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性在闪光

阎晋平

云珠头一回来到这座城市,他是来参加“花喜鹊”小小说笔会的。

笔会组织者肖主编要求所有学员都走上街头,获取鲜活的素材,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来。

就在云珠准备上街时,同寝室的小于突然大声呻吟起来,云珠回头看时,小于脸色煞白,双手抱着肚子,额头上滚下一粒粒的汗珠来。云珠顾不得多想,赶忙叫了一辆出租车,把小于送到了距离最近的医院。还好,没啥大问题,只是由于他吃的过饱,胃着凉了,就一阵一阵抽搐着痛。

云珠拿了医生的处方去窗口取药,忽有一个穿着略显寒酸的乡下姑娘问他:“叔叔,你也是看病的吗?”云珠好生诧异:“这姑娘脑子没有毛病吧?怎么随便就搭讪陌生人呢?”他就支吾一声,算是回答。姑娘又说:“叔叔,我的药递出来时你先帮我拿着!”这下,云珠又想,该不会是骗钱的吧?他就干脆作出漠然的姿态,牙缝里连一个字都没有挤出来。他看到姑娘又到另一个窗口去,原来,她是在主动帮一个颤颤巍巍、站立不稳的老人去交费。云珠的脸顿时一阵发烧,他为自己刚才冷漠的猜想赧然,一拿到药就逃也似地离开了

云珠安顿小于回房休息后就来到街上。在公园门口,遇到了肖主编和参加笔会的几个人。云珠和他们边走边看边聊。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追上他们,打开手提袋里的仿制微型纪念品《清明上河图》,恳求他们买一些。老妇人可怜巴巴地说:“各位客人,行行好吧,一份才2元钱,就当做件好事,买几份吧!”

前天,云珠曾在商店问过价,跟这一模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纪念品,一份标价5元,老妇人才卖2元。他动动心,想多买些拿回去送给同事,但看到有几个人以鄙夷的眼光打量老妇人时,他的虚荣心竟然占了上风,把从裤兜里掏出的钱又悄悄塞了回去。

“来,老人家,买20份!”云珠惊奇地看到,肖主编向老妇人递过去一张百元大钞。老妇人颤抖着手清点了20份《清明上河图》纪念品,双手捧到肖主编跟前,又在内衣中掏出一个包,把回心针抽揿开,打开两层手绢,1元、5元、10元的凑了60元钱找给肖主编。肖主编忙推辞说:“老人家,不用找了!”可老妇人硬是要给,她说要是肖主编不收,她就不卖了。

云珠说不清是老妇人感动了肖主编,还是肖主编感动了老妇人,抑或是老妇人和肖主编感动了众人,总之,不到一会儿,大家就这个5份、那个10份地买完了老妇人带来的《清明上河图》纪念品。

老妇人带着感激和满意的神情走了,可云珠的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

笔会的最后一天下午是自由活动时间。小于约了云珠来到公园游玩,他们互相拍照留念。忽然,一个小女孩蹦蹦跳跳地来到他们镜头前,小女孩的妈妈赶快过来拽小女孩,可小女孩却执拗地挣脱,说:“妈妈,我也想照相!”云珠看着小女孩眼巴巴期待着的神色,就抓起相机说:“来,叔叔给你照吧!”小女孩高兴得手舞足蹈,云珠不经意间看到小女孩手背上还贴着一小片胶布,一问她母亲,才知道小女孩正在住院治病,输完药后她们就抽空逛逛公园。

云珠郑重地按下了快门,一个小女孩欢快的身影就留在了他的相机中。

回到住处,云珠一拍脑门,连喊“糟糕!”小于问:“怎么了?”云珠说:“忘了问小女孩的地址,相片洗出来后没法寄呀!”

“嘿,原来是这事呀,公园邂逅,素昧平生,管那么多干吗呀,不就一张照片吗?”小于不以为然地说。

“只是……”云珠感叹一声,怅然若失。小于在收拾各种票据时忽然惊呼:“哎呀,我的钱包不见了!”

云珠忙说:“你回想一下,有可能丢在哪里呢?”小于抹着额头上的汗水说:“大概是我在公园里蹲下来照相时,钱包从裤兜里滑出来掉地上了!”

不容分说,云珠拉了小于就来到了公园。可他们在照相的地方搜寻了几个来回,就连一只空钱包的影子也没有见到呀!小于彻底失望了,他沮丧着脸蹲在地上连声叹气。

就在这时,小于的手机响起来了,“喂,谁?……”接着电话,小于的脸上绽开了惊喜。

他高兴地对云珠说:“找到啦,找到啦,我的钱包找到了!”

一会儿,一位妇女来到了他们面前,云珠和小于都没有想到,捡到钱包的正是那位小女孩的母亲。

小于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从钱包里抽出200元钱硬是要塞到小女孩母亲手里,可她说什么都不要。

“对了!”云珠仿佛想起了什么。他和小于领着小女孩的母亲来到了一个“快照点”,为小女孩洗了两张照片,小女孩的母亲高高兴兴地拿走了。

笔会结束了,肖主编在翻阅学员“接地气”的作品时,看到云珠写的是《人性在闪光》,他不禁一口气读了下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拿到药就逃也似地离开了”,借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云珠为自己刚才对小女孩的所作所为而羞愧、自责。
B.文中“给小女孩照相”的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故事性强,一波三折,这样写既增强了可读性又引人深思。
C.文章结尾“肖主编看到《人性在闪光》,不禁一口气读下去”,突显了文章的价值和吸引力,也说明该作品最“接地气”。
D.文章的题目“人性在闪光”,其含义既有对悲悯、善良、助人为乐等美好人性的赞美,也有对冷漠、自私的批判。
【小题2】结合“老妇人卖纪念品”这一情节,请简要分析云珠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文章用“云珠参加小小说笔会”来组织小说,这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05:45: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奇 石

许 行

凌河文士万锦堂,生平好石,遍寻各种奇石收藏、玩赏。每得一佳品则视为珍宝,爱如明珠。其柜橱之中、桌几之上琳琅满目都是石头。且每块石头都有精细之档案,类属、出处、得之于何时何处何人。万锦堂遇有奇石,常常不惜重金相求,不赀所费。因之,家道日衰。妻子儿女渐有烦言:弄了这些石头来,能抵饭吃?能当衣穿?万锦堂不与理论,一笑置之。家人亦无可奈何。

万锦堂所得之石,大者必求石座,小者则摆入玻璃盒中。在这方面也要不少开支,有的甚至高于石头。妻子看不过去,说,那样一些石头也配如此相待?

唉,人靠衣裳,马靠鞍么!你们看,放在座上、盒里,不精神多了?

一日一文友来访,见他收集了这么多石头,先是惊愕,后是称赞。随后信笔给他写了一篇豆腐块大的介绍文章,发表在当地晩报上。这又引起电视台的注意,给他作了五分钟《万锦堂藏石》的节目播出,一下子使他声名鹊起,凌河一带都知道有万锦堂这么个收集石头的人。从此登门赏石者日多,他从不厌烦,对每块石头都耐心介绍,有时兴之所至不免眉飞色舞、添技加叶,一块普通石头在他口中也成为美玉了。

妻子颇不以为然。

他说普天之下,物由人定,许多物品之身价都在人的嘴上。

这天万锦堂外出寻石,走遍乱石沟,未拾到一块好石头,带着一身疲倦在一农家小憩。主人乃一憨厚之农民,语言无多,唯热情相待,愧无热茶,敬奉凉水一碗。饮水间万锦堂忽见其碗柜上放着一块石头,黑白两色截然分明,有些红色、绿色之纹路如丝如波,贯穿于黑白之间,甚是美观。其石大如盆,状似山峦,实多年寻求未得之奇石也。

万锦堂不由惊喜万分,急忙趋前仔细观賞。摸摸坚硬细腻,拿拿则重若金银。忙问主人这石头从哪里来的。

祖先留下的。

拿它作何用?

冬天压酸菜缸。

万锦堂连连暗呼可惜、可惜。忙问能否相让?

主人不好意思地说,不能。

为何?

用它压酸菜缸,酸菜不烂,且吃起来别有味道。

呵,原来有如此功能,那么我多出一点钱怎样?

我说过,这是祖宗传留,我家已三四代人用它压酸菜缸。虽未派上大用处,也是传家之宝了。

我给你一千元钱,让给我如何?一千元钱在农村也是一笔大钱。万锦堂情急之中以为因此便可打动主人。

主人一笑说,我的话你未明白吗?

万锦堂捧着石头左看右看,轻摸细抚,实在爱不释手。他说我再给你添一千元钱,这也够你几代人买酸菜的了。

主人又一笑,摇摇头。

万锦堂这个见石着魔、爱石如命的主儿,简直无法放下这块石头了。他们僵持了一阵,他不得不亮出他乃凌河出名的藏石大家万锦堂,现求石若渴,务请割爱才好。

主人大吃一惊,连忙道歉,说慢待了,但石头乃祖传之宝,不敢轻易出手……

万锦堂见有些松动,忙说我再多加点钱。

主人此时万分为难,一跺脚说,如先生在三日内能带一万元钱来,我们便甘冒辱没祖先之名,而成全先生。

万锦堂心想这索价未免太高,但细想也无价可依,日后传出十万八万也是它。遂于三日之内东挪西借,凑了一万元钱抱回那块石头。请人用上等红木制座,摆于堂屋之中间。果然它一来便显得众石无色了。

亲朋好友、名人雅士、地方官员闻知,前来观赏者多交口称赞,实乃罕见之奇石!这时有一外国藏石专家收购石头,便有人引来相观。老外拿起石头反复观看一番,然后用手上戒指一蹭,又仔细捻捻戒指上之粉尘,未加评说只道声谢便走了。

万锦堂一看情知有异,就请一物理专家前来鉴定。专家看后并未多言,只在万锦堂耳边轻声说,这是人工合成的。万锦堂听了如闻惊雷,险些瘫倒在那里:他这位藏石大家,竟栽在一个农民手里!

但这块石头依然摆在那里,依然有人前来观赏;万锦堂也依然兴高采烈地向人如前一样介绍。妻子又有些看不过去,说,对那么一个假东西还卖弄啥?

万锦堂嘿嘿一笑说,天地之间真真假假原不过一句话耳,有道是不怕舌头烂,假的也成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节的结构简单,但作者的叙事功底却不同凡响。虽然人物众多,行文却从容舒缓。
B.作者以近乎传记的笔法,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万锦堂的收藏癖好,呈现了散文化的结构特点。
C.小说以浅近的文言叙事、描摹,文笔简练传神,与充满泥土气息的口语形成鲜明的对照。
D.作者采用第三人称,以他者的心理视角叙述这场万锦堂与农民的“战争”,增添了真实性。
【小题2】画线的“他说普天之下,物由人定,许多物品之身价都在人的嘴上”该如何理解?
【小题3】有人说,文中的“妻子”实属多余,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0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
2016年2月4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工信部出台了《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指出“本规定所称网络出版物,是指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具有编辑、制作、加工等出版特征的数字化作品”,网络出版属于数字出版,但数字出版不等同于网络出版,例如用户电脑里自存或出版单位制作完成后,但未在网上发布的电子书、数字音乐、数字期刊等,既不具备“在线”特征,也不具备“来自网络”特征,属于数字出版物,但不属于网络出版物。
(摘编自《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1期)
材料二:
虽然传统出版单位对于数字出版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纷纷布局数字业务,但数字化转型工作仍需继续深化,进一步加大力度,进一步提升速度。《2014~201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3387.7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69.8亿元,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仅为2.06%。
对此,方正阿帕比公司总经理赫思佳谈到,目前国内出版单位的内容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数字资源整体不够丰富。数字资源制作完成后,没有考虑好面向什么样的用户群做推广。比如国外汉学家、中国语言、文化研究者,他们需要的是古籍、专业文学研究论著,现在许多这样的资源并没有被制作成数字出版物。
“数字出版走出去的优势在于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一是与国际接轨,实现线上阅读,让更多的读者阅读到反映中华文化的图书;二是可以促进线下纸质图书的销售。”山东友谊出版社总编张继红如是说,她还认为目前数字出版走出去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版权保护。
(摘编自《2015-2020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转型升级与商业模式创新分析报告》)
材料三:
线上数据“催动”线下流动。从数字出版的角度看,如何实现阅读数据和实体出版物的对接,是当前数字出版领域的一大课题,如何将阅读需求的读者数据收集、整理、挖掘,形成精准的需求点,这考验着数字出版机构的智慧。亚马逊的实体书店已经做出尝试,线上评分高的书摆放到醒目位置,而且店内商品几乎均为3星以上图书。
从线上总体数据看,数字阅读并不缺少用户和资金,《2016年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喜马拉雅FM活跃用户规模高达2554.41万人,知乎活跃用户规模为974.98万人;截至12月4日零点,马东《好好说话》以555万元成为“123知识狂欢节”的销量总冠军……种种数据显示数字阅读的一种趋势,代表着有很多人在尝试数字出版的新模式和数字阅读的新方式。
从用户角度看,数字出版用户的反馈渠道缺失。例如,笔者曾订阅了4个“得到”APP专栏,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一些内容并不是所需内容,这时不能取消订阅,因为一次订阅就是全年,这种只有累加式的订阅数据并不能代表内容质量一定优质。
(摘编自《2016数字出版报告摘要》)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型出版方式,依赖于数字技术,当前数字出版总收入中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所占比例偏低。
B.忽视用户群的需求,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是目前数字出版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事实上,很多重要资源还没有被制作成数字出版物。
C.数字出版机构必须充分发挥智慧,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的人尝试线上阅读,这对于线下纸质图书的销售也能产生推动作用。
D.很多人愿意尝试数字出版的新模式和数字阅读的新方式,从线上总体数据看,数字阅读缺少资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出台了有关数字出版的相关意见,对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有具体说明,“来自网络”是数字出版的基本特征。
B.种种数据显示,数字阅读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数字出版方兴未艾,业内人士肯定了数字出版的优势,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
C.App专栏成为线上数字阅读的重要方式,但数字出版用户在阅读其订阅的APP专栏时,发现某些内容并非所需,却不能取消订阅。
D.线上数据可以“催动”线下流动,实体书店要对有阅读需求的读者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挖掘,亚马逊的实体书店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小题3】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数字出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侯琢玉

叶 孤

(1)侯七家住泗州城郊外,原名侯小宝,因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人们都称呼侯七。由于爹妈死得早,加之六个哥哥姐姐也不管侯七的死活,侯七便如孤儿一般在泗州城游荡。侯七虽识字不多,倒也读过几天私塾。侯七在泗州城晃荡,但眼明手快,能说会道,不久,便在城中“一品轩”古董店谋了个伙计的差事。

(2)侯七干活卖力,也很聪明,嘴油舌滑,一品轩老板董玉轩甚是喜欢、看重,数年间将侯七的工钱涨了几番。而侯七也没有辜负董玉轩的栽培,将一品轩打理得井井有条。老板常常擦拭着玉,自言自语:“嗯,是块好玉……”有时也微微皱眉。

(3)侯七在一品轩一呆就是十多年,从一个晃荡的毛头小子干成了三十多岁的大青年。十几年间,侯七倒也虚心好学,除了干好自己伙计该干的事情外,还旁敲侧击地向老板董玉轩讨教学习古董知识。董玉轩何等聪明,知道一品轩之所以能在泗州城屹立数十年不倒,全靠自己对古董行业几十年浸淫的专业判断。如果侯七得到自己真传,势必到哪都有立足之地。董玉轩有两子,但一个留了洋,一个当了兵,竟无一子肯跟随他做古董生意。董玉轩也想过将自己的一身技艺找个传人,侯七也曾是董玉轩衣钵的考虑对象。但董玉轩精明如斯,想到自己一旦倾囊相授,侯七艺满必会离开一品轩,另谋高就,或是另起炉灶,这样自己十几年的栽培也就付之东流了。因此,侯七只学到了董玉轩的皮毛。侯七也明白董玉轩不会轻而易举地传授自己,十几年来,侯七也攒了一笔钱,时刻准备着自己当老板。

(4)一日,店里有一老妇来卖一块玉璧,侯七见这玉璧呈椭圆形,头大尾小,通体圆润,光泽明亮。侯七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块上了年代的真品好玉,一问价,老太太竟要价不菲,说这玉璧是明末长平公主之物,要五百大洋,侯七虽吓了一跳,但想到这玉璧有几百年历史,又是宫廷之物,如果将之买下然后再伺机出手,说不定可以大赚一把,那时自己另起炉灶就大有希望了。于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侯七终于用自己攒了十几年的三百块大洋,悄悄将玉璧买下,老板董玉轩自是瞒住不说。

(5)趁一日得闲,侯七悄悄揣玉璧至山阳城,找到了古董界泰斗萧老,萧老一见玉璧顿时两眼放光,侯七见了心中一喜,能让古董界泰斗两眼发出光芒的自然是不会差的玩意了,这回自己多半赚大了。

(6)萧老双眼光芒放完,方道:“的确是一块好玉,应该是明末之玉。”侯七听毕心中又是一喜,自己三脚猫古董皮毛并没有看走眼,这玉璧果然是一块明代的好玉。其实候七当时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完全靠多年的感觉,想不到这老妇竟没有说谎。

(7)侯七正要问这块玉璧价值几何之时,突见萧老将玉璧贴在唇鼻之间,仔细闻了起来,嗅吮再三,萧老兴奋道:“此玉隐约有一股华贵之气!”侯七连忙兴奋道:“卖的人说此玉璧乃长平公主贴身玉璧。”同时也对萧老佩服不已,连这华贵之气也能闻出来,不愧是古董界的泰山北斗。

(8)萧老一听,恍然大悟道:“难怪,难怪!”继而又叹道:“不过,可惜的是此玉乃长平公主死后下葬时用过的,虽玉质名贵,但裹污秽之气,已经不值钱了。”侯七大惊。他不甘心问道:“那这玉璧到底能值几钱?”萧老叹道:“最多三十大洋。”“不可能,不可能,我花三百大洋买的玉怎么可能呢?”侯七神情恍惚地出了萧宅。萧老在后面又道一句:“如若不信,回去后你用温热毛巾覆于玉璧上,片刻再闻闻你就明白了……”

(9)心灰意冷的候七回到泗州城一品轩,悄悄拿来热毛巾裹住玉璧,一会儿侯七再拿起玉璧一闻,果然闻到一股臭味。侯七又怒又恼,一把将玉璧摔了个稀巴烂。

(10)侯七后悔已晚,但更后悔自己十几年来学得不专心,假如自己出去开店,迟早得倒闭。侯七下定决心死心塌地跟董玉轩好好学好好干。

(11)二十年后,管理一品轩数年的侯七已是泗州城数一数二的古董行家。

(12)董玉轩的两个儿子,老大留洋娶了个洋妞定居法兰西再也不回来了,这可把董玉轩气得够呛。而更让董玉轩伤心欲绝的是,老二当兵参加了革命党,被砍了头。董玉轩一病不起。

(13)董玉轩临死的时候告诉侯七,二十年前,那个老妇卖玉,是自己安排的,目的就是让侯七留在一品轩。还说:“一个古董行家没有几十年成不了行家。这人啦,就跟这玉一样……”

(14)侯七也明白了老板的良苦用心,不经过几番磨砺,又怎么能成为今日开了几间分店的侯琢玉呢。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董玉轩喜欢、看重侯七,但又十分精明,不肯轻易地倾囊相授,怕侯七离开一品轩,这里表现出了董玉轩自私和猜疑的一面。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如“侯七见了心中一喜”“侯七听毕心中又是一喜”,生动表现了侯七对玉的喜爱。
C.小说特意安排详写萧老鉴玉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使侯七这个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使之跌宕起伏,更凸显主旨,意蕴深刻。
D.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在孤儿侯七到一品轩学艺十多年后,文中通过展示他偷买假玉璧前后行事的变化,来表现了他的成熟过程。
【小题2】为了把侯七留在一品轩,老板董玉轩不惜精心设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小题3】作者在结尾安排董玉轩临终说出真相,侯七心有感触,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身后的眼睛曾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包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扑面而来的野猪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去。尽管只有一小步,但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嗷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它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眼睛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亲母亲紧张的脸上,他们的担心暴露无遗。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儿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儿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孩子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依然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自己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起笔峥嵘,镜头径直展示了那“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直接点明了小说的内容,说明孩子是来看护窝棚的,他的任务是防止野猪偷食包谷棒子。
B.“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运用了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孩子惶恐害怕的心理,也表现了他为了与父亲的一言之诺,而敢与野猪相对峙的精神。
C.“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因为他的“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是孩子没有这么做,因为这是一种胆怯,一种懦弱,一种退缩。
D.小说最后追述道“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给人带来真实感,并给人以余音袅袅、韵味悠长之感。
【小题2】这篇小说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孩子”的形象,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小题3】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还是“孩子的父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