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做 人
吴万夫
东爷六十多岁了,还没有找到嫡传弟子,祖传的宝贵医学经典也就只好束之高阁,无从授业。
东爷膝下无嗣。但小镇方圆多远的人们却对东爷赞叹至极。无论三更半夜,刮风下雨,只要喊东爷出诊,东爷从不拒绝。东爷一直抱着“吃亏是福”的态度与人交往,常常借的浅还的满。东爷从医多年,从没让人说个“孬”字。
但东爷却遇上一件使他终身都感到耻辱的事。
那天,下着毛毛细雨,东爷从茅山坳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回来,趑趄中途,碰见一条壮汉躺在田埂上,鼻翼翕动,昏厥不醒。东爷掐脉一探,得知此汉患有急性病,遂给他摆治一番,喂药扎针。俄顷,便见有一缕幽幽气息自壮汉的口鼻中徐徐呼出。
壮汉醒过来了,却一口咬定东爷拿走了他兜里的钱。
东爷面色苍白,结结巴巴:“我救了你,还会拿你的钱吗?”
壮汉说:“鬼知道你打的啥主意?也许见财忘义呗!”
东爷讷讷:“我干了一辈子医……”
壮汉说:“干了一辈子医,就能说明你是个好人?”
东爷语塞。情急中倒翻药箱,解开衣扣,让壮汉搜查。
壮汉两手一摊:“哼,一人藏东西,十人难找。那可是我全家人的口粮钱哪!”
东爷真可谓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东爷义愤填膺掉头便走。可是壮汉仍尾随不放。到了东爷的门诊室里又哭又嚷。
门口围了许多人。议论纷纭。
“东爷会干这事吗?”
“我看未必!”
壮汉一把鼻涕一把泪:“没有的事我能无中生有吗?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你能坐在他心窝里保证他没干吗?”
人们都无话可说。
壮汉在地上滚号不已,满身泥巴,悲恸欲绝。
人们觉得似假又似真。
有人开始嘀咕:“站得再稳,也有跐脚的时候啰!”有人应和:“是哩,东爷真是一时糊涂,财迷心窍哇!”
东爷脸色乌紫,嘴唇哆嗦,一个踉跄,差点儿跌倒。
东爷颤颤巍巍数出一百五十元毛票,交给壮汉。壮汉接过钱,磕着响头千恩万谢而去。
东爷的形象一下子在人们的心目中坍塌了。东爷大病一场。老伴守在床头,寸步不离,日夜安慰。东爷怎么也憋不过这口气。
第五天晌午,东爷起来了,净过手,焚了香,战战栗栗地捧出一口檀木箱盒,端着列祖列宗苦心巴巴积累下的奇丹妙方,突然老泪纵横,恸哭失声。东爷哭一声,撕一张,撕一张,哭一声。当老伴从厨房赶来劈手夺过时,厚厚的一本书,已被东爷撕烧得只剩下几页白纸。黑褐色的纸屑,宛若万花丛中的蝴蝶,在蓝幽幽的火苗上,上下起舞。
老伴也哭了,但却无可挽回。
东爷从此不再给人医病。
人常说,黄金有价药无价。东爷当了一辈子医生,却未见攒下分文。
东爷还得生活。东爷还需要钱。
一天黄昏,东爷到镇外的草坪上散步,碰见一条误食酒糟的狗。那狗挣扎过,浑身泥垢,嘴插在一泊水凼中。
狗虽醉死半天,尚有活的希望。狗属土命,挨地活七分。
东爷便弯下腰,抱起狗趴在自己的膝盖上,搣成弓状,稍一用力,只听咕咚一声,一团乱七八糟的秽物,从狗嘴里天女散花样四处喷出,溅了东爷两裤管。
醉狗醒了,狺的一声吠叫,蹿出东爷的怀抱,张皇遁去。
那狗跑了几步远,却又停下,蹲在地上,审视东爷须臾,又主动蹭到东爷面前,卧下身子,两条前腿做作揖状,晃着尾巴,喵喵呜呜,似是感激东爷的救命之恩。东爷拍拍那狗。那狗便眼角滚下几滴浊泪,恋恋而去。
东爷的心受到震动。
东爷回来后决定开个门诊,专治狗病。这样也可维持生计。
从此,不时有人到东爷的门诊给狗治病。
狗成了小镇人们的一种时尚。豢养狗的,大多是一些有钱人家。多则三五条,少则一两只。主人走到哪儿,狗也跟到哪儿。铁链子在狗颈上哗哗啦啦抖动,满街流淌金属响声,八面威风,如过狗队。狗,有的性如狼,有的猛似虎。龇牙咧嘴,让人退避三舍,唯恐避之不及。狗主人也无形中改变了地位,天高三尺,地陷一丈,人仗狗势,狗壮人胆,横行霸道,耀武扬威。镇民们被搅得谈“狗”色变,每每碰见“蜀犬吠日”,也要哆嗦一团。
但东爷对狗,却毫无惧色。那些被东爷治过病的狗,往往见了东爷,多远都要冲过来,摇头摆尾,舔东爷的手,上东爷的身子,亲密无间。
人们都羡慕东爷能和狗打成一片。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东爷救治壮汉和醉狗的情景,在内容上突出了东爷医术的高超,在结构上形成前后遥相呼应的关系。
B.壮汉死搅蛮缠,东爷有口难辨,人们无法替东爷申辩,倍感无奈,令东爷只能平白无故地蒙受见利忘义的耻辱。
C.小说末尾处详写狗如狼似虎,耀武扬威,使得镇民们谈“狗”色变,是为了衬托狗们能够识得东爷的为人本性,跟东爷亲密无间。
D.小说语言雅俗共赏,庄谐自如,整散结合,善用修辞却又不着斧凿痕迹,描写朴素自然,却又生动逼真,精练传神。
【小题2】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三处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题目是“做人”,请结合全文分析一下“做人”的深刻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8 09:50: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意想不到的难题。以中华传统武术为例,得益于20世纪60年代功夫片的热播,“中国功夫”一度成为中国文化的世界符号。然而就在近些年,“太极拳师”在现代搏击术下仓促落败,“气功大师”隔空打人演技浮夸……中华传统武术频频陷入争议,甚至让公众产生了“中国功夫是花拳绣腿”的疑惑。
相似的困境,在其他不少传统文化样式中也时有出现。“民俗变少了”“年味变淡了”……随着时代文明的更迭、生活方式的革新,传统文化受到来自自身与外界双向的生存压力。一直以来被奉为优秀传统文化精粹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模范,亟须新的表达方式和发展模式,更近距离地贴近当今观众,捕捉新的目光。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蔡元培推崇中国文化的中和性,认定中庸之道是儒家精神的精髓,这是他自由主义哲学的传统。他对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提出过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观点:他认为,“一民族之文化,能常有所贡献于世界者,必具有两条件:第一,以固有之文化为基础;第二,能吸收他民族之文化以为滋养料”;吸收外来文化是文化消化之预备;选择外来文化,最要紧的是择善,择善的标准并无中外之别;融合中西文化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欧化’,也非保存 ‘国粹’;中西文化接触是为了达到相互理解,消除冲突。蔡元培的这些意见值得我们嚼味,他是以包容、开放、超越的心态来处理现实的中西文化关系,具有某种折中的倾向,实际上也是谋求对中西文化的均衡处理。从他的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到,处理好中西文化关系,主要是解决传承和输入之间的关系,这是文化创造的基础,也是文化复兴的关键。
〈摘编自《求是理论网》〉
材料三:

材料四:
故宫形象的转变,也发生在短短几年间。如今,故宫卖萌、搞笑的网络形象,很大程度是由“故宫淘宝”建立起来的。故宫文创产品的成功营销几乎都出自“故宫淘宝”之手:帝后画像被“玩”成表情包,每个创意产品都配上“脑洞大开”的文案。
“故宫淘宝”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始于2013年9月,早期的文章中规中矩,诸如“清宫御膳房” “清代体育”这样的标题索然无味,点击量自然不甚理想。
直到2014年8月1日,一篇名为“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文章出现,也成为“故 宫淘宝”公众号第一篇阅读量10万+的爆款文章,此后,“故宫淘宝”公众号就像一匹脱缰野马:2014年12月5日,为配合故宫淘宝“美人屏风月历”以及故宫出品的“胤禛美人图”APP,“雍正十二美人”正式出道;2015年3月5日,在《朕有个好爸爸》一文后,康熙帝也成了 “网红”。
有人说,故宫在“萌萌哒”大行其道的时候,找到了接地气的互联网“虚拟形象”。但这个在网络世界赢得一片喝彩的“虚拟形象”,也伴随着一些质疑的声音:这种戏谑的语言方式是否会有失历史的严肃性?其实,在这一点上,“故宫淘宝”比众多新媒体要有底气得多,因为其背后是故宫专业的学者团队。他们的成文步骒是:研究者写出符合史实的文章,再由一支年轻团队“转译”成符合年轻人阅读习惯的轻松诙谐的语言。
(摘编自《北京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遭遇的现代尴尬,表明它的表达方式和发展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相对滞后。
B.蔡元培认为,要保存国粹,既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基础,又而要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
C.对于中国人过圣诞节,多数受访者的态度是开放包容的,而不是盲目地对其进行抵制。
D.文章《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出现后,“故宫淘宝”公众号走红,获得了广泛关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太极不敌现代搏击,气功浮夸作秀,“中国功夫”这一曾经享誉世界的文化符号,如今却陷入了争议。
B.蔡元培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观点,与他对中国文化的中和性、儒家精神的中庸之道的推崇是分不开的。
C.为了发扬国粹、让京剧实现国际化,近三成的受访者认为京剧绝不能墨守陈规,应进行 全面彻底的变革。
D.“故宫淘宝”的成功,说明要在当代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大众性和趣味性是首要因素。
E. 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虽然更接地气,但是其戏谑的语言方式让历史文化面临丧失严肃性的风险。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你对复兴我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当人的基本物质需要满足之后,会逐步趋向于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但是往往也是在追求精神生活满足的过程中,人则会逐步地趋于散漫、衰落、崩溃。一个国家在经过经济繁荣的承平之治之后,常会迎来文化的繁荣,但是在文化的繁荣背后往往蕴藏着国家衰落的种子。个人在物质需要逐步满足之后,也会趋向于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但是在精神生活的满足达到高点之后,人性会逐步地趋于散漫、衰退,甚至倒退。显然,国家、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在追求精神生活满足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目前某些西方国家所面临的精神危机。最终在这些问题的阻滞之中,国家和个人的精神生活会趋于衰退,在衰退过程中还伴随着物质财富的大量损失。
物质财富的损失,会带来精神追求的振奋;精神需求的衰落、倒退会带来物质财富的损失。可以说,精神追求是人的更为根本性的追求,在某一阶段可能外化为确定的、看得见的物质追求,但在其他阶段则表现为精神方面的追求。物质追求实现难度不大,有很多积累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精神追求比较复杂,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个人也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其难度更大、影响也更为深远。
现代人的精神需要可分为四部分: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情绪、自我意识、良好状态的持续。其中,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情绪,可以算一个核心,二者共同组成人的理想生活状态。
自我意识,代表了“人”的存在,有了这个“人”,才有对理想生活的追逐。自我意识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区别于外物的独立性感觉和自我对大脑内部其他信息的调动、整理、掌控能力。前者对应于积极的情绪,后者对应于意志的实现。意识清醒的时候,像一点烛光,照亮的范围远大于模糊的时候,即所意识到、注意到的大脑储存或者从外部接收的信息量远大于模糊的时候。自我意识,犹如树干、树根;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情绪犹如树枝和绿叶。人有了自我意识的存在,就对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情绪赋予价值,并积极地追求理想生活。良好状态的持续,则指的是这种理想生活状态的延续。
(选自2017年10月新华网《精神需求及其矛盾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承平已久的国家在经济高度繁荣之后,必然会迎来文化的繁荣。
B.物质追求比之精神追求更容易实现,它有很多积累的经验可以参考。
C.“人”的存在以及“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因为人有了自我意识。
D.在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中,“良好状态的持续”也是理想生活的状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了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的关系的前提下进一步阐明了精神需要的内涵。
B.文章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谈及精神追求的过程中会遇到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C.文章论述了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D.文章将现代人的精神需要分为四个部分,重点论述了“自我意识”的含义和作用。
【小题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基本物质需要逐步满足之后,人才会逐步趋向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B.一旦一个国家的文化繁荣到了鼎盛时期,这个国家就已经开始了衰落的进程。
C.精神需求的衰退会带来物质财富的损失,而物质财富的损失却会振奋精神追求。
D.人只要有“自我意识”,就会有积极的情绪和意志的实现,就会进入理想生活状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里是新诗的故乡
谢冕
这是一座诗的校园,诗歌的花在这里盛开。先前,在红楼的花坛和人行道旁,也在汉花园宁静的院落中;当校园迁徙到遥远的春城,诗歌的花依然盛开在翠湖边。随着时光的推移,在勺园,在朗润园,也在燕园的垂柳依依的湖滨,依然延续着诗歌的花事,每时每地,开得灿烂、也开得浪漫!
这里从来是诗的国土。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在这里星月交辉,从来都不乏知音和吟者,这些来自故国和异邦的诗的精灵,在这里繁衍了鲜艳的诗之花。现在要说的是有别于前二者的新诗,一种适应着时代呼唤的新型的诗。胡适先生是“尝试”新诗的第一人。一个夜晚,月光透过窗帘,洒了满地。先生立于窗前,他感恩似的低语:“多谢你殷勤好月,提起我过来的哀怨,过来的情思。我就千思万想,直到月落天明,也甘心情愿!”沈尹默先生好像是受到了感染,他吟的也是月夜情怀:“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白话写诗,对于那些习惯了文言写诗的人,不免显得有点生,有点涩,有点“乏味”,但用的是全新的语言,却是全新的感受,全新的气象。有人开了风气之先,就有人接着做推动风气的事。北大的人,就这样破天荒地开启了新诗的闸门。教授们和学生们好像是飙着劲儿,开展着新诗的赛事:先生们办了《新青年》,首先发难登了新诗;学生们不甘落后,也办起了《新潮》,也大量地刊登新诗。《新青年》也好,《新潮》也好,都是新思想、新文学,也都是新诗的园地。
北大是属于诗的,从这里走来了一代又一代的新诗人,他们走来了,又走远了,留下了诗的神采和芬芳。这些北大诗人,他们的名字组成了一长串明亮的星辰。他们几乎涵盖了一部中国新诗史。很难设想,要是抽去了北大以及与北大有关的那些诗人,一部中国新诗的历史是否还能成立?正是因此,林庚先生才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
北大从来也不曾辜负诗歌的抚慰和托付,不管是风霜雨雪,还是月夕花朝,这里的诗之花依然灿烂地绽放着时代的芳香和美丽。从周作人到康白情,从徐志摩到冯至,从废名到汉园三诗人。这个诗歌原野散发的芬芳感染了所有的人,连一贯尖锐凝重的鲁迅也写诗,从旧体诗到新诗,再到《野草》,从而使他的作品融进了诗的柔情,连专擅小说的沈从文也把诗带进了他的湘西风情,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
在中国诗歌复兴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大师生也始终站在引领新诗潮崛起的前列,一直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路诗歌行进的鲜明足迹,一直激励着世代的北大人,他们与中国诗歌共命运。正是因此,作为这一光辉事业的后续者,他们不论是曾为诗人,还是曾为研究者,从来没有忘记这一庄严的使命。
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制的。它不仅是一个总结,一种纪念,我们希望它还是诗歌原野的向导和馈赠,一种答谢和感恩。有幸得到它的人们,要是因而拥有了关于诗歌与北大历史渊源的一点认识,对于我们这些编者而言,那就是莫大的欣慰。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新诗出现之前,北大的校园里已经是星月交辉,北大从来都不缺少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知音和吟者。
B.作者描述胡适和沈尹默吟诗的情景,既表现了北大富有诗意的氛围,又突出了两位先生开创吟咏新诗风气的作用。
C.在新诗创作刚刚开启的年代,北大的教授们和学生们对新诗创作充满了热情,《新青年》和《野草》见证了他们的热情。
D.作者以林庚先生把北大 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来说明北大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E. 这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了新诗在北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北大及北大新诗的喜爱之情。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指出“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刷的”句中“这一切”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小题3】本文第一段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牛王

卢慧龙

(1)斗牛,古已有之。秦汉时,中原有头戴牛角而相抵的蚩尤戏,唐末戴嵩、五代厉归真的斗牛图也甚有名。我们复兴镇的斗牛节,或许就是一种遗风?

(2)又是入冬以后的第一个“亥”日,天现曙色,三声铁炮响过,锣鼓齐鸣,各寨寨老带了斗牛向牛场坡进发。斗牛头上照例绑有两根遒劲的野鸡毛,背上都有刻着“二龙抢宝”图案的旗座,旗座上插有五面三角形彩旗。斗牛颈项那里还系了九颗响铃,一路走来,叮当作响。这自然是相当风光了。

(3)杨家二叔枯坐在火塘边,发红的两眼,盯着幽微的火光,一动不动。铁炮声和锣鼓声震动了窗棂,让他浑身悚惧。

(4)北风拂过门前的梧桐,枝杆似铁,发出簌簌的响声。

(5)牛槛那边,铁角水牯眼睛明亮锐利,哞哞吼叫,声音激越,完全是一种临战前的呼叫。片时,那对铁角铿铿地撞击着青杠栏栅,似乎要冲破它奔向那日思夜想的地方。

(6)牛场坡的斗牛场上,杨家二叔和他的铁角也曾风光过。铁角蝉联过三年冠军,当之无愧地成为复兴镇方圆十八寨的牛王。

(7)叫杨家二叔刻骨而铭心的是去年那一仗。在成百上千的寨邻面前,铁角遭遇了王家寨买进的“撞山倒”。两牛贸然相遇,角逐相抵,铁角一上去就败下阵来。坐在坡上观战的寨邻,一律站起来,为“撞山倒”叫好。两年夺魁的铁角头一回丢人现眼了。震天动地的欢呼似乎激怒了铁角,它四蹄翻飞,回头再战,百倍地勇猛。四只牛角撞击的铿锵之声,证明了双方都有千钧之力。对峙之中,铁角虽然吁吁喘气,而“撞山倒”却嘴溅白沫,终于轰然倒地。最后一个回合,铁角几乎把“撞山倒”抵死在岩石上,幸亏杨家二叔用绳索套住铁角的后腿,才让“撞山倒”免于一死。

(8)铁角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十八寨都由衷地为它披红挂彩,鞭炮声应山应谷,其壮观千载难逢。杨家二叔也按惯例接受了每个寨子赠送的一只大公鸡。

(9)去年斗牛节后,十八寨的寨老坐拢来,反反复复相商,因为铁角无敌天下,斗牛节也少了悬念,少了乐趣,不如给它永久性荣誉,拜为十八寨牛王。寨老们还立下这样一条规矩:以后,一年一度的斗牛节,铁角不必上阵,反正最高荣誉都属于它了。这也不是只对铁角,以后,只要得了三次第一,也都不参加第四次斗牛节,也可以封王。

(10)依了规矩,今天,铁角失去了上场拼斗的机会,只得困在牛槛里了。

(11)雾罩早已逍遁,天发蓝,阳光在博大的山野蔓延开来。

(12)牛场坡那边的人声传来,虽说细微,却又真切。

(13)杨家二叔走出门来,门前那棵梧桐树上,麻雀从这枝头跳到那枝头,追逐,扭打,不一会又扑扑飞了。几只小鸡,窥测了一下,大摇大摆地走进菜畦,东一下西一下地觅食。阶沿上,黄狗懒洋洋蜷缩着,不一会,缓缓地站起,前后地伸起懒腰来。

(14)鞭炮声大作,牛场坡那边,斗牛进入了高潮。

(15)杨家二叔的目光越发黯淡,心里空空荡荡。他下意识走到牛栏边,只见铁角眼神痴痴的,眼角含着浑浊的泪,它的两角因碰击栏栅而发亮。杨家二叔把铁角牵出来,在土院里转了几圈。往年出征的时候,他都要给铁角灌二两酒,让它运气鼓劲。今天呢,不用了,不用了。他后悔不迭,这铁角,去年,为什么不输给“撞山倒”呢?第一回合失利后,为什么还要斗下去呢?为什么没有制止它呢?

(16)不知怎的,杨家二叔心中一阵惶恐,他把牛拴在梧桐树上,转回屋去。

(17)就在他跨进门的一刹那,他决定重新喂一头斗牛,决不亚于这铁角。不过,以后,最多只能让它赢两回。

(18)他六神无主。

(19)他迷迷糊糊,想到这铁角老去以后,他要从它印田穴上拔下一撮毛,沾着它的血,贴在神龛的牌位下边。他觉得对不起铁角,要永远记得它,永远记得它的这段光荣和孤独。

(选自《散文》2015年2期)

【小题1】杨家二叔在斗牛将开始时,小说先用“发红”描写他的神态,后用“悚惧”来描写他的情绪,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题2】赏析第四、五段中画线句。
【小题3】作者在第十三段写到麻雀、小鸡、黄狗的情况,似乎与行文风格脱节,为什么?
【小题4】文中第十五段连用三个“为什么”,分析其中蕴含的内涵,并谈谈你的感悟。

同类题5

实用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日前,《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在鄂尔多斯市开幕。防治荒漠化,中国不仅有决心有理念,更有行动和成就。
山西右玉县十几任县委书记坚持一张绿化蓝图绘到底,将“不毛之地”改造成了“塞上绿洲”。河北塞罕坝一代代务林人薪火相传,55年矢志不移,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荒漠化的治理不仅仅需要各国政府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位地球村“村民”的合作和改变,丢掉“环保与我无关”的冷漠思想,积加入绿色生活大军,为荒漠化治理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荒漠化治理的科技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治理的效果,而且具有科技含量的防治荒漠化方案,也更能引起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比如运用卫星数据来观测荒漠气候状态,实时监控荒漠化程度,做到统筹布局;建立各地网络环保留言箱,组建专业环保团队进行实地考察,对可行建议进行摘选和应用。
(摘编自《贡献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2017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图甲  图乙
材料二:
不同于以往传统的防沙、捕沙等”防卫式”的治沙理念,鄂尔多斯另辟出一条”主动出击”的治沙和用沙之路。日前,记者参观了鄂尔多斯市一家环保砖厂,该砖厂通过“吞食”风积沙和工业固废,并在隧道窑中进行烧制,加工制成可用于建筑原料的新型环保市政砖,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就益的“双赢”。将风积沙用作建材产品原料,开创了国内砖瓦行业的先河;变沙漠为资源,变荒为宝,也开辟了沙漠治理的新路径。
内蒙古自治区分布着中国八大沙漠的一半,和四大沙地的全部。沙漠资源的“成灾”和“成宝”决定着内蒙古沙漠的命运。展开对沙漠风积沙的工业化利用,生态化治理,也有利于建设中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推进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防治。
(摘编自《鄂尔多斯生态工业治沙新举措》,2017年9月20日中国日报网)
材料四:
日前,全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国人口分布在沙区。沙区是中国生态治理的难点,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在不断的机制创新中,中国寻找到制服“沙害”的秘诀,找到了打开沙漠黄金宝库的钥匙。全民治沙在为沙漠增绿的同时,培育出林果业、养殖业、生态旅游业以及加工服务业等诸多产业,增强防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更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凝聚起一种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中国将治沙和治穷相结合。在中国,沙漠没有被看成一个问题,而被视为机遇,即在绿化沙漠的同时带来就业、减贫的机遇,这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具有启发意义。”加纳环境科学与技术创新部副部长帕特里夏·安佩安格说。
(摘编自《共享荒漠化防治经验、构建生态安全共同体》,2017年9月15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荒漠化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经济问题,需要各国政府和人类的每一位成员,都为荒漠化治理献上一份力量。
B.中国防治荒摸化取得显著成效,贡献给世界的不仅是生态建设成果,更是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
C.《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高级别会议选址内蒙古,因为这里荒漠化比较严重,同时近年来防沙治沙成效非常显著。
D.“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图表显示,我国不同类型的荒化土地持续净减少,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减少幅度最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根据“我国各省区荒漠化现状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等5个省区。
B.防治荒漠化需要采取更为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治理艺术,荒漠化治理的效果取决于防治荒漠化方案的科技化程度。
C.过去认为沙摸是“不毛之地”,如果运用“反向思维”,变沙漠为资源,用可持续眼光看待沙漠,沙漠也会变宝库。
D.沙漠资源的能否合理使用,不仅决定了内蒙古沙漠的命运,也决定了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的防治工作能否有效推进
E. 近年来,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成效显著,像现在这样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土地荒漠化问题就会得到彻底解决。
【小题3】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