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表 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平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客人,转着身于看这个新鲜的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阴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担断了脚筋。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十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是马马虎虎。本来还要带子,现在托给人家。

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好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功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以自由流动的溪水所带来的“水草野树”以级“生命的欢喜”,暗示着农村的新气象。
B.小说中“一路拱着腰身”等动作描写,以及“真是日日清,月月结”等语言描写,为下文表妹承包洗衣服这件事做了铺垫。
C.表姐两次提到乡下空气“新鲜”,第一次是出于客套,第二次提到时,表姐对农村的好已有了更多体会。
D.表妹说的“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
【小题2】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0 06:46: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这几年,我发觉自己是越来越离不开乡村了,过三五个月,总要去老家豆村小住;有时去南京、上海一带办个事,中途也要从滁州下车回豆村看看。其实很多时候也仅仅是看看。不看,心里总觉得欠缺一点什么似的。
②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吧,我对二十四节气也越来越在意了。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去,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③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如果站在田野的高处,就不难发现远处的那些亭亭玉立的玉米、高粱,开始悠悠地摇曳起来,一起一伏的,形似一个水波的巨弧,慢慢地推过来,推过来,经过身边时,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
④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不像我们人,只要心血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结果做出许多蠢事,然后再慢慢地反思、修正。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⑤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这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默契!在我看来,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那些沉睡的草木、庄稼和小生灵们,就着甜丝丝的雨水服下去,嘴巴咂呀咂的,一个个如灵魂附体,仿佛刹那间,一切该醒的都醒了,就连落在房顶瓦沟里的小小草籽也不肯错过机会。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忪的小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至于霜降,我想它更像是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的咒语。一语既出,该谢的,得谢,该落的,得落,没有什么好通融和商量的,即使心怀不满与怨恨,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姑且抱着“留得青山在”的态度,暂时蛰伏下来,或者远走他乡吧。不知你留意过没有,霜降之夜总是出奇地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风婆子也闭上了嘴巴。是的,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
⑥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我和祖父在豆青河畔看管生产队里窖藏的红薯,霜降那天晚上,我半夜起来解溲时吓了一跳,乖乖,满地的银霜!当我咝咝呵呵重新回到窝棚里,祖父自言自语地说,落霜了。然后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说这世上谁最伟大?我想了想,说道:“是哪个伟人吧?”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字。我一时没听明白,感到祖父的话有些不可思议。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
⑦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他常常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每次他总会说,二十四节气虽然不会张口说话,但它心里比什么都清楚,人是糊弄不了它的。祖父后来是不是霜降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
注节气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自己离不开乡村,出差中途也要下车看看,是因为觉得自己对乡村有所亏欠。
B.文章第③段中,作者借风来对比,说明每个节气的到来都是自然而然的,都是有路数的。
C.文章插入对政治闹猛时代的回忆,意在表现爷爷对节气的迷信执着,以及对爷爷深深的思念。
D.文章主要选取了“惊蛰”“霜降”两个节气加以详细描述,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对节气的思考。
【小题2】请从内容和形式丙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部分。
【小题3】本文写节气蕴含着作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请根据文分析阐释。

同类题2

阅读痖弦的诗《秋歌——给暖暖》,完成下面小题。
秋歌——给暖暖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
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了
暖暖
马蹄留下残踏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小题1】如何理解诗中的那些富含古典意味的意象?
【小题2】下面对《秋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歌——给暖暖》中的“暖暖”,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女孩的名字,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一位非常好的朋友,总之是诗人非常喜爱的一个人。
B.诗中的“落叶”“荻花”“砧声”的消失和远去,“雁子”“秋空”和“十四行”的联想,无一不指向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甜美回忆。在甜美的情感回味之余,固然也难免某种沧桑之变的感叹。然而,一切皆因“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常规的音乐性与非常规的“诗家语”形成鲜明对比,也增加了这首诗的艺术效果。
C.“暖暖”可以说是诗人生造的词语,也可以说诗人改变了这个本来是形容词的词语的词性,如“暖暖的春天”,在本诗中还有名词的性质。“暖暖”可以产生“通感”,强烈地刺激人的触觉和听觉,从声音上和温度上都给人以温馨的感觉,诗又一咏三叹地“强化”这种感觉。
D.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最忌讳词语重复,这首诗却出现了五个“暖暖”(题目中一个诗中四个,诗中的四个恰好与一年四季暗含)十个“暖”(与人类的最高理想“十全十美”暗合)。一、二两个诗节都用“暖暖”作为一个诗句结尾,两个“独立”的“暖暖”极大地强化了它的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阿凡达》能否开启中国电影新视野

⑴《阿凡达》来了,带着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和难以言传的心理震撼力。

⑵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以《泰坦尼克》在全球创下35亿美元(包括影音产品)成绩并创纪录地夺下11项奥斯卡大奖,这一纪录至今无人能及,号称好莱坞的“世界之王”。时隔十二年,卡梅隆能否超越自我再次创造电影史上的奇迹?

⑶据报道,截至1月3日,短短17天时间,《阿凡达》全球的累积票房已逾10.24亿美元。其中,除北美累积票房已达3.52亿美元,北美之外的国际市场票房总额更高达6.72亿美元。照此态势,《阿凡达》很可能把卡梅隆带向又一个电影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⑷对于《阿凡达》的成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科技创新的魅力。3D立体幻境技术和IMAX(爱麦克斯)更大更高解像度电影放映系统的进步,无疑是构成卡梅隆科幻诗史电影的主要支撑。没有技术的突破,就不可能有《阿凡达》的横空出世。

⑸但是,如果仅仅掌握了先进技术就能拍出好电影,电影艺术就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技术活。

⑹任何一部优秀电影都是人类想象力的结晶。电影技术只有在想象力的引领下,才能催生无与伦比的艺术之果。于卡梅隆而言,正是自幼不灭的科学幻想情结,成为他后来孜孜不倦探索科幻电影的最好向导。他很小就开始写科幻小说,甚至12岁时所写的一部科幻小说,最终成为其科幻影片《深渊》故事的原型。14岁时,他看了库布里克的《2010太空漫游》,深被影片奇幻无穷的场景震惊,在连看10遍之多后,从此萌发了投身电影创作的愿望。

⑺《阿凡达》的故事并不复杂,却神奇得让人惊呆。电影特效色彩斑斓的奇异,更让观众在触手可及的惊愕中身临其境。今天,几乎所有人在看完《阿凡达》之后,都会产生一连串挥之不去的奇思异想:地球何以不堪人类重负?世外桃源潘多拉星在哪里?地球人与纳美人(潘多拉星原住民)能否和谐共处?就这样,卡梅隆把观众带入一个超凡脱俗、远离尘世的幻想世界,让人经历了从未有过的梦境般的旅程。

⑻不能不说,这与我们当下看到的中国电影大异其趣。这年头,我们看过太多的古装片、武打片、情感片、警匪片、谍战片、娱乐片、搞笑片等等,等等。走进影院、打开电视,长袍马褂、刀枪棍棒、都市闹剧、衣食男女没完没了,不知何时有尽头。

⑼并非说我们没有好电影(电视剧),但这些电影却常常被更多内容平庸、套路相同、粗制滥造的垃圾片淹没在虚假的繁荣中。为了追求票房(收视率),即使是有些被观众寄予厚望的导演和演员,也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媚俗的行列。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过去之所以屡获好评,就在于他自己看重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可这一回却惊世骇俗地来了个《三枪拍案惊奇》,让所有喜爱他的粉丝大跌眼镜。难道所谓“愚乐至死”的魔咒,真可以如此轻易地改变一个艺术家的追求?

⑽电影应该关注现实,却不是浅薄的还原生活;电影大可搞笑,却不能止步于无厘头的打闹;电影从不拒绝历史,却不能总是沉溺于戏说之中。虽说时下观念多变,处在艰难商业化转型中的中国电影,鱼龙混杂在所难免,可释放矛盾凸显期带来的种种困扰重压,却依然需要中国电影有更人文更崇高的担当。电影要票房要赚钱,但仅仅停留于功利的满足还远不够。作为“梦工厂”,人们更希望电影点燃人生的理想和激情,并在超越现实的窘境悲情中体验美好情感,放飞未来梦想,感知全新视野。一句话,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电影尤其需要注入适应现代文明的新元素。

⑾现在,尚不清楚《阿凡达》给中国电影人带来怎样的思索。最先作出反应的是青年导演陆川,他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在博客里写道:“《阿凡达》让我知道,我们差的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拿来的;《阿凡达》突然让我意识到,我们电影的情怀和简单的美好距离有多远;我们和清澈的纯真距离有多远;我们和炙热的梦想距离有多远;一直在扭曲阴暗扯淡的纠结的庸俗中奔走狂欢的我们,距离到真诚,还有多远!”而造成这一切,是因为我们电影人“自觉放弃了通往崇高的道路,而彻底拥抱了低俗。”

⑿我不知道电影界人士对陆川的上述观后感作何评论。但有一点却确定无疑,正是卡梅隆对电影理想的不懈坚守,不为浮华世界诱惑所动,才有了今天的《阿凡达》。

⒀早在1995年,卡梅隆便有了《阿凡达》的故事雏形,可由于当时的电影技术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转而创造了《泰坦尼克》的辉煌。就在人们期待他的新作时,卡梅隆却淡出公众视线,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探索《阿凡达》需要的3D技术,从而完成了一部划时代的经典巨片。

⒁《阿凡达》开启了特效电影的全新时代,它能否同时开启中国电影的新视野?但愿如此。

【小题1】第(5)段作者认为“如果仅仅掌握了先进技术就能拍出好电影,电影艺术就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技术活”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9)段提到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这篇文章是从电影《阿凡达》热映入手对中国电影现状进行了思考,但作者花了相当多的篇幅介绍了其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这是为什么?
【小题4】第(10)段划线句的第一层应划在第______分句后面,属于________关系
【小题5】联系全文,概括《阿凡达》对中国电影界具有哪几方面的意义。
【小题6】作者在第(10)段提出“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电影尤其需要注入适应现代文明的新元素”的观点,你能否据此向中国电影界人士提出一条具体切实可行的措施并简述理由。(100字以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母医道

徐风

⑴没有星辰的长长寒夜,父母还没有回来。他们总是这样。在通向山镇医院的路上,我和二弟小妹牵着手,无数次地引颈观望。等待的时刻像无限拉长的橡皮筋,山风刮起的黄尘舔着我们的肌肤。父母——他们还在医院后楼那间简陋的手术室里忙碌。有血和药水的气味传来,接着是一阵细碎的脚步。据闻一垂危的生命在晨曦到来之前终于得到了拯救,可是我们的父母还迟迟没有回来的迹象。

⑵不远的单家巷方向传来几声狗吠,有人在放鞭炮,零落而寂寞,可能是某个出院病人的家属在庆贺吧。太阳一竿子高的时候,我们一夜没睡的父母终于回来了。他们脸色灰白,眼圈是黑的,嘴唇泛着紫。这样熟悉的场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无数次重复,以至成为我成年后睡梦里的常见场景。

⑶在山镇医院里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总是把他的药箱背回家中。这样我家狭小的客厅常常坐满了附近一带的患者,在这里他们就像在自己家里那样随便。父母对他们的病人总是那么和气,给他们让座,泡茶。牙疼的病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对着正在吃饭的父亲张大他们出了问题的嘴巴。有一次,我们刚刚开始吃饭,一个熟悉的街坊来了,他把一条正在溃烂的大腿伸在我们面前。记得我还嘟噜了一句:火腿倒没有吃,烂腿却天天看!父亲照例白我一眼,迅速放下饭碗,对那条烂腿进行了十分仔细的察看。一有病人他的眼里就什么都不存在了。饭也可以不吃,觉也可以不睡。

⑷有关父亲妙手回春的故事在山镇的街巷和山村广为流传,而我的母亲无疑是他最默契的助手。她可以闭着眼睛报出手术室里一切器械的名字,在进行手术的时候,她能在父亲的手刚伸出的第一秒钟里准确地递上需要的器械。据说,她动作利索且干脆,“她打针一点也不疼,像针没有扎进去一样”——这是众多的病人对她最朴素的评价。而母亲一生最引以为自豪的头衔是,她一直到退休前,都是医院“抢救小组”的成员。这关乎她的被重视,她的一以贯之的精神状态,还有她的不容忽视的救护技术。

⑸一些粗犷的山里汉子成了我家的常客,他们是父亲门下的学徒。他们豪爽,酒量惊人,有时他们会带一些打下的野鸡野兔来慰劳父亲。父亲总是拿出一瓶难得的好酒,兴致很高地陪他们喝,同时向他们介绍一些中草药知识。家里的小小客厅,就是一个临时课堂。于是他们慢慢知道,就在他们祖辈居住的山上甚至路边,到处都有治疗常见病的药材。父亲难得的假日总是在爬山涉水中度过,他几乎访遍了山镇周围所有的山山水水。

⑹我19岁那年终于获得一次“人生饭碗”的机会,想必父亲事先已经做了工作,上边答允他的大儿子跟他学医。但是我不答应,甚至死也不肯。因为我内心没有父母强大,无法天天直面生死。同时我不能把这个原因作为拒绝的理由,因为我无法面对父亲热切期盼的眼神。天知道我那时早已爱上了文学,已经读遍了山镇上几乎所有民间藏书也是我想当作家的理由。

⑺好长的时间里,父亲颇为沮丧。几十年前父子的一段对话至今犹在耳边:儿子信誓旦旦地说他要当作家,他还以鲁迅弃医从文为例,大言不惭地说医生看病只能疗救人的肉体,而疗救灵魂的人只有作家。父亲早年读过鲁迅,末了他说出一句话,让他的儿子在几十年后惭愧不已:“你再去读读鲁迅遗嘱吧,他平生最讨厌的,就是空头文学家。”

⑻若干年后父母都老了。他们退休后就悄悄离开了山镇,在50里外的城市一隅过着退休老人的平静生活。他们平素不怎么回忆往事,所有的老照片都被封存。但是在去医院看病的时候,那种空气里的特殊气味会让他们莫名其妙地激动。他们最大的欣慰,也许是当年不听话的儿子生的儿子终于穿上了白大褂,成为一个为部队官兵看病的军医。

⑼在他们居住的那条僻静小巷里,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行医40多年的医生,那些惊心动魄的救护故事,已经被漫长的岁月所稀释。

(选自2019年2月28日《新华日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的口吻讲述了一对医护工作者的故事,他们既具有精湛技艺,又拥有医者仁心,为治病救人奉献了一生。
B.“等待的时刻像无限拉长的橡皮筋”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等待时间之长,形象地表现出了几个孩子等待父母时的痛苦难熬。
C.“父亲照例白我一眼”是父亲对“我”有所抱怨的不满,表现出父亲的职业操守;“照例”说明这样的情形很常见。
D.父亲希望我能继承衣钵,但“我”不想做医生,因为不能把无法直面生死作为拒绝的理由,便欺骗父亲说我要做作家。
【小题2】文章第⑺段说“让他的儿子在几十年后惭愧不已”,作者“惭愧”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3】文章是如何通过正侧结合来表现父母形象的?请举例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这里要跟大家谈谈我的阅读经验。或者说谈谈我怎样和鲁迅发生灵魂的相遇的。

②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生命的两次相遇》,副标题是“我与鲁迅的《腊叶》”。每个人与鲁迅相遇的途径不一样,机遇不一样,这说起来有点神秘:什么时候因某种机缘你和他相遇了,这是说不清楚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你现在读也许不一定和他相遇,过了很久很久你和他相遇。我是通过鲁迅的《腊叶》这篇文章第一次和他相遇的,而且一生中有两次相遇。我读到鲁迅的第一篇作品就是《腊叶》,那时候我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年纪虽小却是个书呆子,觉得课本不能满足自己,喜欢翻课外的东西。我哥哥当时是大学生,我从他抽屉里翻出一本“文选”,好像是开明书店编的读本,现在记不清了。一看有一篇正好是《腊叶》,是一个叫“鲁迅”的人写的。我就开始读,读了一段,当时我记不清了,但是印象在,就是这一段文字当时打动了我,我现在读给大家听:“他也并非全树通红,最多的是浅绛,有几片则在绯红地上,还着几团浓绿。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作为一个小学生,我当然不可能读它的意思, 在我的感觉里只是一团颜色:红的、黄的、绿的颜色中突然跳出一双乌黑的眼睛,在看着我,当时本能的感觉这非常美,又非常奇,更怪,那红、绿、黄色中的黑的眼睛一下子盯着你,你被看得很难受,甚至觉得很恐怖,就这样一种莫名的感觉。但就是这个感觉,在一瞬间留在自己的心上了。以后,长大了,从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慢慢读鲁迅作品,并开始从事鲁迅研究,不知读了多少遍鲁迅著作,对鲁迅的理解也有很多很多的变化,但总是能从鲁迅的作品背后看见这双藏在斑斓色彩中的黑眼睛,直逼着你的心坎,让你迷恋、神往,但同时让你悚然而思,这就是鲁迅著作给我的第一印象。后来我写了很多关于鲁迅著作,但是我从来不提这篇《腊叶》,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第一印象,太神圣了,不能随便翻动,应该把它留在记忆的深处,甚至生命的深处。什么时候才打开这记忆的闸门的呢?那是在前几年,领导布置我一个任务,让我给北大理科学生讲大一语文课,教材由我自己来选编,我当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篇《腊叶》。于是,为了上课,我又重读了一遍,但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是和鲁迅相遇,只不过按照教师、学者的职业习惯来备课,开始研究这篇文章。

③我注意到,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2月23号,发表在1926年1月4号。、如果查查鲁迅的日记就可以发现,从1925年9月23至1926年1月5日止这一段时间正是鲁迅肺病发作病重的时候,25年9月23号发病,写在12月23号,26年1月5日病好了,发表时在26年1月4号,写作与发表时间都在鲁迅的病重期间,而且26年1月4号,写作与发表时间都在鲁迅的病重期间,而且26年1月4号发表到36年10月19号,鲁迅真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据说当时医生对他说,你这个中国人实在很顽强,按照一般的情况,你早在10年前就已死了。也就说在写《腊叶》的时候,鲁迅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鲁迅写《腊叶》,是留给后人的遗言。所以他在文章中说,希望“爱我者”,想保存我的人不要再保存我。这也就是说《腊叶》是鲁迅最具个人性的一个文本,是作为一个个体生命,在面对生命终结的时候,一次生命的思考。意识到这一点,我的心突然一动:我自己就已经是60岁的人了,也开始走人生的最后一程了,那也就是说我在小学四年级,在人生开始的时候和《腊叶》相遇,在60岁,走向人生最后一个历程的时候又和鲁迅的《腊叶》相遇。这是在人生的起点和终点和鲁迅的一篇作品发生两次相遇。

④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遍《腊叶》——

⑤“灯下看《雁门集》,忽然翻出一片压干的枫叶来。(这“压干”两个字给你什么感觉?) 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这“深秋”既是自然的季节,也是 季节)。繁霜夜降,木叶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枫树也变成红色了。(注意,“繁霜夜降,木叶凋零”,鲁迅不说“树叶”说“木叶”,记得林庚先生专门写过文章叫《说“木叶”》,一想到木叶,就给人以生命的质感和沧桑感。)我曾绕树徘徊,细看叶片的颜色,当他青葱的时候是从没有这么注意的。(当你注意到它颜色的时候,一定是它的生命快要结束了,于是你徘徊,细看。在青葱的时候,在生命旺盛的时候,你是不会注意这一切的,因为你觉得这是正常的,而一旦注意到了,去“绕树徘徊”时,就别有一番心境,这些地方都要细心体会。)他也并非全对通红,最多的是浅绛,有几片则在绯红地上,还带着几团浓绿。(你看这颜色:浅绛、绯红、浓绿,多鲜艳的一种颜色。但是)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我自念:这是病叶啊!(注意这“病叶”,这颜色,这红的、绿的,黄的生命的灿烂颜色同黑色的生命死亡的颜色是并置在一起的,这是生和死的一种并置。)便将他摘了下来,夹在刚才买到的《雁门集》里。大概是愿使这将坠的被蚀而斑斓的颜色,暂得保存,不即与群叶一同飘散罢。(尽管病了,但希望这生命能够保存下来,这是“爱我者”,喜欢他的人的想法,希望把这个“病叶”保存下来。)

⑥但今夜他却黄蜡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颜色变了,一种蜡黄色,是接近死亡的颜色;而一个“蜡”字却使你想起了“ ”这样的诗句。)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假使再过几年,旧时的颜色在我记忆中消去,怕连我也不知道他何以夹在书里面的原因了。(这生命最后就要消失了。)将坠的病叶的斑斓,似乎也只能在极短时中相对,更何况是葱郁的呢。(是和“斑斓”但却是“将坠”的病叶默默“相对”:这里涌动的是怎样的心绪呢?)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树木也早已经秃尽了;枫树更何消说得。(注意“说得”,古人说“好一个愁字了得”,请体会这“得”字给你的感觉。)当深秋时,想来也许有和这去年的模样相似的病叶的罢,但可惜我今年竟没有赏玩秋树的余闲。(这话是说给“爱我者”听的:我这“病叶”迟早要死的,没有必要来赏玩我,没有必要把我保护下来,因为没有这样的余闲,最后人们是要忘却的。)

⑦这篇文章写的正是生命的深秋的季节,但却如此的灿烂,乌黑的阴影出现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这是生和死的并置和交融,这使我想起鲁迅在《野草》中说过一段话:“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这是典型的鲁迅式的思想:因死亡而证实生命的存在,因死亡才证实了生命的意义,生命之美也包括死亡之美,或者说死的灿烂正是出于生命之美和爱。为什么说小时候那红绿当中乌黑的眼光看着我使我悚然而思呢?我们现在可以做理性的分析,这是因为它示显了灿烂的死和灿烂的生互相渗透,互相映照,互相交融、并置,这时我才懂得在人生起端和终途,我和《腊叶》两次相遇,这大概就是缘份吧:“我将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⑧但是反过来想,又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和鲁迅相遇有两次,第一次它完全是一种直观的感觉,是对语言和生命意识的一种直观的朦胧的感悟。第二次相遇是理性的分析,是对意义的追问,这两种方式哪一个更有意义?哪一个更好?我说不上来,或者说可以互补吧。这说明与鲁迅的生命相遇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可以是一种直感,也可以是理性分析式的。我自己感觉到,这种直感恐怕是基础,首先你要有一种朦胧的感觉,然后才有理性分析,有时候理性分析反而会将直感简化,因为直感它是更丰富的,理性分析要抽象出一些东西,我们现在搞文学研究的人喜欢理性分析,这是肯定需要的,但那种感悟,那种朦胧的把握可能是更重要的。这里说的是说我自己同鲁迅相遇的生命经验,带有很强的个人性,并不是大家都需要这样,你们应该找到自己的渠道去和鲁迅相遇。我们这一代人差不多是通过文革才体验到鲁迅,文革之前都读不懂鲁迅,经过那场灾难,进入绝望的境地,这才找到了鲁迅,与他相遇。而我最近一次与鲁迅相遇,却是在这次大病中,也是有了一种绝望的生命体验。这门课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次相遇的生命记录。人在春风得意、自我感觉良好时大概是很难接近鲁迅的,人倒霉了,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充满了困惑,甚至感到绝望,这时就走近鲁迅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与鲁迅的特点有关?——当然,这或许只是我们这一代的经验,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会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刻,什么瞬间,和鲁迅相遇。我们这门课就是要帮助同学们找到自己和鲁迅心灵交流的渠道,和鲁迅一起发生生命的相遇。但我已经说过,你听完课,也读了鲁迅作品,很可能仍然找不到感觉,那也不要紧: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⑨以上是我的开场白,如果加个题目,就叫做:“ ”。

(节选自钱理群2001年2月21日演讲)

【小题1】请补写出文末的题目:   
【小题2】文中说“就是这一段文字当时打动了我”,说说“打动”的原因。
【小题3】解说“藏在斑斓色彩中的黑眼睛”的意思:    
【小题4】填写对《腊叶》赏析部分横线上应该有的内容:
A.这“深秋”既是自然的季节,也是___________季节。
B.而一个“蜡”字却使你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诗句。
【小题5】作者说“请体会这‘得’字给你的感觉”,试着谈谈你的感觉。
【小题6】请选出符合文中内容的一项(    )
A.作者一生中与鲁迅有过两次相遇。
B.文中认为鲁迅喜欢在作品中写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是为了回避死亡的问题。
C.就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言,作者认为理性的分析是最重要的。
D.真正深入的阅读,都是读者与作者的灵魂的沟通。
【小题7】在文末,提到了“你们这一代”。作为此时阅读本文的你,是否有过与仰慕的作家心灵相遇的时刻,请简述。(要写出具体的作家及其一部作品,不超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