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人物访谈,完成各题。

大侠严家炎

舒晋瑜(中华读书报记者)/严家炎(北大教授)

舒:您喜欢金庸是否有“同气相求”的意味?

严:对。我读的武侠小说不少,都没法跟金庸比。金庸敦厚坚毅,为人正直,读他的小说不大容易放下。

舒:您严谨甚至严肃,很难想象您喜欢武侠?您对金庸有什么发现?

严:我看重侠士见义勇为、肝胆相照的精神,金庸作品中有这种精神。

从《射雕》到《笑傲江湖》都有比较大的变化。《鹿鼎记》风格和金庸其它小说都不同,所以有人说《鹿鼎记》不像武侠小说。都写得很深刻。金庸用现代精神改造了武侠小说, 所以被称为“新武侠”。他的作品里没有旧武侠“快意恩仇”“任性杀戮”。他是小说界以平等开放态度处理中华各族关系的第一人,小说中的一号英雄乔峰是契丹人;他善于将小说场面舞台化,将电影特技用到小说中。创作方法上,金庸早期是浪漫主义,《神雕侠侣》以后,更多象征主义。 金庸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金庸在武侠小说中是全能冠军。

舒:1995年您在北大中文系开设《金庸小说研究》课程。您怎么看 “金庸热”?

严:金庸热,一是因为他小说自身的魅力,小说艺术的成功。他的语言清新可读,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能引人思考;二是与生活中见义勇为精神的失落有关。当时的现状与金庸小说深刻的内涵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增强了吸引力。

开设“金庸小说研究”课,不是赶时髦,是出于文学史研究者的历史责任感。80年代初我就主张现代文学史不应该排斥鸳鸯蝴蝶派小说,首次将张恨水写入文学史教材。金庸这样的杰出作家,当然也应入史进教材。

舒:当时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您要坚持?

严:1994年10月,北大鉴于金庸法学、小说等方面的成就,授予他名誉教授称号,我发表了题为“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的贺辞。不料,被一位杂文界朋友嘲讽谴责,他撰文《拒绝金庸》,说他虽然没有读过金庸,却知道武侠小说“有如鸦片,使人在兴奋中滑向孱弱”;说授予金庸名誉教授称号是“北大自贬身份而媚俗”。

五四时期北大开设元曲研究课程,就受到上海文人攻击。如今推崇陈世骧教授看来如“元剧异军突起”的金庸小说,又受到讥嘲。因此,我就不自量力,决定将金庸小说搬上讲台。

舒:您如何理解金庸小说的侠义精神?

严:传统武侠小说弘扬侠义精神的同时,也有着嫉仇嗜杀之类的特殊印记。金庸小说对这类思想进行了变革。他的侠士排除了“威福,玉帛”那套封建价值观念,渗透着个性解放与人格独立的精神。他写古代题材,却渗透着现代精神,体现了独立思考、独立批判精神。

舒:您如何看待对于金庸小说的争论?

严:越争论,对作品认识就越全面、深入、准确,但争论应有条件,要读作品。要忠于作品。如果成见在先,然后拼命找出问题来,这态度是不对的。有学者说金庸小说充满血腥气,每部写武打的篇幅都达到90%以上,这种说法只能骗没读过原文的人。金庸很讲究艺术节奏的张弛。 写完一场金戈铁马的紧张厮杀之后,接着他常会写燕语呢喃的轻松场面。还有人说金庸小说会造成青年人拉帮结派,其实金庸小说反对拉帮结派的。这些批评都不符合作品实际。我们要讲究一点学术良心,实事求是。

舒:您的《现代小说流派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杰作。能谈谈吗?

严:这部书写得最艰苦,写了八年。它是这个学术领域中的第一本书,没有同类史籍可参考,原创性强,必须体现作者的独特发现和识见。书中论述的流派,从命名到特征概括,都花了许多心血。新感觉派埋没几十年,我发掘出来,所以施蛰存先生说自己是出土文物。

舒:对鲁迅的《铸剑》, 您怎么理解?关于这篇作品,您曾和一位学者有过激烈的笔战。

严:《铸剑》写黑色人与专制暴君势不两立以及行侠不图报的原侠精神。一切叙写“仗武行侠”故事的小说,都可称为武侠小说,《铸剑》当然也在其中。题材本身很难分出高低贵贱,也限制不了作品思想或艺术上的实际成就。

《水浒传》在清代已被人看做“遗武侠之模范”。我们应该放弃20世纪30年代以来把武侠小说看作“精神鸦片烟”的偏见,也不能一味抹煞正义与邪恶的界限来谴责武侠小说的“打打杀杀”。写“仗武行侠”的《铸剑》,它也有“打打杀杀”的。不杀,国王的头颅怎能掉进鼎中,宝剑又有何用?

我在《为<铸剑>一辩》中用不少材料证明,将《铸剑》视为现代武侠小说,决不会辱没鲁迅。

舒:与金庸小说人物对比,您觉得自己做学问的精神,和谁对得上号?

严:用郭靖学武作比方是合适的。

【小题1】金庸的武侠创作渗透着“现代精神”,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一特点的是
A.以平等、开放的态度来看待中华各民族的关系。
B.金庸笔下的侠士超越了争权夺利的封建价值观。
C.金庸借鉴、吸收了电影等现代艺术的创作方法。
D.通过仗武行侠的故事,表现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家炎认为金庸小说的魅力和生活中见义勇为精神的失落促成了当时的“金庸热”。
B.严家炎认为,很多批评者没有认真研读金庸小说,他们成见在先,违背了学术良心。
C.严家炎以鲁迅《铸剑》为例,说明打打杀杀是武侠小说的外在特点,是必不可少的。
D.严家炎认为元曲、武侠小说以及鸳鸯蝴蝶派小说都是文学史上题材创新的一股力。
【小题3】中华读书报记者称严家炎先生为“大侠”,请结合材料概括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4 09:02: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也有时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在诗里能表达出来。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余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余味。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和不同?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赴奉先县咏怀》《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所叙述的内容这样博大、这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辞,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或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诗的停顿,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杜甫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可是在词里,不仅是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于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如周邦彦词句“嗟——情人断绝”和“似——风散雨收”。当然,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这两种不同的停顿方式有两个名称:凡最后一个停顿的音节是单数的与诗相同的,这样的句式称之为单式;最后一个音节的字数是双数的,则称为双式。一般说来,一个词里单式的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就比较轻快流利,而双式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则比较曲折、委婉、含蓄。

有的人要问,不仅是词里才有不整齐的句子,诗里面也有杂言的形式,也是不整齐的句式。即如汉乐府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同词一样是长短不等的句式。有人还说,汉乐府和词一样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两者相似,其间有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我以为,乐府诗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的,而词则是先有曲调而后按照曲调填写歌词的;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则是完全不自由的。二者虽外表形式很相似,而完全自由写作的乐府诗和按曲填写的歌词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所配的音乐也是不同的。

(选自叶嘉莹的《诗显而词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情况下,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词能表达的,也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
B.诗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则有余味,正所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C.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巨大差别,除了写作时的各种原因,主要还是二者形式不同所致。
D.杜甫的《赴奉先县咏怀》《北征》的内容之所以博大、质朴,是因为它们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提出基本观点,接着着重从形式的角度进行了论证,最后就乐府诗与词的异同作了辨析。
B.文中所说的诗与词的形式差别,主要侧重于有无音乐曲调的限制以及句式、押韵、停顿等的不同。
C.文中引用缪钺先生《诗词散论》中的话,旨在证明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一说的正确性。
D.在论述诗与词在字句、音律上的差别以及乐府诗与词的不同时,文中采用的都是引证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流行的诗,句式都是整齐的,隔句押韵,停顿上有固定的节奏;而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同,较之于诗更富于变化。
B.杜甫的《春望》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五字句,停顿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后者则是一四或三二的节奏。
C.一首词,其中可以融合单式和双式的句法变化,而一首诗,却往往只有二三、二二一和四三、二二三的单式停顿,变化少。
D.乐府诗是完全自由的,而词是完全不自由的,因为前者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而后者是先有曲调后按曲调填写歌词。

同类题2

在美文中得到感悟,从故事里读出人生。
陌生人的一碗面
一天晚上,晓芬跟妈妈吵架了,她什么都没带就只身往外跑。但是,走了一段路,她发现自己竟然一分钱都没带,连打电话的钱都没有! 走着走着,她肚子饿了,看到前面有一个面摊,煮出的面香喷喷的,一定很好吃!可是,她没钱啊!
过了一段时间,面摊老板看到晓芬还站在那边,一直没有离去,就问她:“小姑娘,你是不是要吃面啊?”
“但是……但是我忘了带钱。”晓芬很不好意思地回答。
面摊老板热情地说:“没关系,我可以请你吃呀!来,我给你做碗面条吃吧,怎么样?”
“太好了!”晓芬已经饿得摇晃了。
不一会儿,老板端来了一碗面条和一碟小菜。晓芬吃了几口,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小姑娘,你怎么了?”老板问道。
“哦,我没事,我只是感激!”晓芬边擦眼泪,边对老板说:“您是陌生人,我们又不认识,只不过在路上看到我,就对我这么好,煮面给我吃!但是……我妈,我跟她吵架了,她竟然把我赶出来了,还不让我再回去了……您是陌生人都能对我这么好,而我妈,竟然对我这么绝情!”
老板听了,委婉地劝说她:“小姑娘,你怎么会这样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面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而你妈呢?煮了10多年的面,洗了10多年的衣服给你,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呢?”
晓芬听了这话,当场愣住了!
是啊!陌生人煮了一碗面,我都如此感激,而妈妈辛苦地把我养大,也煮了10多年的面给我吃,我为什么没有感激她呢? 而且,只是因为一件区区小事,我就跟妈妈大吵了一架,唉……匆匆吃完面,晓芬鼓起勇气,朝家走去,她恨不得飞回家对妈妈说:“妈!对不起,我错了!”
当晓芬走到自家胡同口时,看到妈妈那疲惫而又熟悉的身影,正焦急地左右张望……
看到晓芬回来了,妈妈惊喜地叫道:“晓芬啊!你让妈急死了!赶紧回家吧!饭已经做好了,菜都快凉了!妈以后不再跟你吵架了,好吧?”
此时,晓芬的眼泪不争气地涌了出来,在模糊的视线中,她看到了妈妈一双泛红的双眼……
沉思5分钟 思考几个问题!
如果有陌生人请你吃一碗面条,你会感激不尽吗?妈妈辛苦地将你抚养大,给你煮了10多年甚至20多年的面条,你有过丝毫的感激吗?别人的一点小惠可能令你感激不尽,但是对于父母,一辈子的恩情你可能都视而不见!这就是一生,这就是现实世界。记住,你的子女也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挺拔之姿

①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②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③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④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⑤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⑥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⑦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注释:①井渫:jǐng xiè比喻洁身自持。②挥麈:huī zhǔ,麈,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挥麈,挥动麈尾。③瓦甓:wǎ pì,泛称砖瓦。
【小题1】结合文本,分析一下作者笔下的竹子形象。
【小题2】文章第④段引用了屈原写《离骚》的例子,请说说其使用的手法及作用。
【小题3】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谈一谈你对文章第④段“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心的方向,无穷无尽

①此刻,目光所及的广阔视域里,众多植物茁壮茂盛,一派浓郁恣肆的碧绿,喷吐着生命的活力。这里是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万宁。眼前这些树木花卉,让我的思绪飞向三十年前,我到过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两个植物园中的植物大多无异,但相互之间的直线距离就有两千多公里。两地之间海陆阻隔,江河纵横,山脉连绵,然而想象能够消弭阻隔,就像我此刻的体验。在意识的调遣下,距离不复存在,方向随意掌控。意念起动时,即使远在天涯,却可以迅疾地化为近在咫尺。

②在华北平原长大的我,十几岁时把小桥流水的江南,当成心目中最初的远方。我想象那里的天空和土地,河流和植物,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数年后,当我初次踏上那里的土地时,却分明有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脑海中无数次的描画勾勒,已经让想象无限接近于真实。后来,陕北高原成为我新的向往。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曾经的虚幻变作真实,陌生成为熟悉,然而向往也会同步扩展,没有停歇。远方永远存在,在东西南北的各个方向。目光尽头的地平线,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声音呼唤着:出发吧,把灵魂朝着天空敞开,把脚步印在永远向前方伸延的大地上。

③有许多年了,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在某个清静的时辰,展开一本中国地图册,确定其上的一个或几个地点,放飞思绪。意念抵达之处,多是我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神凝气定之时,我分明看到,一幕幕画面穿越时光和距离,翩然闪现。那是长白山下小镇外的原始森林,脚步踩在厚重松软的腐殖土上,松脂的清香、铃兰花的馥郁伴着鸟儿的鸣叫扑面而来;是浙东南永嘉群峰环抱中的楠溪江,用千百条清澈澄碧的溪水,用奇岩、飞瀑、深潭、古村和老街,打造出了三百里山水画廊。有时候,借助资料和图片,我也会把目光投向某个向往已久而尚未遂愿的地方。我想象青海三江源头的浩瀚壮丽,西藏纳木措圣湖边飘扬的经幡;想象大凉山满山遍野的金黄色苦荞麦,大兴安岭深处以驯鹿和猎狗为伴的鄂伦春人家。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

④这些已经去过或将去到的地方,被造化赋予了各自的美质。壮丽,秀美,辽阔,幽深,雄奇,朴拙……美的形态千变万化,繁复多姿。但对于我来说,初次遭逢这些景物,都是一种感动,一种震颤,一道划过灵魂的闪电;而过后,则是一遍遍地回想,在回想中沉醉,在沉醉中升起新的梦想。

⑤让我记述一次这样的闪电和震颤,它曾让我此生难忘。那是二十多年前,一次在新疆大地上的行旅。是在天山北麓,汽车穿越连绵交错的农田和林带,即将驶入浩瀚无垠的千里戈壁。就在它的边缘,神话一样,眼前突然闪现出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至少有几十万株吧,茎秆高大粗壮,花盘饱满圆润,花瓣金黄耀眼。它们齐齐地绽放,一片汪洋灿烂,仿佛色彩的爆炸和燃烧。在片刻的惊骇后,我觉察到眼眶中盈满了泪水。不用感到难为情吧!眼泪是一种验证,是灵魂和情感尚且丰盈饱满的体现。而此时此地,它是在强烈地证明着风景的大美。这些在当地都是最普通的风景,普通到无人关注,却让我镂心刻骨。因为平凡而普遍,它们更能够反映此地的自然之美的本质,也更能够和孕育于风土之中的普遍精神建立起一种关联。

⑥只要倾心相与,你就能够听到每一处大自然的心跳声,捕捉到它丰富而微妙的表情变化。每一个地方,它们的天气和地貌,植被和物候,天地之间诸种元素的组合,构成了各自独特的声息色彩。而所有这些地方连接和伸展开去,便是一片大地的整体。久久凝视那一幅雄鸡形状的版图上,那些你亲近过的地方,一种情感会在心中诞生和积聚。那是一种与这片土地血肉关联、休戚与共的情感,当它们生发激荡时,有着砭骨入髓一般的尖锐和确凿。你正是从这里,从一草一木,从一峰一壑,建立起对一片国土的感情。家国之爱是最为具象的情感,自然风物是最为直接和具体的体现。这样你就会明白,前人何以会用桑梓来指代故乡。

⑦“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因为那个方向,分别是它们的家园所在。每个人的家园之感,都诞生于某一片具体的土地,而家国同构,无数家园的连接,便垒砌起了整个国度的根基。这种对于土地的感情,真实而有力,远胜过一些抽象浮泛的口号和理论。所以这样的歌词才能够被传唱几十年:“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甚至一种最为深切的哀痛和悲愤,也可以经由风光和自然来获得寄托。在敌寇铁蹄践踏、国土沦丧、百姓流离的黯淡日子里,诗人戴望舒这样写道:“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在山川大地之间,祖国的理念清晰而坚实。

⑧让脚步跟随着目光,让诗意陪伴着向往。行走中,远方化为眼前,异乡变成家乡,“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每当脚步踏上一个新的地方,都是把家园的界限向外扩展。而所有的家乡,它们的名字的组合,就形象地描画出了一个国家的名字,成为对它的标注和阐释。在被这个名字覆盖和庇护的一大片土地上,我们诞生和成长,爱恋和死亡。

⑨心的方向,指向的是祖国大地上的江河湖海,高山平原,一种无边无际的美丽。心的方向,朝着四面八方,无穷无尽。

(取材于彭程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兴隆与西双版纳两个热带植物园的距离遥远,是为了表现调遣意识不受距离的限制。
B.作者年幼时把江南当成心中的远方,即使未曾去过,无数次想象已让江南成为旧相识。
C.远方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地方,随着陌生变为熟悉,远方不断地向外延伸。
D.对去过的地方,作者在回忆中重温美好,对没去过的地方,只能借助资料和图片获得慰藉。
【小题2】文章①至⑤段使用第一人称“我”,第⑥段改用第二人称“你”。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小题3】本文的题目“心的方向,无穷无尽”有哪些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张曙光
近些年来,价值观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价值观核心概念的“价值”及相关概念,在国内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价值观问题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
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来自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就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学语境中的含义而言,已远远超出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具体价值形态的,与“善”通用的概念。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
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如此一来,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批判性审视了。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起一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喚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精神境界。的确,“名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构成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是,这些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锁,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选自2010年6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结合文意,解释“价值”这一概念的内涵。
【小题2】请简要归纳文章第3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文章结尾划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