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审美不止于耳目之娱

王元骧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文艺称为“灵魂的事业”,这是强调文艺在塑造人的灵魂上的重大作用。这里所说的“灵魂”实际是人的“心灵”,它是由理智、意志、情感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要完善和提升人的心灵世界,不仅要有知识的教育、意志的教育,还需要有情感的教育。而在情感教育方面,美与美的艺术又起着其他思想工作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美是人们感觉和体验的对象,我们认为某一事物是美的,一般是由于它的感性形式使人身心愉悦而不是因为它的实际有用性,所以康德认为审美所给予人的是一种“无利害的自由愉快”,他把这种感知方式称为“静观”。但自100多年前王国维把康德美学引入我国以来,这一思想一直没有完全为人所理解,最初不少学者都受叔本华影响,视之为一种“纯粹的认识形式”,是“意志的清净剂”,它带给人的是“真正的清心寡欲”,“使人认识到这一切身外之物的空虚”,从而在消极意义上把审美看作不过是在人生苦难中暂求解脱的一种“养心术”。近些年来,受西方“消费文化”影响,人们更是常把美感与“快感”混同,以为它只是给人以耳目之娱而完全否定它的精神担当。

事实上康德之所以以“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来规定美感的特性,是由于他深感近代西方社会在科技理性与商业文明统治下,人已经逐步沦为欲望的工具和奴隶而日趋物化和异化。忘却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提倡通过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体验来培育人高尚的审美情操,就像庄子说的“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把个人情怀与宇宙精神统一起来,使人从物质束缚中摆脱出来而获得解放,超越功利目的而得以进入“物我同一”“万物一体”境界,同时又能培育人的自由意志,使人按照美的信念和法则去思想和行动,成为“有道德的”亦即他所说的“以自身为目的的人”。这也就是他所说的“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即在不受理智与意志强制之下,通过情感的陶冶来达到改造人性的目的,而并非像人们所误解的那样:审美只是给人以感官上的享受和满足。

这种自由愉快对于人的生存至关重要:虽然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并不能满足人生存的全部需要,它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快乐和幸福的问题,甚至使人为满足欲望变得贪得无厌,因而永远处于被物支配的地位,导致人生痛苦。这就是今天虽然物质生活较以前半富多了,有些人仍然不快乐幸福,反创出现各种精神焦虑的原因所在,这也从反面印证了精神生活对于人的重要性。而审美就是不予强制和灌输而令人精神愉悦,按照美的理想和信念来塑造人的心灵,使人从“感性的人”提升为“理性的人”的一种最为积极而有效的途径。因此说,审美既是一种“享乐的方式”,又是一种“修养”。

 (节选自《美的理想不容矮化),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塑造心灵需要理智、意志、情感的教育,对艺术的审美教育属于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发挥着其他思想工作不能替代的作用。
B.康德认为审美给人以“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是因为事物的美-般取决于其使人身心愉悦的感性形式而不是它的实际有用性。
C.从把审美当作人生苦难中暂求解脱的“养心术”,到认为审美只给人以耳目之娱,康德美学自引人我国以来一直受到曲解。
D.物质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快乐和幸福的问题,甚至使人为满足欲望变得贪得无厌,这说明了人的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柏拉图的话,意在强调文艺的作用和价值,从而引出本文的主要观点,审美能够完善和提开人的心灵世界。
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将康德的“无利害的自由愉快"的审美观与暂求解脱的“养心术”进行对比,以突出后者的消极意义。
C.近代西方社会中人们日渐沦为欲望的工具和奴隶而日趋物化和异化,康德在此背景下规定美感的特性,具有现实针对性。
D.文章立足中外视野,既有对康德美学的阐述,又引用庄子的话语加以佐证,充分论证审美“无利害的自由愉快”的重要性。
【小题3】请结合文章,简述“审美不止于耳目之娱”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11:4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雅号
刘怀远
小丁从小最忌讳的,是同学们喊他“丁麻子”。小丁眉清目秀面光皮滑,别说麻子,连个痣都没有。原因出在他爸爸那里,他爸爸叫“丁麻子”。而他爸爸也是面白皮光的。椐说这个雅号 源自他爸爸的爸爸,小丁的爷爷是个浅皮麻子。
走在街上,俊朗的小丁很是出众,不认识的就问:“这俊小子是谁家的?”“丁麻子家的。” 问的就咂咂舌:“麻子英俊,儿子更好!”别人来买烧饼喊他爸爸“麻子”时,他爸爸都清脆而 响亮地答应着。小丁同学多是知根知底的邻居,在学校里都童言无忌地喊他“丁小麻子”, 小 丁可不心甘情愿。为摘掉这个世袭的绰号,他骂过娘,打过架,还是无济于事。后来老师出面 制止,才没谁当面喊他丁麻子。不让喊麻子,调皮捣蛋的同学就换了称谓,叫他“石榴皮”叫 了几天,嫌不精准,又改成“外翻石榴皮”。
多烦人啊,多伤害一个孩子的自尊啊。所以,从小到大,小丁对“麻子”二字避之不及。 但他的叫“丁麻子”的父亲有一手好手艺,会做烧饼,做的烧饼外酥里嫩,饼上的芝麻看着生,吃起来却焦香,是得了小丁爷爷真传的。丁麻子烧饼香出街巷,誉遍全城,有时赶来买 烧饼的人多,宁愿等上半小时。后来,丁麻子英年遇祸,年轻的小丁在悲痛之余,也长吁一口气:父亲走了,自己终于摆脱“麻子”二字了。 小丁参加了工作,单位离家远,没人知道他的老底儿,再没谁故意人前背后“麻子麻子”地刺激他。远离“麻子”二字的小丁娶妻生子,生活美满幸福。以为生活就这样一帆风顺下去了, 工作单位却仿佛一夜之间就垮了。小丁回到了家,雄心勃勃地捣腾了几年服装、家电, 都是拿 出去的钱多,收回来的钱少,单位买断给的几个钱就折腾光了。小丁又去找工作,当过两个月 保安,做不到一年的仓库保管,终因各种原因作罢,饱受伤害的小丁灰头土脸地蜗居家中,头 发花白的母亲看他愁眉不展,说:“现在这个社会连瞎眼的雀儿都饿不死,还能饿了你七尺男儿?”小丁说:“呀,做生意没本钱,去应聘没特长,你说我能不饿着吗?”妈妈也叹口气:“实在不行,重新拾起你爸爸的烧饼铺,既不用投什么资,还没有赊欠。” 小丁说:“可我不会做烧饼啊。”妈说:“我没白跟你爸这么多年,我会。”经过母亲多天的培训,小丁的烧饼店开张了。小丁是精心准备的;特级精白面粉,桶装的一级食用油,上好的芝麻,加之严格按照母亲亲授的操作工艺。他做的烧饼也基本做到了外酥 里嫩,芝麻焦香,生意却不好。小丁叹了气,给出的理由是,毕竟不是爷爷和父亲卖烧饼的那 个年代了,现在小吃品种多,连洋早点都漂洋过海地来凑热闹。
这天,小丁边做烧饼,边盘算下一步自己再改行干什么。走来位留着山羊胡子的老者,买了两个烧饼,咬完一口就一愣,等把一个烧饼三口两口吃完,才说:“烧饼做得不错啊!”
小丁说:“那就多吃几个。”老者说:“是家传的手艺? ”小丁摇摇头又点点头,因为他想起了母亲的手艺源自父亲,父亲的手艺源自爷爷,极不情愿地想起麻子的雅号带给他的童年 伤害。老者说,味道很像多年前的麻子烧饼呢。小丁脸红了,说:“我是他儿子。”老者打量下 小丁和他的铺子说:“多好的老味道啊,做梦我都在回味,还以为失传了呢,原来你叫个什么飘 香烧饼,这让我们怎么能找到啊? ”老人这么一嚷嚷,立马起了广告效应,上百个烧饼一下被 抢光,小丁立刻如梦初醒
“丁麻子烧饼”几个大字从容醒目地上了招牌,小丁的生意一下火起来,店前有时也要排 队了。这个年头,除了买经济适用房,哪还有排队的事情呀?买小丁的烧饼就要棑队!没半年,小丁又分别在城东和城西开了两家分店,同时也发现有人悄悄地挂起了“麻子烧饼”的招牌。小丁气坏了,他才是丁麻子唯一血统纯正的传人,怎能容忍别人分享“麻子” 红利?他没见过 爷爷,就请画家按照他父亲的照片画了像,脸上任意而夸张地点上几颗大黑点儿,然后去注册 了“丁庥子”商标,请了律师,经过维权,小丁赢了。小丁还上了电视,面对千家万户,小丁 字字铿锵句句煽情地大声说:“老街旧邻们,您还记得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麻子烧饼吗?还记得四 十年前卖烧拼的丁大麻子吗?相信您一定还留着舌尖上的记忆。我是他老人家唯一的儿子,也 就是丁麻子烧饼唯一的正宗第三代传人。记住丁麻子,记住麻子烧饼,记住我,我就是新时代 的丁麻子!”
现在,谁都知道,已经不亲手做烧饼的烧饼店老板,那个脸白面光的中年人,叫丁麻子。
(本文有删改)
【小题1】埋解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摇摇头,又点点头
(2)如梦初醒
【小题2】文章写小丁的“面光皮滑”“脸白面光”,各有什么用意?
【小题3】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小题4】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结合原文简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开镰

洪忠佩

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母亲心目中,没有什么农事比开镰收割稻子更重要了。

②夜,是时间投在山村大地上的影子,偶尔的犬吠,一如村庄的梦呓。月光刚刚飘过老屋天井上空的檐头,鸡一啼,母亲就醒了,她窸窸窣窣地起床,厨房的灶窟里就有了噼啪的声响。似乎,每一年稻子的开镰,都是这样的前奏,而且以月光与曙光为夹层。当我醒来时,厨房饭甑里的饭都蒸熟了,茶筒里已灌了开水,母亲和禾镰却不见了踪影。

③村庄田野上最早的开镰,总是以母亲躬身的收割为起点。嚓,嚓,嚓,一丛低着头的稻 子,刚好在母亲手里是盈盈的一把,割下几丛就是一摞。我看着大丛大丛的稻子,在母亲的弯弯的齿状的禾镰镰口纷纷倒下,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禾镰还啄在禾戽上。

④稻蔸上的镰痕,新鲜,平整,那拓展延伸的行数,是母亲俯身左右开镰的频率。母亲衣 服的后背上,明显有了汗渍留下的盐碱,白白的一片。当时,我虽然已过了懵懂的年龄,却只知道开镰收割是人与村庄、季节、田野建立的一种秩序,即便自己站在“冷浆田”(水冷田瘠)里挥镰,也是被动的,甚至是木然的。

⑤那个时候,总觉得稻田里斑鸠与麻雀的欢呼雀跃,都比我快乐得多。

⑥俗话说,秋前夏末,半死烂活。物质匮乏的年月,人也显得卑微无助。那抢收抢种的日子,仿佛日夜都混沌不清。尽管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我还是能够感觉到她和村里人一样,都有一种焦灼的幸福感。一把木柄的禾镶,弯弯薄薄的,铁质的镰齿里可以生发出生活的无限美好。 那一丘一垄一畈的稻田里,都是与母亲一样躬身舞动禾镰收割的父老乡亲。一天又一天,一年 又一年,从给母亲打下手到参与收割,我常常找不到语言表达的出口,更忽略了躬身收割的母 亲,俨如对大地虔诚的膜拜。

⑦在村庄的炊烟袅袅中,在我的乡土田野记忆里,似乎所有的色调都与稻子有关。禾苗的嫩绿与青葱,谷穗的饱满与金黄,以及“禾秆城”〔稻草垛〉褪去金黄的灰褐色与斑白色——这是我对乡土田野色彩的记忆和认知,还有一种食为先的生存宿命。后来,我看到列维坦的《秋 收》和米勒的《拾穗者》等油画作品,无论作品的主题还是色调,都激活着我远去的记忆。

⑧稻子那阳光镀亮的色泽,那饱满而成熟的色调,又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遥远的童年,童年的歌谣复苏起来,少年时代的时光显影起来——

瘌痢头,光油油;

糯米饭,蒸芋头。

芋头蒸不烂,赶你去讨饭;

……

手捧苞芦(玉米)棵,

脚烘石炭火,

神仙皇帝不如我。

⑨往往,诸如此类的童谣都是以我家乡婺源的方言为版本的,今天,已是乡村远去的拮据生活的写照,哼唱起来犹如古调。

⑩我欣喜地看到,在家乡婺源的大鄣山、賦春、镇头、中云、江湾一带,近几年有村民种植有机稻尝到甜头,开始走规模化有机化的路子。他们不仅种田能够享受国家政策性补助,购置农机也有补贴。在那层层叠起的翻滚的稻浪中,禾镰的欢吟已经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型的收割机。场面虽然没有北方麦收那样壮观,但却成为山村田野一道新的风景。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0月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在母亲心目中,没有什么农事比开镰收割稻子更重要了”,开门见山点明题目,自然引出下文母亲开镰收割的往事。
B.第③④两段描写了母亲躬身收割稻子的情形,既表现了母亲熟悉农事、勤于农事的品 质,又写出了农耕生活的艰辛。
C.第⑧段引用童年的歌谣,回忆了 “我”童年时期美好而快乐的生活,说明“我”对乡 土色彩生活的记忆只有稻子的色泽和色调。
D.本文融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抒发了“我”对母亲及乡土的深厚情感。
【小题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有人认为可以删掉,有人认为不能删掉,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进入了职场就一切归零,学历什么都是浮云,你的工作经历、能力、情商,比你的学历重要多了。这个说法对不对?对的。但前提是,进入职场后,而且是一个好的职场。可以说在接近100%的情况下,学历低的人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华的学生进入同一个职场,因为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他们就被筛选掉了。
那些鼓吹经历比学历更重要的大企业,他们所谓的“经历比学历更重要”,是在进入他们的单位后。进入单位前,他们对学历的选择比谁都严苛。不信的话,你只要上985高校和三流院校的站上看一下就知道了,到985高校招人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或者看看每年国家电网、人民日报、央视这些单位公示的录用名单,看看这些被拟录用的人的学校,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几乎清一色都是985高校,而且频率最高的还是北大清华人大等顶级名校。
(摘编自人民日报《学历不重要吗?高学历能否带来高工资?》)
材料二:
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最高的行业TOP10
申万一级行业
硕士博士占比(%)
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银行
8.94
71.69
计算机
6.7
57.13
传媒
5.77
49.13
建筑装饰
5.35
42.77
房地产
6.29
39.41
国防军工
9.3
38.96
通信
5.09
36.77
公用事业
4.21
34.89
综合
6.51
33.73
非银金融
7.31
30.68
 

材料三:
“做研究工作,主要靠成果说话,并不只看学历有多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义。”不过在工作中庞浩也看到了自己在发展前景上的学历短板,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很多专利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如今我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已超过60万人,20年间,研究生扩招疯涨了11倍,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研究生如此扩招,研究生就业势必遭遇“高学历泛滥”困境,造成很多岗位的学历要求超过岗位本身的需求。研究生数量的增加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使得买方市场处于优势地位。而买方市场的优势又加大了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风气。
(摘编自中国民生网《学历提升了,就业收入是否有增加?》)
材料四:
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这包括,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显著高于农民工,也包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要明显高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
实际上,我们的大学中既然设置了这么多的专业,定然来自社会的客观需求,都有其合理的依据。而且,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所有的专业就业率都超过了86%。而且,半年之后所有的专业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1.8%。这意味着,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都会在茫茫社会与复杂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将目光放长远,很难说未来什么样的专业能吃香。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商品迭代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一些看似强大无比、能吃一辈子的专业,很可能因为技术的创新而倏然落伍。正如诺基亚、雅虎、柯达等巨无霸的倒塌,许多专业很可能在几年之内就失去社会土壤。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都基本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十年之后,谁也无法想象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能消灭哪些专业和工作。此语境下,能否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才是让每一位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本领。
(摘编自中国网《在“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寻找人生路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你的工作经历再多、情商再高,如果没有学历这一前提条件,很多单位在招人时连机会都不会给你。
B.根据材料二,就整体学历水平而言,银行占比最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和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均占比最高。
C.若干年后,一些专业可能会失去社会土壤,我们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
D.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大学所有的专业在毕业时就业率都能超过八成,半年后就业率能超过九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等工作的人,全部都是985高校毕业生,而且北大清华等顶级名校毕业生最多。
B.大学设置的专业都有其合理的依据,我们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总会找到自己的岗位。
C.从人均月薪万元以上的行业来看,非银金融和银行的人均月薪较高,因此,学生报考专业会首选与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专业。
D.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商品快速迭代,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所有从业者而言,都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小题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的内容,说说如何看待学历与工作、收入的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定力原为佛学用语。佛家认为,定力是消除烦恼的禅定之力,定可生慧。推而广之,学成一门技艺,成就一项事业,特别是做好领导工作,都需要有定力。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定力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
坚定。坚定主要体现在理想、信仰、信念、意志方面,它是指执着坚守,不盲从、不浮躁、不动摇。坚定是“压舱石”。只有政治清醒、立场坚定,才能明辨是非、把握方向,才能自觉防范被利益集团“围猎”,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镇定。镇定主要是指处变不慌、临危不乱。面对安逸舒适的环境,不忘初心;身处恶劣环境,不改本色;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沉着应对;发生突发事件,冷静处置。镇定是“定心丸”。唯有镇定方能从容,才能在锻炼和考验中经得起风浪、受得了挫折、守得住本心。
淡定。淡定是定力的最高境界,主要是指面对各种诱惑和名利得失,内心保持平静与笃定。淡定是“试金石”。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特别是遭到误解、面对偏见时,仍能泰然处之,不受世俗之见的干扰,观云卷云舒,看花开花落。
领导干部做到坚定、镇定和淡定,需要积极自我磨炼,涵养相应的功力。这种功力,也大致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远见。远见就是在大是大非、纷繁喧嚣中看得清、辨得明、把得准,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远见支撑定力。苏共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却在有2000万党员时垮台了。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苏共在后期缺乏政治远见,丧失理想信念,严重脱离群众。远见缘于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准确把握。只有把握规律性,才能增强预见性、赢得主动性。
“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襟。胸襟就是格局与气度。博大的胸襟滋养定力。共产党人的爱是对国家民族、对人类的大爱。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时指出,“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为了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马克思襟怀坦荡、高风亮节,赢得了千百万革命战友的尊敬和爱戴;而在面对敌人的诽谤、诅咒和驱逐时,“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韧劲就是面对困难不松劲、面对问题不退缩、面对责任不逃避。韧劲成就定力。改革关口,攻坚时期,必须拿出韧劲拼劲,不怕挫折、不怕失败,迎难而上。过去,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成就大业。现在,戒们党筚路蓝缕,百折不挠,带领人民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增强韧劲就要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大政方针,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一着不让、一抓到底,以锲而不舍的毅力咬住目标持续发力,力争干一件成一件,不达到目的、不完成任务决不罢休。
(摘编自孙禹文《以功力涵养定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定力帮助我们消除烦恼、产生智慧,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有定力。
B.执着坚守,不盲从、不浮躁、不动摇,就像“压舱石”一样,这就是坚定。
C.政治清醒、立场坚定、明辨是非、把握方向,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D.坚定、镇定和淡定就是我们生活中需要的定力,定力大致就包含这三个方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先总后分”的方式,分别阐释了“定力”与“功力”的内涵,明晰而深刻。
B.文章不局限于给定力下定义,不仅论述了“是什么”,还论述了“为什么”。
C.文章在论证中方法灵活,既有事例论证,又有事理论证,还有引用论证。
D.文章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论述,显得拘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员领导干部若要在锻炼和考验中经得起风浪、受得了挫折、守得住本心,就得从容。
B.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坚定、镇定和淡定,就需要积极自我磨炼,涵养相应的功力。
C.苏共垮台就是因为苏共在后期缺乏政治远见,丧失理想信念,严重脱离了群众。
D.恩格斯评价马克思,先评价其有博大的胸襟,再评价其博大的胸襟滋养了定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雪极地追梦人

——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160天

颜维琦

4月15日凌晨两点,归来的“雪龙”号在拖轮的推动下缓缓进港,停靠在位于长江口南岸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这一天,距离去年11月7日“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南极,整整160天。

“既然选择了,就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赵炎平说。这也是记者采访第30次南极考察队时,队员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平淡的话语,是与风雪同行之后的从容,也正是这个信念,让这支队伍书写了中国极地事业史上的一段精彩传奇。

搏冰踏浪,关键时刻展英雄本色

这或许是“雪龙”号最波折的一次航程——原本就承担着繁重的科考和后勤保障任务,又两度参加突发救援。最终,历时160天、总航程3.2万海里,成功建设中国南极泰山站,成功救援俄罗斯遇险船,完成首次环南极考察航行,抵达中国船舶迄今所到最南纬度,参与搜寻马航飞机,圆满完成所有科考任务……

这样的传奇,是不惧艰险的257名考察队员共同创造的。南极,这片地球上最纯净的陆地,也是世界的寒极、旱极、风极。常年冰雪覆盖的白色“沙漠”,危险随时随地都会发生。

在“雪龙”号救援俄罗斯船只被困人员过程中,有一支由12名队员组成的、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的海冰先遣队。负责指挥现场救援的考察队副领队徐挺告诉记者,当时,遇险船舶周围冰情严重,“雪龙”号无法靠近,只能选择直升机救援。勘察地形后,考察队决定在船边的一块浮冰上起降。

“冰上是厚厚的雪,一脚踩下去,雪没过大腿。”徐挺说,“在这种情况下,飞机的平衡稍把握不好,雪就会被吹起来,很影响视线,要是螺旋桨打到冰面,整个飞机都会被毁掉。”危险是已知的,但没有一人临阵退缩。今年1月2日,遇险船舶海区迎来一个难得的好天气。队员们迅速搬运木板,几分钟内搭好了冰面停机坪。紧接着,9个架次近5个小时的飞行,成功将俄罗斯船52名被困人员援救到澳大利亚船上。整个救援过程堪称完美。

风雪同行,“团结就是力量

“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依靠团队力量,我最感谢的是各位考察队员。经过风雪南极跌宕起伏的考验,充分证明了我们是一支团结奉献的和谐团队。”在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总结大会上,领队刘顺林向全体考察队员深深地鞠躬。

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见到刘顺林时,这位面庞晒得黝黑的苏北汉子说得最多的还是“团队”。

此次考察中,卡—32直升机共飞行245架次,海豚直升机共飞行136架次,没有发生一起不安全事件;在维多利亚地考察时,原计划8天的工作任务10名队员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仅用86个小时就圆满完成;在长城站卸货时,仅用50多个小时就顺利卸运1100多吨物资和油料,打破了纪录……靠的是什么?“团结就是力量。”刘顺林说。

在茫茫南极内陆冰盖,28名队员仅用了45天时间,就成功建设了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这座雄伟的“中国红灯笼”,建设过程一波三折,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令刘顺林欣慰的是,160个日夜,尽管任务繁重、压力巨大,但每个关键节点,考察队的临时党委都发挥了重要的决策作用。对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做到充分讨论、集体决策、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确保了组织指挥体系的有序高效运转。有危险,领导先上,党员先上,务实拼搏的作风在传递,铸就了考察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014年04月25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使用小标题,从多方面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能吸引读者,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B.第一段是新闻报道的导语部分,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概括地介绍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以唤起读者的注意。
C.第二段直接引用队员们的话并对其点评,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D.这篇报道详细叙述了“雪龙”号科考队整整160天的科考经过,并且还着重描写了作者自己的感受,使事件更真实、更感人。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直接引语、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增强报道的真实性、现场感和感染力。
B.这一标题高度概括了新闻的重要内容,形象生动,意蕴丰富。风雪:交代环境:常年冰雪覆盖;极地: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寒极、旱极、风极;追梦人:就是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队员们。
C.“雪龙”号南极科考队主要任务是科学考察,而文中却写了成功救援俄罗斯遇险船一事, 只是说明南极科考危险随时随地都会发生。
D.新闻的标题被喻为新闻的“眼睛”,标题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小题3】本文为了使新闻事实更真实、更具体、更生动,在人物描写上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