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审美不止于耳目之娱

王元骧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文艺称为“灵魂的事业”,这是强调文艺在塑造人的灵魂上的重大作用。这里所说的“灵魂”实际是人的“心灵”,它是由理智、意志、情感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要完善和提升人的心灵世界,不仅要有知识的教育、意志的教育,还需要有情感的教育。而在情感教育方面,美与美的艺术又起着其他思想工作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美是人们感觉和体验的对象,我们认为某一事物是美的,一般是由于它的感性形式使人身心愉悦而不是因为它的实际有用性,所以康德认为审美所给予人的是一种“无利害的自由愉快”,他把这种感知方式称为“静观”。但自100多年前王国维把康德美学引入我国以来,这一思想一直没有完全为人所理解,最初不少学者都受叔本华影响,视之为一种“纯粹的认识形式”,是“意志的清净剂”,它带给人的是“真正的清心寡欲”,“使人认识到这一切身外之物的空虚”,从而在消极意义上把审美看作不过是在人生苦难中暂求解脱的一种“养心术”。近些年来,受西方“消费文化”影响,人们更是常把美感与“快感”混同,以为它只是给人以耳目之娱而完全否定它的精神担当。

事实上康德之所以以“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来规定美感的特性,是由于他深感近代西方社会在科技理性与商业文明统治下,人已经逐步沦为欲望的工具和奴隶而日趋物化和异化。忘却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提倡通过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体验来培育人高尚的审美情操,就像庄子说的“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把个人情怀与宇宙精神统一起来,使人从物质束缚中摆脱出来而获得解放,超越功利目的而得以进入“物我同一”“万物一体”境界,同时又能培育人的自由意志,使人按照美的信念和法则去思想和行动,成为“有道德的”亦即他所说的“以自身为目的的人”。这也就是他所说的“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即在不受理智与意志强制之下,通过情感的陶冶来达到改造人性的目的,而并非像人们所误解的那样:审美只是给人以感官上的享受和满足。

这种自由愉快对于人的生存至关重要:虽然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并不能满足人生存的全部需要,它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快乐和幸福的问题,甚至使人为满足欲望变得贪得无厌,因而永远处于被物支配的地位,导致人生痛苦。这就是今天虽然物质生活较以前半富多了,有些人仍然不快乐幸福,反创出现各种精神焦虑的原因所在,这也从反面印证了精神生活对于人的重要性。而审美就是不予强制和灌输而令人精神愉悦,按照美的理想和信念来塑造人的心灵,使人从“感性的人”提升为“理性的人”的一种最为积极而有效的途径。因此说,审美既是一种“享乐的方式”,又是一种“修养”。

 (节选自《美的理想不容矮化),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塑造心灵需要理智、意志、情感的教育,对艺术的审美教育属于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发挥着其他思想工作不能替代的作用。
B.康德认为审美给人以“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是因为事物的美-般取决于其使人身心愉悦的感性形式而不是它的实际有用性。
C.从把审美当作人生苦难中暂求解脱的“养心术”,到认为审美只给人以耳目之娱,康德美学自引人我国以来一直受到曲解。
D.物质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快乐和幸福的问题,甚至使人为满足欲望变得贪得无厌,这说明了人的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柏拉图的话,意在强调文艺的作用和价值,从而引出本文的主要观点,审美能够完善和提开人的心灵世界。
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将康德的“无利害的自由愉快"的审美观与暂求解脱的“养心术”进行对比,以突出后者的消极意义。
C.近代西方社会中人们日渐沦为欲望的工具和奴隶而日趋物化和异化,康德在此背景下规定美感的特性,具有现实针对性。
D.文章立足中外视野,既有对康德美学的阐述,又引用庄子的话语加以佐证,充分论证审美“无利害的自由愉快”的重要性。
【小题3】请结合文章,简述“审美不止于耳目之娱”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11:4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透明

纳兰妙殊

衰老像夜晚一样徐徐降临,光并不是一下子就散尽,死神有惊人的耐心,有时他喜欢一钱一钱地凌迟。壮年时的余晖犹在,八十岁时,姥姥的食量仍是阖家之最。她独个儿住在老房子里,自己伺候一个蜂窝煤炉子,自己买菜做饭,虽是颠着一对小脚,行如风摆杨柳,但还利索得很。她对大家都很有用,儿女的孩子尚小,都得靠姥姥帮忙看管。六个外孙、孙女、外孙女,都经她的手抚养。于是她是有实质的,有威信,说话一句算一句,小辈们都不敢不认真听,稍有点嬉皮笑脸,姥姥脸色一沉,扬起一只大手,“打你!”喉咙里冒出不大不小的一个霹雳,威风凛凛。不听话者难免心头一凛,收敛起嬉皮笑脸,承认错误。

后来她越来越老了,城池一座一座失守,守军一舍一舍败退,退至膏肓之中。她不能再为家人提供帮助,只能彻底地索取,因此她逐渐透明下去,世界渐渐看不见她了。她的威严熄灭了,儿女们上门的脚踪逐渐稀了,孙儿辈异口同声地说工作忙,好像都在同一家公司。春节团聚的时候,敷衍地拎一箱牛奶,进来叫一声姥姥或奶奶,这就算交差。她记忆漫漶得很了,一个孙女站在眼前,她要把所有孙女名字都叫一遍,才牵带得出正确的那个。

除了行动能力,在最后十年中,她也渐渐失掉正常交流谈话的智力。与人说话,一句起,一句应,一句止,她就很满足了,慢慢点着头,像回味这次对话似的,眼睛若有所思地转向别处。

有时,她想主动与人沟通,就拿手去碰触身边的人,叫着,哎,哎。脸色有点巴结地笑,郑重地问出一个问题,比如:我有点不记得,想了半天了——你今年多大?

这当然是可笑的。被问的人和旁边的人对此都有默契的认识,他们面面相觑,嬉笑着,拿不认真的嗓音说,您看我多大了?

她却仍认真的,我想你是十九,还是二十?

被问的人呵呵大笑,姥姥,我都三十五啦。

然后人们继续自管自说话,不再看她。剩她独个儿咂摸那一点愕然,并陷入喃喃慨叹,哎呀,我外孙十五了?当初我带你的时候,你整天哭,搁不下,只能一只手抱你,一只手捅炉子炒菜……

人们都同意跟地说话只要敷衍过去即可,谁让她活到这样老,老得跟世界文不对题。“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菲利普罗斯说。除非你幸运地蒙召早退,逃出这环链条。

后来她的听力不太好了,人间把她又推远了一步。有时她会陷入沉思状态,陷得很深。盘腿坐着,小脚放在腿弯折叠处,手撑着额角,眼睛盯着墙,浑浊的眼珠停滞了,犹如哲学家整理胸中哲思。大家围坐在她旁边的沙发上,以这个行动表示孝敬。所有人当着她的面议论她,毫不避讳、也不用压低声音,就像她是一座标本。

生命和岁月文给她的能力,最终按原本的顺序一样一样还回去,五年前,很难出门了,用轮椅推到外面花因里,还能搀着别人的手走两步,走到池子边看人用馒头喂金鱼。后来不再出屋,不过还能从这间屋走到那间屋。再后来彻底不能行走,但还勉强能站立,再后来站起来也不能了,三年里整日只倚枕坐着。她的食量逐渐减少,食谱逐渐缩短,需要多费牙齿之力与肠胃之力的美味一项一项与她道別。本来她还能喝几口黄酒,后来终至一喝酒就腹泻。

筛子眼越来越细,兴致、乐趣都被筛出去了,日子唯余越来越纯粹的萧索。

最后半年,她吃得像个初生婴儿,粥,牛奶,一点点肉糜。

到临终两个月,粥和牛奶亦被肠胃拒绝了,只剩了饮水,蜂蜜调制的水,糖水。再让她喝两口牛奶,下午就泻了一床,仅余的生命力,负隅顽抗,又把这座孤城苦守了两个月,直至弹尽粮绝。

最后一次回家看她,她的精神已不够把眼皮撑足。眯缝眼看我,仍笑,喊我乳名,声音又虚又小,像一片揉烂的纸条。阳光照着她,能透过去。

我拉起她的手,攥一攥,又放下,然后做了一次从没跟她做过的动作:握着她硬邦邦硌手的肩膀,嘴唇碰着她颧骨,轻轻一吻。那皮肤薄得像一层膜。

她眼皮下闪出一星欣慰和快活,低声说,哟。然后问,你回来呆几天啊?

我说,明天就走,你等着我,我再来看你。

她半迷蒙的一笑,代替回答。

倒数第二样能力,吞咽。除了每天几口水,她无力吞咽更多东西,再多就累着了。

到世上来学会的第一样本领以及丢掉的最后一样,都是:呼吸。初夏的上午,她咽下最后一口呼吸。

(选自《人民文学》2013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序,叙写姥姥的身体机能一项一项地丧失直至死亡的全过程,提出了关爱老年人的重大话题。
B.文章第一段说死神“喜欢一钱一钱的凌迟”是说死神对人残忍侵害到了一分一毫也不放过的地步。
C.作者引用菲利普·罗斯的话,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们面对必然到来的衰老,根本没有抗争的能力,而只能无奈被动地接受这一现实。
D.本文的叙述娓娓道来,表达质朴,虽都是生活琐事,但物我两真,情事两佳,所以显得真切动人。
【小题2】文章开头出现的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写这样的姥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3】“透明”作为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行为艺术的自行车
陈凤群
唧唧啾啾……唧唧啾啾……
小区门前那棵大榕树下常有鸟鸣,那是一辆自行车在欢歌。
一天,榕树下来了一位姓周的理发师傅。周师傅那辆自行车上挂满了竹篾编织的各色鸟儿,铃铛发出的声音像鸟鸣。小区的老头、老太太每天带着牙牙学语的小孩儿驻扎在这里,悠闲地唠嗑。放了散羊的小孩儿趣味盎然地看看这只鸟摸摸那只雀,时不时去按按自行车的铃铛,鸟鸣声就袅袅绕树三匝。周师傅呢?只当没见,任由小孩儿闹腾。
那天下班,我没有如常见到周师傅。听不到熟悉的鸟鸣声,看不到熟悉的竹篾鸟,我怅然若失。
走了,到别的小区去啦。一位老伯告诉我。
几天后,我参加一个人口普查活动,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到小城各个住宅小区登记住户情况。步履匆匆,心情匆匆,经过那棵大榕树时,我再也没闲情去惆怅那竹篾鸟了。
一个周六早晨,我到圆和小区进行人口普查。
妹子,妹子……刚到小区门庭,有人在背后拽我的自行车。我扭头一看,乐了,竟然是周师傅。周师傅在小区门前一棵紫荆花树下扎营了,顺着他的手指,我见到那辆挂满竹篾鸟的自行车耀眼地停在紫荆花树下.
周师傅见我迈步要走,一把握住我的手,急切地说,妹子,我想请你帮忙留意一个人……
周师傅要我留意的人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少年生活在小城里,具体住哪个小区,叫什么名字,周师傅一概不知。这个少年该不是周师傅和哪个女人的私生子吧?看着周师傅红着黝黑的脸赧赧的表情,我轻笑一声。
进了圆和小区,遇上十来岁的少年,我都仔细看一眼。忙了一上午,我没有留意到周师傅描述的那个少年。走出圆和小区大门时,看到周师傅翘首企盼,我朝他摇了摇头,周师傅黝黑发亮的脸膛瞬间便黯淡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于心不忍,连忙走过去为周师傅按响铃铛招揽生意,告诉他明天去普查最后一个小区下河小区,到时再留意找找。
次日一早,当我赶到下河小区时,周师傅已经驻扎在小区大门旁了,那辆挂满竹篾鸟的自行车又在唧唧啾啾欢唱着。
下河小区的情况同样让周师傅失望。
人口普查工作结束后,我再没有见到周师傅。
转眼一秋。
这天傍晚回家,小区门卫告诉我周师傅在榕树下等我很久了。
找到啦!我找到那少年啦!周师傅一见我就激动地喊着。
全城的小区查找无果后,周师傅就地毯式逐个零散居民点摆摊剃头去查找,终于在一个城中村找到了少年。周师傅告诉我,少年父母离异后就随母亲搬离了小区在这个城中村租房子住。
恭喜周师傅,你终于父子团圆、一家团聚啦!望着神采飞扬的周师傅,我高兴地说。
周师傅急了,说什么呢?他不是我儿子!
周师傅告诉我,少年原来是一个自闭症患者。一次周师傅在一个广场开档剃头时,少年骑着自行车来了,不声不响坐上了理发椅。周师傅感觉少年有些不对劲,剃头时就左一句又一句和少年打趣,可无论周师傅怎么说怎么逗他,少年就是木然着脸一声不吭。少年走后,周师傅发现少年落下了自行车。一个前来剃头的老人告诉周师傅,少年的父母闹离婚闹了三年,少年患自闭症三年。这三年里,少年因为患有自闭症不能上学,经常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街上晃荡。这三年里,少年不会笑,不和任何人说话,只跟家里养的一只画眉鸟说鸟语。本来少年剃头那天,我要结束剃头生涯回老家陪伴老伴的,现在找着少年了。我终于可以安心回家喽!我以为少年当天会回来取回他的自行车,可是第二天第三天,我在原地摆摊一个月了,少年始终没有露脸,那位知情的老人也没露脸。少年心里只有鸟只和鸟说话,我就在自行车上挂满自己编织的鸟儿,在铃铛里安装了机关把铃声设置成鸟鸣声,然后满城小区去摆摊剃头招引少年注意……说到最后,周师傅咧嘴笑得像个孩子,当少年看到他的那辆自行车挂满竹篾鸟、铃声变成了鸟鸣声时,是多么惊喜啊!嘿嘿,周师傅朝我绽开了一个大大的笑脸!那笑容,多么阳光,多么灿烂!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三段描写了有关“行为艺术的自行车”的情景,既设置了悬念,又暗示了小说的情节与少年儿童有关。
B.“看着周师傅红着黝黑的脸赧赧的表情,我轻笑一声”,这句话意味深长,坚定了“我”对少年身份的看法,使小说情节有了波澜。
C.小说中用“扎营”“驻扎”描写周师傅每到一处的动作行为,夸张地写出了周师傅为寻找少年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D.小说既叙述描写了周师傅寻找少年的经历,也叙写了少年因患自闭症走失的过程,表现了上一代的不和谐必将给后代造成伤害的主题。
【小题2】请赏析小说结尾处画线的部分。
【小题3】“我”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有继承性、延续性,代代传承,积久而成传统。文化又有时代性,随时代变迁而更新发展。所以文化的发展是变和不变的统一,传承延续和更新发展的统一。文化发展中不变的是它的根本特质、精神、核心价值,变的是其根本特质、精神、核心价值在不同时代环境条件下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前者是本,后者是末。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就是要传承延续,创新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通过创新发展而延续。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指的是文化发展中不变的那一方面。也就是其根本特质、精神和核心价值。它贯穿于民族发展的始终。作为民族的根与魂是不变的,也是不能变的。一旦遭到破坏,民族的生命也就终结。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意味着它是我们立足的根本、生命的灵魂。而不只是某种可资借鉴、应用的资源。它的意义在于是根,是魂,而不是在用。近百年的革命斗争,近70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以至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都植根于中华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离不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这个根与魂。

文化发展中不变的是本,变的是末。二者又不是截然二分,而是互相连结在一起的。文化的传承延续不是简单地保守已有的一切,更不是回到过去。传承延续必须与时代同步创新发展。传统的精神、思想、核心价值,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获得新的内容和形式。不变的根与魂,要通过变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延续发展。这就是我们说的对传统文化要作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举例来说,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是民族精神,或说民族魂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古今,是支撑我们民族历经磨难而能克服困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力量。而它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又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爱国主义传统的延续传承,本身就是变和不变统一的过程。不变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通过不断变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传承延续和发展。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有过对岳飞的批判。说他抗金的行为不能称为爱国主义,不应赞扬而应批判。理由是他抗金忠于的是宋代的封建王朝,忠于的是徽钦二宗两个封建皇帝。所以岳飞只是封建王朝的奴才,不能称为爱国主义的代表人物。这样看问题,就是没有认清变与不变的相互连结,不懂得不变的精神正是通过不断变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延续传承。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其根本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核心价值观和精忠报国的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历史始终而形成爱国主义传统。但其具体的内容和表现,总是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而有不同。

所以,不变的根和魂就存在于变化着的具体时代内容和形式之中,通过不断变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延续传承。变化的是它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是它的根和魂。具体内容和形式的变,正是为了不变的根和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延续和传承。分不清变和不变的本末,不懂得它们之间的连结,因为具体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而否定和抛弃不变的根和魂,就如倒洗澡水时把小孩子一起倒掉。因此,不可不慎。

 (节选自钱逊《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既有继承性、延续性,又有时代性,所以文化的发展是传承延续性和更新发展的统一。
B.要延续发展传统的精神、思想、核心价值,就需要对传统文化作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C.中华爱国主义传统是优秀传统文化,但也需要不断变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来传承延续。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核心价值观同样是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的爱国主义思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在阐明文化发展中变与不变关系的基础上就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以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实论证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C.文章以过去曾经出现批判岳飞的例子阐明了爱国主义精神是通过不断变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延续传承的观点。
D.作者用倒洗澡水时把小孩子一起倒掉这一比喻论证生动地阐明了有些人分不清文化发展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道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传统文化应始终贯穿于民族发展中,如果遭到破坏,就意味着民族生命的终结。
B.文化的发展不是保守己有的一切,更不是回到过去,而应做到一切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C.苏武大漠牧羊、林则徐禁烟抗英,也只是为当时王朝服务,因此还算不上爱国主义。
D.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其错误在于完全否定了传统文化发展中变的部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

②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③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④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这些称为制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⑤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隋代以前,统治者设九品中正制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
B.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科日。
C.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很受重视。
D.唐代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而宋代进士科改考诗赋为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通称为“秀才”。
B.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当时进士及第者甚众。
C.进士及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
D.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进士及第,却在吏部的考选中失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可以算是对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
B.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中恢复,可见唐宋制举也在发生演变。
C.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在宋代,礼部也是科举考试的管理机关。
D.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我们的时代已不容置疑地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瞬息万变,进入了我们现实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领域。当代影视、摄影、广告的图像泛滥所形成的“视觉文化转向”,提供给大众的视觉形象是无限复制的影像产物,从而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包围。消费型社会更加强化了建立在影像基础上的文化,越来越多的图像加速“挪用现实”,社会几乎被图像“绑架”。复制技术让影像的生产和消费不仅高度繁荣,而且正越来越自主化。传统社会,人们欣赏艺术是主体的自觉行为,在数字时代对数字技术所批量复制生产出来的视觉形象,人们是因拟像世界的围剿而不得不去关注与传播。这些视觉形象是符号,而不是传统的艺术。艺术审美的韵味被数字时代拟像世界的“奇观”所带来的震撼悉数替代,人们逐渐习惯于被动地为图像所逼迫,而不再有意识地、自为地去选择欣赏的对象。随之而来的便是即时审美的冷漠与疲劳。

图像作为表述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欲望映像,强化了人类根深蒂固的自恋情结——人类的自身经验被最大程度地转化为满足人类意愿的观看的对象。数字时代既能生产图像,又能消解图像(泛滥的PS技术便大大提升了图像的虚拟化程度,将图像随意拼贴、篡改、美化)。于是各类恶搞、戏仿、游戏、虚无主义、道德主题等杂糅在一起,图像的表述失去目标与信念,人成为空洞的能指。图像和信息符号正在成为我们了解现实的主要。数字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复制和仿造了的世界中,对真实的证明是那么不可能,因为我们所掌握的一切都只是复制品而已。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广告、影视、信息爆炸所笼罩着,并置身于“超现实”之中:虚饰成了现实的核心,艺术因此表现为无处不在。艺术不再是单独的、孤立的、高悬于现实之上的精致的精神活动,艺术被符号统领,泛化为日常的一种基本审美和即时审美。

数字时代,技术作为“物”的存在逻辑已经让位于“物与人相互融合”的逻辑,即技术的人文性。随着人类对于机器以及对于机器与人类之间变化着的关系的认识不甚了了,人类对机器产生恐惧与敌意。事实上,我们不断与机器分享空间,并与之相互依赖。数字时代,网络似乎在构筑人类与机器的边界,但又不断让技术更吸引人,让人与机器更加唇齿相依。

艺术主体由此经历了一个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机器和技术的介入,使传统艺术家的中心和霸权地位被严重消解与解构,数字化网络使艺术家的中心身份模糊。发送者和接收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绝对界限已不复存在。

比特打造的“数字化境遇”为人类诗意栖居营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超现实氛围,逐渐走向成熟的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和艺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之间,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表现也逐渐成为可能。“数字人格”“技术理性”使主体变得越来越自由,也变得越来越肤浅与模糊。艺术本来是虚实相映的,文化则来自虚幻形象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在大众文化盛行的数字时代,却出现了用虚幻的形象代替一切现实、用形象化生存代替真实生存的趋势。

数字时代,技术创新带来了文化和艺术权力的场域重构,离艺术自律论越来越远的大众文化,重新定义了我们对艺术的认知。艺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在变,但每一次变,都带着数字时代的深刻烙印和脱胎于资本主义文化的大众文化的局限性——其目的性、狭隘的功利主义、醉心效率的工具性以及非人性化的表演性,均在失去艺术自律的道德参照后,愈演愈烈,滑入失控的边缘。“意义的丧失、道德视野的褪色,在工具主义理性猖獗面前目的的晦暗和自由的丧失”……这一切,都让我们熟悉的“艺术”面目全非。数字时代的艺术生存,已无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独辟蹊径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诗意而澄明的世界。

(摘编自王菱《数字时代的审美泛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复制技术让影像产物不断增加,影像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视觉文化呈现韵味的基本形态。
B.数字时代中,人们参与艺术审美活动的主动性完全丧失,即时审美让人们失去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
C.图像能表述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欲望,并转化为满足人类意愿的观看的对象,使人类的自恋情结得以强化。
D.数字时代的视觉形象是现实世界的拟像,相比传统社会的艺术欣赏,一经人们关注和传播它就显得主动而积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数字时代的审美泛化话题展开,谈论数字技术改变着我们观看、认识和体验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改写着艺术生存的方式。
B.第二段以图像可以随意拼贴、篡改和美好为基点,谈论数字时代的图像失去目标与信念,虚拟程度大大提高,让人真假难辨。
C.作者论证数字时代的技术逻辑转变,显示出技术的人文性。只要技术变得足够吸引人,就可以消除人对机器的恐惧和抵触。
D.文章谈论数字时代人类超现实氛围,日渐成熟的虚拟技术让艺术泛化为日常审美,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表现成为可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时代,凭借不断创新的技术或机器,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活动的中心,传统艺术家的霸权地位遭到撼动,艺术主体被解构和重构。
B.人类在数字技术营造的超现实氛围中栖居,这虽然可以让更多的人与审美结缘,但形象化生存代替真实生存的趋势,足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C.拟像的世界逐步远离真实的生活,忽略图像背后价值的趋势,也许会导致人们理性的萎缩,模糊真与假的价值判断。
D.大众文化盛行的数字时代,艺术失去了自律的道德参照而愈发在变化中显示出局限性,艺术将难以继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