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因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十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租以手榜谕之。皆曰:“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选自《元史·良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B.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C.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D.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正,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乡试”中试者称为举人;“会试”中试者称为贡士。
C.迁,泛指官职的升降和调动。授、除、拜指授予官职,擢、升、进、陟指提升职务,移、调、徙、转指调动职务,贬、黜、免、夺指免去官职。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与此同义的说法还有“致事”“休致”。
【小题3】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先事之(伤害,杀)
B.此害不除,何以民(管理,治理)
C.择其重罪一二事之(逮捕,关押)
D.明日入城视事(刚刚,才)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兴祖处理事情极有谋略。林兴祖颁布禁伪钞令不久,就有一个人前来告发,他假装用不符合实情的理由斥责那人离去。
B.林兴祖为百姓剪除祸害,得到升迁。在惩治吴友文等人后,林兴祖被升任南阳知府,改任建德路知府,但他都没有到任。
C.林兴祖劝说有方。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驻军在城外,听说敌人到了,因为缺乏军需物资,想要撤兵,后在林兴祖的反复劝说下留下来击退了敌人。
D.林兴祖有爱民之心。多次危害百姓的洞瑶人被他的爱民之心感动,三年没有侵犯百姓。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08:58: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环小传

宋濂

杜环,字叔循。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金陵。环谨饬,重然诺,好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哭于九江城下,无所归。或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平?盍往依之?”母附舟谐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廉万一可;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道上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母服被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母。母间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间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筋。以母故,不敢大声语。越十年,环奉诏祠会稽,还道嘉兴,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言终而气绝。环具棺椁殓殡之礼,葬之。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简注)①饬(chì):谨慎,恭敬。②褊(biǎn)急:气量狭隘,性情急躁。③还:通“环”,绕。④绐(dài):欺骗,谎言。

(阅读指要)

这篇小传是宋濂散文的代表作。文章以较大篇幅叙写杜环收留和奉养处于困境的父友之母,赞扬杜环仗义助人、周人急难的品德。此外,也用简笔写了两个人。一是谭敬先,他对于穷途投奔的故友之母竟“谢不纳”;一是常伯章,他对于流落异乡的生身母亲,长期不闻不问,见面后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作者以此两人与杜环形成对比和映衬,更加显示出杜环品格的可贵,同时也抨击了时弊。作者善于用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并以细节展现人物性格,因而文中的人物形象皆栩栩如生。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遂金陵(________) (2)好人急(_______)
(3)廉万一可(________)   (4)解衣母湿衣(________)
(5)抱衾母(________) (6)不惬意,辄诟怒(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复呼妻子出拜B.又不知伯章存亡
C.民骨肉不相保D.勿以困故轻慢与较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不一致的一句是
A.子何恃而往B.何以知之
C.却看妻子愁何在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小题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杜环“重然诺,好周人急”高尚品德的一组是
①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②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③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④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⑤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⑥环奉诏祠会稽,还道嘉兴。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③⑤D.④⑤⑥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2)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虞集,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节选自《元史·虞集传》)
①(外傅)是指古代贵族子弟到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②(训迪)教导学生。③(暇佚)悠闲逸乐。④(擅业)独占其业。⑤(日隆)一天比一天多。⑥(忤)触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B.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C.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D.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是旧时中国人在本名之外所起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B.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国学,中国历史上的“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现在一般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D.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其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诗歌300篇,故又称“诗三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集在任儒学教授时虽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却很注重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任博士时,有个刘生因喝醉酒而有失礼行为,他坚决主张削除他的学籍。
B.虞集认为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个人之见所能详尽的,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取,不能先有成见,否则,就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也由此而生。
C.虞集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切责,寄希望于皇帝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
D.虞集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没有才华,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3)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元故楼主簿行状
宋濂
君讳国华,字彦英,姓楼氏。曾大父慧、大父绍、父浚,皆隐德不仕,而君父以家大穰为邑重望。至君乃不复事厚积,独好诗书,志于仕进。学成,就试翰林院,授漳州路学正。未几,以母丧免归。
泰定间,县恶少余乙,肆为剽掠,民惧其祸。君率强有力者,持梃以捕,得凶十馀人。因之授婺州路浦江县政内乡巡检。君至官,逻警有严,寇盗屏息。巡司屋坏,民欲为改作,君不欲烦民,捐禄成之。寻权县事,有功于民,将代,民争乞留。至正丙申,荐饥,邻县石甲啸聚,又相劫掠。府公知君之能,移君之任,捕得二十馀人,其患遂弭。转授保义副尉、湖州路德清县主簿,命下,丁父忧,不赴。服阙,浙东宣尉使司分镇绍兴,以照磨之职起君。君从之,益务谨饬,不以案牍之劳为辞,极为上官所赏受。
遭世多故,解绶而归,以六世祖茔荒秽不治,乃谋以弟。缭以周垣,仍创祠置田,合族以祭。无亲疏远迩,悉以慈识接之。或以贫窭有干,即与粟贷钱,无色。君父既葬,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府君隐约田间,不务为光耀。抚事酬物,恒出于诚悫,无矫伪自欺之意。宗姻州里,咸目之为笃行君子云。
然其为人好施与,不以家之单索为念。其友竞田,久不解,府君乃斥己壤之腴者庚之,其争遂息。人有田于府君者,质剂既定,逮秋而租入过其数。府君曰:“是膏梁子,不知物价之上下者也。吾可苟利之耶?”明增其直。
至正甲午秋九月,忽语其子曰:“吾春秋五十有三,不可谓不老也。汝等齿亦长矣,吾不复留意人间事。闻歙州多佳山水,将往游焉。”言已,即出门去,沉酣回涧曲间。复还金华,访赤松遗迹,追逐云月,浩然而归。越明年,乙未四月十四日,以病卒。
(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凶十馀人 渠:大
B.人有田于府君者 鬻:买
C.无色 靳:吝啬
D.沉酣回涧曲间 岑:小而高的山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翰林院:官署名,唐代设置,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后来将修史、著作、图书、侍读等事务也纳入翰林院。
B.丁父忧:旧时指适逢父亲丧事。父亲去世叫作丁父忧;母亲去世叫作丁母忧。
C.服阙:旧制,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服除。 服,丧服。阙,终了。
D.府君:旧时对官府官员的尊称,也指子孙对其先世的敬称。本文指后者。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权县事,有功于民,将代,民争乞留。
(2)君父既葬,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
【小题4】楼国华为官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干文传。治行为诸县最,所至郡县,为之肃然。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参议中书省事。
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如镛者。”帝乃特署.镛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皆毁之。人初大骇,已而皆叹服。镛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每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与之讲讨经义,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镛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属亦皆化之。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往往腾谤于朝,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退皆无有后言。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行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镛治政,虽细事,其详密多类此。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及脱脱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
(选自《元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   除:授官
B.乃特署镛姓名 署:部署
C.俾俊秀入学宫 俾:让
D.一不厌其所欲 厌:满足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B.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C.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D.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小题3】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想让中书参议傅岩起做吏部尚书,韩镛上书说:按照制度他不能升为尚书。皇帝下诏同意了韩镛的奏言。
B.韩镛在担任侍御史时,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免了官职。
C.韩镛任浙西廉访司佥事的官职时,打击奸诈、暴虐,罢免贪赃不法的官员,人们起初极为害怕,后来就都赞同信服了。
D.韩镛在处理政事的空闲,经常邀请接见师生,与他们讲论探究经义,由此人人自觉努力学习,因而饶州通过科第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县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
(2)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庭坚,字才叔,广安军人。进士高第,为太学《春秋》博士。后为枢密院编修文学,坐折简别邹浩免。徽宗召对,除著作佐郎,擢右正言。帝方锐意图治,进延忠鲠,庭坚在谏列,一时翕然称得人。
庭坚在职逾月,数上封事,其大要言:“世之论孝必曰绍复神考然后谓孝夫前后异宜法亦随变而欲纤悉必复然则将敝于一偏久必有不便于民而招怨者如此而谓之孝可乎司马光因时变革,以便百姓,人心所归,不为无补于国家;陈罐执义论诤,将以去小人,士论所推,不为无益于宫禁。乞尽复光赠典以悦人心,召还璀言职以慰士论。又士大夫多以继志述事劝陛下者,臣恐必有营私之人,欲用其言以自售,谓复绍先烈非其徒不可,将假名继述,而实自肆焉。今远略之耗于内者,弃不以为守,则兵可息;特旨之重于法者,删不以为例,则刑可省。近以青唐反叛,弃鄯守湟。既以鄯为可弃,则区区之湟,亦安足守?臣谓并弃湟州便。”庭坚言论深切,退辄焚稿。
是时,议者往往指元祜旧臣在廷者太多。庭坚为帝言司马光、吕公著之贤,且曰:“陛下践阼以来,合人心事甚众,惟夫邪正殊未差别。如光甄叙,但用赦恩,初未尝别其无罪也。”又荐苏轼、苏辙可用,颇忤旨。曾布因称其所论不常,帝命徙为郎,俄出为京东转运判官。任伯雨言庭坚立身有本末,不应罢言职。庭坚亦辞新命,改知汝州,伯雨复争之,乞以庭坚章付外,考其所言,毋使言者为三省所胁。李清臣从而挤之,改通判陈州。
初,蔡京守蜀,庭坚在幕府与相好。及京还朝,欲引以为己用,先令乡人谕意,庭坚不肯往。京大恨;后遂列诸党籍。又坐尝谈瑶华非辜事,端管虢州,再徒鼎州、象州。久之,复故官。卒,年五十七。
(节选白《宋史·张庭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之论孝/必曰绍复神考/然后谓幸/夫前后异宜/法亦随变/而欲纤必复/然则将敝于一偏/久必有不便于民/而招怨者如此/谓之孝/可乎
B.世之论孝/必曰绍复神考/然后谓孝夫/前后异宜/法亦随变/而欲纤悉必复/然则将敝于偏久/必有不便于民而招怨者/如此而谓之孝/可乎
C.世之论孝/必曰绍复神考/然后谓幸/夫前后异宜/法亦随变/而欲纤悉必复/然则将于一偏/久必有不便于民而招者/如此而谓之孝/可乎
D.世之论孝/必绍复神考/然后谓孝夫/前后异宜/法亦随变/而欲纤悉必复/然则将敝于一偏久/必有不便于民/而招怨者如此/而谓之/可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间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时,太学成为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B.元祐;宋哲宗的年号。由于元祐年间是由推行新政的新党当政,因此后来的党争中,“元祐”一词又被用来指称新党及其成员。
C.三省: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书、审核诏书和执行政令,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个人专断的作用。
D.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因军队出征,使用帐幕,故称)亦指运辯帷幕之大将。后世将地方军政大吏的府暑称作幕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张庭坚忠于职守,敢于进谏。张庭坚身为言官,上书直陈时弊,劝谏皇帝礼待司马光等人,恢复他们的职务以收拢民心、安慰土人。
B.张庭坚仗义执言,仕途坎坷。张庭坚屡次为元祐旧臣讲情,很多言论都违背了皇上的旨意。所以,皇帝先把他改为郎官,后来又贬到陈州做通判。
C.张庭坚顺应世情,不泥于古。针对时人的“孝”,张庭坚认为:不一定要继承恢复神宗推行的,才称作孝。前后时机不同,法令也要随着改变。
D.张庭坚性格刚直,不附权贤。张庭坚在蜀地任职期间虽于蔡京交好,但等到蔡京回到朝廷,想让张庭坚为已所用,张庭坚却不肯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方锐意图治,进延忠鲠,庭坚在谏列,一时翕然称得人。
(2)陛下践阼以来,合人心事甚众,惟夫邪正殊未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