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宝绘堂记

[宋]苏轼

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②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③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④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注]①锻炼:打铁。
【小题1】第①段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第①段中引用老子话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④段画线句中“不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小题4】下列与王君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王君虽然是皇亲国戚但是牢记并遵循礼义。
B.王君学习《诗》、《书》,并且经常和贫寒读书人比赛。
C.王君在书画方面专心,并建绘宝堂储蓄他全部的书画。
D.王君向苏轼求文是为了用苏轼的经验来警醒自己,告诫自己。
【小题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1 07: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郑户曹①
宋•苏轼
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
羸僮瘦马从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
公业有田常乏食,广文好客竟无毡。
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
【注释】①郑户曹:郑僅,时赴任大名府(又称北京大名府)。②公业:东汉郑太的字。《后汉书》记载 他“阴交结豪杰。家富余财,有田四百顷,而食物常不足,名闻山东。” ③广文:郑虔,在广文馆中任 博士而被当时人称为“郑广文”,他在官贫约甚,淡如也。杜甫曾赠以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中所用郑太、郑虔的典故,都是郑姓的典故,切合被赠诗者之姓,可视为苏轼擅长用典的一个表现。
B.颈联用郑太因结交豪杰而食物不足的典故,意在表现郑户曹因为待朋友太大方,使得家中“僮羸马瘦”。
C.诗人用郑虔“在官贫约甚而淡如”的形象影射郑户曹虽处于贫困的境地,却不以贫困为忧的君子之风。
D.颈联承上写了郑户曹的贫困。诗人化用杜甫诗歌,表现郑户曹一直做小官,为他的怀才不遇而激愤。
E. 苏轼与郑户曹朋友情深,在送别时,诗人想到友人的好客和贫困,既有离别的不舍也有对他的担心。
【小题2】本诗首联和尾联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贾说

苏轼

①梁民有贾于南者,七年而后返。杏实、海藻,呼吸山川之秀,饮泉之香,食土之洁,泠泠风气,如在其左右。朔易弦化,磨去风瘤,望之蝤蛴然,盖项领也。

②倦游以归,顾视形影,日有德色。倘佯旧都,踌躇乎四邻,意都之人与邻之人,十九莫己若也。入其闺,登其堂,视其妻,反惊以走:“是何怪耶?”妻劳之,则曰:“何关于汝!”馈之浆,则愤不饮。举案而饲之,则愤不食。与之语,则向墙而欷歔。披巾栉而视之,则唾而不。谓其妻曰:“若何足以当我,亟去之!”妻而怍,仰而叹,曰:“闻之居富贵者,不糟糠;有姬姜者,不弃憔悴。子以无瘿归,我以有瘿逐。呜呼,瘿邪,非妾妇之罪也!”妻竟出。于是,贾归家三年,乡之人憎其行,不与婚。而土地风气,蒸变其毛脉,啜菽饮水,动摇其肌肤,前之丑稍稍复故。于是还其室,敬相待如初。

③君子谓是行也,知贾之薄于礼义多矣。

④居士曰:贫易主,贵易交,不常其所守,何独梁贾哉!

【小题1】解释加点字:
(1)杏实、海藻( ) (2)则唾而不( )
(3)闻之居富贵者,不糟糠( ) (4)前之丑稍稍复故(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意都之人与邻之人,十九莫己若也
(2)若何足以当我,亟去之!
【小题3】本文第②段划“    ”的句子刻画梁贾这一人物形象,运用了不同的描写手法,请分别分析。
【小题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物之可以吾欲者有尽 足:满足
B.湖山之观  背:远离
C.于是治其园圃,其庭宇 洁:洁净
D.思淮阴之功,而其不终 吊:哀叹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哺糟啜醴,皆可以
B.而服车马之劳
C.雨雪之朝
D.闻而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B.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C.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D.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即使在困苦的环境中,也有可乐的东西。
B.作者认为求祸辞福是人之常情,超然物外,才能不被外物影响,才能达到求祸辞福的最高境界。
C.文章详写超然台四方的胜景和四季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能在既有的境况下获得较大的快乐,突出了他的超然物外的思想。
D.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弟弟给台子取名“超然”,表达了自己“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困境的豁达胸怀。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2)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