,屋顶上有“锅”,能看电视。他哥哥的意思,是弟媳妇得了这病,母亲就别挪弟弟那儿了。嫂子却不干,认为该轮还要轮。他妈跟那嫂子一向不睦,倒很愿意多在他那儿住。他那媳妇衰弱得说话也缺气,一旁管自摇头。他苦笑,闭嘴前忍不住来一句:“明天赶紧去工地叫工头再支点,要不买米的钱也没了。”宛大妈看完病领完药,在医院外面又遇见他们,就过去跟那汉子说:“让你媳妇等在超市门口,你跟我进去,我帮你把该买的买了。”见那汉子犹豫,就说,“我是真心要帮。你接受了是给我快乐。”汉子就把媳妇坐的轮椅安置在妥善位置,跟宛大妈进了超市。两人各推一辆购物车,宛大妈往汉子的车里装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玉米油、一大盒鸡蛋、一桶酱油、一桶醋、一包紫菜、一袋虾皮……汉子直说:“谢谢,够了够了。”她最后还往里添了两罐辣酱。出了超市,她跟汉子说:“我每月五号上午十点必来这家超市。你以后有困难可以按时候到这儿找我。我不会给你钱,不会给你买别的,就是给你买这些最必需的日常用品。”汉子和他媳妇连声道谢,问她:“大妈贵姓?”她笑:“莫问我的名和姓,就记住仨字儿吧:多一事。”
“多一事”的趣事很多。那天她去公园,推了个自备的帆布小购物车,里头是两提卫生纸。她先没去凉亭唱戏,先推车到公厕外的松树下守着,不一会儿,一位大嫂出来了,她迎上去问:“又把厕纸整卷儿全搂走啦?”那大嫂就知道被盯上了,脸上有些搁不住,嘴里硬撑着:“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又有一位胖老头从里头出来,他跟那位妇女一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公厕收集厕纸的。管理人员刚续上,他们就很快整卷搂走,其他游客往往无纸可用,意见很大。宛大妈见两位占便宜的全在眼前,就说:“道理你们也懂,不说了。今天我带了一提十卷的名牌厕纸来,赠你们每人一提。只希望你们从此以后能保障其他游客的权益。”那大嫂不知所措,那胖老头却理直气壮:“你多什么事!我们这算什么问题?你有能耐逮那些贪官去!”宛大妈说:“大贪要反,小贪也要戒。端正社会风气,大事小事全要做。当年我演不了贵妃,就演好那宫女。如今我还是唱不了主角,干不成大事,可是我还能做点小的好事。我真是想送你们厕纸,好让你们生出点儿悔意,赶明儿别再这么贪小啦!”那大嫂和那胖老头灰溜溜地绕开她走了。后来管理员说,白搂厕纸的现象少多了。
凉亭里又响起宛大妈的唱腔,这回唱的是《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结尾都写到宛大妈的唱腔,开头写她的唱腔与梅兰芳的不同,体现她个性独特的一面,结尾的描写则体现她的精神风貌。
B.“多一事”是人们称呼宛大妈的,除了剧团名称的由来外,可能与她喜欢“多管闲事”有关。如在有人占便宜搂偷公园公厕厕纸时,挺身而出,“多事”。但文中“多事”似贬实褒。
C.宛大妈性格复杂:有时吝啬,社区给灾区募捐,她拒绝捐款;有时古道热肠,正气凛然。
D.小说主要记叙了三件小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写出了宛大妈做人的原则,刻画她的性格,展现她的品行。
【小题2】人们觉得“多一事”古怪,结合具体情节或细节,说说她的“怪”表现在哪里?你对“怪”是怎样理解的?
【小题3】小说结尾写宛大妈唱《穆桂英挂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因时代、政治、身份及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文学“自娱”有不同的理解。原本“自娱”之文,接受者却能看出善和知识,将其视为严肃的作品。自娱的曲子词也能从中发现微言大义,“自娱”的戏曲、小说也可经典化、雅化。原生态的“自娱”之文衍生出其他功能。。
原非“自娱”之文,接受者又从中发现娱乐成分,将经、史、子及正统古文“小品”化、“娱乐化,甚至庸俗化,以游戏轻佻态度对待庄严典重的经典之作。如晚明陆云龙辑《公穀提奇》,以“奇快可喜”为标准看待和选辑儒学经典,原本用以修身养性、经世致用的高文大典也为我所需,自娱自乐。这是“娱”的“泛化”。
原本有“自娱”成分的作品,后人见仁见智,有的只重自娱。从接受心理上看,普通读者偏嗜接受“自娱”之文。
对同一作者的作品,读者也是各取所需。如明末张大复兼擅古文和小品,但世人多欣赏其自娱的小品,只求捧腹解颐,而不喜严肃正经的古文。不同文体对“自娱”有不同的要求。按传统、正统观念,文载道,诗言志。正宗的古文是廊庙文学、载道文学、事功文学,不是用以自娱的。诗言志抒情,可兴、观、群、怨,净化心灵,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活动,也不是单纯的自娱。词、曲小说则以自娱为主。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云:“词曲,金元小技耳。上之不能博功名,次复不能图显利,拾文人唾弃之余,供间谑浪之具,不过无聊之计,假此以磨岁耳,何关世事。”又说词曲作者是“正业之外,游戏为此”。认为词曲是超功利的纯然消遣自娱的文体。弁山樵子《红楼梦发微》也说:“夫小说,一茶余酒后之消闲品耳。”创作小说是消遣自娱,阅读小说也是消遣自娱。
不同文体对“自娱”的不同要求也是相对的。写古文同样可以“自娱”,如韩愈写《毛颖传》《送穷文》即是自娱。晚明兴盛的小品实是古文的休闲化。汤显祖《答张梦泽》中将用以“自嬉”的“小文”与“长行文字”“馆阁大记”对举,“小文”只是自娱而已。历代宫体诗、香艳诗、闲适诗也多是自娱。不少小说、戏曲娱乐与教化功能兼而有之,是“寓教于乐”,有些小说、戏曲政治色彩浓厚,则完全脱离了自娱功能。
正统观念中,某些文体如诗、文、赋地位越高,则越轻视其“自娱”功能;相反,某些文体如戏曲、小说地位越低,则越重视其“自娱”功能。
任何一种文体于民间初兴时,皆是自娱娱人,文人偶尔染指,也多是自娱,后来便逐渐被统治者利用,政治化、功利化,原来的自娱功能反遭贬低排斥。但“自娱”功能是一脉不断的。这是一种带有普遍规律的文学现象。
(摘编自欧明俊《古代文论中的“自娱”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原生态的“自娱”之文可能衍生出其他功能,例如自娱的诗词、戏曲、小说等,对接受者而言,可能有潜在的寓意。
B.不同读者对于同一作者作品的阅读接受有所侧重,因自娱文体具有吸引力,大家都偏好同一作者的自娱性质的作品。
C.晚明小品文具有“自娱”特点,它是古文的休闲化,它和不少小说、戏曲一样,寓教于乐,娱乐与教化功能兼而有之。
D.在正统观念中,越轻视“自娱”功能的文体地位越高,如诗、文、赋;越重视“自娱”功能的文体地位越低,如戏曲、小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陆云龙以独特的标准选辑《公穀提奇》,来论证对经典的解读可以多样化。
B.文章引用《三家村老委谈》和《红楼梦发微》中的话,论述词、曲、小说的自娱功能。
C.文章以韩愈的《毛颖传》等为例,论述不同文体对“自娱”的不同要求也是相对的。
D.文章开头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举例、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时代、政治、身份与审美趣味等的不同,人们对文学“自娱”见仁见智;所以我们应动态地看“自娱”说的变化。
B.在接受者看来,“自娱”之文与非“自娱”之文并非铁板钉钉,“自娱”之作可经典化,正统古文也可“娱乐”化。
C.诗用于言志抒情,并非单纯自娱;因此即便宫体诗、香艳诗、闲适诗,虽多为自娱,但也不排斥某些载道、教化成分。
D.从文体产生与发展角度看,任何一种文体源自民间时,都是自娱娱人,一旦被统治者利用,其原有自娱功能就会消失。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自由是现代政治的核心价值。而自由的政治,则要求国家视保障公民平等的基本自由为首要责任。在这样的国度,每个人都可以免于恐惧免于压迫,自由地思想自由地信仰,自由参与公共生活,自由选择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是启蒙运动以来,最重要的对理想政治的想象。
世间有形形色色的束缚,相应就有形形色色的自由。自由是个众数。思想言论的自由和散布谣言的自由,人身行动的自由和冲闯红灯的自由,是不同性质的自由,不能随意将它们作出简单的类比或加减。例如我们不会说,一个社会虽然没有政治自由,但却因为可以随地吐痰扔垃圾,所以从整体上看还是自由的。一个自由的社会,绝非指人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是指这个社会能够通过制度,保障每个公民享有某些根本而重要的基本自由。
如果我们留意联合国人权宣言和许多国家的宪法,这张自由清单往往包括人身自由和免于任意拘禁虐待的自由、思想言论和新闻自由、良心和信仰自由、集会结社和参与政治的自由,以及婚姻迁徙择业和拥有个人财产的自由等等。我们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自由国家,主要看这些被宪法视为基本权利的自由,能否真正落实并且受到充分保障。这些自由绝非可有可无,更不容任意牺牲。它们是国家的基石。我们也应留意,当我们享有这些权利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义务尊重其他公民享有同样的自由。
为什么基本自由如此重要?这可以有许多不同理由。我这里只谈几个方面。第一,有的自由和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试想象,如果有这样一个国度,个体随时会因政治观点不同而被恐吓被拘禁被虐打,随时因宗教信仰不同而被羞辱被歧视被消灭,随时因“国家需要”而被强行侵夺个人财产,那么人就活在非常悲惨非常没有安全感的境地。最基本的人身自由,是所有政治理论的共同底线,无关派别。没有这条底线,人类就活在黑暗当中。
或许有人说,既然明知掌权者不喜欢你有异于正统的政治观和宗教观,那么你何必要争这些自由?何不从这些领域撤退然后享受那吃喝玩乐的自由?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选择体现着我们作为人所必须拥有的自主和尊严,并且这些领域对作为人类的我们而言不可或缺,人只能在这些领域的活动中实现自己。如果从信仰撤退,即意味着将生之意义死之归宿灵魂之安顿这些根本的人生问题从我们的生命切割开去;如果从政治撤退,即意味着我们放弃做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政治动物,不再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实践人之为人最值得珍惜的理性能力和道德能力;如果从思想撤退,即意味着我们放弃独立思考。
有助人类能力情感信念发展的领域受到限制愈多,人就活得愈不完整。这种缺失,不仅仅是对某一个体的伤害,而是对整个政治社群的伤害。人的尊严基于此,自由和民主之所以可贵,其理也在此。
讨论至此,我们应可见到,基本自由之所以可贵,最主要的理由,是这些自由乃实现个人自主的必要前提。而我们如此重视自主,则因为它是活出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我们由此推出这样的政治理想:一个公正的社会,必须使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有能力和有机会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这个理想,除了要求政府保障公民的基本自由外,在人格、政治、教育、经济、文化上还有更多更深的政治含义。
(节选自周保松《为什么要追求自由》,《南风窗》2012年第3期)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自由的社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的社会是指每个公民都享有人身自由、思想言论自由和财产占有自由的社会。
B.自由的社会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免于一切束缚去做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的社会。
C.自由的社会指能够通过制度保障每个公民享有某些根本而重要的基本自由的社会。
D.自由的社会是指国家宪法中对每个公民都享有的基本自由权利有明文规定的社会。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基本自由如此重要”的原因的一项是
A.没有最基本的人身自由这条底线,人类就活在黑暗当中。
B.人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政治观宗教观异于正统就随意放弃。
C.人只能在政治、宗教等基本自由领域的活动中实现自己。
D.基本自由是人的尊严所在,是实现个人自主的必要前提。
【小题3】(小题3)(小题3)结合你的对现代公正社会的理解,谈谈你认为文章结尾所说的“更多更深的政治含义”应该包含哪些内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