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补锅匠许师傅

刘群华

(1)补锅匠走村串巷地谋生活。他挑着一副旧担子,一头是一方矮小的风箱,一头是一只粗涩的竹筐,竹筐里放两三把锤子、几斤煤块、一堆碎铁片、四五块手掌大的碎布。这些零碎的小东西,几乎是补锅匠全部的行当。

(2)补锅匠进青巷补锅时要吆喝一来回。他一手拿一个脸盆,一手拿一截小木棒,边走边 “砰砰”地敲,同时一边吆喝:“补锅——补脸盆杯子——”他的吆喝声恰到好处,不让人生厌。巷中的人们拣起家中有破洞的锅盆,出来寻找补锅匠。补锅匠在巷里往返完之后,站在巷子的一端,看铁具破洞的大小估价。

(3)补锅匠在外,最难的是找到一天三餐。如果他觉得哪家的人说话大方客气,便说:“你这几个盆和锅不收钱,只管我一天的吃饭。”那家的人如果觉得可以,便欣然应允。

(4)这大概是补锅匠补锅的前奏。待这些安排妥当,补锅匠才解开担子,正式起炉生火补锅。

(5)来青巷补锅的匠人一年中总有几批,但有一个补锅匠的口碑蛮好。青巷人皆喊他许师傅。许师傅手艺好,人也好。他开炉不急不慢,待摆好了架势,拿出一口铁锅,反复瞄上几眼,心里斟酌一番,便用一把小锤子在铁锅的漏洞处轻轻敲打。漏洞有大有小,小的要睁大眼才瞧得见,大的则另找一块合适的旧铁皮补起。

(6)许师傅叮叮当当地敲着铁锅,漏洞边缘嗦嗦地响。这些边缘都已薄如片纸,只要轻轻一碰,又会碎一大块。许师傅小心地把边缘全部敲掉,瞅好漏洞的大小,在自备的一堆碎铁片里找出合适的铁片,依漏洞的模样用粉笔画好,敲成铁锅漏洞大小的细样子。

(7)敲铁补丁这份功夫,不能急躁。不然,不是漏洞敲大了,就是补丁敲小了。要极其细致,敲出来的铁补丁才美观又合适。

(8)等许师傅把铁锅的补丁敲好,才加紧拉风箱。小风箱“哗啦啦”拉得山响,泥巴炉芯里的生铁片在黑煤升腾的火焰下逐渐熔化。那一炉小小的生铁,已经熔化得像一团蠕动的火焰。许师傅有时拉风箱拉得高兴,常常会唱起花鼓戏《补锅》。待他把花鼓调停了,说时迟那时快,他用一个陶土勺子往火炉芯里一伸,舀出一勺滚热的铁水。然后迅速用另一手掌托起块巴掌大的碎布,上面早垫了一层细细的土灰隔热。他把铁水倒在布的中央,飞快地送到锅下面,轻轻摁在针眼大的漏洞上,红铁水便顺势挤满小漏洞。这时,许师傅操起一个稻草织成的圆柱形草托,在锅面轻轻地顺势一摁一滑,一个平整的黑色铁疤印就出现了。

(9)小漏洞这样就算补好,补大疤才用到铁片补丁。铁片补丁用竹篾条上下支起,固定在大漏洞处,补丁与漏洞边缘基本吻合,几乎没有缝隙。对齐了,再用一滴一滴的铁水去补铁锅与铁补丁的缝隙。竹篾条只要铁补丁固定好了,便可小心地拆去。

(10)许师傅在青巷补锅一般会补三五天。但不管怎么忙,他临走的那天,一定会登门一些特殊的家庭。这些家庭在青巷有好几户。譬如巷头的老古,七十多岁,腿脚不便,行走困难;巷中的老张,耳聋,听不见吆喝声;巷尾的老刘,八十多岁,无儿无女,经济困难。这些,许师傅都是包拿包补包送。

(11)记得有一回补老刘的一只铁脸盆,老刘说:“许师傅,这盆太烂了,盆底都差点掉了,补好太费神了。”许师傅看了一眼,没说话,拿起脸盆就出了门。这只脸盆不知用了多少年,盆底与盆壁一圈相接的地方全是针眼大的漏洞。青巷里的人劝许师傅:“别耽误工夫了,补好了又能用几天?”许师傅呵呵笑了笑,说:“用几天是几天,人家难呀!”说完,就埋头敲敲打打起来。

(12)补脸盆更要掌握火候。铁锅的铁皮厚,脸盆的铁皮薄,补的火候是不一样的。火太旺,一摁,盆底就被红铁水熔了。许师傅对脸盆这种薄铁皮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拉动几下风箱,炉芯里灰暗的铁水又汩汩滚动起来,马上红彤彤的。这一次他的手脚稍慢了一些,舀起一勺铁水倒在草灰布片上,故意一停顿,才摁上脸盆的底部。然后上面的稻草托迅速扫了一把稀泥,一呼应,一摁一抹,大功告成。

(13)我以为,那一次许师傅补的疤是最精致的。在他舀一勺铁水感触风的细润时,一朵红花就绽放在风中。

(14)随着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人们不再需要补锅或者补脸盆,补锅匠的吆喝声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远去。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没见过许师傅了,但是他来青巷补锅的场景我却总是历历在目。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许师傅的形象。
【小题2】文章前四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小题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0 10:47: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
王建军
因血缘关系而萌发的亲情是家庭成员交往的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从亲亲敬长的血缘亲情中提升出孝悌仁爱等道德,这是古代家庭教育乃至道德教育具有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孔子说,孝悌之德的培养并非停留于孝顺之举的行动层面,而应追求尊老敬长情感的升华。因此从儿童本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感,最为自然最为贴切。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
古人对孝悌内涵的界定并未停留在情感的层面,而是力图将这一情感导入尊卑贵贱的家族制度的轨道,将对家长的孝顺之情转化成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服从。在宗法制度的影响及古代思想家们的包装下,这种血缘关系的不同却成为家庭成员内部主从、尊卑的客观基础,成为家庭成员之间贵贱亲疏的理论依据。这种血缘宗法制度给古代家庭教育贴上了等级制度的标签,遵守和服从这一文化秩序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要求,古代家庭中的儿童备受其害。可这压抑儿童天性有损家庭和睦的家庭教育主张却能在古代社会大行其道,历久不衰,其根本原因是古代家庭教育所倡行的孝悌之德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孔子曾说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萌发于血缘之情的孝悌之德不仅具有“事亲”的效用,而且具有“事君”的效用,这是由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所决定。这样,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成为“齐家”的需要,而且成为“国治”的基本素质要求。
正由于古代家庭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的这一同构性,将孝悌之德政治化和制度化便成为封建政治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身居这一文化环境中,任何家庭都难以摆脱这一教育模式的张力。魏晋时期的嵇康素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著称于世,但他并不希望子女效法自己,为子女和家庭的前途考虑,不得不又回到了家庭礼教的轨道。这说明,在宗法血缘制度之下,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认同和服从血缘宗法制度成为古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要求,但要求子孙服从家长权威认同家庭制度并不是古代家庭教育目的的全部。遵从血缘宗法制度的积极意义是继承家庭传统的自强自立,以扬名显亲,光宗耀祖。在中国古代,无论何等家庭,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百姓,对这一目标有着高度的认同。为了强化子弟的门第意识,各等家庭的尊长们都十分注意向后代灌输立身扬名光宗耀祖的思想。很多人以历史的反面教材为例,告诫子弟从中吸取教训,免蹈覆辙。翻开古代多如牛毛的家训、家诫、诫子书,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封建士大夫对家门兴衰的忧患意识。
正是基于这种忧虑,有眼光的士大夫无不把自立自强的要求置于家庭教育的核心。当然,在封建士大夫家庭中,读书乃是谋生的第一要务,鼓励子弟读书入仕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主流。隋唐科举盛行以后,科举入仕成为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最实在最便捷的途径,家庭教育的重心由此向鼓励子弟应试科举的方向倾斜。这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心理趋向。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与家族家庭“望子成龙”的普遍心态相济,使古代家庭教育的追求与封建统治的追求又一次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家庭教育以孝悌之德为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其合理性的原因主要是它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
B.孩子对家长的孝顺本源于血缘亲情,但宗法制度的介入,使得古代家庭教育中要求孩子遵守和服从长辈,体现了等级制度的特点。
C.孔子和大多数古人对孝悌之德的培养的认识并不相同,前者止步于追求尊老敬长的情感层面,后者还将其导入家庭制度的轨道。
D.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是“齐家”的需要,也是“国治”对人们的基本素质要求,所以孝悌之德才具有“事亲”和“事君”的效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家庭教育所倡行的孝悌之德后来转化成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服从,而这符合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但它压抑了儿童天性,也有损家庭和睦。
B.魏晋时期的嵇康虽然自己“言论放荡,非毁典谟”,但他并不希望子女效法自己,这一事实论据充分说明了古代家庭难以摆脱家庭礼教的束缚。
C.家庭尊长们都很注意向后代灌输光宗耀祖的思想和用历史反面教材来告诫子弟,这些材料证明了“古代家庭教育十分强化子弟的门第意识”。
D.相比其他途径,隋唐科举入仕是古代弟子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最实在最便捷的途径,这导致了在当时的家庭教育中鼓励子弟读书入仕成为主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亲情作为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的,而这种亲情既属于自然天性,也源于本身在家庭生活中的体验。
B.古代家庭教育中的血缘宗法制度并不只是要求子孙服从家长的权威,它也有其积极意义,且这积极意义得到了所有家庭的赞同。
C.中国古代家庭都十分看重孩子的自强自立教育,有些士大夫还因为具有家门兴衰的忧患意识,就把这种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
D.古代家庭教育与封建统治的追求多次高度统一,根源都是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和“望子成龙”的普通社会心态相契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游记散文  徐中玉
我国的游记散文源远流长,游记散文给人们的滋养,不仅有助于人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业余休息的需要,而且“江山之助”早已被视为许多文人、学士、哲学家甚至政治家在事业上取得光辉成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江山之助”从何而来?当然要“行万里路”,直接攀涉过许多名山大川,有亲切的体验、多方面的实践。但对任何人来说,直接经历总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文学史上大量优秀的游记散文会得到人们的欢迎,就因为它们可以补充直接经历之不足。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郦道元的《三峡》诸文,对未曾亲历过这些山水胜境的读者固能引起清新美妙的兴趣,对曾亲历过的读者来说,也还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并能使之从中领会到不少当时自己尚未能觉察出的东西。
伟大哲人孔子从大水的运动中受到启发,用所悟到的规律性认识解说生活现象,表达他的进步思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未必没有感觉到水的美景,但流传下来这些从水悟出的哲理,蕴含深长的意味。欣赏自然美,热爱大自然,又并不局限在自然景物本身,而同热爱生活、探索人生联系起来,这早已成为我国游记散文的鲜明特点。
理论大师刘勰是最早比较全面地来讨论自然景物与文艺创作的密切关系的。其《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他说:“及《离骚》代兴,触类而长。“而到当时,已越来越不停留在自然景物的单纯描摹,而臻于景中寓情了。山水文学变得更加丰富发达,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明白宣告:“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从《诗经》《楚辞》等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江山之助”,对后代作者创作记游诗文的重要作用,十分明显。
古代作家除屈原外,公认得“江山之助”最多的是司马迁。20年间他几乎跑遍了当时的全国,这一壮举,对他的创作起了重大的作用。他直接游历了所能到达的最广大的地方。祖国许多名山大川和历史胜地,他大致都亲眼目睹了;另外,在这过程中,他到处了解和搜集各种遗闻轶事、民情风俗、文物史料。这些难得的实践之功,深化了他对历史、社会的认识,培养了他关怀国事民生、发愤有为的思想。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战胜了来自个人一时的痛苦,巨著《史记》创造性地写成。司马迁没有留下游记文章,但表现在他作品里的“江山之助”,对后代创作游记的作者,以及欣赏游记的人们,直接间接都启发无穷。
如果说司马迁所得的“江山之助”主要表现在他创作《史记》的思想品格、精神血脉里,那么明代徐霞客的“以身许之山水”便是另一种情况。徐霞客直接写游记,在记述祖国山水的自然佳景时,又对山川奥秘做了富有科学价值的勇敢探索。他明知前途艰险、生死莫测,仍抱着不惜牺牲性命的决心踏上征途。就这样,留下了一部70多万字的大著《徐霞客游记》。
无论是屈原、司马迁、徐霞客,还是其他优秀游记文学的作者,他们差不多都不是单纯的自然风景的游览者,而都是关心国事、热爱生活、同情百姓疾苦的爱国主义者兼政治家、艺术家。他们的成果产生了几乎一致的效果:使我们身心都得到鼓舞和教益。
(选自《中南游记选》,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山之助”是古代文人学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多数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亲历山水胜境。
B.伟大的哲人孔子拥有进步的思想,在欣赏大水的运动中受到启发,用生活现象概括所悟到的规律性认识。
C.自屈原的《离骚》之后山水文学发跟起来,《诗经》《楚辞》等作品对后世人创作记游诗文产生了重要影响。
D.司马迁几乎游遍祖国山川,他目睹了自然风光,了解搜集各地轶事民情,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介绍游记散文的影响,然后结合古代作家作品论述游记散文的特点及“江山之助”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最后总括全篇。
B.文章引用名篇名句,让我们体会到游记散文景中含情、景中寓理的特点,优秀的游记散文给我们以滋养,使我们身心受益。
C.司马迁没有留下游记文章,他的“江山之助”渗透在创作中,而徐霞客“以身许山水”就专写游记,这二者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D.文中引用吴均、郦道元的文章,是为了论证游记散文既能引起读者兴趣,增强美景吸引力,又能使人有所体悟,价值非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游记散文记录了作者丰富的经历和亲切的体验,对于曾亲历过这些胜境的人来说,往往会是美的艺术享受。
B.游记散文可以弥补人们直接经历之不足.引发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因此大量优秀的游记散文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C.徐霞客的“江山之助”表现在自身的思想精神里,也表现在其作品对山川奥秘的科学探索中,两者相融相和。
D.优秀游记文学的作者都热爱生活,探索人生.关心国事民生,追求社会进步,因而其作品都不是单纯描述风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图1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图2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18年1月8日)
材料四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摘编自《减负:“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被调查的各年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的人数将近一半。其中,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
C.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
D.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B.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这种“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
C.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D.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
【小题3】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耳边杜鹃啼
罗琅
①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②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③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④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⑤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⑥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⑦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⑧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文学性。
B.文章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学意蕴和文化内涵也并不认同。
C.文章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凄厉的啼叫声,进一步加深了作者“有家归未得”的烦躁愁绪。
D.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小题2】文章叙述“姑嫂鸟”的故事,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理解。
【小题3】杜鹃鸟为什么被美化了几千年?从文学的角度,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