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农村经济制度,大体经历了氏族部落社会的合作互助制、封建领主社会的井田制、封建地主社会的混合制。有人将我国封建地主社会的农村经济制度称为地主制或雇佣制。这种称谓事实上并不是非常确切,因为在我国封建地主社会中,还存在大量的自耕农,而且地主大多将田地租佃给农民,自己只留一小部分田地让长工和家人耕种。

在生产技术水平极低的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关系刚刚开始形成、而且还非常简单的氏族部落社会,人类主要从事原始的渔猎采集和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合作互助是他们唯一能够实现种族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多,在中国华夏大地生活繁衍的部落不断壮大,部落之间为了争夺自然资源的战争就开始了,一个脱离生产的武装军事集团开始形成,并与氏族首领们合在一起形成统治集团。由于中国疆域广大、地理复杂,高度集权的两极分化社会并不利于国家治理,所以封建领主社会逐渐成型,中国古人创造了与当时生产技术条件和崇尚王道文化相适应的井田制。

《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春秋谷梁传》载,“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诗经》载,“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井田制,既有利于封建领主对领地的管理和保卫,又有利于调动农业生产者积极性发展生产。中国古代的井田制经过春秋战国而趋于解体,最后以公元前216年秦始皇颁布法令“使黔首自实田”为标志。春秋战国时期,王室土地渐渐被诸侯瓜分,名义上属于天子的国有土地被私人占有,土地私有制出现;以及生产工具的变革、牛耕的推广、兴修水渠灌溉条件的改善、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增加,使得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空前的自我促进的快速发展阶段。

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对上层建筑变革的要求,以至于导致持续了几百年的诸侯混战。在这个过程中,大批对领主具有依附性的农民或在战争中死去,或通过战争其地位得到提高。同时,脱离领主土地的自耕农由于技术进步也因为荒地的不断开拓而增多,井田制逐渐土崩瓦解。随着井田制的解体,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了土地国有和私人所有制并行前提下的佃农制和自耕农制。这种新型的土地制度持续了两千多年,并为中国灿烂的封建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西方学者称之为传统小农经济;但恰恰是这个传统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最富有生命力的农业经济制度。

(摘编自刘明国《论中国农村经济制度暨模式发展方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封建地主社会存在大量的自耕农,所以将当时的经济制度称为地主制并不确切。
B.在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的条件下,氏族社会的人们只能选择互助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C.井田居中的是公田,周围的八家是私田,井田制规定完成公田的任务才能料理私田。
D.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政治的变革以至于诸侯混战,这直接促成了井田制逐渐土崩瓦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首句统领全文,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接着通过反例进一步补充了观点。
B.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对中国古代的三种农村经济制度的形成发展进行了阐述。
C.第三段在介绍井田制时,大量引用古代典籍的记述,并指出了该制度的优越性。
D.文章阐述中国古代三种农村经济制度的发展过程时,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封建社会大多数地主把土地租佃给农民,这使得大量的农民长期没有自耕地。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革也常常影响到国家政治。
C.先进的技术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只有混合制的出现才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D.中国古代农村经济制度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发展需要,应该全面继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7:54: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有一部分特殊群体备受舆论关注,他们就是“失独老人”。失独并不是我国的独有现象,但失独人群的大量出现却是我国政策施行过程中所特有的现象。我国于1982年制定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缓解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减轻了社会经济资源紧张匮乏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但凡事皆有两面性,这一制度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隐患,失独家庭的大量产生就是它带来的副作用,失独老人就是承担这一后果的弱势群体。

据统计,我国当前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有1.9亿人以上,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年死亡率至少为万分之四,由此比例可推算出,在中国,每年至少会增加7.6万个失独家庭。目前,我国失独家庭数量已经突破百万,而在这数以万计的失独家庭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第一代计划生育家庭,这些失独父母都已经进入老年阶段。如何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收入问题,如何弥补他们在亲情上、精神上的缺失,成为针对这一弱势群体制定养老政策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李艳杰《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材料二:

表一 政府、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员的帮扶与失独者是否走出痛苦

 

还没有从痛苦中走出来

已经慢慢从中走出来痛苦中走出来

合计

得到政府、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士的帮扶计数/人

383

416

799

百分比(%)

47.90

52.10

100.00

没有得到政府、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士的帮扶计数/人

222

63

285

百分比(%)

77.90

22.10

100.00

合计

 

 

 

计数/人

605

479

1084

百分比(%)

55.80

44.20

100.00

 

 

(摘自潘金洪《失独者走出哀伤困境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084位失独者的调查》)

表二 抱团取暖与是否走出痛苦

 

还没有从痛苦中走出来

已经慢慢从痛苦中走出来

合计

参加过抱团取暖活动计数/人

231

58

289

百分比(%)

79.90

20.10

100.00

没有参加过抱团取暖活动计数/人

374

421

795

百分比(%)

47.00

53.00

100.00

计数/人

605

479

1084

百分比(%)

55.80

44.20

100.00

 

 

材料三:

很多失独家庭的收入主要为工资性收入,当他们年老退休后,收入明显减少,身体日渐虚弱,医疗性开支大幅上升,生活越发窘迫。和城镇相比,乡村家庭的收入更为单一,社会保障体系无法完全覆盖,失独老人一旦失去劳动能力,只能依靠低保生活,如果再遇到身体不好、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将变得非常无助。当前,公办养老院数量过少,且进入门槛过高,大部分失独老人都无法入住,而民办养老院费用过高,大多失独老人根本无法负担其高昂的费用,更关键的是,很多养老院需要子女签字才能接收老年人,而失独老人根本找不到“签字人”,养老院出于责任考虑,不敢接收失独老人,这也是他们面临的困境之一。中国人绝大多数不相信神,他们靠代际传承来寄托希望,把生命的全部意义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因此,大部分失独者害怕刺激,害怕孤独,害怕孤身一人或生病时无人看护,害怕将来无人送终,害怕没有尊严地死去或去世多日无人知晓。如何解决好失独老人的精神困境,让他们得到慰藉、获得温暖,也是我们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摘编自吴鹏辉《解决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几点建议》)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到政府、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士帮扶的失独者超过半数的人已经慢慢走出痛苦,而没有得到相关帮扶的失独者只有22.1%的人走出了痛苦。
B.政府、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士的帮扶有助于失独者走出痛苦,可见相关部门应加强了解失独者的各类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社会支持。
C.本次调查围绕1084位失独者展开,调查显示,政府社会的帮扶、抱团取暖都会对失独者走出痛苦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D.未参加过抱团取暖的失独者比参加过的更容易走出痛苦,可见抱团反而会放大悲伤,导致负面效应的产生,失独者应该少参与这类活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独人群的大量出现是伴随着我国施行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但失独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其它国家也存在失独家庭。
B.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利有弊,它减缓人口增长的速度、减轻资源短缺的压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给独生子女家庭带来风险和隐患。
C.我国的失独家庭数量已过百万,第一代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失独父母已迈入老年,帮他们走出老无所依、孤独痛苦的境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中国人靠代际传承来寄托希望、找寻生命的意义,这让他们大多不信奉神灵,也使得他们在失去独生子女后,精神上会尤其痛苦和绝望。
【小题3】我国失独老人面临着哪些方面的困境?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刀锋战士

衡德宏

余波是一位八路军战士,原本负责反战同盟中日军士兵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这天接到命令,赶到日寇盘距的城市,从事地下工作。余波虽然更希望在正面战场上狠狠杀敌,但他知道情报工作同样重要,于是愉快地脱下军装,化名为“剃刀”,从此成为一名时时刻刻行走在刀锋上的情报人员。

这天余波接收到密电码:明日午后两点,在灵应禅寺大雄宝殿与我党地下人员接头,他叫“深谷”,你的任务是取回“深谷”手中的重要情报。

第二天午后两点,大雄宝殿里香烟缭绕,木鱼声诵经声不绝于耳,香客们人头攒动。这里热闹又不失幽静,倒是接头的好地方。化妆成香客的余波正想着,忽然一丝若有若无的危险气息隐隐飘来,心头顿时一凛!敏锐的第六感曾无数次帮助他涉险过关,难道现在……

就在这时,佛祖面前的蒲团上跪下一人。那是个精瘦的中年人,他声音不高也不低地虔诚祈祷:“佛祖啊,我外婆病了,外公也病了,求求佛祖保佑他们吧!”

来不及多考虑了,余波当即在中年男人旁边的蒲团上跪下,并不看那人一眼,面对佛祖祈祷的声音同样不高也不低,刚好让他听到:“佛祖啊,我家猪病了,牛也病了,求求佛祖保佑它们吧!”

余波祈祷完头也不回,掉头就走,一直走到一间幽静无人的偏殿内。不出所料,那精瘦的中年人跟了进来,因为刚才两人的祈祷词即为接头暗语。男人伸出手说:“我是深谷!”

余波一把握住对方的手,用力握了握,心里一阵发烫。可现在不是诉说的时候,只回应了一句:“我是剃刀。情报呢?”

深谷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显然在这遇到同志同样令他兴奋,但他摇摇头,低声说:“情报在我身上,但不能交给你,我得亲手交给你的上线。这是刚刚接到的命令,因为队伍中出现了叛徒,上级指示必须减少传递环节!事关重大,绝不能耽搁,请立即带我去!”

难怪刚才嗅到一丝危险的气息,余波说道:“行,跟我来!”

余波当即就往外走,身后深谷不远不近地跟着。当来到大雄宝殿外空旷的,大院里时,刚才那种危险的第六感再次袭来,并且压迫感极强。余波蹲下身佯装系鞋带,眼波一扫,四面八方有几个精干的人正从香客中慢慢逼近。再猛一回头,正看到深谷跟在后面,一脸的深不可测,但没有紧张之色。两人眼光一触即分。

此时余波身边全是香客,电光火石间,突然一声脆响,随即有人大叫一声,人多声杂,也不知叫的什么,但余波看到那几个精干的人忽然趴到了地上,动作迅捷,绝对训练有素!

余波的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但转瞬即逝,忙迈步来到寺庙外。身后深谷还是不远不近地跟着,余波不用看也知道,深谷的身后依旧跟着那几个精干的人。

这时恰好有个卖零食的小贩打眼前经过,余波忙叫住他,掏钱买了一包花生。刚走两步,回头一瞧,那可怜的小贩已被两人一把拖到了旁边,这两人正是跟踪者,而深谷恍若未见。

余波继续往前走,领着深谷左一弯右一绕的,其间到一家书店买了一本书,还叫住一个卖香烟的小贩买了一包烟,不用说书店老板伙计和卖香烟的小贩也被身后跟踪的人严加审讯一番,他们这是怀疑那三位做生意的是余波的同伙,怕余波借机传递情报。不过余波知道,他们肯定一无所获。

在一座破旧的四合院前,余波终于停下了脚步,再一回头,示意深谷稍停一下再进来,而不远处跟踪的人一闪即逝。然后余波推开门走了进去。

过了片刻深谷不见余波出来叫他,忙大步进去,却见偌大的院子内空无一人。这时身后一直跟着的人冲了进来,四下一搜,不好,还有一个小小的后门,余波人不见了。

几个人一起惊叫起来,他们说的竟是日语!刚要冲出那个后门追余波,“轰”的一声,脚下突然惊天动地般爆炸起来……

在一处秘密场所,上级问余波:“剃刀同志,我们从另一条暗线得知,正如你所料,叛变的正是深谷,你是怎么知道的?”

余波说:“当我在大雄宝殿外觉察到有人跟踪时,意外发现深谷一点也不意外,我就知道不妙,但还不能确定,说不定那些人还是我们的同志。就在这时香客中估计有调皮的小孩燃着了一个鞭炮,我灵机一动,大喊了一声‘卧倒’。香客们倒是纹丝不动,可跟踪的人趴下一大片,我这时才确定他们是日本特工,深谷有问题。”

上级听了有些不解:“为什么可以确定?”

余波一笑:“因为我是用日语喊的,不要忘了我曾在反战同盟中工作过。”

上级一脸赞许,余波继续说:“而当我在路上先后买了零食、书本和一包烟后,我注意到这三个生意人全被日本特务拖到一旁严加审讯,其间身后的深谷对这一切视若未见,这不是一名我党地下工作者应有的反应。这下终于可以确认,他叛变了,日本特工是他带来的。”

上级点点头,继续问道:“那你又是怎么通知同志们设下埋伏的?”

余波说:“那三个生意人中的一个确实是我们的同志,当我买东西时,我把钞票折叠了四个角给他,这就意味着我遇到了危险,并将去那个我们早就约定好的四合院。他收到钞票后明白了我的意思,再发出信号通知他的下线,一个手势就足够了,他们再火速埋下炸药,并伺机引爆。”

余波最后说:“我不能说出那三个生意人中哪一位是我们的同志,这是纪律。”

上级吐口气,感慨地说:“是啊,在鬼子的心脏里,有多少我们的同志日日夜夜行走在刀锋上啊!我们要向跟你一样无畏的刀锋战士,致敬!”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余波的介绍,既点明了他的身份,也为下文写他用日语喊出“卧倒”的情节埋下伏笔,可谓别具匠心。
B.“余波一把握住对方的手,用力握了握,心里一阵发烫”,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余波在敌占区见到同志时的兴奋。
C.小说主要用旁观者视角讲故事,但也有视角的转换。“深谷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显然在这遇到同志同样令他兴奋”,就是亲历者余波的视角。
D.小说最后设置余波不说出三个生意人中哪一位是我们的同志的情节,目的是表明在恐怖弥漫的环境中,上级也不能完全信任。
【小题2】请简要概括余波形象的主要特点。
【小题3】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结合三处画线句子中的“危险”具体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材料一:

“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短短一句话让网友兴奋了。11月12日,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发布消息,EAST核聚变装置在2018年实验中又有突破。

被寄予最大希望的核聚变实验方案叫“托卡马克”——用超强的磁场约束高温的核燃料。EAST又称东方超环,是中国研制的世界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它使用超导体,以最小的能耗获取最强的磁场。EAST近年来一直走在国际竞争最前列,在高性能、稳态、长脉冲等离子体研究方面成绩傲人。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万宝年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次大家关注的‘1亿度’,是电子温度。媒体喜欢简化成‘等离子体温度1亿度’。”

“EAST就好比一个炉子,”万宝年说,“炉子越大,越容易提升核心温度。EAST比较小,实现电子温度1亿度比较难;将来ITER(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用同样的办法实现2亿度,就容易多了。”

万宝年说“实验在8月份就已经完成,但当时没有立即发布,因为确保数据准确需要重新校核所有的测量设备和大量计算。”

“得到实验结果时,我并没有太激动,因为这是预料之中的。”万宝年说,“这次的实验是我们长期计划中一个点上的阶段性成果。”相关研究成果是10月下旬在印度举办的第27届国际聚变能大会上公布的,国际同行给予高度评价。11月12日消息在国内发布后被广为转发。

(摘编自高博《电子温度1亿度,中国人造太阳“内力惊人”》,《科技日报》2018年11月14日)

材料二:

人造太阳指的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中国的人造太阳又称为“东方超环”。中国的人造太阳在全球首次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这是热核聚变试验堆的一个里程碑。

人造太阳是清洁能源的代表,与现有的核能(核电站)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利用核聚变,后者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的能量来发电或作为动力驱动,如核动力航母等。

但是,核电站的核能存在核废料的处理、核辐射、核燃料铀的开采和提料难等问题,安全问题更是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与之相比,人造太阳的安全问题可以控制,而且聚变产物没有放射性。聚变燃料的保存运输、聚变电站的运行都比较安全。聚变原料取之不尽,其主要燃料就是海水中的氘和氚。一升海水提取的氘能产生的聚变能源相当于300升汽油。

要想让人造太阳的产能和供能成为现实,必须有几个条件。一是1亿度以上的高温,二是长时间约束在有限的空间中,三是有足够高的密度。在高密度条件下,当等离子体温度达到1亿度以上,可使数目可观的粒子具有足够动能克服原子核之间的斥力而实现核聚变反应,从而产生可观的聚变能。

(摘编自张田勘《中国“人造太阳”实现1亿度运行,意味着什么》,《新京报》2018年11月15日)

材料三:

为推进可控核聚变研究,各国联合推动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近日在科技部举办的中国加入ITER计划十周年纪念活动上,科学家就“核聚变是能源的美好未来吗”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从一种原子核变为另外一种原子核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核聚变能是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时释放的能量,聚变的主要燃料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太阳的中心温度极高,气压达到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氢原子的两个“同胞兄弟”——氘和氚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说,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反应至少要满足两个苛刻条件。第一,极高的温度。氘核与氚核间发生聚变反应时,温度须达到5000万摄氏度以上。这种在极高温度下才能发生的聚变核反应也称热核反应。第二,充分的约束。即将高温等离子体维持相对足够长的时间,以便充分地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出足够多的能量。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和改进磁场的形态和性质,从而能够实现长时间的等离子体的稳定约束,并解决等离子体的加热方法和手段,达到聚变所要求的温度。此外,在此基础上,解决维持运转所耗费的能量大于输出能量的问题。

2017年7月,EAST装置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5000万摄氏度等离子体持续放电101.2秒的高约束运行,创造了核聚变的世界纪录。

罗德隆说,我国积极参与、推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参与ITER项目10年,中国核聚变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大踏步前进发展。如今,我国在核聚变领域处于与国际同等甚至某些方面领先的地位。

(摘编自喻思南《走近“颠覆性技术”:核聚变是终极能源吗》,《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超环是托卡马克的一种,它使用超导体,能耗小,获取的磁场强,可以用超强的磁场约束高温的核燃料,近年来一直走在国际竞争前列。
B.EAST比ITER小,用同样的办法实现电子温度1亿度比ITER难。因为EAST就好比一个炉子,炉子越小,提升核心温度越难。
C.现有的核电站、核动力航母等释放能量的方式与东方超环不一样,后者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的能量来发电或作为动力驱动。
D.—种原子核变为另外一种原子核往往能够释放能量,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聚变成氦原子核,就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核聚变装置EAST在2018年8月的实验中就取得了突破,但直到11月12日才公布,体现出研究所审慎的态度。
B.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得到国内网友的广泛关注,但所长万宝年并未沉迷于激动之中而不能自拔。
C.核裂变电站存在着核辐射等安全问题,且核原料开采和提料难;而核聚变电站的运行比较安全,核聚变原料取之不尽,相比来说优势明显。
D.中国2007年就加入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并积极推动这一计划。目前,在核聚变领域已处于与国际同等甚至某些方面领先的地位。
【小题3】我国近年来在“人造太阳”研究上取得了那些突破?根据材料推断,未来的研究还可以朝哪些方向去努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多点“求异”思维

江曾培

季羡林的《朗润琐言》,内中不少论述富有独到见解,甚至与一些学者的看法“高度不一致”,常有辩驳诘难之词。季先生主张学术上要“求异存同”。

在“同”与“异”的关系上,人们习惯讲的是“求同存异”,应当说,在处理国与国乃至人与人的关系上,作这样的强调是对的。只有“求同存异”,才有互相合作与信赖的基础。如果反过来,“求异存同”,专“求”不一致的地方,那么,就会把关系搞得很紧张,在国际有害于和平,在人际不利于和谐。不过,在学术研究上,倒是要反过来,像季先生所说,“求异存同”。因为,学术研究贵在出新,不宜陈陈相因,只是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路,或按着别人的腔调吆喝,而是要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就要有“异”于前人和“异”于他人之处。否则,不过是雷同重复,谈不上有什么意义。自然,“求异”并非完全排斥“同”,“异”也含有共同的知识和认识,遵循共同的原则和规律,不过,“异”却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因而对学术研究来说,是要在“异”中存“同”,而不是以“同”化“异”。

“求异存同”的治学之道,历来为学界有识之士所信奉。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在其《明儒学案》中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里强调“一本而万殊”,不要“倚门傍户、依样葫芦”,不要“以水济水”,而要重视“一偏之见”“相反之论”,“着眼理会”“其不同处”,正是强调学术研究应当“求异存同”。现代学者胡适、章士钊等针对喜“同”恶“异”的现象,认为“同固欣然,异也可喜”,要人做到“好同而不禁异”。学术研究就是要在“求异”中创新,在“求异”中发展。

至于文艺创作则更应“求异”。因为,文艺创作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劳动,如果雷同重复,就会失去任何价值,是故“脱窠臼,创新意”,成为文艺创作的首要品质。清代的李笠翁在《闲情偶寄》中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齐白石更告诫后人:“学我者活,似我者死。”巴尔扎克关于“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聪明人,第二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傻子”的话,也是说明文艺创作不能“嚼别人嚼过的馍”,要“求异”求新。“双百方针”是发展文化艺术的根本方针,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关键是要有众多不同色彩的“花”在“放”,有众多不同声音的“家”在“鸣”,倘若千“花”一色,百“家”一声,只有“同”,没有“异”,也就不见什么“双百方针”了。

实际上,“求异存同”所体现的创新创造精神,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张扬。时下不少企业的产品生产,都喜欢用一个口号,叫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这里的“有”“优”“强”,就是以“异”求发展,以“异”求提高。如此“求异”求变,正是当前时代创新精神的体现。

要做到“求异存同”,而不是“求同存异”,需要解放思想,突破常规思维。莫泊桑说过:“应该时时刻刻躲避那些走熟的路,去另寻一条新的路。”他强调这是“制造新生命的唯一法门”。人们熟知的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求异思维闪光的产物。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要像季羡林先生所主张的那样“求异存同”,发展“求异”思维,把努力的重点落在“求异”上。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求异存同”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处理国与国乃至人与人的关系上应当“求同存异”,才有互相合作与信赖的基础。
B.只有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才需要“求异存同”,以“异”求发展,以“异”求提高,以“异”求创新。
C.学术研究贵在出新,不宜陈陈相因,要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就要有“异”于前人和“异”于他人之处。
D.“求异”并非完全排斥“同”,“异”也含有共同的知识和认识,遵循共同的原则和规律,要在“异”中存“同”,而不是以“同”化“异”。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界历来信奉“求异存同”的治学之道,有人喜“同”恶“异”,有人“好同而不禁异”,黄宗羲、胡适、章士钊等著名学者都强调学术研究应当“求异存同”。
B.文艺创作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劳动,因而更应“求异”,不能雷同重复。
C.“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口号,强调的是“求异”“求变”的创新精神。
D.解放思想,突破常规思维,发展求异思维,是“求异存同”、创新创造的不二法门。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季羡林在其《朗润琐言》中的不少论述与一般学者的看法很不一致,常有辩驳诘难之词,说明季老学术上有主见,不人云亦云,他践行的是“求异存同”的治学之道。
B.文艺创作贵在“脱窠臼,创新意”,因而一切模仿与借鉴都是“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路,或按着别人的腔调吆喝”,没有任何价值意义。
C.要实现文艺发展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这一“双百方针”,关键在于“求异”求新。
D.齐白石的名言“学我者活,似我者死”强调的是,学术上应杜绝“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似的“山寨版”,倡导活学活用、求异创新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