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秋舞火龙
陈立仁
被称为“二龙头”的戚海大来到“大龙头”卞家明家,直嚷嚷:“你这个大龙头就不能出出头,趁着我们这把老骨头还没散架,在中秋再玩一玩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具有传统特色的民俗活动,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据民间传说,1880年,铜锣湾大坑地区遭受了特大风灾,灾后有一条大蟒蛇四处作恶,居民深受其害,于是居民们就组织起来全力搜捕,终于在一个晚上打死了大蟒蛇。没想到,几天以后,大坑地区就瘟疫流行,持续了十来天,重病和死亡的人不计其数。直到农历八月十四中秋节前夜,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梦见观音菩萨,让居民们在中秋节晚上舞火龙来驱散瘟疫……急病乱投医,居民们赶紧集资,用珍珠草扎一条长长的草龙,又在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长寿香,人们在锣鼓声中舞动着行走,就像一条火龙在铜锣湾几十条大街小巷飞舞……说也奇怪,连舞了三个晚上,瘟疫逐渐消散了。于是,中秋舞火龙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成为习俗。只是,近年来这舞火龙的习俗渐行渐远,差不多就要被人们忘记了。
卞家明沉思着点头说:“兄弟,玩一把那不是大事,我在想啊,这舞火龙总不能在咱们这些人手中断了代呀!”
戚海大顿时神色黯淡了下来:“这个,这个……我还真没想过,只是……”
卞家明说:“报上说内地城市重视历史文化,不忘乡愁,我想了很多,咱这舞火龙也传承一百多年了,虽说是民间的玩意儿,也算得上是历史文化吧!咱是龙的子孙,认真玩一把,请电视台来做一个片子留下来,让子孙后代有个念想。”
戚海大听着,笑逐颜开,猛一拍桌子,说:“好想法,咱这就做起来……”
农历八月十五说到就到了,这天傍晚,担任舞火龙总指挥的卞家明呼地举起五色的龙图案督察旗,发出了指令:“十八响炮仗点放,锣鼓齐鸣,插香喽!”紧接着,急促的锣鼓声响起,一条火龙舞动翻腾着开始在大街小巷前行。卞家明挥舞着督察旗,眼睛随着晃动的红绣球翻转,还不时中气十足地大声喊叫着。火龙翻滚得令人眼花缭乱,一会儿是“火龙滚沙”,一会儿是“飞虬朝日”,一会儿又是“游龙戏珠”……广场上的人群也沸腾了,响起阵阵喝彩声,民众的喊声越激扬,火龙舞动得越活跃,在灯光下闪着红火,穿梭在沸腾的人群里。
“大龙头,大龙头!”随着响亮的喊声,给这次舞火龙最大赞助的铜锣湾食品商号的吴老板走了过来,紧握着卞家明的手说:“一个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光靠你大龙头和二龙头起劲是很难维持的,要想让它发扬光大,就离不开民众的支持,要让民众记得,让民众喜欢……”他接着说,“我听我父亲说过,抗战时期的一个中秋节前,您的父亲操演了祖宗的舞火龙绝技,在一条飞舞的火龙里藏满了炸药,在锣鼓喧天中舞动到了汪精卫集团设在香港的机关报《南华日报》社门前,突然冲进去,火龙爆炸,摧毁了这家汉奸报纸,之后又刺杀了《南华日报》社社长、汉奸林柏生,使在香港的汉奸走狗大为恐慌。撤离时,您的父亲为了掩护其他爱国人士,被特务杀害了。这么多年,舞火龙一直让我父亲魂牵梦萦!父亲临死前还对我说,他有生之年没能再看到舞火龙,遗憾哪……”吴老板坚决果断地表示:“舞火龙绝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代,我支持你们,把舞火龙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卞家明的眼睛湿润起来,握着吴老板的手,摇了又摇。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再玩一玩舞火龙”的建议虽然是“二龙头”戚海大首先提出来的,但对舞火龙这件事他没有“大龙头”卞家明想得深远,说明两人的思想境界是不同的。
B.“认真玩一把,请电视台来做一个片子留下来,让子孙后代有个念想。”卞家明这样说的言外之意很明白,那就是今后是不会再有人舞火龙了。
C.小说对八月十五晚上舞火龙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细致、精彩和生动,广场上观众的热烈反应更使舞火龙的热闹气氛达到高潮。
D.赞助商吴老板对卞家明说的一番话语重心长,饱含情感,表现了他对舞火龙这一民俗活动的热爱和希望将其传承下去的决心。
【小题2】小说第二段详细插叙了民间传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描写的“中秋舞火龙”民俗活动具有什么现实意义?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1 10:4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贬谪制度起源甚早。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亦因之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②综观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的贬谪史,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广、贬杀结合、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③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而投闲置散者、被贬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官、责授正员官、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无异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但无论是典型的贬官,还是普通的贬官,在实质上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都体现了政治这柄双刃剑给予逐臣的警戒和惩罚。

④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从大的方面讲,“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禄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近君王才能获得。就君与臣的关系而言,品级愈高,职掌愈重要,愈见君主的信任与器重;而由高官降为卑职,由清要之所到闲散之地,由庙堂之迩到江湖之遥,都意味着与君主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扩大与疏远,都意味着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弱化与沦落。

⑤这种君臣之间的掌控权,握在君主和用事者手里。他们通过改变君臣的距离,来操纵臣僚下属的升降荣辱,进而实现对文武百官的驾驭。其正面效用,是对那些欺罔、逞欲、不职、不法的官吏予以应有的惩戒,使已犯者受罚,未犯者知惧,从而约束官员的行为,维护朝廷政治运转的稳定进行。这也是贬谪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其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昏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小人窃柄,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挟私报怨;另一方面,则造成了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使得他们大有为之生命在穷山恶水中被消耗。

 (取材于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贬谪是指对负罪官吏采取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的一种强制性行政处罚措施。
B.贬谪制度发展到唐五代时期“臻于完整”,其表现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原因复杂,样态丰富,特点鲜明。
C.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外。
D.典型贬官和普通贬官的实质有相同的地方,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以及政治权力的威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阐释了唐五代时期贬谪制度的特点、类型、本质和影响,条分缕析,鞭辟入里。
B.通观全文,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等论证方式,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C.第二段列举唐五代贬官的特点,揭示了该制度的成因、影响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D.第四段围绕“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一句展开,论题集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五代的贬谪史,是这一时期政治现实的体现,也是这一时期士人生存状态和命运沉浮的写照。
B.唐五代时期,封建君主借助贬谪制度,成功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有效地巩固了专制统治。
C.士人品级的高低,职掌的轻重等个人际遇与其受君主信任、器重的程度以及关系亲疏密切相关。
D.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在本质上暴露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残酷暴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馍馍

超过20万!肖飞的眼睛有些湿润了。

“大娘,三婶,四婶,咱的花馍馍卖了20多万!”

肖飞人未进房,声音先到,正在揉面捏馍馍的“巧巧们”全都惊得回头看他。

大家伙围过来,甩甩手上的面粉,抢着看肖飞的手机,尽管没几个识字的。

“我就说了,跟着俺肖飞,肯定发大财,这回信了吧”大娘略有些得意地扬扬眉毛,乐呵呵地说。几个妇女笑着一个劲地点头。

大家伙叽叽喳喳说笑着,劲头十足。肖飞又拿出一叠订单,一一说明客户对花馍造型、颜色的要求。她们一边听着,一边心里已有了盘算,用什么模子,颜色用什么蔬菜水果榨取,已是轻车熟路。

很快,大娘大婶们各归各位忙乎开了。胖大婶摆开架势,面团揉得劲道十足。上好的小麦粉闪着雪花般的纯洁,在肖飞眼里,那是最美的颜色。

年近三十的肖飞,身形瘦削,长相清秀,面白如玉。他从小不喜欢耍枪弄棒,却对面团感兴趣。逢年过节,男孩们放鞭炮,斗纸牌,他却站在奶奶的面案前椰不动腿。奶奶给他一块面,他高兴地又捏又揉,转眼一只可爱的小兔子便栩栩如生了,奶奶和妈妈看了连声叫好。父亲却不以为然:“怎么学娘们家玩面呢!没出息!”

肖飞对父亲的呵责丝毫不在意,独自玩得不亦乐乎。他还特地去那些“巧巧”家看她们怎么捏,回来后躲到小屋里反复试验,直至满意为止。有一次,他为了做一盘龙凤呈祥的花馍馍弄坏了两大盆面,气得父亲一把掀翻了他的面板,瞪着眼骂道:“不好好学习,也不学点立身的技术,就想着这些娘们的东西,你想气死我吗?你也十八九了,不能老让我养着你,出去挣几个钱,你爱咋玩就咋玩!”

父亲下了最后通牒,肖飞只好和别的男孩一样去打工。五六年间辗转做过饭店服务员、建筑小工、快递小哥,钱也挣了些,心却始终像飘在半空的叶子,没根没落,很不快乐。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肖飞却连女孩的手都没牵过。父母为这事简直要愁白头,他却没事人一样,休息时就躲在屋里鼓捣面团一天,同事优优来找他,一进门就被桌上的花馍馍吸引住了。粉嫩的莲花、娇憨的小猪、相亲相爱的母子猴……栩栩如生,素朴神奇,又透着小麦特有的清香。当她知道都出自肖飞之手时,顿时对他产生了好奇。一好奇就想研究,一研究俩人就坠入了爱河。

优优建议把花馍馍放到网上去卖,一段时间后销量上升,有些供不应求,优优又提出干脆辞了工作专做花馍馍卖。网络生意越来越好,订单越来越多,肖飞忙不过来,想起了老家那些“巧巧”们。他回去把婶子大娘们召集到一起,让大家跟着他一块创业。他们的花馍作坊就这样成立了。

可刚刚做了两个月,网上便涌现了来自各地的花馍馍,竞争一下子激烈了。而大婶大娘们手艺各有差别,网上评价参差不齐,他们辛辛苦苦做的花馍馍,渐渐滞销。看着堆积如山的馍馍,想着当初肖飞的承诺,一些人灰心丧气,感觉还不如回家拾庄稼呢!

肖飞把大家召集起来,红着脸宣布了刚刚制定的标准,如果达不到就要离开。一些人正失望,一听这个,拿了钱就回了家。他的大娘不忍心看他太尴尬,力劝几个手艺好的留下来和肖飞一起创业。“让年轻人也看看咱老太太不是吃闲饭的!”她常常笑着给大家伙鼓励。

肖飞发现,销量好的花馍馍祥式更多,颜色更鲜艳,而他们只有简单的几个花样,跟不上都市的审美水平。于是他发动婶子大娘们动脑筋想办法,开发更多样式,榨取新鲜的蔬菜水果汁调颜色,既美观又健康;为了适应年轻人的品位,专门学做玫瑰花百合花,

终于,他们熬过了低谷。龙凤呈祥、年年有鱼、百鸟朝凤、玲珑小狮子、石榴桃儿、莲子蓬、蝙蝠、生日面糕等造型;有红的绿的,白的紫的……样式各异,五颜六色,谁见了都夸好看。临近春节时,订单直线上升,竟然卖了二十多万,并且还在上涨!

肖飞回家把消息告诉了父亲,父亲尴尬地笑了笑,问,要不要烧火的?肖飞满口答应,要!

“二十八,把面发,小孩见了乐开花;二十九,蒸馒头,神仙吃了消人愁。”远处传来几声童谣,空中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要过年了,肖飞踌躇满志,准备亲手做几个漂亮的花馍馍……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先写肖飞和婶子大娘们面对20万订单的激动心情,然后回顾肖飞做花馍生意的来龙去脉,这样开头使小说产生悬念,更引人入胜。
B.做花馍本来是女人的事,肖飞作为男孩却对捏面团感兴趣,太没出息,因此父亲不愿意再养他,下了最后通牒让他去打工养活自己。
C.在大量花馍滞销,工资都拿不到的情况下,很多人选择离开,肖飞的大娘却坚信他一定会成功,力劝几个巧手留下来和肖飞一起创业。
D.优优是个有经济头脑的女孩,她一看到肖飞的花馍就产生了拿到网上去卖的想法,后来又建议肖飞辞掉工作创业,体现了她的预见能力。
【小题2】肖飞从幼时喜欢捏面团到花馍销量20万,经历了一个较为坎坷的过程,请概括肖飞创业成功具备了哪些因素
【小题3】小说最后写到“要过年了,肖飞踌躇满志,准备亲手做几个漂亮的花馍……”请结合全文,探究肖飞此刻的复杂心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回顾我国生育政策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战后婴儿潮,国家鼓励通过生育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到60年代,中国极度贫困,这固然有自然灾害的原因,但也说明人口与生产力的矛盾已经出现并日益严重。所以 ,7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 实施以人口控制为导向的人口政策。到了90代后,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生育更替水平 是指同一批育龄妇 女生育子女的数量 恰好能替代她们本 身以及她们的伴侣数量。一旦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逐渐趋于均衡,在没有国际迁入与迁出的情况下,人口将最终停止增长,保持稳定状态。更替水平的生 育率,是指平均每位妇女生育2.1个子女。这样 ,下一代人口数能够更替上一代人口数。当平均每位妇女生育子女数小于 这个水平,人口再生产总 体上呈现内在萎缩状态。目前,我国 妇女生育水平仍旧在下降。贝克尔为生育和家庭行为的经济分析提出了里程碑式的分析框架。他认为人类的生育是把孩子作为耐用品进行投资的一项行为选择,生育孩子的成本和收益是人们选择生育孩子与否的主要考虑因素。

(摘编自任远《后人口转变》)

材料二:

表1:老年人口占比调查和预测


注:实线: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财务司 2002 年假定总和生育率水平为 1.8 时,对老年人口所占百分比作出的预 测。这一预测已被证明是科学正确的 。
虚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对老年人口比例的调查。衡量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发展中国家往往以 60 岁为老年的起点,认为 60 岁以 上人口比例达到 10%即为老龄社会。

(转自郭志刚《中国 低生率进程的主要特征》)

表2:全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


材料三:

生育率下降和 人口增长放缓往往被认为缓解了人口 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压力。生育率的下降首先减小了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并带来社会抚养比的下降和人口红利。但长期人口低生育率以后,劳动力数量和比重开始转而下降,则很有可能在不久的未来出现社会劳动力不足的局面。老年人人口比重则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抚养压力不断提高,到 2020 年我国的人口抚养水平将会达到 50%的高水平,进一步加剧劳动力数量相对不足给经济增带来的压力。

(摘编自任远《后人 口转变》)

材料四:

2015 年10月,中国决定结束长期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 ,实行单独二孩,并从2016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二孩政策。从2003年到2013年间,中国出生人口始终在1600万上下波动。2016年,根据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推算,中国出生人口超过了1786万,生育水平 提高到 1.7以上。

(摘编自“人民网” )

【小题1】下面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口老龄化是长期低生育率的产物。若生育率保持稳定,老龄人口占比将同步实现稳定。
B. 据表 1 两条曲线,对老年人口占比的调查和对此预测的结果,其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C. 中国总和生育率 的下降突出表现为一孩总和生育率的较快下降,至 2015 年降至新低。
D. 单独二孩政策实 施后,二孩总和生育率有所提高,但改变低生育率现状还任重道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生育率水平总体低迷,其根本原因是生育孩子的成本的增加。
B. 我国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是在人口制约生产力发展 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过渡性政策。
C. 社会抚养比,与儿童、老年人的人口数量成正比,与社会劳动力人口数量成反比。
D. 2005年到 2015 年,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逐年小幅降低,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A.我国人口政策改革的历史表明,人口政策是社会经济 发展的最核心的政策工具。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 谈谈如何应对低生育率这个综合的社会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诗与厕所
南帆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一天重温柳宗元的小诗,心情怪异一一在高速公路的一个服务区,进入厕所后,突然在立式小便槽上方的墙壁读到了这一首《江雪》。
③诗彩印在一张淡青的硬纸片上,并且用镜框镶起来。我猜这是文化机构与卫生机构的共同创意。若干七绝、五绝高悬于厕所的每一个小便槽之上。尽管如此,厕所墙上的诗词还是让我错愕不已。
③古代的诗词多半口口相传,某些诗人也喜欢把诗词发表于墙壁,逮住名胜古刹的一堵粉壁墨迹淋漓地题上新作,豪迈之意自不待言。墙壁举足轻重,当代文学攻占墙壁的一个著名例子是,一个名叫卢新华的“七七级”大学生将他的小说《伤痕》张贴于复旦大学教学楼走廊的墙上,这种不同寻常的发表形式诱发出一个命名为“伤痕文学”的潮流。可是,尽管墙壁在文化传播体系之中占有一席,厕所怎么能挤到前排,开始大模大样地接纳唐诗宋词?
④厕所可以是一个有文化的所在,我知道。可是,我从未想到这些文化竟然敢与柳宗元或者王维衔接起来。马桶里的水再干净也没有人愿意喝,是不是?我也知道现今的“碎片化阅读”是一个时髦的概念。但是,那些诗词是相当于一泡尿时间的文化碎片吗?咄!小子无知!我仿佛听到了诗人的威严喝斥。
⑤我所认识的许多诗人无不坚定地认为,诗充当了各种类型文化的轴心。浪漫、神秘、庄严,还有后现代,总之,众多话语都将在诗之中找到始源。诗人是一个奇特的文学部落。他们睥睨天下,气宇轩昂地念出一串串铿锵的诗句,这时,整个世界的毛孔都竖了起来,犹如听到了美学魔咒,上帝曾经说,要有光,还要有日月星辰和天地万物,于是世界开始生气勃物地现形;尾随上帝出场的或许就是诗人,他们吟风弄月,拈花惹草,于是生气勃勃的世界开始赏心悦目。因此,担任一个诗人,肯定比担任武士、厨师或者会计体面得多。
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白的诗句,这个奇持的文学部落从来不肯低估自己对于世界的贡献,扭捏作态或者不必要的谦逊形同虚伪,他们旁若无人地载歌载舞,结伴旅行,奔赴各地高声朗诵自己的作品,我曾听到一则轶事:几个文人相聚闲聊。因为有了些酒意,一个诗人目光炯炯地要求众人承认,诗是所有文学门类的第一把交椅,一个绝对的结论。怀疑这个观点就可以考虑拳脚相见。几个写小说的不由得笑了起来,慷慨地满足了诗人的要求。天之骄子,气吞牛斗,竟然把他们祖师爷写出来的诗搁在厕所里,是可忍就不可忍?
⑦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没有听说厕所收到抗议,诧异之余,我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后现代”。也许可以将这个厕所设想为一个后现代驿站。万物齐一,“怎样都行”,后现代革命就是抛弃各种文化等级。又有什么理由贬低厕所?道在厕所,诗亦在厕所。诗人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娇嫩。诗可以适应各种类型的公共空间,不论是电视台还是厕所,诗人可以盛装出行,也可以乱头粗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诗愿意接受沐浴焚香的祭拜,也不会因为哪一个家伙撒一泡尿就丧失自信,厕所里的刺鼻秽气怎么可能掩盖诗的伟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种诗句可以在历史的任何一个角落熠熠发光。诗人不会害怕什么。阿多诺曾经悲憤地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是现代主义的沉痛;如果改换为后现代主义的俏皮,可以颠倒一下内容与句式:高速公路的厕所之后,还有什么地方诗不能涉足?
选自《文学报》(2018.10.15)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阐释“整个世界的毛孔都竖了起来,犹如听到了美学魔咒”的内涵。
【小题3】为什么说“诗人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娇嫩”,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传统的多义与一致

傅谨

现代社会急剧变动,传统却经常在不经意中以其变体出现,借此抵抗断裂的威胁。在今天的中国,广场舞风行一时,传统的秧歌却寥落无声。城市广场舞与传统秧歌的差异清晰可见,它们一在日常生活,一是节庆活动;一在城镇,一在乡村;一是流动的,一有固定场所。然而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它们都是群体性的、仪式化的,甚至同样都追求喧闹,均具备狂欢化这一明显特征。我不敢肯定广场舞的流行是扭秧歌的传统在当下的变体与延伸,然而它们之间难道真的没有内在的精神联系吗?

我在戏曲研究领域向来被视为“保守主义者”,“传统”当然是我最常思考的范畴。多年来我经常面对这样的质疑:戏曲的“传统”究竟指的是什么?京剧从晚清到今天发生了很大变化,仅以旦行的表演为例,梅兰芳和陈德霖、王瑶卿不一样,杜近芳和梅兰芳不一样,李维康又不一样,且不说程砚秋、筱翠花,还有今天的李胜素、张火丁。同样一出《玉堂春》,他们都唱,且都不一样,那么,谁是“传统”?如果陈德霖、王瑶卿是传统,那梅兰芳、程砚秋是不是就背离了传统?如果梅、程是传统,杜近芳和李维康是不是传统的背离?但我们说,尽管每一代艺术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个性表达,传统仍然是个整体,在美学标准与价值尺度上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对京剧的理解、在表演的美学取向上并没有本质差异。恰恰是这种内在的认同,才能确保他们在具体手法的差异之上,拥有审美表达的一致性。

所以他们都是传统的组成部分,由此形成传统之流。实际上戏曲诞生近千年,传统还形成了呈现在时间上的多样性。贾志刚先生曾经说有三个传统,我基本认同他的观点,但做了一些校正。在我看来,如果落实到具体的作品及其演出形态,戏曲的三个传统,一是从昆曲直到晚清京剧成熟,这一时期包括南戏、杂剧、传奇和明清时期的地方戏;二是从清末到民国年间,因应这个时代蓬勃发展的商业剧场出现了新剧目与新的表演形态;三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戏改”时期,对传统经典大范围改造后形成了新的传统戏及演出形态。我们今天所谓“传统戏”,其实基本上是指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传统戏,又经历“戏改”之后所呈现的形态,只有京剧、昆曲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得以幸免。戏曲史上当然有逸出传统规范的个性表达,比如包括样板戏在内的大量当代戏曲新创作,就没有形成戏曲的第四传统。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人们谈论继承传统时,指的就是继承前述三个传统(尽管它们也是有差异的),所谓回归戏曲本体,同样指的是要矫正以样板戏为终点的、背离传统戏曲表演美学原则的那些舞台手法。因此,人们通常笼统地将戏曲看成“传统艺术”,却从来都没有说要无条件、无辨别地继承所有过往的艺术作品及其表达,对于那些美学上与之相悖的取向则不应认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读书》2018年第2期)

【小题1】对戏曲的“传统”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传统体现出整体性,梅兰芳和程砚秋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有所背离。
B.戏曲传统之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形成很多,但是传统之源有且只有一个。
C.戏曲传统经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戏改”,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传统了。
D.戏曲传统具有美学标准和价值尺度上的一脉相承性,还形成了呈现在时间上的多样性。
【小题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场舞与扭秧歌同样具备群体性、仪式性和狂欢化特点,毋庸置疑,它们属于同一传统。
B.在急剧变动的现代生活中,传统会经常以它的变体或者以延伸方式来抵抗断裂的威胁。
C.京剧、昆曲几乎没有受声势浩大的“戏改”运动影响,依然保持了它原来的表演形式。
D.回归戏曲本体,不意味戏曲不能发展,而是矫正背离传统戏曲表演美学原则的舞台手法。
【小题3】联系全文,在文章结尾处填上一句话,揭示戏曲传统的多义性与一致性的关系。不超过4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