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对酒

陈与义

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②裁:写诗
【小题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小题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30 10:49: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锴,会稽人。锴四岁而孤,母方教兄铉就学,未暇及锴。错自能知书。稍长,文词与铉齐名。昇元中,议者以文人浮薄,多用经义法律取士,锴耻之,杜门不求仕进。铉与常梦锡同直门下省,出锴文示之,梦锡赏爱不已,荐于烈祖,未及用,而烈祖殂。元宗嗣位,起家秘书郎,齐王景遂奏授记室。时殷崇义为学士,草军书,用事谬误,锴窃议之。崇义方得君,诬奏锴泄禁省语,贬乌江尉。岁余召还,授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论冯延鲁人望至浅,不当为巡抚使。重忤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然元宗爱其才,复召为虞部员外郎。后主立,迁屯田郎中、知制诰。拜右内史舍人,赐金紫,宿直光政殿,兼兵、吏部选事,与兄铉俱在近侍,号“二徐”。
初,锴久次当迁中书舍人,游简言当国,每抑之锴乃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一中书舍人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锴颇怏怏。简言徐出伎佐酒,所歌词皆锴所为,锴大喜,乃起谢曰:“丞相所言,乃锴意也。”归以告铉,铉叹息曰:“汝痴绝,乃为数阕歌换中书舍人乎?”
锴酷嗜读书,隆寒烈暑,未尝少辍。后主尝得周载《齐职仪》,江东初无此书,人无知者,以访锴,一一条对,无所遗忘。既久处集贤,朱黄不去手,非暮不出。少精小学,故所讎书尤审谛。后主尝叹曰:“群臣劝其官,皆如徐锴在集贤,吾何忧哉?”李穆来使,见锴及铉,叹曰:“二陆①之流也
尝夜直,召对,论天下事,因及用人,才行孰先,后主曰:“多难当先才。”锴曰:“有人才如韩、彭而无行,陛下敢以兵十万付之乎?”后主称善。时国势日削,锴忧憤郁郁,得疾,谓家人曰:“吾今乃免为俘虏矣。”开宝七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谥曰文。锴卒逾年,江南见讨,比国破,其遗文多散逸者。
注①二陆,陆机、陆云兄弟,都是西晋著名文学家。②韩、彭,指韩信和彭越,西汉名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抑之锴/乃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一中书舍人/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
B.每抑之/锴乃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一中书舍人/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
C.每抑之锴/乃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中书舍人/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
D.每抑之/锴乃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一中书舍人/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孤,古代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在文中是失去父亲,与现代汉语“孤儿”意义有所不同。
B.朱黄,指朱、黄两种颜色的笔墨,古人对古籍标点、校订时用它,以示与原文区别。
C.小学,古代经学中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等方面的学问,与“小学而大遗”中“小学”义同。
D.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职往往要高于原先所任职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锴以文词见长,并为此痴绝。他的文章曾受到常梦锡的赞赏;他听到自己所作歌词为歌妓所唱,消除了自己的不快,哥哥徐铉赞叹他宁愿用歌词换取更大官职。
B.徐锴为人耿直,多次触怒权贵。他私下议论殷崇义起草军书的错误,被贬为乌江太尉;议论马延鲁为人名望浅薄,又得罪权贵,去掌管东都事务。
C.徐锴博学多才,为人敬仰。后主曾得到周载的《齐职仪》,江东没有人能懂,徐锴一一逐条应答;有使者曾把徐铉、徐锴比作陆机、陆云。
D.徐锴见识高明,富有远见。后主认为国家多难,用人以才为先,徐错却认为以德为先,受到后主称赞;临死前,庆幸没当亡国之俘,死后一年国家就被讨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主尝叹曰:“群臣劝其官,皆如徐锴在集贤,吾何忧哉?”
(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屈原列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说

(宋)王禹偁

凡物有纳者,必有所出。海,吾见其纳也,未见其出也。然则弥天地,更万世,滔滔百川,靡昼夜东注,虽海之巨者,庸能不满溢乎?老子谓海为百谷,固为王矣,固善下矣。然不独有所纳,抑亦有所施也。犹圣人之道,日用而不知。故朝夕海之泽者,曰海之功也。何以明之?海涵虚东荒,密迩旸谷,每日浴于渊而气腾乎天,由是蒸而润者谓之露,嘘而霈者谓之雨,飞而结者谓之霜,飘而散者谓之雪,雨露之生成,雪霜之收藏,是万物朝夕被海之泽明矣。譬设爨于釜,盖之以盎缶,则釜未沸而盎缶已濡矣,物之小犹尔,况大海乎?故曰不独有所纳,抑亦有所施也。或谓大地万里,海在一隅,岂海之泽能备于天下邪?噫!海既为王矣,则以五湖为五侯,以九州为九伯,以四渎为四岳,至于池沱沼沚,皆附庸也。故五侯得以专其惠,九伯得以供其职,各以其所属土地分野,而为雨露以生成之,为霜雪以收藏之,斯亦上尊王室,下利庶民,诚所谓有所纳而必有所施者尔。

故古之王者厚往薄来,以恩信天下,不敢侮于鳏寡,况诸侯乎?故禹会涂山玉帛万国未闻禹之盈而覆满而溢也盖所纳鲜而所施广矣商纣积粟渭桥聚财鹿台知所纳而不知所施故盈而覆满而溢亦宜矣。是知海不特以远而为尊,亦以惠物而能永。自秦郡天下,恩苦惠干,食民若蚕,吞国若鲸,六雄之鬼,馁而不祀,兆民之首,悬而不解。汉用晁错削夺诸侯,亲亲之恩絶于上,憧憧之赋疲于下,厚敛自足,多藏取亡。吁,可惜哉!以至天道用违,人心以离,春露不滋,夏雨之不时,秋霜之不令,冬雪之不正,怨气积而为骄阳,谤言振而为迅雷,凶荒盗馑,良由是欤!

呜呼,人君者,大海也;诸侯者,江湖川泽也;兆民者;百谷草木也。人君善下,则诸侯归之;国君利下,则兆民戴之。苟有所纳而无所出,知其积而不知其,则诸侯叛、兆民乱矣,又焉能长久乎!如是则为天下者,无于人鉴,当于海鉴。

(有删改)

(注释)①密迩旸谷:密迩,靠近;旸谷,传说中的日出处。②五湖:泛指太湖流域一带所有的湖泊。五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③四渎:古代以长江、黄河、淮水、济水为四渎。四岳:相传为羲和的四子,分管四方的诸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朝夕海之泽者 被:覆盖
B.以恩信天下 御:治理
C.是知海不特以远而为尊 柔:安抚
D.知其积而不知其施:给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靡昼夜东注 吾从师之
B.是万物朝夕被海之泽明矣    且夫水之积不厚
C.春露不滋,夏雨之不时 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D.物之小犹尔,况大海乎 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说》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托物寓意,全文抓住大海“有所纳亦有所施”的特点展开议论。文章首先以“凡物有纳者,必有所出”开宗明义,然后用问答论证法论述大海“不独有所纳,抑亦有所施也”。
B.全文论证层次分明,思路严谨缜密,环环相扣;比喻的运用让说理更形象生动,正反对比让议论更鲜明、更具说服力;文中大量排比铺陈让文章读起来有一股连绵不绝的磅礴之气,更能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C.在作者看来,人君如海,惟有像大海一样有所纳亦有所施,方能让诸侯归附、百姓爱戴,否则便会众叛亲离。文章通过夏禹与商纣、秦朝与汉代处理纳和施的两组对比,指出惟有推恩泽于天下才能统治长久。
D.本文用“凡物有纳者,必有所出”的辩证观点,以海譬政,讽喻帝王“当于海鉴”,万不可“食民若蚕,吞国若鲸”,横征暴敛,重赋于民。通篇以海事、人事互为譬喻,巧妙新颖,立意高远,颇见警醒之功。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 禹 会 涂 山 玉 帛 万 国 未 闻 禹 之 盈 而 覆 满 而 溢 也 盖 所 纳 鲜 而 所 施 广 矣 商 纣 积 粟 渭 桥 聚 财 鹿 台 知 所 纳 而 不 知 所 施 故 盈 而 覆 满 而 溢 亦 宜 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滔滔百川,靡昼夜而东注,虽海之巨者,庸能不满溢乎?
(2)斯亦上尊王室,下利庶民,诚所谓有所纳而必有所施者尔。

同类题4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①朱敦儒:两宋之交词人,洛阳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词人避乱南方时。②凤凰城:汉长安城中有凤凰阙,后因此称长安为凤凰城、凤城。此处指宋都汴京。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凤凰城”原指长安,这里借指北宋都成汴京,“凤凰城破”指“靖康之难”中宋都被金兵攻占。
B.“擘钗”化用白居易《长恨歌》“钗壁黄金合分钿”一句,借李、杨的悲剧表达了对统治者享乐误国的讽刺。
C.“信音稀”是说在南北交兵、形势险恶的情况下,亲人离散音讯难通,把词中饱受战争苦难的主人公的惨痛心境更推进了一层。
D.“辽海”“玉关”代指遥远的地方,而“梦回”“魂断”写出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想要回归故乡的急切心理。
E. “月解重圆星解聚”用拟人手法,赋予“月”和“星”以人的感情色彩,生动形象并和下文的“不见人归”形成对比
【小题2】结尾两句“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什么作用?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