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木头的信仰
刘云芳
他用细长的钢挫在小叶紫檀上打磨,这块木头是他近得的。紫红色的粉沫纷纷落进透明的杯子里,这些微小的鱼太沉,迅速沉了底。他在检验这块木头的真伪,探究它真正的身份。这个过程中,他比木头还安静。目光却像猫,在杯底捕捉着木屑的表情。 
检验一块木头的真伪还需要闻它的气味。他轻易就能察觉它们在气味上的差别。我是分辨不出的。“不都是木头吗”我总这样说。他并不怪罪我粗糙的嗅觉和归类,每次都像第一次那样,充满期待地把木头送到我眼前。有的木头在人的手里传来传去,汗味让它自身的气味变淡,甚至完全改变。这时需要稍稍打磨一下,将外层褪掉,它的气味就会重新回来。木头跟人一样,在人群里呆得太久,就把自己的味道藏在了身体里。后来,我真的从小叶紫檀里嗅到了一种带着甜味的果香,这气息让人上瘾,那是木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修练的结果。同样一种木头,有的是果香,有的是奶油味,有的却散发着巧克力的味道。这些信息记录了一棵树的出身、籍贯、生长环境以及它所经历的种种的遭遇。再出身高贵的木头,也需要修行,在阳光雨露里丰满自己的年轮。木头习惯用花纹记录心事,而不是叶子。叶子来去反复,是靠不住的。繁茂的枝叶像鸟和巢,禁不起寒冷,也禁不起别离。 
他——我的丈夫是一棵人形的树。很多时候,他是沉默寡言的。他在背包里装满了钢挫、刻刀,这些坚硬的东西,穿过大街小巷,活像个带着秘密任务的刀客。作为年轻的男性,他没有把目光放到实用的事务上,无意于职位高低,沉湎于当下的安逸,难免让亲友们跟着着急。他只能看见木头的心事。那些被人视为无用的边角料的木头,身体的大部分已经成为某个家具,在一个富贵人的家里,或者某个高端红木家具的展室里,被鸡毛弹子或者一双厚实、柔软的手抚摸。现在,它被弃之的部分,要么是多余,要么是因为不合规则。 规则是人验示自己的同类或者其他事物的标准。从幼儿园起,小小的人类就被迫割掉异于常人的部分。唱歌时,身体要跟别人一样摇摆;一律把太阳画成金色的圆圈;房子前一律有小草和一个长着发丝一样细腿的小人……得让他们明白:拥有不整齐的部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他们需要忘记自己真正的内心,那个与他人不一样的部分。依照这个规则,一些木块被流放,它们在小摊上辗转,像一个插草标的民女,等着有人来怜悯、相认。一些看似平庸的木头,也可能有着奇特的内心。它紧紧搂住这隐秘的部分,等待一个用目光来透视、用硬物来开门的人。__
我的“人形树”丈夫心里有一块能照见木头内心的镜子,在遇到它们之前或者之后,一块木头的内心就活在他脑海里。他们在交流中互换心情。你看,他嗅它的气息,抚摸它的棱角——那些被切割之后留下的伤疤。他的目光多么柔情,那是他看到女人、看到人民币时没有出现过的一种光亮。他仿佛见过它,当时是个影子,是虚幻的,此刻它从影子里出生,变得如此具体。不是所有的木头,都能让他有这样的激情,就像娶妻。那时,别人给他介绍了许多女朋友,她们高挑、美丽、物质条件优越、有良好的修养。可他不要。他偏偏找了一个穷人的女儿,来自偏远的小山村,也没能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他明白,只有在她面前,他像木头一样的沉默才不是异类。 
他那样小心地唤醒沉睡的木头,用三角刀、斜刀、平刀等等几十把不同型号的刻刀为它的骨骼定形、定位。2000号或者3000号沙纸能让它们光滑如真正的婴儿。而小叶紫檀这样的木头也不辜负人的辛苦,闪出金星,这迷人的眼神。这个过程中,他像个接生婆,虽然预测了它们的大小和结构,但不到最后完工,一切变化皆有可能。他不希望被打断,但琐事却不断来:忙工作,给幼子折纸,搭积木,给电脑前的妻子倒水。任何具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似乎都比给一截木头接生重要。但任何事情带来的欣喜,都不及一截木头的重生多。那一刻,木头也是欣喜的,因为它发出了超越金子的光芒。那光芒能把人的目光吸进去。 
上班时,他不是人形树,是螺丝。从早上起床,挤公交车开始,到天黑前挤公交车回来结束。这枚没有野心的螺丝,在单位让其他人觉得安全而舒适。但到了饭桌上就会受人嘲笑。他不喝酒,也不拍马屁,这就很没意思。无论怎样劝解,他都坚持自己的选择,长时间与木头交往,让他已经拥有了木头般的定力。这一点跟旁边那位黑脸男人不同。那个原来跟他一样有着沉郁个性的男人已经改变,他学着李白的样子潇洒地喝酒,也用播音腔吟诵着关于赞颂的诗歌,这种语言的按摩,让他在别人陶醉之前先醉了,开始语无伦次。他想变成人群里的雕刻者,而非木头。他要把自己变成另外一种人,把真正的自己封存起来,等着有一天拥有雕刻他人权力的时候,再将之释放。那是一个小芽,在一个金闪闪的螺丝的体内,它伸出触角敲打螺丝的心墙,让人不免纠结和烦躁。更多的时候,它们胎死腹中。主人一遍遍扼杀它们,却要等真正强大之后,以各种形式,假装那个小芽还在,假装它们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木头也是需要赞歌的。当一块儿木头从雕刻刀下飞尽它的木屑眼泪,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它就需要一首赞歌。这赞歌是一件与之搭配的绳子,或者一些愿意时常浸染它的汗水和目光。当这样的赞歌出现,并能左右一个人心情波动的弧度的时候,它就变成了雕刻者。它们用微小得几乎不被察觉的力量,雕刻着我的丈夫和学会闻木香的我。 
这棵“人形树”像很多人一样,每天急匆匆走在城市的街道上,心里却思索着某块木头的形态。也像一块木头一样,被雕刻的同时,雕刻着别的东西。被破坏的同时也破坏着别的什么东西。雕刻与破坏是天然的邻居。 
某个夜晚,他兴奋地走过来,让我看一块新打磨过的木头,“是赞比亚血檀,不是小叶紫檀。”为了验证这句话,他端来两杯水,再把两种木屑像药沫一样同时撒入水里。左边杯里的木屑已经干脆地沉入水底,右边杯里的木屑却显出一丝犹豫。它们的表面那么相近,遇到同一种事物却有着两副表情。他说,这好比机器能雕刻出精致的属相、坠饰和佛相,却雕不出一块木头内心的信仰
我相信,这是真的。
【小题1】作者刻画了一个“黑脸男人”,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小题3】作者含蓄地诠释了“木头的信仰”,请结合全文指出这“信仰”的内涵。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段“他比木头还要安静。目光却像猫,在杯底捕捉着木屑的表情”,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塑了一个内心沉静,有着“木头的信仰”的男人形象。
B.“他偏偏找了一个穷人的女儿,来自偏远的小山村,也没能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他”的目的是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和自己一样,不愿受社会规则雕琢,将对名利的追求降到最低的人。
C.第六段重生的木头的“欣喜”是被雕琢之后,具有了很高的经济价值,散发出超越黄金的光芒,它被赋予了高于黄金的收藏价值,甚至成为无价之宝。
D.他上班时被比喻成了一颗“螺丝”,表明“他”在工作中没有出人头地的想法,没想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工作对他而言,只是谋生手段。
E. 本文语言储蓄蕴藉,引人深思,用机器雕刻的工艺品已推动了本性,被“规则”雕琢的人失去本性,再光鲜亮丽,也无法找回真实的自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10:40: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
B.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
C.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孤寂的晚景和内心的失望痛楚,读来让人心酸。
D.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老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打倒我爸!”

⑴十年前,我妈因病离开了我们。十年后我爸又悄然离世,当时我正拍摄《关东大先生》,为了不影响拍戏,我和家里人悄悄地把老人送走了,连最亲密的朋友也没有打招呼。此后,我经常梦见我爸,我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对匆忙送别他而心存愧疚。

⑵我小的时候,全国人民都不太富裕。家里费了两年的劲攒了两百多块钱,结果让我跟同学摔跤的时候,一个“大别子”给“别”没了。为了这个价值昂贵的“大别子”,我爸怎么想怎么生气,拎着一个笤帚疙瘩就追我。可我百分之二百的委屈。因为这个事儿它不怨我。同学跟我摔跤的时候,他不按套路整,我本来已经把他摔倒了,可是他不撒手,拽着我的胳膊,直到把我也拽倒为止。结果我倒在地上的时候,胳膊肘不小心压在了他的身上。大夫说我把他的锁骨压骨裂了,可这是他玩赖整的呀。我爸不管青红皂白,把我撵得满街跑。那天,我断定:我爸肯定不是亲的!

⑶那个时代流行写标语,经常听见有人说某某墙上有什么标语。我决定也写一条标语批评一下我爸。我在学校捡了一根粉笔头,在胡同里找了个僻静的墙角,义愤填膺地准备写。本来打算写“打倒范承业!”转念一想,这样写容易暴露目标,灵机一动,我在墙上奋笔疾书:“打倒我爸!”

⑷我爸一如既往地上班下班,对反动标语无动于衷。没有成果我是绝不甘心的,一计不成我就琢磨第二计。距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皮鞋厂,在这个鞋厂的仓库里堆着很多木头轴子,木头轴子上面一般卷着很多皮料。我觉得这是一个开展游击战的好地方,于是我选了一个傍晚,悄悄地溜进了这家皮鞋厂的仓库,躲在木头轴子里,幸灾乐祸地期待着“第二次革命”的成功。

⑸正是深秋季节,东北的深秋已经很冷了,没多久我就冻得浑身发抖。成功的前提在于坚持,但是寒冷还是难以抵挡……

⑹鞋厂旁边有一个小杂货店,24小时营业,门口吊着一个白炽灯泡。那一晚上,我一会儿进一趟杂货店,店里的服务员看着我直犯嘀咕:“你不买东西,大半夜了,总在我这捣腾门干什么?”其实,我进杂货店是看“点”来了。杂货店的墙上挂了一个钟,我盼望着这个挂钟的指针快点走,好扩大我的胜利成果。为了对战局的情况了如指掌,我悄悄地跑回家去,从后窗户向屋里看。

⑺屋里空落落地只有我妈一个人,我看见她坐在炕上正在抹眼泪。我爸、我哥还有我姐都没在屋,估计是找我去了。看来,情况比较理想,我原路返回。我正独自走在铁道下面的枕木上,忽然,一个黑影向我走来,这个人可能是我爸,想到这儿我撒腿想跑,对方问了一句话,我一下子站住了。

⑻“是小伟不?”

⑼那是地地道道的爸爸的声音,我犹豫了一下,低低地说了声:“是。”我爸没吭声,却“哇”地哭了出来。我长到十一岁,没听见爸爸这样哭过,接着我也哭了,很奇怪,我心里顿时浮出一阵温暖:这人不是后爸,确实是我亲爸……

⑽长大以后,每逢大事儿总喜欢跟我爸唠扯。记得在我接到了何老师写的小品《拜年》时,发现乡长这个人物比较单薄,就那么几句词,想再争取。爸爸看了剧本,说:“别在词上争了,词少肯定有词少的道理,还是把人物演好吧。”接下来他给我讲了他们单位分鱼的事儿。他说他们工会一共十几个人,年底分鱼不像分别的,鱼有大有小,不容易平均。每到这时候,他都让别人先去挑,结果,剩下的往往不是最小的那一条。

⑾爸说:“你做事儿先让别人舒服,结果你也挺舒服……”

⑿老实说,当时我对我爸的话不太理解,后来,经历了一些事儿,看了一些书,我才忽然发现,我爸的话里竟有点老子的味道。

【小题1】分析第(3)段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小题2】第(5)段为什么要叙述东北深秋的寒冷?
【小题3】第(9)段中写道“我犹豫了一下”,联系全文,你认为作者的“犹豫”中包含了哪些可能的情感?
【小题4】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在叙述作者对父亲“报复”的时候成功描摹出孩童不懂事的心态,让人忍俊不禁。
B.本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爱子心切、不善表达,又多多少少有些刚愎自用的父亲形象。
C.父亲之所以在找我时“‘哇’地哭了出来”是因为他为错怪我羞于承认而心怀愧疚。
D.父亲晚年对我的教诲颇得老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精神三昧。
E.虽然文章中心是写父亲对作者的爱,其实作者对父亲的爱也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了出来。
F.作者是倔强的,而作者父亲的父爱就更因为能包容作者的这种倔强而更加伟大。
【小题5】第(12)段写道“我爸的话里竟有点老子的味道”,请结合《诸子喻山水》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这里所说的“老子之味道”。
【小题6】阅读本文,那股浓浓的父子深情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合欢树》中作者和他母亲间的深情。结合文意,请从情感特点和语言风格两方面评析两文的异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垃圾
六楼又下楼了,倒垃圾,垃圾桶边有一个女人,这女人是小区的清洁工,她看见六楼走过来,跟六楼笑了笑,但六楼压根没用眼睛瞧她。六楼其实也是个女人,但两个女人的层次完全不同,六楼的丈夫当官,而这个女人,是清洁工,六楼从不跟女人打招呼,女人不也计较这些,六楼不睬她,她也不介意,下次见了六楼,仍然笑。
六楼提一包米下来,女人盯着六楼看,六楼走到垃圾桶前,一伸手,把米扔了。女人很吃惊,说:“米也扔了呀?”
六楼没睬女人,扔了米,转身往楼道里去。
女人把那袋米提起来看,一袋十斤装的米,真空包,完好无损,连空气都没进去,女人冲着六楼的背影喊道:“这米也扔了吗?
六楼没回头,也没睬女人。
女人说:“好好的呀。”
六楼说:“你觉得好,拿去吃呀,但话说在前头,这米过期了,吃坏了身体,别怪我没告诉你。”说着,消失在楼道里。
女人仔细看那袋米,果然,她看见了标注的保质期,女人算了算时间,超过保质期一天,女人笑了笑,提了米走了。一个瘦瘦的保安在值班室看见了,就说:“又捡到好东西呀?
女人说:“一袋米,说过期了,哪过期了呀,好好的。”
瘦保安说:“六楼扔的?
女人说:“是。”
两人说话的时侯,六楼又下来了,这次搬了一箱苹果往垃圾桶方向走来。女人多嘴,又问:“这苹果也要扔了吗?”
六楼仍不睬她,走到垃圾桶边,把苹果扔了进去。
女人随后把苹果箱打开,发现里面除了两个烂苹果外,其它全是好好的,女人就摇头,跟自己说:“这样好的苹果也不吃,真是浪费呀。”说完,把苹果搬走了,搬到了门口值班室,跟瘦保安分苹果。女人捡什么好东西,都会分给瘦保安。六楼扔了两条烟,女人让保安去捡,瘦保安捡了后,发现那烟虽然过了保质期,但没发霉,瘦保安乐了,跟女人说:“当官的就是有钱,这么好的烟都扔了。”六楼扔了几件衣服,女人让瘦保安把这些衣服捡走了。
这天,六楼又搬下来一箱橘子,女人也在垃圾桶边,六楼砰的一声把橘子扔进垃圾桶,女人问:“这橘子又坏了吗?”
六楼还是不睬她,走了。
女人在六楼走后,把那箱橘子打开,里面确实有烂橘子,女人把烂橘子捡出来扔了,扔着扔着,发现橘子下面是一沓一沓的钱,数了一下,共十沓,是十万元。女人数钱的时,保安走了过来,看见了钱,说:“莫作声,我们把钱分了。”女人说:“六楼肯定不知道橘子下面有钱,知道了,肯定不会扔的,要还给人家。”瘦保安说:“六楼又不知道下面有钱,咱们分了吧。”女人说:“这钱不能要,做人要有底线。”
女人搬箱子往六楼去,敲了敲门,门开了,六楼说:“怎么,你也要送礼?”
女人说:“不是,这是你扔的橘子。”
六楼说:“一箱烂橘子,你拿去就是,送回来做什么?”
女人说:“这里面有十万块钱。”
说着,女人把箱子放下转身走了。
瘦保安在楼下对女人说:“你就是个傻瓜。”
这天晚上,瘦保安趁六楼不在家,潜了进去,发现书房一堆书旁摆着一个箱子,满一箱子钱。神色慌张的他让巡警注意上了,毫无疑问,瘦保安被抓了,当然牵出了六楼和她的丈夫。几天后,六楼丈夫出事了,被纪委立案调查。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楼又下来了”,用借代手法表明了六楼女人经常会把刚过期的东西丢掉,暗示了六楼的奢侈腐化。小说反复写六楼“不睬女人”,表现了六楼女人的傲慢与世俗,同时也对小说主旨起到了一定的突出作用。
B.小说结尾写六楼的丈夫被调査与六楼之前的傲慢形成反差,具有正能量,警醒那些贪婪受贿的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深化了小说主题。
C.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言显得波澜不惊,贴近生活,提炼寻常用语,简洁而实在,尤其是通过对话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展现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
D.小说标题“垃圾”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指真的垃圾,又暗指贪污受贿的六楼当官的、想不劳而获的瘦保安之类的社会垃圾。小说围绕六楼扔垃圾、清洁工捡垃圾来展开事件,发现箱底的钱是小说高潮,送还钱则是故事的结局。
【小题2】小说开头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本小说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清洁工女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
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说来,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它们 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它们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内容服务的。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它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如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麻药,天上到底仍是人间的折射。
佛教传播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了。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最佳选择,给了这批饱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这也表现到整个艺术领域和佛像雕塑(例如禅观决疑的弥勒)上。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不断被中国化,那种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性的刺激、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被完全排除。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结构、色、线、装饰、图案等〉也都中国化了。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
(摘编自《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用虚幻幸福蒙蔽、麻痹人们,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又如醉如狂地信奉它。
B.宗教艺术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
C.敦煌壁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这是因为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麻药,天上到底仍是人间的折射。
D.佛教传播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将其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宗教和宗教艺术相辅相成,宗教蒙蔽、麻痹人们,宗教艺术则是让世人信仰、崇拜宗教的特殊宣传品。
B.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时期,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佛教为国教,是佛教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标志。
C.佛教历经隋唐,达到极盛,但最终走向衰亡,充分说明了清醒的华夏传统能够战胜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D.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奉宗教,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但并不意味着宗教信封者都是不满现实或逃避现实的人。
B.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这是因为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时期,其他艺术形式不如石窟容易保留。
C.从整个艺术领域和佛像雕塑上,后人能够看出“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给了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
D.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可见,艺术要符合当地人的审美取向。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人生最美是清欢

林清玄

①清欢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它并非来自别处,而是来自我们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追求和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

②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特别是在复杂混乱的现代,回归单纯是日趋困难了,必须舍离的东西太多,必须放下的俗物太多,必须断爱的情感太多……让人群从远处走开或者自身边擦过吧!我们只愿心怀清欢,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③像每天放松地静心,从容地冥想。像愉快地吃一顿饭,品尝茶的芳香。像在山林海边散步,欣赏山色与云的变化。像听雨听泉听音乐,读人读爱读闲书。像陪父母谈昔日温馨的往事,听孩子说童稚的笑话。在喜乐的日子,风过而竹不留声。在无聊的日子,不风流处也风流。在苦恼的日子,灭却心头火自凉。在平凡的日子,有花有月有楼台。

④生命只是如此前行,不必说给别人听,只在心里最幽微的地方,时时点着一盏清欢之灯……

⑤我常想,在茫茫的大千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有一个自己的小千世界,这小千世界是可以思考、神游、欢娱、忧伤,甚至忏悔的地方,应该完全不受到干扰,如此,作为独立的人才有意义。因为有了小千世界,当大千世界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际,我们可以用清明的心灵来观照;当举世狂欢、众乐成城之时,我们能够超然地自省;当在外界受到挫折时,回到这个心灵的城堡,我们就可以在里面得到安慰,等心灵的伤口复原,然后做一次比以前更好的出发。

⑥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我认为,心是一切温柔的起点。当我们心怀柔软的那一刻,才能斩断过去的忧愁和未来的恐惧,当我们斩断过去的忧愁和未来的恐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生命也像是在走钢索或凌空飞跃,在危险中锻炼了勇气,在失败中确立了坚强。人生经历的所有挫折,都是开启智慧莲花的淤泥。

⑦有时候,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因此,如果我们企图停驻在过去的快乐里,那真是自寻烦恼,而我们不时从记忆中想起苦难,反而使苦难加倍。生命历程中的快乐和痛苦、欢欣和悲叹只是写在水上的字,一定会在时光里流走。只有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反观自我,主掌自我,才能开启智慧的莲花。只要我们认清字是写在水上,就能够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⑧奔波的岁月,一站又一站的旅途,在动荡与流离中,只要返观自心、自净其意,就定了、静了、安了……每天的睡去,是旅程的一个终站。每天的醒来,是旅程的一个起点!禅心其实就在告诉我们,人间的一切喜乐我们要看清,生命的苦难我们也该承受,因为在终极之境,喜乐是映在镜中的微笑,苦难是水面偶尔飞过的鸟影。当我们的心静下来,烦恼喧哗,仿佛生命中的污泥,但我们也等待着,或者会有一朵莲花,一些清淳的智慧,从无明的、未名的角落,开起!

⑨生命里偶然的欢喜、悟、心灵的光,就像鸽子麻雀突然来到我们的窗前,当它们飞走的时候,我只要保有那种欢喜就好了。每一缕阳光都有欢乐,每一个角落都有禅悦。当我看见了世界的转动,抬起头来,看一朵精美纯白的云朵,以一伸温和优雅的姿势缓缓飘过……

⑩这时我知道了,能够以清欢的心生活着,真是世间幸福的事。

【小题1】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第⑥段说人需要窗子和镜子,又说“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为什么?
【小题3】第⑦段中“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比喻相当精妙,请赏析。
【小题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人生态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