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社交网络让我们更近了吗?

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交流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过去的交流是鱼腹鸿雁,千里传信;现代的交流是书信电话,片语真心;网络时代的交流是面对电脑一遍遍地刷屏,等待对方的回复。

网络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社交网络的出现让网络的功能有了更大的扩展。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在动辄以万计数的好友和粉丝中,我们以为可以最大程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数接近9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今年注册用户将超过2亿;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的微博用户有2.5亿。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正在慢慢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粘到这张大网中。

按照六度空间理论,我们最多通过6个人,便可以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在社交网络里,你可以找到你多年不见的老友,可能被一个你喜欢的明星关注;只要你愿意,你甚至可以和一国总统成为好友。社交网络这种联络的作用让很多人觉得异常温暖,人类沟通的愿望也让社交网站承担了更多情感的使命。然而,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一个网名叫走饭的女孩在发表一条微博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几天后,人们知道她的名字叫马洁,是一个90后的南京高校学生。翻看她的微博,你会发现她一直在网上求救,只是没有人听到。我们不能把一个年轻生命的终结归罪于网络,但不得不怀疑,网络到底有没有让我们的关系变得亲密,我们对网络的情感期待是不是太高?

在网络上,我们有很多好友,却没有几个见过面的;加入了很多圈子,却没有几个真正有兴趣的。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有一个有趣的邓巴数理论,即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频繁交流的也就150人左右。

幸福感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不是频率。技术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扁平和肤浅。我们简化了社交的流程,不再需要各种繁文缛节。但这种简化的结果是,我们只希望让人们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

提高人类的幸福感是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在使用社交网络沟通时也关注真实世界的交流,正确驾驭技术带来的变革,而不是让技术编织的网络掌控生活。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沟通便利不代表关系的亲密,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的进步。纸张比键盘更有热度,现实生活比虚拟社区更加阳光,真实的交流比数字的流动更温暖人心。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与人之间真诚和真实的交流有更重要的意义。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社交网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交网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
B.马洁的死虽然不能归罪于网络,但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让人对网络的情感期待产生怀疑。
C.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接近9个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的注册用户也将超过2亿。
D.根据六度空间理论,承担着沟通使命及情感期待的社交网络得以出现和推广,因为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在于提高人类的幸福感。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根据邓巴数理论可知,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跟150人左右频繁的交流。
B.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是害怕别人诋毁自己,所以只希望让人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
C.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结识数以万计的好友和粉丝,最大的限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D.在社交网络里,我们必定找得到多年不见的老友,也会被自己喜欢的某个明星关注;只要愿意,我们甚至可以和国家领导人成为好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能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能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B.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进步,人们的幸福感并不来自社交的数量,也不来自沟通的频率。
C.虽然人们特别喜欢封闭自己,但还是形成了一定的社交形式,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的交流形式,现代的交流是书信和电话,网络时代则是电脑刷屏。
D.网络技术的发展固然可以给我们的沟通与交流带来便利,但我们不能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因为真实生活的交流更加温暖人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04:01: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小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会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像宗教那样通过教堂而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待另一方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朝以后比较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东汉时期的宋弘,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难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成为千古佳话。汉代隐士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这些事例对今天的中国人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和谐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郭齐家《家和万事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男尊女卑不是自古有之,而是经过了历史的演变,汉唐时出现,宋朝是最严重的。
B.家庭对一个人很重要,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精神保障,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幸福。
C.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唯有如此家庭才可能成为和谐的整体。
D.传统的孝道强调从孝顺父母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最终达到报效祖国的高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强调了“父慈子孝”是孝道的内容,论证了“孝道”对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B.文章论证传统夫妇之道时注重辩证论证,提出对其合理扬弃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C.文章先总论家庭和睦的重要性,然后列举家庭和睦的表现,从而论证家和万事兴。
D.文章用引用和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华文化是通过家庭来培育“懂得报恩”的品质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一家人不能同心协力发家致富,家庭就不会幸福。
B.西方通过宗教、中国通过家庭培育熏陶,报恩思想在中西方的获得途径及内涵截然不同。
C.一代代继承祖辈志向、理想、事业、精神和意志是家族、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D.一个家庭只有每个成员间的关系和谐,才能保证家庭关系、家庭模式的稳定,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给记忆一个座架

毛韻华

①打点行囊,离开家乡的那一天,我去父母最后共同生活过的那个小屋去和父亲告别。在尘封多年的某个抽屉的角落,发现了那只牛角,它带着一身斑驳的伤痕,静静地躺在那里,有些落拓,有些凄凉。我拿起它来,托在手心里,沉沉的。似乎比当年托在我一双小小的手掌里更沉更重了。

②它被搁在这个角落里是可以找到理由的,这弯弯的牛角,没有可以站立的面,没法子把它摆放在哪里;再者,这不过是个普通的牛角,哪里配和青花瓷之类的东西获得相同的待遇呢?更何况角身上布满了“疮疤”,一道道裂痕里泛出白白的干裂了的骨粉的颜色,放哪里都免不了增添落拓的境致。

③“啊,这个东西,怎么还在?”父亲笑着伸手过来抚摸了一下这牛角,他的手胖胖的,手背上有四个深深的“福窝”。

④父亲的笑有些惨淡。

⑤原本,对于我去南京,我的母亲是万不放心的,一方面因了我的孩子栩尘未满周岁,是进不了托儿所的年龄,另一面又听说我们没有房子,要挤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餐风宿露”地过日子,从未出过远门的她就打定了主意要陪我去南京,帮我带孩子。谁知,忽然一病不起,很快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⑥对于父亲,母亲突然离去,最宠爱的女儿又要远走他乡,我不敢去想他独自坐在这阴暗的小房子里会想些什么,然而他知道我有必须离开的原因。我深信,没有人知道的原因,他知道。

⑦“这东西,没什么用了,太重……”他竟知道我想带它走。是的,我要带走它,我早就该带走它了。

⑧忘不了那几年,为了我的病,父母四处寻方,医院似乎没有多少希望了,他们便到处去打听民间的偏方,不管什么奇奇怪怪的说法,都深信不疑,一个个的拿来试验。那年夏天,母亲从远房亲戚那儿听来,说把新鲜的牛角磨成粉来吃可以治我的病,父亲就跑了几次老家,不知道求到了谁,不久就拎回来两个坚硬的牛角。

⑨夏天的夜晚,晚饭后,大院里大人们开始提井水冲刷白天被烈日烤得冒火的场院水泥地,这边那边发出“嗞嗞”的声音。病房里实在太热了,晚上父亲会把我驼回来,放在竹榻上。漫天星斗亮起来的时候,场院上各家就开始开西瓜、喝“冷饮”。哥哥们原本在满场的疯跑,只要父亲一声喊“开西瓜咯”,就会飞快地跑回来。夜深人静的时候,老人们拉着不情不愿的孩子回到屋内去了,母亲在屋里陪我们睡。场院上留下几个父亲那样耐得住夜寒耐不住热的人,零星地发出扇子拍打腿脚的声音。那时没有空调,有电扇的人家也很少,但是记忆中留下的却都是清凉的感受。

⑩然而,那个夏天,晚饭后的父亲一直猫在屋子里。赤着膊,关上门窗,避开每一丝风。擦干净长凳的一端,用绳子把牛角固定在上面,两腿横跨在长凳上,弓下背,用一把长长的锉刀去锉那牛角,等到有白色的粉末掉在凳面上时,再轻轻跨下凳子,慢慢蹲下身子,屏住呼吸,用小刷子把粉末刷进一个棕色的小药瓶里去,塞紧了,然后极快地站起来,跨上板凳接着再干。然而他只是个拙劣的工匠,一开始他那双拿惯了笔的手无法掌控牛角弯弯的身形和光滑的身体,锉刀左偏右移找不到方向。起初的几天,他肥厚的手背和手指上开始出现东一条西一块的血痕。晚上绑上纱布继续锉。一天晚饭的时候,父亲说,原来,绑上纱布干活很有效果,摩擦力大了,手里的锉刀不打滑了。他笑起来,仿佛找到了一个妙手回春的仙方一般。

⑪果然,牛角上开始出现一道道白色的锉痕,并且一天天深凹下去。棕色的小瓶子里的粉末开始像小雪似的一厘米一厘米层积起来,父亲的脖子、前胸的痱子也火烧云似的一片一片地蔓延开来。母亲开始每天拿小头的药匙从小瓶子里挖出点儿来,撒上白砂糖,喂进我嘴里。砂糖好甜,那粉末是什么味道,我不知道。

⑫有一天,我们听到啪的一声,第一个牛角断裂了……就这样,我吃掉了第一个牛角。很快,第二个也开始伤痕累累起来。这时父亲已经称自己为一级木匠了。后来呢……后来,我的病似乎真的渐渐好起来了。

⑬然而,成年后的我一直怀疑当时只是医生的误诊,夸大了我的病。有一回,我跟父亲分析过这个问题,我说,现在的医学这么发达,也治不好“再障”(白血病),那时候怎么可能靠一些“偏方”治好了呢?父亲只是呵呵地笑着,说:“也许吧,也许吧。”

⑭也许,母亲的去世唤起了我生命中的一次觉醒。所以当我捧着这只当年“吃剩”的牛角,看着桌头供着的母亲的遗像,我发现我面临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当获知母亲得了绝症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悲痛的,然而也是确信于连“科学技术”也无能为力的事实,一开始就抱着等待“那一天”的心理,我是那么的冷静,在我给病床上消瘦的母亲喂药的时候、在我晚上窝在病房的躺椅上陪着母亲说话的时候、当清理母亲病床上一簇簇头发潸然泪下的时候、在颠簸的卡车上紧紧抱着放弃治疗要求回家的母亲如柴的身体的时候……我从没有想过“偏方”之类的问题,在热烈的哀伤的后面,我是多么的冷静!

⑮“也好,带着吧,给栩尘做玩具吧……”父亲打断了我的心思,他是故意的。

颠簸的生活总是想磨掉这些记忆。到南京的头几年,我们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白天,衣冠楚楚地忙着活儿;晚上,蓬头垢脸地忙着生活。晴天,忙着晾晒潮湿得发着霉味儿的衣物被褥;雨天,忙着用沙袋在门口筑着不堪一击的堤坝,忙着半夜用盆罐接雨水,忙着追逐漂出棚屋的鞋子。夏天,忙着贴纸封窗增强空调的功效,忙着驱蚊抓鼠;冬天,忙着给哮喘的孩子跑医院、煮中药,当然还要忙着寻找时间带孩子玩玩雪、跑跑山……颠簸的生活却反而加深了多年前的那些记忆,我开始多了回忆。

⑰搬进新家的那天,我去夫子庙的老红木商店想买一个红木的座架,店里的老头说:这个放古董铜镜或古董瓷盆最好了,又稳又填色。我没有古董,我只想给那只牛角一个座架,让它不再被遗忘在抽屉的角落;我只想给记忆一个座架,让它不被淹没在时间的旋流里。

⑱我把它放在座架上,摆在栩尘的古棕色的钢琴上,孩子说:这是古董吗?我说,这不值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节选自《解放日报》)

【小题1】扣住“似乎”一词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含义。
【小题2】试简要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赏析第⑩段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小题4】第⑯段首尾划线句表达上是否有矛盾,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5】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中父亲的笑惨淡是因为回忆起当年医病的悲凉。
B.第⑦段中“我早就该带走它了”表明此想法由来已久。
C.第⑫中“似乎”一词说明我的病并非因牛角而好转。
D.第⑮段中,“他是故意的”是父亲转移话题以免我伤心。
【小题6】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想象,用一个转折复句为本文续写结尾(限30字以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

没有天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和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的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处理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他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白天奇热(99°C)。

再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假如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哪里的昼夜温差达100°C,气候极寒冷并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换的荒漠。

火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也抱有敌意。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C,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是个酷热的地狱。今天的进行地表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火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核算小时,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之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的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的星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为花园吧!”——通篇都是私人的幻想,而不是眼睛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都对火星或者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不出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意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的、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的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民认识到,我们必须要开始保护我们的欢迎。,要比选在做的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的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2】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两划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小题3】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
【小题4】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鲁迅的研究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个体作家分析,而是对其人其文所表征的一种文化属性的理解;对于鲁迅研究的评价也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史的评价,而是与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相关联的社会评价。追求鲁迅思想的当下意义与价值为主的当代性研究,是对鲁迅丰富复杂精神世界的开掘与深入理解。

鲁迅是因其伟大而成为无数人研究的对象的,而他的伟大恰恰是因为其思想价值和影响超越了一般的个体。孙郁认为:“鲁迅精神是一种个人的解放和民族解放,或者说是人类至爱,所以,我更愿意把鲁迅精神看成一种战斗精神。”正是在这样一种理解前提下,才会有鲁迅思想价值和意义的选择、判断。李书磊说,“鲁迅的遗产在今天尤其珍贵;鲁迅代表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最高成就,他在上海卖文为生,利用自由职业和文化生产的市场化赋予知识分子的自由空间完成了他的文化创造,既利用了自由空间,又在商业化的处境中保持了知识分子独立的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鲁迅一生矢志于对虚伪道德人格的批判,其批判的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传统文化体系的消极功能以及这一消极功能所造成的道德虚伪。因此,鲁迅是与旧习惯相对抗的,最终因此而不容于环境。谎言是一种人为编织的虚假事实与荒诞逻辑,最终会被现实存在或另一个谎言所戳穿,从而加大社会的不信任感。当虚伪成为一种民族习性和社会人格时,必然导致深重的文化灾难和社会危机。鲁迅批判虚伪和谎言正是为了挽救这种民族的危机,这就是他在《狂人日记》中呼唤“救救孩子”的最终目的。可见鲁迅思想的实质是,在2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本性的反思,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的恰当定位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确方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评价鲁迅,经典化地理解鲁迅的思想意义,是当下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鲁迅思想价值的有效方式。所谓经典就是当一种思想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长时期的适应性之后,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价值的改变,这样就获得了超越性的价值。当然,鲁迅思想的经典化不是歪曲鲁迅的历史、捏造虚假事实进而“神化鲁迅”,不是仅仅以史料挖掘、知识阐释和审美评价为主的“工具化”鲁迅思想,也不是把鲁迅精神世界的所有方面都加以专业性的细化或放大,进而“肥大化”鲁迅思想。鲁迅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主体包括“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等核心命题。这些命题在中国社会转型和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必将具有非凡的功能。

(摘编自张福贵《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鲁迅的研究,就是对其人其文所表征的文化属性的理解,并不包括对个体作家的分析。
B.自由职业和文化生产的市场化赋予的自由空间对完成文化创造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C.鲁迅对传统文化体系的消极功能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对旧习惯的对抗使他不被环境所容。
D.谎言会加大社会不信任感,导致深重的文化灾难和社会危机,这是鲁迅批判谎言的原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鲁迅其人其文的文化属性和对于鲁迅研究的评价两方面,论证了鲁迅思想的伟大。
B.文章引用孙郁和李书磊的观点意在证明鲁迅思想的价值和影响力很大并具有当下意义。
C.文章写鲁迅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而批判虚伪和谎言,正是为了引出后面鲁迅思想的实质。
D.文章举“神化”“工具化”“肥大化”的错误行为从反面说明应正确理解鲁迅思想的经典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精神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精神世界的开掘和深入理解并经典化地理解鲁迅的思想意义。
B.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周围的人有一些负面的描写,这些描写不是针对具体的个人,而是针对民族的虚伪道德人格。
C.鲁迅代表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最高成就,他的伟大是因为其思想价值和影响超越了一般的个体,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无关。
D.鲁迅思想中“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等核心命题正是经典化的成果,对于正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今天仍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