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半个月亮

迟子建

一天就要过去了,天已黑了,我的故事也快讲完了。

达吉亚娜他们一定到了布苏了。激流乡现在已是一座空城,那里没有我们的人了。这个小小的乡在我眼里就是一座很大很大的城,我忘不了在商店所看到的那两匹布,一匹青蓝,一匹乳黄,它们一明一暗地站在那里,就像黑夜和黎明。

这几年,林木因砍伐过度越来越稀疏,动物也越来越少,山风却越来越大。驯鹿所食的苔藓逐年减少,我们不得不跟着它们频繁地搬迁。

激流乡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从来没有住满过人。人们只把它当作一座歇脚的客栈。它一天天地破败下去。

我真担心达吉亚娜他们所去的布苏,又会成为一座歇脚的客栈。

达吉亚娜开始为建立一个新的鄂温克猎民定居点而奔波。她说激流乡太偏僻,交通不便,医疗没有保障,孩子们所受的教育程度不高,将来就业困难,这个民族面临着退化的命运。她联合了其他几个乌力楞的人,联名向激流乡政府提交了一个下山定居的建议信,就是这封信引起了我们这次大规模的搬迁。

生活在山上的猎民不足两百人了,驯鹿也只有六七百只了。除了我之外,大家都投了去布苏定居的赞成票。激流乡新上任的古书记听说我投了反对票时,特意上山来做我的工作。他说我们和驯鹿下山,也是对森林的一种保护。驯鹿游走时会破坏植被,使生态失去平衡,再说现在对于动物要实施保护,不能再打猎了。他说一个放下了猎枪的民族,才是一个文明的民族,一个有前途和出路的民族。我很想对他说,我们和我们的驯鹿,从来都是亲吻着森林的。我们与数以万计的伐木人比起来,就是轻轻掠过水面的几只蜻蜓。如果森林之河遭受了污染,怎么可能是因为几只蜻蜓掠过的缘故呢?可我没把这番话说给他,我为他唱了一首歌,那是妮浩曾经唱过的、流传在我们氏族的葬熊的神歌:熊祖母啊,你倒下了。就美美地睡吧。吃你的肉的,是那些黑色的乌鸦。我们把你的眼睛,虔诚地放在树间,就像摆放一盏神灯!我留下来了,安草儿也留下来了,这就足够了。我原想着西班可能也会留下来的,他爱啃树皮,他的字还没有造完,但西班是个孝顺的孩子,拉吉米去哪里,他就会去哪里。我看拉吉米也活不长了,他的舌头已经歪斜了,说话含混不清。如果拉吉米有一天不在了,西班一定会回来的。

我们再也不用在搬迁时留下树号了,山中的路越来越多了。没有路的时候,我们全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当搬迁的卡车在清晨驶入营地的时候,我看见那些要走的人的眼神中不完全是喜悦,他们的眼睛里也流露着凄凉、迷茫的神色。尤其是那只在依莲娜死去时出生的白色驯鹿,它说什么也不肯上卡车,可西班是离不开它的。西班摇着它颈下那对金色的铃铛,叫着它的名字,说,木库莲,快上车,你要是不喜欢布苏,不喜欢被关进鹿圈,我们再回来!木库莲这才顺从地上了卡车。我讲了一天的故事,累了。我没有告诉你们我的名字,因为我不想留下名字了。我已经嘱咐了安草儿,阿帖走的时候,一定不要埋在土里,要葬在树上,葬在风中。只是如今选择四棵相对着的大树不那么容易了。

安草儿进来了,他又往火上添了几块柴火。这团母亲送我的火虽然年龄苍老了,但它的面容却依然那么活泼、青春。

我走出希楞柱。混合着植物清香气息的湿润的空气,使我打了一个喷嚏。这个喷嚏打得十分畅快,疲乏一扫而空。月亮升起来了,不过月亮不是圆的,是半轮,它莹白如玉。它微微弯着身子,就像一只喝水的小鹿。月亮下面,是通往山外的路,我满怀忧伤地看着那条路。安草儿走了过来,跟我一起看着那条路。那上面卡车留下的车辙在我眼里就像一道道的伤痕。忽然,那条路的尽头闪现出一团模糊的灰白的影子,跟着,我听见了隐隐约约的鹿铃声,那团灰白的影子离我们的营地越来越近。安草儿惊叫道,阿帖,木库莲回来了!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鹿铃声听起来越来越清脆了。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来的白色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了。

(选自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

(注)①“我”年届九旬,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个族长的女人。②鄂温克族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鄂温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③安草儿:“我”的孙子。④希楞柱是鄂温克族民居,以圆锥体式树木做支架,以兽皮防寒,以桦皮防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激流乡一个偏远的山中,写了这里的人与自然。这里“没有我们的人了”,这里“偏僻,交通不便”,暗示了这个地方愚昧、落后。
B.新上任的古书记上山来做“我”的工作,不仅是因为“我”是这个民族最有威望的人,族人搬迁离不开“我”,更是因为书记认识到一个没有放下猎枪的民族是野蛮的民族。
C.鄂温克族人之所以逃离生养他们的故土,是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被人为地破坏。而安草儿留下不仅是陪伴孤独的祖母,更是对鄂温克族人原有生活的守望。
D.小说重在凸显自然环境的描写与烘托,小说结尾湿润的空气、莹白如玉的半轮月亮、回家的驯鹿等自然环境描写既写出了自然的美好,又写出了“我”对故土的眷恋。
【小题2】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试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作用。
【小题3】试根据小说内容探究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04:4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启超与新史学
王记录
1902年,也就是梁启超撰写《新史学》的这一年,他三十岁,同年撰写的《三十自述》,已经清醒地从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身世。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出生:“余生同治癸酉(1873)正月二十六日,实太平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如此宏阔的历史眼光和自负的使命安置,是以前的梁启超所不具备的。此时的梁启超,已经从旧学的窠臼中蜕变而成具有世界眼光的新学的代表人物。
虽然梁启超在戊戌变法之前和变法之中已对新史学有所关注和思考,但真正理论意义上的《新史学》的酝酿应当是1899年到1901年之间。这一时期的梁启超,正是政治上最为痛苦和矛盾的时期,一直在“反满”和“保皇”之间摇摆不定。戊戌政变的失败使他倍感失落和紧张,内心充满了挫败感,开始疏离清政府,主张革命;迫于康有为的压力,他也不断“自省”,试图寄希望于朝廷;但庚子勤王的惨败使他再次倾向于革命;1901年的预备立宪又唤起了他对君主立宪政治的新希望,遂于是年发表《中国积弱溯源论》,“鼓吹保皇,反对革命”;然而随着对君主立宪的期盼不断落空,他很快又从君宪改良向反满革命游移。梁启超一生多变,政治上的困惑影响到他对史学的思考。
《新史学》于1902年连续在《新民丛报》上刊出。《新史学》第一部分“中国之旧史”发表在《新民丛报》第1号上,这部分基本上承袭了此前梁氏发表的《中国积弱溯源论》《中国史叙论》的观点,使用了“中国种族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史学”等概念,认为史学乃“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无疑,梁氏认为新史学书写的主体是“中国”。但这个中国,是国族的中国,即“民族全体”的中国,还是种族的中国,即“汉族”的中国呢?梁启超没有明说。就在《新民丛报》第1号出版后,因慈禧归政光绪成为泡影,梁启超的思想天平不断倾向反满,在国族与种族的思考之间摇摆不定,内心极度矛盾。这种痛苦纠结的矛盾情绪在《新民丛报》第3号刊发的《新史学》文字中流露了出来,这时的梁启超在描述新史学书写主体时,使用了“人群”这个概念,所谓“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及至《新民丛报》第11号刊载《新史学》之“论正统”,梁启超又把历史书写的主体表述成了“国民”,“良史,皆以叙述一国国民系统之所由来”。到《新民丛报》第14号,梁启超《新史学》中关于历史书写主体的表述又发生了变化,在论述“历史与人种之关系”时,梁启超使用了“人种”和“种族”的概念。“人种”这一概念的使用,是梁启超纠结于国族、种族观念之下的无奈选择,此后很少使用。至于“国民”,梁启超从一开始就使用过这一概念,一直是梁启超新史学架构中的核心内容,说明梁启超讨论新史学,多变中有不变。
梁启超生当清政权将坠之时,反满革命的情绪时时出现,不免有着“中国者,汉族之中国”的种族主义立场,其新史学观念中,总是若隐若现地出现“国族”与“种族”的纠葛。这一纠葛直到《新史学》一文即将结撰时才渐趋平复,新史学书写主体为“国族”的观念终于占了上风。在《新民丛报》第16号中,梁启超讨论史学笔法,正式把历史书写的主体确立为“国族”,认为“史也者,非纪一人一姓之事也,将以述一民族之运动变迁进化堕落,而明其原因结果也”。梁氏还认为“新史”的任务在于“新民”。至此,梁启超最终确立了以进化思想和国族观念为基础的“新史学”。梁启超的《新史学》提倡中国境内各种族相互团结,增强国家认同,并主张新史学就要书写这样的中国史。也正因为此,《新史学》得到政治改良者的回应,迅速传播开来,“新史学”遂演变为“新史学运动”,影响至今。
清末壮怀激烈、热血沸腾的仁人志士在用生命挽救危亡的努力一再遭受挫折之后,便开始希望用新史学来培养新国民,建立新国家。梁启超顺应时代潮流,以天下危亡为己任,高举“史界革命”的大旗,艰难探索新史学之路。他思考新史学时之所以痛苦纠结,是因为他希望他所挚爱的“中国人”能够在新史学的影响下走向重生。
【相关链接】
梁启超的《新史学》被严复誉为“石破天惊制作”,它是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其思想的穿透力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无与伦比。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启超把自己的出生和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说明他在这时已经能从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身世。
B.1899年到1901年之间是狼骑吵嘴为他那个苦和矛盾的时期,他在“反满”和“保皇”之间摇摆,这影响到了《新史学》写作的顺利进行。
C.《新史学》发表之后,得到政治改良者的回应,迅速传播开来,其“提倡各种族相互团结,增强国家认同”等思想对人们影响巨大。
D.清朝末年,仁人志士在用生命挽救危亡的努力遭遇挫折之后,改变思路,希望用新史学来救国救民,梁启超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新史学》体现了梁启超特定时期的心路历程,是梁启超艰难探索的结晶,是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作。
B.梁启超在戊戌变法之前虽然对新史学有所关注和思考,但并没有着手创作《新史学》,因为此时他正忙于戊戌变法,无暇他顾。
C.梁启超认为新史学书写的主体是“中国”,“中国”这一概念的使用体现了梁启超“中国者,汉族之中国”的种族主义立场。
D.“梁启超讨论新史学,多变中有不变”中,“多变”指梁启超对新史学书写主体的称谓,“不变”指对“国民”概念的使用。
E. 梁启超认为,新史要记载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而不是一人一姓之事迹,而且新史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新国民。
【小题3】梁启超为什么能够撰写出《新史学》这样一部历史巨著?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边界的消失与重建
高建平
①在当代艺术界,有一个很流行的,很具诱惑力的口号:所有人都是艺术家!所有作品都是艺术品!这真是一种浪漫的幻想,仿佛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奇幻的新世界,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是艺术,所制作的一切也都是艺术。于是,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被取消了。
②其实,正像人们在给艺术下定义时所揭示的那样,艺术边界的形成,本来就是一个历史过程。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代表着一种对人的活动及其产品的特殊分类法。这是依据某种形而上的、心理的,乃至社会的观念所作出的带有根本性的区分。
③不同时期对这种区分作了不同的论述。在欧洲,柏拉图依照一个宏大理论来对艺术与现实作区分,模仿不是再造,模仿者与被模仿者只是外观相似。柏拉图的这种理论,尝试将艺术与工艺区分开来。艺术属于与现实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有着独立性。
④然而到了当代社会,现成物、日用生活用品,都能成为艺术。艺术不再是特地制作出来的、独创的、成为美的集中体现的物品,而与生活中的物品“在外观上不可区分”。艺术原有的边界被一下子,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地彻底打破了。
⑤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阻挡,这也是时代的潮流。艺术走向大众,大众的趣味进入到艺术之中。美被大规模生产,整个世界被美化。美的全面胜利,带来的却是“艺术终结”的恐慌。
⑥马克思曾经作过一个区分:弥尔顿出于春蚕吐丝式的需要而创作《失乐园》,后来他得到了几英镑,他是非生产劳动者。如果一位作家为书商提供工厂式的劳动,他就是生产劳动者。这一区分很具有启发意义。艺术与非艺术的不同,不在于所制作物品的形态,不在于它所产生的效果,而在于制作者的处境、意愿和姿态。
⑦艺术是在与工艺,与市场,与平庸的重复,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相区别而存在的。它所珍视的,是个人的独创和这种独创的春蚕吐丝式的流露,只要这样的东西还存在,还受尊重,艺术就存在。这是一种真正的艺术精神,它的发挥,就成了真正的艺术因素,它的边界,正是艺术的边界,不管存在于什么媒介之中,也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同样一种物品,如果从独创性的角度来看,它是艺术品,如果从营利的角度看,它就是商品。这样一种差别,使得艺术的边界扩大了,也缩小了,使得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也使成为艺术家难上加难。
(原载《文史知识》,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关于“艺术边界”的区分标准,文中有几种说法?试加以概括。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谈经典
朱大可
①衡量经典的基本尺度是什么?撇开那些关于古典价值的陈词滥调,我的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时间。经典就是那种能够扛住时间磨损的钻石文本,它越过纷乱的岁月,保持着自己的微光,像星辰一样,恒久地照耀我们。与此同时,经典并不拒绝空间,但它无意占有广阔的空间,犹如金字塔的尖顶,体量微小,却掌控了空间中最核心的部位,标定了整个金字塔的高度。它的品质也正在这里,它向世人提供了灵魂营造的要素。
②澳大利亚悉尼西区的各个火车站点,曾被中学生流氓所占据,吸毒和斗殴事件频繁发生。警方和铁路管理当局都束手无策。最后一位文化策划师提供了解决方案,他要求在那些犯罪高发的车站,每天24小时播放莫扎特音乐。铁路当局为此购置并安装了相关设备,但人们都对此举的效果深表怀疑。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那些问题学生因倾听莫扎特而变得“守法”起来。这个典型案例向我们证明了经典和灵魂的密切关联。
③经典的这种非凡属性,是它获得敬意的理由。在我的阅读史上,经典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数量,如果可能,剩下的三分之一,也应该完全交给经典。可惜我无法做到这点。尽管我保持了足够的警惕,还是会被各种宣传品所蛊惑,它劝诱人们阅读那些包装成经典的垃圾。
④就图书、影视剧、歌舞而言,中国消费市场提供的绝大多数流行文本,都是低俗的劣质品。这种唯独劣质品得以盛行的怪象,我称为“垃圾效应”。在电影圈,这种效应因票房而被显著放大。投资人竞相把资金投向垃圾导演,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能用垃圾创造票房奇迹。用垃圾挣钱,是中国文化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没有哪个投资人会为此感到不安。
⑤大众文化的垃圾效应,根植于艺术趣味的普遍低下。鉴于“文革”时期的粗鄙化运动,以及平民教育缺乏“美育”环节,大众美感无法通过正常方式塑造,以致文化消费者丧失对美的基本感知力。任何一种低端的噱头,如明星绯闻、关于财富的梦想、毫无节制的暴力,都能戳中公众的“美点”,点燃他们的消费激情。这种消费格局又诱导文化工作者,鞭策他们从事垃圾生产,以谋取高额利润。
⑥这场景是对经典文本的最大讽刺。经典美丽而脆弱。在过去,它被“文革”的烈火所焚毁;在消费时代,它又被大量的泡沫式垃圾所吞没。凭藉所谓的市场份额,垃圾屹立在经典面前,高声嘲笑着它们。这是经典所面对的最大困境。
⑦经典的另一困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只是一张精致而矫饰的面皮。它唯一的功能,就是被用来贴在不自信的脸上,令其散发出文化、文艺和文雅的气息。文化制造商洞察了人性的这种弱点,他们制作数千元一套、豪华包装的“经典丛书”,以礼品书的形态进驻私人书房,陈列于黄花梨、红酸枝或鸡翅木的书橱,并因射灯的照射,闪烁着华贵雍容的光辉,说出对主人的无限赞美。书的主人却从不翻阅这些经典。它们被悬置在书架上,成了世界上最沉重的装饰品。
⑧经典何时才能成为人的精神支撑,这是我所关切的问题。整容术的程序通常是,从自体胸部截下软肋骨,把它植入颅骨正前方,以提升鼻子的高度和优化它的线条。但经典与人的关联,却要依赖一个完全相反的程序,那就是让表皮不再硬化为面具,而是像面膜一样被皮肤吸收、内化,成为滋养灵魂的主宰。不经过这样的自我塑造,经典就只能是附在脸上的饰品。
【小题1】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经典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意概括。
【小题3】在当前,如何避免“垃圾效应”的产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到父母跟前吹牛去
尚小迪
自打17岁那年我到千里之外求学起,顶不住爸妈每天三问候,我学会了撒谎。最初仅限于在电话里虚报平安,后来领域不断扩张,谎撒得也越来越夸张,成了吹牛皮。
“妈,垒球赛我们赢了耶!”
“爸,这次考试你闺女全优,厉害吧?”
“论文写完了,空前绝后,正等着老师打高分呢!”
听得出,爸妈在电话那端比我还开心,有一次,老妈甚至对着话筒鼓起了掌。吹牛真好,它的益处在于让爸妈一次次得到欢愉,我呢,也一次次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美好里,一次次身心舒畅。挂上电话,我会朝着我吹出来的那个缤纷世界努力前行。
毕业初,我进了一家并不优秀的单位。入职手续刚办完立刻给爸爸打电话:“爸,我签了家好单位,您就等着享福吧!”
刚收到第一个月工资,我就打了家里的电话:“发钱太多,都愁死了,怎么花啊?”
隔三差五,我就跟妈妈说:“我又签了大客户,一切都好!”
实际情况是,当时我没底薪,每月刨去房租,连吃饭都成问题。好在,逢月底我都会收到妈妈从老家邮来的煎饼和腊肉,我流着泪用它们果腹,然后擦干泪打电话责备妈妈:“我这啥都有,你不用寄了,不嫌麻烦呀?”妈在那端嘿嘿笑着说:“外面卖的哪有你妈做得好吃!”瞧,连妈也吹上了。
后来我换了单位,有了男友,成了家。记得第一次带男友回家时,我跟往常一样,像只报喜鸟,叽叽喳喳不停。从家出来,男友跟我一笔笔算:“咱俩年收入满打满算9万块,房贷得还6万块,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你还炫富!”
“怎么,怕我家跟你借钱呀?”
“不怕借钱,怕掏不出来伤感情。”
“你想过没?老人们聚一起,爱聊谁家孩子年薪多,高兴自己的儿女有本事,我可不想让我爸妈抬不起头。”
“可是你说10来万,你没听到妈说呀‘一二十万哪,不错’,经妈的嘴一传,就成了一二十万,坊邻再传,会变成二三十万……可怎么收场呀?”
为此,男友特别焦灼。好在,并没人向我们借钱,我们悠哉乐哉地当了几年伪富人,每次回老家,一道道羡慕嫉妒恨的目光,让我的虚荣心飘啊飘。这份快乐虽然惊险,倒也挺受用。
婚后第六年,有天弟弟打电话给我,说要做生意,差10万块钱,想从我这挪挪。
挂了电话我就懵了。上个月我们全部存款刚满10万元,这可是我跟老公这么多年从牙缝里一点一点省出来的,要是弟弟的生意赔了呢?
老公脸色很不好看,他说:“爸妈年纪大了,我们做姐姐和姐夫的不帮一把说不过去,可钱在兜里还没热乎呢,我是真舍不得呀!”
三天后,爸跟弟一起来我家,不等弟开口,爸就说:“妮儿顶多只能借给你弟三万块。”转头对弟说,“生意要从小做到大,一步步来,一下子投入这么多钱,赔了可咋办?”
我松了一口气,当天下午就把钱给了弟弟。
后来我回家,旁敲侧击,为什么爸只许我借3万元?我又不差钱。
爸坐在堂屋八仙桌旁的椅子上,吧唧吧唧抽他的旱烟袋,吐出一大口白烟说:“我的闺女我心里有数,人好心善,就是爱逞点能。”
妈在一边附和:“这些年来,你说十分好,我和你爸就往一分里信。你是怕我们挂念着,我们懂。”
我的泪顷刻间滂沱起来,多年来的憋屈全宣泄开采,在妈怀里,我哭得像个小孩。许久,我抽抽搭搭地问。你们怎么断定我吃过苦,受过罪?
爸说:“你刚毕业时每次往家打电话都会在接近一分钟的时候挂断,我就断定你缺钱啊。怕饿着你,也怕你走孬路,就让你妈给你邮吃的。”
妈说:“你邮来的照片,跟你回家时穿的衣服总是同一身。你那么臭美,要不是手头紧,会不多添置几件衣裳吗?”
爸说:“每次回家,哪怕你妈炖个白菜豆腐,你也吃得津津有味,说明你在外面吃不着油水!”
我嘟嘟囔囔替自己狡辩:“那是妈做得好吃!”
妈呵呵地笑了,她说:“闺女呀,我和你爸没有责备你的意思。你在外面打拼不容易,在自个爹妈面前,当然可以挺起胸膛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很愿意配合你的。你想呀,你吹牛夸自己好,我们听着心里也畅快呀,这两全其美的事儿,何乐而不为呢?”
是呀,何乐而不为,往后权当爹妈那儿是情绪宣泄站了,多个放松心情增添自信的地儿,挺好。我对着镜子收拾妆容,边擦泪边说:“这是谁家的姑娘,长这么俊,随谁呢?”
爸和妈在一旁,会心地笑了。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太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从17岁到千里之外求学时起,学会了撒谎,因为爸妈每天电话三问候,为了让他们放心,就虚报平安,越来越夸张,就成了吹牛皮。
B.吹牛的好处在于让牵挂着“我”的爸爸妈妈放心和快乐,“我”也一次次得到安慰和满足,挂上电话,“我”会以我吹出来的世界为目标努力奋斗。
C.弟弟向“我”借钱,“我”和老公心里很是矛盾,不帮说不过去,可要帮的话又确实没有能力,感到很为难,爸爸体谅女儿的难处,出面解了围。
D.“我”毕业参加工作后,因为不想让爸爸妈妈牵挂远方的自己,就继续编织着一个又一个谎言,多亏有爸爸妈妈多次不动声色的支援,才渡过难关。
【小题2】小说结尾写到,“我对着镜子收拾妆容,边擦泪边说:‘这是谁家的姑娘,长这么俊,随谁呢?’”有怎样丰富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题为“到父母跟前吹牛去”?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三百余年。这段时期的文学以词为极盛,其艺术成就亦最突出,因而被誉为“时代文学”。词调今存八百余调,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宋人创制和使用的。宋代词人一千四百余家,词存两万余首。宋词的作家作品的数目与唐诗相比约少一半,若与宋诗相比则少得更多。它是倚声而作的,要求作者精通音律,否则便可能遭到“不当行”之讥,而那种不谐音律的作品就被视为“句读不葺之诗”了。所以像词这样精巧严密的古典格律诗体能有如此众多的作家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属罕见的文学现象。

词之为时代文学,虽然因体性的局限,不可能像宋诗那样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而获得重大的意义,但仍有不少言志遣怀、登临怀古、感时伤事或歌颂升平的题材,也有表达林泉逸兴、美好祝愿、情操高尚、人格伟大的作品,尤其当汉民族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词人发出了悲壮激烈的时代强音,汇为一股振奋人心的爱国思想的潮流。

在宋词里,估计最少有百分之六十的作品都属艳科,即涉及恋情的。我们对于这部分作品应当怎样认识呢?我以为应从文化的意义上去理解。爱情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各个时代的人们却赋予它特定的内容与色彩,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见到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一般历史,还可见到一种很真实的时代精神。

宋人多在词里赞赏女性的形态之美,大胆地描述男欢女爱,表现心灵的颤动,歌颂甜蜜的幸福。正因宋人在词里写出了个体生命的真实,服从了新的规律,词才成为时代文学的。在艳科题材里,作者流露了真实情感,于是往往不自觉地表现了主体的精神品格。因此这类作品就其品格而言,是存在各种等级的。宋人许多春愁闺怨与离别相思之作,虽然表现了蔑视礼法,冲破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争取爱情自由,敢于向阻碍获取幸福的社会因素斗争的反抗精神,但他们并不坚决,没有付出最大的代价,结成的是苦涩的果实,留下了永生的遗憾。他们幽会时总是“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他们注定缘悭分浅,“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他们魂牵梦萦,再见无期,“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只得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为慰藉;他们往往辛酸地饮下人生这杯苦酒,“到头难灭景中情”,未了今生,亦不希望于来生,因为“欲将恩爱结来生,只恐来生缘又短”。从这里可见到我们民族曾经遭受过的精神生活的压抑与不幸。因社会性的制约势力过于强大,宋代词人是不能充分展示个人的本质力量而高唱胜利之歌的。

词为艳科,这是由词体文学产生的社会环境与传播的文化条件所决定的,表明它就体性而言最适于表达爱情题材,而且概括了宋词题材内容的基本情形。宋人思想的活跃与欲望的增强,尤其受到新兴市民思潮的影响而具有鲜明的个体生命意识,这在词体文学里表现得鲜明而深刻。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宋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词是宋朝最为兴盛的文学样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非常丰富,对后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唐诗和宋诗。
B.作为精巧严密的古典格律诗体,宋词拥有众多的作家作品,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学现象。
C.因为受自身体性的局限,宋词没有出现像宋诗那样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
D.在宋词里,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属艳科,即涉及男女恋情的,这是由词产生的社会环境和传播的文化条件所决定的。
【小题2】下列不属于宋词“被誉为‘时代文学’”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顶峰,其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现存的八百余种词调,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宋人创制和使用的。
B.爱情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而在宋词里,最少有百分之六十的作品都涉及恋情。但就其品格而言,是存在各种等级的。
C.宋词描绘出了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一般历史,体现出很真实的时代精神,也反映了民族遭受过的精神压抑与不幸。
D.当汉民族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词人能发出悲壮激烈的时代强音,汇聚成振奋人心的爱国思想潮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音韵格律苛严,创作起来比较困难,但仍出现了多样化的题材,反映出人们的不同愿望,并产生了情操高尚、人格伟大的作品。
B.宋词表现了蔑视礼法,冲破传统道德观念束缚的愿望,但因为社会性的制约势力过于强大,词人写下的多为哀怨缠绵之曲,无法高唱胜利之歌。
C.因为宋词是当时的“时代文学”,所以宋人敢于在词里赞赏女性的形态之美,敢于大胆地描述男欢女爱,从而写出了个体生命的真实。
D.宋人思想活跃,欲望增强,受到新兴市民思潮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个体生命意识,这些在宋词中都有鲜明而深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