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

长征火箭已经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17种型号。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甲5个型号已退役;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F、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十一号12个型号在役。另有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5个型号在研,长征十一号甲1个型号论证中。

长征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不同类型卫星及载人飞船的能力,并具备无人深空探测能力。低地球轨道(LEO)运载能力达到14吨,太阳同步轨道(SSO)运载能力达到1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达到14吨。

截至2019年3月10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发射300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5.33%。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300次发射,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为例,2015年它以“一箭二十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浑身上下几乎都是新的。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果达十几项。

据介绍,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的高水平,不仅使整个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动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

未来,比长征五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将研制9.5米级的火箭箱体,也将带动国内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

(摘编自余建斌 王伟童《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人民日报》2019年04月01日)

材料三: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11日报道,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是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承担了中国96.4%的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占中国发射总质量的99.2%。

报道称,一组数字可以反映出长征系列火箭的快速进步:自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至2007年6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鑫诺三号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100次发射用时37年,年均发射2.7次;再至2014年12月,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资源卫星,长征火箭第二个100次发射用时7.5年,年均发射13.3次;至2019年3月10日,长征火箭实现第三个100次发射,仅用了4年多时间,年均发射23.5次。

报道称,尽管长征系列火箭也曾发射失败,尤其是2017年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第二次发射失败。但长征系列火箭接近96%的发射成功率,在世界上仍属于先进水平。而且,与前50次发射相比,长征系列火箭后250次发射的成功率明显提升。在第三个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共将225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高达97%。特别是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达到37次,并首次位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位,创下世界航天发射的新纪录。

报道称,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与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有密切关系。如果革弊兴利得当,这种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还是颇具竞争力的。

报道称,这些年,中国航天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青年人才挑大梁的局面蔚然成风。不拘一格用人才也是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和保障。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3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火箭在3个100次的发展历程中,从所用的时间、年均发射次数以及发射成功率,可看出它在快速进步。
B.长征火箭在2018年捷报频传,成功率进一步提升,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首次居世界第一,并刷新世界纪录。
C.作为在研的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九号,它将比长征五号更大,更能带动国内材料、工艺、器件、装备等创新发展。
D.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无论是从承担的发射任务,还是从发射航天器的总质量来看,都堪称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创造了“一箭二十星”中国航天新纪录,很多技术创造了成功应用的先例。
B.长征五号大型运载火箭,在关键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上均有突破,使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提升我国工业制造能力。
C.我国长征运载火箭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发射成功,目前共拥有4代17种型号,其中包括退役型号、现役型号、在研型号和论证型号。
D.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实现300次发射,其成功率达到95.33%,这在世界上属于先进水平,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11:0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农村经济制度,大体经历了氏族部落社会的合作互助制、封建领主社会的井田制、封建地主社会的混合制。有人将我国封建地主社会的农村经济制度称为地主制或雇佣制。这种称谓事实上并不是非常确切,因为在我国封建地主社会中,还存在大量的自耕农,而且地主大多将田地租佃给农民,自己只留一小部分田地让长工和家人耕种。

在生产技术水平极低的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关系刚刚开始形成、而且还非常简单的氏族部落社会,人类主要从事原始的渔猎采集和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合作互助是他们唯一能够实现种族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多,在中国华夏大地生活繁衍的部落不断壮大,部落之间为了争夺自然资源的战争就开始了,一个脱离生产的武装军事集团开始形成,并与氏族首领们合在一起形成统治集团。由于中国疆域广大、地理复杂,高度集权的两极分化社会并不利于国家治理,所以封建领主社会逐渐成型,中国古人创造了与当时生产技术条件和崇尚王道文化相适应的井田制。

《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春秋谷梁传》载,“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诗经》载,“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井田制,既有利于封建领主对领地的管理和保卫,又有利于调动农业生产者积极性发展生产。中国古代的井田制经过春秋战国而趋于解体,最后以公元前216年秦始皇颁布法令“使黔首自实田”为标志。春秋战国时期,王室土地渐渐被诸侯瓜分,名义上属于天子的国有土地被私人占有,土地私有制出现;以及生产工具的变革、牛耕的推广、兴修水渠灌溉条件的改善、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增加,使得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空前的自我促进的快速发展阶段。

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对上层建筑变革的要求,以至于导致持续了几百年的诸侯混战。在这个过程中,大批对领主具有依附性的农民或在战争中死去,或通过战争其地位得到提高。同时,脱离领主土地的自耕农由于技术进步也因为荒地的不断开拓而增多,井田制逐渐土崩瓦解。随着井田制的解体,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了土地国有和私人所有制并行前提下的佃农制和自耕农制。这种新型的土地制度持续了两千多年,并为中国灿烂的封建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西方学者称之为传统小农经济;但恰恰是这个传统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最富有生命力的农业经济制度。

(摘编自刘明国《论中国农村经济制度暨模式发展方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封建地主社会存在大量的自耕农,所以将当时的经济制度称为地主制并不确切。
B.在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的条件下,氏族社会的人们只能选择互助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C.井田居中的是公田,周围的八家是私田,井田制规定完成公田的任务才能料理私田。
D.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政治的变革以至于诸侯混战,这直接促成了井田制逐渐土崩瓦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首句统领全文,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接着通过反例进一步补充了观点。
B.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对中国古代的三种农村经济制度的形成发展进行了阐述。
C.第三段在介绍井田制时,大量引用古代典籍的记述,并指出了该制度的优越性。
D.文章阐述中国古代三种农村经济制度的发展过程时,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封建社会大多数地主把土地租佃给农民,这使得大量的农民长期没有自耕地。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革也常常影响到国家政治。
C.先进的技术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只有混合制的出现才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D.中国古代农村经济制度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发展需要,应该全面继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粱启超在《书法指导》中曾提到,学书法,不宜从赵孟頫、董其昌一派入手,不是不好,只是不容易学,易导致笔力软弱,无“丈夫气”。梁启超这番基于书法气质所下之论断颇有见地。“丈夫气”固然不是书法所有之必须,却是值得提倡的一种精神气质。

何为“丈夫气”?《孟子》有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丈夫气”,即是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有毅力、不忸怩、不矫饰。书法的“丈夫气”,则是融书卷气、金石气、士大夫气、雄健气于一体的阳刚博大的精神气质,是书法雄健、雄强之气的一种拟人化表达。这其中,书卷气尤为重要,没有书卷气的“丈夫气”,常是一种狂怪之气、粗鄙之气和莽夫之气,去书法之本质远矣。“丈夫气”是书法的大格局、大气象、大境界的精神表征。

客观来讲,书法之美并无优劣之分,有阳刚雄强之美,也有阴柔妍媚之美。然而, 阴柔妍媚之美虽是书法的一种气质,当代书法艺术却不能仅停留于此,因为一个伟大时代的书风,绝不能缺少昂扬的精神气度。我们经常会看到汉简书法、石刻书法上的长撇大捺或最末一长竖笔,划破长空,震撼人心。要知道,这种艺术精神,并非出自文人贵族之手,而往往出自普通书吏。可见,在汉代,任何一个阶层,只要稍识字者,包括女性和一般工匠,都不乏强烈的书法艺术表达冲动,这是其有别于其他朝代之处。

汉代之后,从曹魏到北周,书法艺术几乎都表现为一种阳刚伟岸之象,可谓“丈夫气”十足。东晋时帖学已经完善成熟,书风则为之一变,开启了南朝风雅,帖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但帖学书风在运笔上过度强调点画二端的表现,容易产生浮浅平滑、飘浮空怯等弊病,其雄豪之气逊于汉魏。到唐朝,雄强阳刚的书风重新被崇尚。到了清代,碑学开始兴盛,碑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碑学的拙朴、倔强、瘦硬特点,促生了金石书风。金石气使书法呈现出阳刚之美,书法审美产生巨大变革。但碑学书风厚重的结体容易失之荒率粗糙、 狂肆怪野,为了克服碑学书风的弊端,有人提出了碑帖结合的方法。曾国藩曾说:“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碑学固可以救帖学妍媚之弊,然仍需以帖学之妍雅救碑学粗鄙之弊。

书法审美总是在一种正反合的历史轨迹中前行,但不论如何发展,书法的“丈夫气”都极其重要。每个时代的精神面貌都体现在这一时代的主流书风之中。当今时代是一个社会变革的伟大时代,需要一种大丈夫的担当精神,尤应要倡导与时代精神相符的阳刚大气的书风。

(摘编自朱中原《书法要有“丈夫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气”是充满雄健、雄强之气的阳刚博大的精神气质,是书法必须提倡的。
B.“丈夫气”是一种拟人化表达,作为书法格局的精神表征,融多种气质于一身。
C.“丈夫气”使得汉代任何一个阶层的人都能拥有一种强烈的书法艺术表达冲动。
D.“丈夫气”在书法中至关重要,因为书法审美总是在正反合的历史轨迹中前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中引用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来引出书法“丈夫气”的内涵。
B.文章第四段对碑学与帖学进行正反对比,指出二者相互弥补才能克服弊端。
C.文章梳理书法气质的变化,明确了“丈夫气”在书法史中多居主流的事实。
D.文章论述了时代精神与主流书风的关系,指出当今书法尤其需要“丈夫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梁启超的论断看,赵孟頫、董其昌一派的书法是缺乏“丈夫气”的。
B.书卷气是克服书法“丈夫气”中狂怪、粗鄙和莽夫之气等缺点的重要因素。
C.东晋时期帖学的审美追求使得这一时期书风表现出的豪迈之气逊于汉魏。
D.当今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时代,不仅书法,所有艺术创作都应符合时代精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者:说起传统伦理道德,最有代表性的一句就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子曰:“父母在,不远游”。如今,这一条古训已被年轻人的前程和年轻人身在其中的激烈竞争冲得无影无踪。也许嘴里还哼唱着“常回家看看”的歌曲,而双脚走在了离家千万里的路上。

当我把话筒从老年人转到他们的子女、当今的中青年人面前时,我听到了无奈的声音。

——(出录音)

毛女士:我在东直门卖货早晨起得挺早的,下班回来又挺晚的,一天挺辛苦的。离我妈还挺远,基本上一个月回去一次,这边也离不了,孩子面临上高中,一天的家务活也挺重,回来得做,总觉得对我妈他们有点欠缺吧,就是有心无力,就这样,没有办法。

陈先生:你看,我吧,跟我父母住一个院里,他是南房,我是东房,离着也就那么五六米,但就是没时间过去。说没时间过去是瞎话,总归,亲生父母无所谓,就不过去了,有一搭无一搭了。工作非常忙,四十多了,也是身体上不适吧,太疲劳了,懒得过去了,并不是咱不孝顺。

记者:有人形容说,孩子像风筝,亲情是拴住风筝的线,线的终端握在父母的手中,而当我采访了一位22岁的大学生之后,我不敢肯定,那条拴风筝的线是不是断了。

——(出录音)

记者:你想过怎么做算是孝顺父母?

大学生:平时没想过这种事情。

记者:你假期的时候是怎么安排的?

大学生:因为有学校的安排,还有对自己今后发展的安排,要上一些辅导班,经常会放假就不回家了。

记者:你知道你父母怎么想吗?

大学生:不知道,他们肯定想我,但想到什么程度就不知道了。

记者:反过来说,你想不想你父母呢?

大学生:平时没有空闲时间想。父母把生命给了你以后,尤其到了这种时候,大家都独立了,谁对谁都没有太大的依赖性了。

记者:你平时和你父母是什么联系方式?

大学生:打电话。半个月打一次吧。

记者:说些什么?

大学生:没什么好说的。

记者:你没说让他们注意身体啊?

大学生:这个,我想得很少。

记者:你的那些同学呢?

大学生:有的人一个学期都不给家里打电话。

记者:写信吗?

大学生:也不写。因为,他们有的从小学就开始在学校住校了,独立生活已经非常习惯了,对父母、对家的概念已经不那么清晰了。

记者:那你的概念呢?

大学生:现在也不是特别清楚吧。

——(录音止)

记者:这位大学生的回答很让我惶恐。十年后,当他要承担老年人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责任的时候,他的父母亲会是怎样的境遇呢?或许社会学教授周孝正的一席话会让他一些模糊的概念清晰起来。

——(出录音:社会学教授周孝正)

周孝正:创新的前提是保守。保守什么?应该是保守人类文明的成果。孝顺父母当然是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它是维持一个社会、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一种价值观念。有些年轻人觉得我们要有个性,我们要独立,你独立是一种形式,问题是你独立,你干嘛?你是把这种文明给独立到断了代,你的父亲母亲都不管?这种独立是没有价值的。

(节选自《白发的期盼》)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孝顺很重要,它是维系家庭发展的价值观。
B.目前社会,只有大学生觉得自己工作忙,常以此为借口,懒得去看父母。
C.有人把孩子比作风筝,风筝的线握在父母手中,目前风筝的线似乎断开了。
D.有些大学生平时没有空闲想家里的事情,他们觉得人和人没有太大依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者采访的人群中,很多人对老人的精神需求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B.年轻人应该是老人“精神赡养的承担者,但他们的亲情观念十分淡薄。
C.年轻人的独立其实没有价值,这种独立完全分割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
D.文中大学生并不清楚他们会成为父母精神赡养的主体以及他们要承担的义务。
【小题3】部分大学生“亲情淡薄”,根据材料,给这些大学生提一些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杨绛的美丽人生

黄薇

2012年的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101岁生日。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逝世,享年105岁。

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岁的杨绛与朋友一起北上,当时大家都考上了燕京大学,准备一起入学。但杨绛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当借读生。当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随后,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地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锺书痴人痴福。”杨绛的同乡费孝通暗恋着杨绛,钱钟书去世后,费孝通去拜访杨绛,送他下楼时,杨绛一语双关:“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

1946年初版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有段名言:“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杨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总是笑嘻嘻的。其实十年“文革”,钱杨夫妇备受折磨: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而在此期间,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传世之作《管锥编》,杨绛也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唐吉诃德》。

八年后从干校回来,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打算从原文翻译《唐吉诃德》。译稿历经“文革”的摧残,“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最后“九死一生”,逃过劫难。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唐吉诃德》出版。同年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她应邀参加国宴。

写于1980年的《洗澡》,是杨绛迄今为止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洗澡”是建国初“三反”运动中的专有名词,指的是知识分子需要对自己思想“肮脏”面彻底“清洗”。这部18万字的小说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媛也病中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钱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而时隔4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于2011年面世!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九十岁寿辰时,她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原载《文史参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全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这里正面表现了杨绛先生的才女贤妻良母的特性。
B.这篇人物传记语言朴实,契合了传主杨绛先生的高贵精神。
C.杨绛先生以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等奠定了她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D.杨绛先生和谁都不争,和谁都不屑,表现了她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高贵品质。
【小题2】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绛说“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杨绛先生是如何“打扫现场”的?
【小题3】杨绛先生说:“我和谁都不争。”“不争”表现在哪里?你是如何看待杨绛先生的“不争”行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清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在祭告黄帝文中曰:“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继道统而新治统。”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说是探析中国现代转型之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
何谓“道统”与“治统”?简单来说,前者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这些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思想传统。后者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的传统。
作为“道统”的儒家思想传统,虽在历史上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几千年里基本上“天下所极重”。儒家思想自有真理的闪光点和恒久的魅力,但历代帝王看重的是它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等对封建专制统治合法性的诠释,倚重的是它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封建专制统治秩序的巩固,从而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不过,以“继道统”为基础的“新治统”,其“新”是极其有限的。一个新王朝替代前朝,不会去否定其封建专制,而是认为前朝统治失德离道,所以天命转移。不去否定封建专制的“新治统”,只能表现为对治理之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实践中则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
中国历史上,“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强大到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纳入自己的发展轨道,强大到在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下始终没有瓦解。从这个意义上说,“道统”与“治统”对于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深厚的积淀也使中国天然地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和体制基础。当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型时,“道统”与“治统”就成为沉重的历史包袱。
世界上许多国家经历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历程,但像中国这样历经百年、遍尝艰辛的却很少。譬如,日本在19世纪中叶与中国境遇相似,但它通过明治维新顺利地向现代转型,不应忽略的一点就是它没有中国这样的“道统”与“治统”。历史底蕴的缺乏在转型时反而成为优势,使其更容易放弃“原来的自己”。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有识之士也希望通过改良挽救民族危亡,但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却阻碍中国的现代转型。近代历史上,早期改良派人物王韬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事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亦人道也。”这是当时的代表性思潮。此后的“中体西用”思潮和洋务运动,与其说是向现代转型的一种努力,不如说是对“道统”与 “治统”的竭力维护。再往后,即使辛亥革命敲响了封建专制的丧钟,依然有袁世凯称帝的闹剧。只有在***成立后,才真正终结维护封建专制的“道统”与“治统”,中国也由此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摘编自叶帆《道统、治统与现代转型之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治统”以“继道统”为基础,表现为对治理之术的不断创新,实践中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
B.因为儒家思想宣扬的仁义道德,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
C.道统主要指古代圣君、贤臣、孔孟诸位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的思想传统;治统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传统。
D.儒家思想深厚的积淀使中华文明能保持连续性和统一性,但是也使中国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和体制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统”,即儒家思想传统,虽在历史上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几千年里基本上“天下所极重”。
B.为巩固统治,历代帝王均对承继道统极为看重,在此基础上,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
C.道统与治统在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非常强大,并未因少数民族政权强势侵入而被弱化,并未因西方列强不断侵略而被割裂。
D.只有***成立,真正终结维护封建专制的“道统”与“治统”之后,中国才能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各种关于改良的思潮、运动,与其说努力向现代转型,不如说竭力维护道统与治统。
B.19 世纪中叶中国与日本境遇相似,却没有能够通过改良或革命向现代转型,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国有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的羁绊。
C.辛亥革命敲响封建专制的丧钟,仍有称帝闹剧发生;***成立后,中国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两者区别在于是否真正终结道统与治统。
D.所谓“继道统”,是为巩固专制统治;所谓“新治统”,是为完善专制统治。两者均是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