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并不相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
B.本诗的谨严工整历来为人称道,两联均构成对仗,尤其是后一联,数字对、颜色对同时出现在一联当中。
C.后两句诗中,四种颜色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
D.动词“归”“绕”对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显得别具情韵。
【小题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28 05:50: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奚康生,河南阳翟人也。本姓达奚,其先居代,世为部落大人。祖真,柔玄镇将、内外三都大官,赐爵长进侯。卒,赠幽州刺史,谥曰简。康生少骁武,弯弓十石,矢异常箭,为当时所服。太和初,蠕蠕频寇,康生为前驱军主,壮气有闻,由是为宗子队主。从驾征钟离,驾旋济淮,五将未度,齐将据渚断津路。孝文募破中渚贼者,以为直阁将军。康生应募,缚筏积柴,因风放火,烧其船舰,依烟直过,飞刀乱斫,投河溺死者甚众。乃假康生直阁将军。后以勋除太子三校、西台直后。吐京胡反,自号辛支王,康生为军主,从章武王彬讨之。分为五军,四军俱败,康生军独全。率精骑一千追胡至车突谷,诈为坠马,胡皆谓死,争欲取之。康生腾骑奋矛,杀伤数十人,射杀辛支。
齐置义阳,招诱边人,康生复为统军,从王肃讨之。齐将张伏护自升城楼,言辞不逊。肃令康生射之,望楼射窗,扉开即入,应箭而毙。彼人见箭,皆以为狂弩。齐将裴叔业率众围涡阳,欲解义阳之急,诏遣高聪、元衍等援之,并败退。帝乃遣康生驰往,一战大破之。及寿春来降,遣康生领羽林千人,给龙厩马两匹,驰赴之。破走齐将桓和、陈伯之。以功除征虏将军,封安武县男。出为南青州刺史。
后梁郁州遣军主徐济寇边,康生破禽之。时梁闻康生能引强弓故特作大弓两张长八尺把中围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长笛送与康生。康生便集文武,用之平射,犹有余力。观者以为绝伦。弓即表送,置之武库。后梁遣都督临川王萧宏勒甲十万规寇徐州,诏授康生武卫将军,一战败之。还京,召见宴会,赏帛千匹,赐骅骝御胡马一匹。出为华州刺史,颇有声绩。
(选自《北史》)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
A.时梁闻康生能引强弓/故特作大弓/两张长八尺/把中围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长笛/送与康生
B.时梁闻康生能引强弓/故特作大弓/两张长八尺把/中围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长笛/送与康生
C.时梁闻康生能引强弓/故特作大弓两张/长八尺/把中围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长笛/送与康生
D.时梁闻康生能引强弓/故特作大弓两张/长八尺把/中围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长笛/送与康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赐爵,即赐予爵位,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谥,即谥号,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如文中的“简”。
C.胡,指胡人,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历史上的胡人主要包括匈奴、鲜卑、氐、羌、吐蕃、蒙古、契丹、女真等民族。
D.卒,“死”之义,中国古代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身份地位严加区别,《礼记》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奚康生出身北方少数民族。奚康生的祖先世世代代都是部落的首领,他的祖父奚真担任过柔玄镇将、内外三都大官。
B.奚康生功勋卓著。奚康生一生征战无数,不仅立下了无数战功,自己也多次受到封赏,而且治理地方也很有声誉政绩。
C.奚康生箭法超群。南齐的将领张伏护出言不逊,奚康生奉王肃之命,在城下用强弓一箭就射杀了站在城楼内的张伏护。
D.奚康生作战勇敢。南齐的将士截断渡口,使得皇帝的车驾不能渡过淮河,奚康生顺风点火,杀入敌阵,使敌人投河淹死的很多。
【小题4】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课外、课内) 
(1)率精骑一千追胡至车突谷,诈为坠马,胡皆谓死,争欲取之。
(2)肃令康生射之,望楼射窗,扉开即入,应箭而毙。
(3)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① 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

王维 钱起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

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 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

美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②。 调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巘③。

(注)①钱少府:指诗人钱起,时任蓝田尉。王维在蓝田有辋川别业,第三句“山中”即指此处。②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这里借指官位爵禄。③巘:yǎn,山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六句,依次写了现在、过去、未来,时空转换自然,作者情感也寄寓其中。
B.题目中“酬”字表明钱诗是对王诗的应答,两首诗内容相关,所押的韵也相同。
C.“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两句描写春天的夜晚虫鸣犬吠,生机盎然,富有动态美。
D.“谁觉花源远”用了反问的手法,表现今宵竹林下有如世外桃源般的恬适安宁。
(2)钱诗“山月随客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山月”具有了人的行为和感情,明月“随”客人赴约,更助主人“兴不浅”,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B.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D.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3)两首诗都写了春夜相聚时的景象以及对此的喜爱,但也有不同点,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 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 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 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 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 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 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 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 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 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地势低下
C.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 品秩:品级身份
D.每节己以顺人 节:节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也 为其无道,天命陛下代之
B.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请至于再三
C.请营一阁居之 每节己顺人
D.竞为无限,至灭亡     若来请,糜费良多
【小题3】以下六句话,全都是唐太宗崇尚俭约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②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③财帛富饶,无饥 寒之弊。④若遂.来请,糜费良多。⑤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②⑤D.③⑤⑥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B.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C.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D.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小题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 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 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徵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 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2)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