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山上的崖柏

胡新春

妻子的糖尿病到了晚期,已经走不了路,有时一句话还没说完就睡着了。清醒的时候,她跟海芳说,也别治了,捱到几时算几时吧。海芳就骂她,你走了,我和孩子怎么办!

海芳带着妻子住进省城医院的病房。病房里住滿了病人和陪护家属。靠窗边住的也是一位妇女,跟海芳妻子年龄相仿,她的丈夫蹲在床边角落里,整日不声不响。

海芳下楼给妻子买饭,正要往回走,天上扯下渐淅沥沥的春雨。他拐进旁边的超市,买了把雨伞。刚进病房,那个男人也买饭回来,他没有伞,外套被雨淋湿了一片。男人带回四个馒头,一小份豆腐脑。他将一个馒头掰碎,丢进豆腐脑里,搅匀了,将妻子扶起,一勺一勺喂给她吃。妻子吃完后,男人用秋衣袖子帮她抹了抹嘴,蹲到角落去吃剩下的馒头,依旧是不声不响。只一会儿,三个馒头就被他吃进肚里。

海芳扶妻子躺下后,走过去说,兄弟,吃得饱吗?

男人站起来,黑脸.上露出干净的笑,说,吃得饱,吃得饱。

海芳说,正好我要去吃饭,咱俩一块儿,好做个伴儿。

男人正要推辞,被海芳拉着出了门。

走出病房楼,雨下得更大了,男人帮海芳撑着伞,一起走进雨里。男人把伞整个罩住海芳,自己身子露在外面。

海芳不肯,男人说,没事,大哥,俺山里人身子骨强,这点雨根本不算啥,倒是你,淋了雨怕是会生病。

海芳心里暖暖的,快步走进医院门外的小饭店,坐下来点了四个菜。男人不住地说太多了,会浪费的。

男人说,他叫程永林,家在洛宁县上戈镇。早年妻子在屋里烧炭,煤气中毒,落下了病根,前些日子眼看不行了,这才来省城的医院。两个同病相怜的男人是不缺话题的,越聊越近乎。程永林的妻子每天要测六次血糖,后未程永林不让护士测了。海芳问他为什么,他说光这一项,一天得百十块,他们没钱。

海芳就偷偷替他交了费,安排护士照常测。

程永林的妻子先出的院。程永林收拾好东西,走过来紧紧握住海芳的手,连说谢谢,说你帮着交钱的事我早知道了,人穷志短,现在要走了,才敢把感谢二字说出口。

海芳说,咱们一个屋檐下住了半个月,早成了兄弟,不说客气话。我知道你身上没钱了,这五百块钱你拿着当路费。

回到淮阳,海芳张罗着找朋友为程永林捐钱捐物,把东西打包后寄到一个叫上坡子村的地方。不久,海芳收到程永林的短信。再过些日子,有山核桃一类的东西从上坡子村寄过来。妻子的病情稳定后,海芳决定跟朋友一起去一趟上坡子村。

下了高速,车子一头扎进豫西绵延的大山里,细细的柏油路像风中飘扬的丝带,汽车马达轰鸣,战战兢兢。上坡子村在上戈镇南部浅山丘陵地区,这里山虽浅了些,却又深深陷入高山险岭的包围圈。柏油路到镇上就断了,往上坡子村去的,只有一条泥石混杂的土路。路两边不见庄稼和田地,只有高高低低的侧柏、毛白杨、核桃树或野杏。

程永林和妻子,还有一双儿女,已经在门外等候了。看到海芳,他迎过来,接过海芳带来的大包小包,朋友的儿子把一个熊猫玩具塞到程永林女儿怀里。走进院子,程永林指着低矮的砖屋,说去年政府给了五千块钱,起了这间新屋,他们一家才从屋后的窑洞里搬出来。

走进堂屋,海芳一阵心酸,山里的贫穷现状是他之前无法想象的。

程永林的一双儿女十分乖巧可爱。小女孩已换上了海芳送的花裙子,躲在一边,紧紧抱着怀里的熊猫玩具,大眼睛里波光闪闪。

当阳光直照在挂在窝棚横梁上的鸡窝篮时,海芳起身要走。程永林拉住海芳的手,说什么也不肯。程永林扭头让妻子去捉鸡,海芳一听急了,说这可使不得,你这一家老小还指望着这几只鸡下蛋卖钱。

院子里有一丛灌木,海芳的朋友认出是崖柏,蹲下身子看。

程永林说,一丛草稞子,准备晒干当柴火烧,你们要是不嫌麻烦,就拿走吧。

海芳说,这个可值钱啊。

程永林说,这能值啥钱?山上到处都是。说完,搬起崖柏,放到海芳车子后备箱里。

海芳临上车前,硬塞给程永林两千块钱。这一家人,跟着车,直送到村外的隘口。

回来的路上,朋友的儿子突然说,那个姐姐跟我讲,那棵小树,是她爸爸从很远的山上带回来的。她爸爸说,等拿到镇上换了钱,就让她去上幼儿园。

海芳慢慢把车停靠在山路边,摇下车窗,看着耸立在眼前的大山,泪流满面。

(选自《天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芳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陪护生病的妻子时,发现程永林只吃剩下的三个馒头,就邀请程永林到小饭店吃饭,并偷偷地为他交了医院里的费用。
B.小说两次写到程水林蹲到角落里“不声不响”,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山区农民憨厚、朴实的形象,突出了程永林不堪重负而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
C.小说描写人物的语言极其简练却传神。如程永林离开医院时与海芳的对话,既表现了程永林的感激与真诚,又突出了海芳对程永林的体贴与关心。
D.小说构思巧妙。先叙写朋友的儿子送玩具给程永林的女儿,再在小说结尾处借朋友儿子之口交代程永林的崖柏的真实用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小题2】小说中详细描述到上坡子村的路以及周围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结尾写到海芳“看着耸立在眼前的大山,泪流满面”,寥寥数语,意蕴丰厚。海芳为什么“泪流满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7 09:50: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据新华社电 国家汉办昨天在京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并计划在三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这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
昨天上午,由国家汉办组织成立的《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以色列等国家的30多位知名学者,将在3天会议期间具体商讨翻译的进程安排。
据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介绍,在几位知名中外学者的倡议下,2008年夏,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正式立项《五经》翻译项目。
许琳指出,《五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迄今为止,一套适应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了解中国文化需要的多语种《五经》译本却不存在。“我们必须出版一套全新的现代译本,只有这样,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才能被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并真正接受。”她说。
材料二
施舟人领衔译《五经》,计划3年半推出英译本
朱静远
因为缺乏现代译本,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原典”的《五经》始终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国家汉办近日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并计划在3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这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著名汉学家施舟人是此次《五经》翻译项目的主持人。记者日前采访了施舟人。
是中国重要文化遗产
记:为什么会选择翻译《五经》?它似乎并不是中国特别通俗的读物。
施:所谓《五经》,是对《诗》《书》《礼》《易》和《春秋》的约定俗成的叫法。《五经》是中国最古老、最神圣的典籍,它们的起源大多早于后来被称作“儒家”的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思想体系形成和帝国体制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很多世纪以来国家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很多外国人读过中国文学的译本,但他们却不了解《五经》,甚至根本买不到《五经》的译本。
从年代、文化背景来看,《五经》和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的经典有相似之处,但它最大的特色是与人有关。《圣经》《古兰经》等都是关于神的作品,而《五经》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代表作,有很多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思想、观点,是最重要的中国文化遗产之一。
多次呼吁翻译《五经》
记: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五经》的?
施:上世纪70年代,在国学界与季羡林先生一起被称为“北季南饶”的饶宗颐先生在我执教的法国高等研究院做访问学者。恰逢法国政府出资设立一个规模宏大的世界文化经典翻译项目。当饶宗颐先生看到项目中的中国典籍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时,年过六十的他流泪了:“我们完了,没有人知道我们的文化源头是《五经》。”
饶宗颐先生的眼泪使我深受震动,看到这种情况,每一个相关的人,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人都会感到不安,我心中翻译《五经》的愿望也越发强烈。在后来的30多年中,我多次在各种场合提到翻译《五经》的重要性。2008年,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接受了我的建议,经过多国学者参加的评审会,正式立项《五经》翻译项目。
需要各方面专家参与
记:《五经》翻译有怎样的重要性?
施:我对重新翻译《五经》的评价是:责任很重,难度不小。每一个学者的翻译都有其个人的色彩在内,因此要成立《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在国内学术界、国际汉学界相关领域聘请杰出学者担任委员会成员。关于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国内外的学者都会参与进来。
记:《五经》翻译对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帮助?
施:《五经》推广到国外一定会对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有帮助。《五经》的翻译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就像洗手,两只手互相揉搓才会干净,但你可能不知道究竟是哪只手帮助另一只手洗干净的。
相关链接
施舟人(K.M.Schipper),生于1934年,法国人,曾师从康德谟和石泰安先生研究中国道教史,以研究中国道教而驰名于国际汉学界,是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建立文化基因库的人。现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研究院特级教授,中国福州大学特聘教授等。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五经》是对《诗》、《书》、《礼》、《易》和《春秋》的约定俗成的叫法,《五经》并不是中国特别通俗的读物,因此不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B.《五经》和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的经典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内容上有很大区别,它最大的特色是与人有关,是关于人的作品。
C.施舟人先生举出在国学界与季羡林先生一起被称为“北季南饶”的饶宗颐先生的一次经历,是用典型事实证明翻译《五经》的必要性。
D.“文化交流就像洗手,两只手互相揉搓才会干净,但你可能不知道究竟是哪只手帮助另一只手洗干净的”一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五经》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政治体系形成和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很多世纪以来国家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
B.《五经》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代表作,是最重要的中国文化遗产之一。《五经》的翻译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可以推动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C.材料一简要说明“《五经》始终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原因,介绍了国家汉办关于《五经》翻译工作的计划和安排,并阐述了翻译《五经》的意义。
D.材料二除了叙述选择翻译《五经》的原因和意义以外,还具体叙述了开展翻译《五经》的工作的困难。
E.材料一属于消息(新闻),由导语、主体两部分构成,主体部分主要采用了概括说明的方式;材料二属于访谈,由导语、主体、链接三部分构成,主体部分主要采用了问答的形式,较消息更具体。
(3)你认为由中国国家汉办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的做法合适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车位

王明新

我在另一个小区租房住的时候,有天加晚班回来,在小区外兜了好几圈没找到空车位,只好把车开进小区碰碰运气,没想到真有个空车位。我知道小区里的车位都是付费私家车停车位,但想到这么晚了,也许这个车位的车出了长途,或许车主今晚不回来了,犹豫再三还是把车停了进去。谁知道第二天我上班去开车,发现车身两边各被划了长长的一道,真够黑的!想找车位的主人理论,一是没有真凭实据,再者自己理亏在先,只好吃了个哑巴亏。

后来我买了房,搬离了那个小区。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常很晚才能回来,为了避免回来没处停车的尴尬,我咬咬牙,一入住就买了车位。现在车位越来越紧张,幸亏我动手早。再慢一步就买不到了。一天晚上我开车回来,发现自己的停车位被另一辆车霸占着,不由在心里骂道:谁这么不长眼?车位上明明写着“付费私家车停车位”还敢往里停。我想教训教训这辆车的主人,便从车里拿出一把螺丝刀,打算给这辆车弄点“皮外伤”。

就在我要动手的时候,两个保安走了过来,我下意识地把螺丝刀装进了裤兜,向保安投诉,说这是自己的停车位,却被别的车占了。保安先向我表示了歉意,然后说天这么晚了,不好大张旗鼓地找人,打扰居民休息,要不麻烦您去小区外面找找看有没有空车位。见我站着不动,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一位保安主动提出来帮我去找,并一路小跑出小区。

真是倒霉。我开车出了小区,在那位保安的帮助下,转了20多分钟才勉强把车停下,停车的地方离小区大门有好几百米,明天上班至少要多走10多分钟路。

这样一折腾,晚睡了一个多小时。我越想越生气,打算第二天早起一会儿,给那辆车留个记号,让车主往后长点记性。谁知第二天没能按时醒来,上班要迟到了,想到下了楼至少还要多走10多分钟,我更来了气。我摸摸裤兜,昨天放进去的螺丝刀还在。我急匆匆走到我的停车位,那辆车早已溜了!我恨恨不已,心想这次算你逃得快,如果还有下次,肯定就没这么好运气了!

正当我要离开的时候,无意中看见在写有“付费私家车停车位”的铭牌上有张纸条,纸条在晨风里飘呀飘的,本来以为是被风刮来的废纸,但它飘呀飘呀飘的,怎么刮不走呢?这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揭起胶粘在铭牌上的纸条,纸条下面还有一张50元面值的人民币。开门见喜,这是哪路财神眷顾我?我急忙去看纸条上面的字:车位主人,对不起,昨天晚上我喝醉了,是代驾帮我把车开回来的,占了您的车位,实在对不起,再次道歉!

在那一瞬间,我像被点了穴,一时竞动弹不得。

(摘编自《羊城晚报》2018年4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位是行文的线索,也是“我”内心矛盾冲突的转折点。“我”占用别人车位,车子被划花;“我”的车位被他人占用;有心报复,车又开走了;失落时又见纸条。
B.“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里的人物,这给人以“亲历”感,仿佛“我”遇到的这件事是真实发生的,使小说的叙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C.“真是倒霉”一句透露出“我”对两位保安的厌恶心情。保安向“我”表示了歉意,一位保安主动帮“我”找停车位,破坏了“我”给那辆车弄点“皮外伤”的计划,刻画了人物形象。
D.小说情节简单,却有波澜。通过对比,讲明了车位被占用后的两种结果——“我”的车被划和“我”收到别人占用“我”的车位离开后留下的现金和歉意纸条,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在那一瞬间,我像被点了穴,一时竟动弹不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请结合作品探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父亲缺钱花?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一把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含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末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起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筒,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啊啊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做‘螳螂在前,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条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是没说错。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龟儿子,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看,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偎依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小小说选刊》2018年第1期转载)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木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他正直无私,为民做了许多有利的实事,并且还将这些事情发到朋友圈里。对儿子做好事实事发朋友圈的行为,父亲开始是担惊受怕的。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本文是指蛤蟆鱼要诱捕那些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的情景。父亲想借此情景告诫儿子小伟做事应低调的道理。
C.小说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晚上,是因为晚上才能看到蛤蟆鱼身上的光和远处灯塔里发出的光。父亲好借此机会与儿子进行一番交流。
D.小说第4段开头的四个问句使用反问的手法,既表现出小伟对父亲行为的疑惑,也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对父亲真实意图的猜测,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2】请联系全文,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灯”为标题,有哪些含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儿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②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致永远埋在泥中。我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命了。
③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可是,一直到秋凉叶落,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④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簿,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儿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
⑤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运动,因为在离开原有的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广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⑥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⑦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而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⑧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
⑨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是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⑩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的荷花红艳耀目,迎风弄姿,与众不同,给人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B.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运用了通感、拟人、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C.本文语言空灵飘逸、含蓄多情,描写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D.此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比,创作背景不同,但描写重点一致,手法和情趣大同小异。
【小题2】本文以“荷花”为线索来展开,请简要梳理作者的思路。
【小题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流水鳜鱼肥
擦黑,儿子回来了,脚步把村前的小路踩得啪啪响,震得路边的桃花落了一地。狗,跟着就狂吠起来。
老铁倚墙而坐,眯着眼,瞅着渐行渐近的儿子,不起身,也不吭声。儿子自是瞧见了爹,忙放轻脚步,来到老铁面前,立住。
儿子掏出烟,递给老铁一支。夕阳的余晖像被顽皮的孩子涂抹上锅烟,黑麻麻的。(A)老铁看不清烟盒上的字,正犹豫着,儿子说话了:“双喜的,十元一盒,我抽得起。”
老铁这才笑一下,接了。儿子紧绷绷的脸上也绽开些笑容。
“知道村里的狗为啥咬你不?”抽口烟,老铁问。
这个,儿子确实没想到。按理,他是经常回来的,这狗不应该吠他才对。可今儿个怪了。
“因为你不合群,你的心没跟这儿接地气。”老铁乜斜一眼儿子身上的衣服,儿子心里“咯噔”一下。这是套崭新的西装,为此,他还特意打了条领带。
“难道我就不能穿好衣服?”儿子有点不服气。
“当然可以,可要看在啥场合。你回到自己的窝,这种打扮,狗就觉得你变了,能不咬你?”
儿子不屑地哼了一声。
“不信,把这套衣服换上,再走出去试试。”老铁指指墙角,那里有一堆渔具,渔具上面放了一套普通的农家衣裤。
儿子极不情愿地脱下西装。“你火急火燎让我回来,不是为了让我穿这套衣服吧?”
“当然不是。走,跟我捕鱼去。三月桃花开,鳜鱼肥着哪,谁不馋呢。”儿子心里又是“咯噔”一下,乖乖跟着老铁往村外走。
你还别说,这次狗见了他们,没一个龇牙咧嘴的。
路上,有村民打招呼:“王书记,去哪儿?”儿子习惯性张开嘴,想答,却发觉自己错了。老铁说:“走走,去河边抓点鳜鱼。”
村民笑:“你还缺鳜鱼吃,言一声,都往你家送。”
老铁说:“不了不了,自己捕的,那才香。”
听到这话,儿子脸上火辣辣的。
走到河边,天已完全黑透,只有两根烟头忽明忽暗。
这条小河从山崖子里流出来,水清藻绿,是村里的命脉。老铁退休后,不愿待在城里,回老家义务当起了这条小河的巡逻员。他不许别人砍树,更不许别人电(药)鱼。有人偷偷做了,他就追到人家屋里去,坐那里不走。直到那人拍着胸脯保证下不为例,他才离开。遇到特别有困难的家庭,他走时,会悄悄放下一些钱。
渐渐地,这条小河日益丰腴起来。
儿子少年时期,多次跟老铁来捕过鱼。他最爱吃的就是鳜鱼,那肉细嫩鲜美,脆香可口,素有“席上有鳜鱼,熊掌也可舍”之说。也因此,儿子对捕鱼这套程序了然于胸。
他们找了个小汊沟,开始挖窝。窝子挖得越深,留下来的鱼将越多。老铁操走锹,儿子说:“我来吧。”
老铁想了想,说:“也好,这大黑天的,你一个人干活,我帮你瞅着,也省得跑偏了路数。”
儿子咂咂嘴,觉得老铁话里有话。于是,赶紧换个话题:“爹,你知道不,我今晚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办呢!”
“知道。”
知道?儿子心里一惊,不再言语了,把浑身的力气全使在锹上。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手掌上也磨出两个水泡。不过,儿子不敢吭声。他知道,老铁正紧紧盯着他呢。
窝子挖好了,星星也撒满天空。儿子看看手机,已快十点了。儿子有些焦急。老铁说:“干什么事非要等到这个时候?今晚就陪我抓一夜的鱼。”
(甲)黑暗中,儿子感觉老铁的双眼像X光,自己内心那点雾霾被照得紧缩一团,不敢放肆。
老铁在汊沟上游放水,儿子便拿起兜兜网扎在窝子后面,这样可把往下游逃窜的鱼挡回窝子里。
做好这一切,父子俩边休息边聊天。再过两三个小时,等露水全下来,鱼儿抢食吃,就可收网了。
老铁说:“你跟我说说话。”
儿子说:“说啥呢?”
老铁说:“说啥都可以。”
儿子像哑巴一样,好半天都没吭声。
老铁说:“要不,我给你唱个歌?”
儿子扑哧笑了:“你给我唱歌?”
老铁说:“对啊,就是你小时候,我教你的。来,我唱,你也跟着唱。”也不管儿子同不同意,老铁就唱了: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短,问郎长,问郎此去何时返……
老铁唱着唱着,儿子就接上了。(乙)父子俩一块儿唱,唱得蛙鸣虫叫,草木散香。露水下来了,好大。
父子俩起网,从窝子里打捞起一兜篓鱼。有鲢子、鲫鱼、白条、草棍,最多的是鳜鱼。老铁看看鱼。这个,小了,放吧。那个,正长呢,也放了。
儿子看看老铁,忽然什么都明白了。提起兜兜网,走到河边,全放了。
老铁像孩子一样呵呵大笑。
趁老铁不注意,儿子掏出手机发出一条信息:今晚活动取消,今后这样的活动也不许再搞。
发完,儿子陪着老铁一起笑。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友好且悠长。老铁说:“走吧,回家。再不回,它们就会跑来接我了。”
(取材于肖建国同名小说)
【小题1】下列对句中画线词语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双喜的,十元一盒,我抽得起
儿子强调烟是自己买的,让父亲放心地抽。
B.这是套崭新的西装,为此,他还特意打了条领带。
儿子刻意打扮自己,说明非常重视晚上的活动。
C.听到这话,儿子脸上火辣辣的。
父亲的话戳中了要害,令儿子心虚、紧张。
D.他知道,老铁正紧紧盯着他呢。
说明老铁对辛苦劳累的儿子非常关心
【小题2】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诗句“桃花流水鳜鱼肥”为题,既点明了时令,又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特点。
B.小说写父亲退休后义务巡逻小河,也写儿子将捕获的鱼放生,深化了保护环境的主题。
C.文中插叙老铁退休后的生活,对塑造老铁这一形象起到了补充作用,凸显了人物特质。
D.文中两次使用拟声词“咯噔”,形象地写出儿子面对父亲的提醒时内心产生了触动。
【小题3】从文中看,“老铁”这个称谓有哪些内涵?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部分写“儿子看看老铁,忽然什么都明白了”,请说说“儿子”明白了什么。
【小题5】小说中有许多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从(甲)(乙)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甲)黑暗中,儿子感觉老铁的双眼像x光,自己内心那点儿雾霾被照得紧缩一团,不敢放肆。
(乙)父子俩一块儿唱,唱得蛙呜虫叫,草木散香。
【小题6】作家给作品中的人物命名,往往蕴含深意,如本文中的“老铁”。下列对作品人物命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贾府四姐妹名字中的“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预示了人物不幸的命运,表达了作者的同情。
B.《药》取“华”“夏”两姓,意在体现“华夏”本为一家,却陷入了“吃”与“被吃”的悲剧之中,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
C.《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个绰号是人们从描红纸上截来给孔乙己的,表现了众人对他的 嘲弄,蕴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D.《平凡的世界》里的“王满银”和“孙兰香”,他们的名字寄寓了百姓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也鲜明地体现出人物的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