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最近,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在网络上走红。游戏主角是一只青蛙,它独自吃饭,读书,外出旅行。玩家能做的,就是在庭院里采摘三叶草“赚钱”,为它准备餐食,给它整理出发的行囊,然后发现它一声不响地离开,再等它悄无声息地归来。没有激烈炫目的画面,没有复杂的操作流程,游戏设置朴素到寡淡,却让很多人投入其中,原因在于这款游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隐喻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共鸣。

“养蛙”,“养娃”,相近的读音,让人联想到相似的生活场景。傍晚归家,我们总会看到餐桌上摆好了父母早已准备好的可口饭菜;离开家乡,日益年迈的父母除了惦念,能做的也只是帮助我们整理行囊,多备些衣物吃食,将家的温暖尽力延续得久一点儿。这份长情的付出,是游戏内外并无二致的父母深情。只不过,这份深情常常被一种“空巢”的孤独覆盖。前一晚,“蛙儿子”还在桌前吃饭、床上读书,第二天一早,房间里却已不见踪影。更多时间,是玩家一人面对空荡荡的房间,等待它的归来。玩家只能凭借它从远方寄来的一张张照片去想象“蛙儿子”过得怎样,现在何方。那份独自思念的寂寥,那份不知归期的守候,让我们隐约体会到了父母“空巢”之后的苦楚与不易,却也难说我们真正懂得了那些一别数载、难得团聚的“空巢老人”的复杂心情。毕竟,游戏带来的体验与现实相比,还是浅薄了些。

反观这只青蛙,何尝不是另一种“空巢”角色?独自吃饭,独自远行,独自生活,这只蛙的日常状态,也是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空巢青年”的现实写照。他们每天随着人流上班、回家,日常饮食常靠外卖速食解决,更多的时间里形单影只,独自排解内心的孤独。偶尔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想一吐心中的落寞和艰难,但电话接通的瞬间,心又变得坚强起来,于是在寒暄问候中,多说新成绩,少说不容易,就像游戏里青蛙寄回的照片,不时展现各种美景,让我们愉悦和安心。

两种“空巢”的孤独,凝结在掌间的屏幕上,一款游戏折射出现实人生。

(取材于文紫啸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随着高科技的突飞猛进,电子游戏已进入千家万户,继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之后,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九艺术。

根据最新发布的国际市场数据分析报告,2018年游戏软硬件产业收入将达1650亿至1700美元,并在2022年前达到2300亿至2350亿美元的规模。如果预测成真,五年后的游戏软硬件产业收入将超过现今全球150个国家的GDP。从最早的示波器乒乓游戏到后来的FC红白机、街机、PC机、智能手机,电子游戏虽然只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却势如破竹,以其独特的魔力成为了电子设备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方式。

现在,电子游戏开始向虚拟现实狂奔。“虚拟现实”是一个技术系统,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多媒体、传感器、人机交互、网络、立体显示以及仿真等多种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这种新技术力求给用户带来无限接近真实的浸入式使用体验,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游戏中。比如,在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玩家进入三体游戏之前,需要穿上由一个全视角显示头盔和一套感应服构成的“V装具”。通过记录视网膜特征,感应服可以使玩家从肉体上感觉到游戏中的击打、刀刺和火烧,能产生出酷热和严寒的效果,甚至还能逼真地模拟出身体暴露在风雪中的感觉。

当虚拟现实技术日益普及之后,所有二维的屏幕都能非常轻易地被“虚拟现实”系统替代,多自由度、多感官通道融合所带来的信息刺激,将为大脑营造出极近真实的幻觉,它将可以放大并操控每一个人的情绪反应与感官体验。虚拟现实技术的用户不再是那个被隔离在内容之外的观看者,而是参与者、体验者,可以瞬间参与一场激烈的战争,或者踏入一片静谧的丛林,又或者站在一颗遥远荒芜的行星上。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我们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模拟、仿真、复制、创造外部世界对人类感官的刺激信号时,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已经模糊,甚至真假难辨了,这时人类将更难以区分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

(取材于阿莫、骆立玛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对于我们的先祖来说,未来如迷雾中的山林一般,不向世人显露真容。但如今这个时代,未来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大家看到的未来没有什么区别: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驱动之下,意识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数字化生存的远景,意味着人类所向往的终极自由之境建筑在虚拟之上。1969年克兰罗克教授把两部电脑连接起来,创造了名为阿帕网的互联网雏形,人类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大迁徙便不可逆转地开始了。数十年间,从0到1的数据洪流改变了历史的河道,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堤坝冲击得千疮百孔。数据化是一切的归宿,沿着沟通数字化——体验数字化——肉身数字化的路径,人们最终将完成由实入虚的大迁徙

沟通的数字化,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我们早就习惯了在网上购物,用微信社交。关于体验数字化,除了电子游戏的真实感和浸入感更加逼真强烈以外,还可以畅想这样的情景:人们足不出户,只要点击手机上的购物网站APP,就会身处一个可以互动的全息影像世界中,琳琅满目的商品虽非实物,但却可以看到,感知,触摸。总之在现实世界里人类的一切真实感受,都在这个影像系统里得到了完美的模拟,甚至可以做到试吃试用。肉身的数据化,是现实世界的尽头。社交、购物、健康,人类的一切行为与感知都将迁移到互联网上,人类将离开肉身,进入自己所制造的虚拟世界,一去不复返。这样一来,现实世界有可能成为虚拟世界的能源,就像空疏寥落的____________。

数字化构筑的虚拟世界,本质上是人类现实生存的一种延伸,所以它必须遵守人类社会的普遍法则。在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大迁徙中,人类仍应该始终坚持用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理想来守护人的心灵,促使人性向上、崇善和求美。

(取材于马钺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旅行青蛙”游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戏走红的原因是青蛙能够时时与玩家互动。
B.玩家“养蛙”的情境,让人联想到父母对子女的付出。
C.一张张美景照片是玩家想象青蛙旅行生活的唯一凭借。
D.青蛙独自在外生活,就像“空巢青年”一样。
【小题2】下则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悄无声息:“悄”的意思是“没有声音”,读音为“qiǎo”。
B.炫目:意思是“光彩夺目”,也可写作“眩目”。
C.并无二致:意思是“没有多大区别”,近义词是“相差无几”。
D.寒暄的“暄”是“温暖”的意思,“寒暄”不可写成“寒喧”。
【小题3】请结合《论语·里仁》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谈谈你对材料一中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青年的看法。
【小题4】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九艺术,电子游戏已进入千家万户,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B.从最早的示波器乒乓游戏开始,电子游戏就向虚拟现实一路狂奔,势如破竹。
C.小说《三体》描述的玩家浸入式的使用体验,需要借助多种科学技术来实现。
D.虚拟现实技术为人的大脑营造极近真实的幻觉,这将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困惑。
【小题5】材料二中关于虚拟现实技术带给玩家的体验,如果用诗句来形容,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小题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由实入虚的大迁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识最终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B.它自互联网雏形诞生时就开始了。
C.人的一切行为和感知都会迁移到互联网上。
D.目前沟通数字化和体验数字化已全部实现。
【小题7】下列填入材料三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景区B.学校C.矿场D.住宅
【小题8】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回答电子游戏创造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哪些联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1 07:46: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坯王
红酒
大柱是远近闻名的坯王。
相思古镇上的人家盖房都会争着请大柱,大柱脱的坯坚硬结实与众不同。别处盖房用青石砌根基,半人高时才摞坯垒墙。可用了大柱脱的坯,那些石料就省了,大柱的坯坚固得可与石料媲美。
镇东头花戏楼隔壁卖膏药的瘸子老三不屑地说,土坯是土坯,青石是青石,没听说过土坯能和青石一样结实。老三走起来总嫌路不平,一脚深一脚浅地来到大柱干活的地方,呲牙咧嘴憋了半晌劲也没搬起一块儿坯来。大柱见状一笑,取过一块儿坯,高高地举过头顶,使劲一摔,硬土地面上便被砸出个大坑。再看那坯,完完整整,还不带掉皮儿裂缝。瘸子老三的眼睛瞪成了牛铃铛,只顾竖起大拇指比划,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瘸子老三回过神儿后就把大柱叫成坯王了。
坯王不是白叫的,坯王自有过人之处。别人脱坯图省事就地取土,可大柱总是不厌其烦地起五更到离镇子八里远的李家坡起土,说那儿的土质粘度大且细腻。最为当紧的一道工序是和泥,放水浸泡,反复踩踏,直把那土捣鼓得像麦子粉一样筋道才肯动手脱坯。
大柱将醒好的泥奋力摔打堆在一起,脱坯时,双手上前,卡满一捧泥,至模具前再忽地分开,左右开弓,把泥摔进坯模中,两只胳臂忽高忽低,上下翻飞,大拳头腾腾腾砸上九下,扎个马步,端起湿坯,往地下轻轻一磕,八块坯分两行就晾那儿了。
清晨的太阳温柔到极致,即便是不眨眼地看它也不会刺伤眼睛。大柱扛着脱坯用的家伙什出现在杏儿家时,杏儿正站在窗户边那棵桃树下梳头,浓密的乌发瀑布般泻下,头顶上桃花夭夭,蜂飞蝶舞。阳光毫不吝啬地透过满树繁花,把杏儿的长发染成了七彩锦缎。大柱一阵眩晕,揉揉眼,定定神,才看清是个花一般的闺女。
杏儿这两条油光水滑的大辫子也不晓得让多少人惊羡。辫子长及腿弯处,乌黑发亮。一整天,大柱只闷头脱坯,衣裳甩在柴草堆上,贴身的那件白夏布褂被汗塌得精湿。他不敢再看杏儿,大柱的眼睛让这个长发妹结结实实地给弄伤了。
杏儿来续过几次茶水,每次,大柱听见杏儿细碎的脚步声,心里就像揣了一百只兔子狂跳个不停。杏儿把辫子从胸前甩向身后时,辫稍扫着了大柱的胳臂,大柱一激灵,像过了电。
杏儿说,大柱哥,看你脱坯就像听张天辈说书,你手里也拿着月牙板呢。大柱手没停,脸红得像刚飞到矮墙头上那只小公鸡的冠。
坯王大柱在杏儿家脱坯,起早贪黑,一连干了半个月。杏儿她爹捋着山羊胡子,高兴地围着坯垜子转来转去,连声叫好。杏儿说,爹,是坯好,还是坯王大柱哥好?都好,都好。杏儿她爹一手拍着坯,一手端个红泥小壶朝嘴里倒水。杏儿说,那爹就把他招过来让他给咱家脱一辈子坯。杏儿她爹被茶水呛住了,咳了好大一阵子。
杏儿她爹总想把杏儿嫁个殷实人家。坯王虽说有门好手艺,可一个汗珠掉地下摔八瓣儿,终归是个泥腿子,不行不行,不能嫁他。
瘸子老三家有个儿子在城里开店专卖膏药,据说生意好得不得了。前些日子回来进药,在河边儿碰见杏儿了,回来就央请他爹上门提亲,说:我进城那年杏儿还是个黄毛丫头,咋一转脸就出落成个天仙了?那长辫子,我的天哪,迷死人了。
杏儿她爹看着瘸子老三家送来的聘礼,高兴地在屋子里待不住,一会儿功夫,端着个茶壶在镇子上走了八个来回。
杏儿她娘走得早,杏儿还有个哥哥,脑子不太灵光,就指望着杏儿的彩礼给傻哥哥娶媳妇呢。杏儿她爹比葫芦说瓢,声泪俱下,好话说了一河滩,总算稳住了杏儿。
坯王自从认识杏儿,心里再也搁不下旁人了。坯王想,有了杏儿,这辈子算没白活。等忙过这阵子,就央人到杏儿家提亲,把娘留下的那支凤头金钗送给杏儿做聘礼。
这天夜里,坯王大柱静静地躺在炕上,两手交叉枕在脑后,想着杏儿要是把辫子盘成发髻,再插上金钗和红绒花该是什么模样啊?忽听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大柱忙起身开门,杏儿跌跌撞撞地进来,抱住大柱就哭……杏儿离去时,把两条乌黑的发辫齐根铰下留给了坯王。
一所崭新的土坯房远离镇子,孤零零地立在南岸的柳树下,大柱从此不再帮人脱坯,整日待在坯屋里。有人在夜间见过他,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来年八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塌了不少房屋,可相思古镇南岸那座土坯房却完好无损。据说,大柱在脱坯时,把杏儿的青丝秀发剪碎搅合在土中,每一块儿土坯都散发着杏儿的气息。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以“坯王”为题,有重要的作用。“坯王”既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小说叙事的线索,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坯王”展开。
B.小说第六自然段,写坯王脱坯时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细腻、传神,使读者感受到他对即将到来的爱情的美好憧憬。
C.“清晨的太阳温柔到极致”,景物描写渲染了美好的气氛;“大柱的眼睛让这个长发妹结结实实地给弄伤了”写出了杏儿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D.瘸子老三、杏儿她爹等人在小说中都是次要人物,他们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为主要人物的活动创设了典型的社会环境。
E. 杏儿她爹嫌贫爱富,总想把杏儿嫁个殷实人家,看着瘸子老三家送来的聘礼,高兴地端了个茶壶在镇子上走了八个来回炫耀着。
【小题2】小说中的大柱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杏儿的辫子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全文,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对其作用加以探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小题。
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制作的器物,包括工具、用具、礼器、兵器、饰物等。考古学上的青铜器则特指先秦时期质地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铅浇铸而成,表面呈青绿色或青灰色的器物。
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因此,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中国青铜器的发明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的产生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文化因素。追根溯源,青铜器的出现有着历史必然性。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约1600年,大体上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时间相当。中国青铜器源远流长,以夏、商、周三代的为代表,其种类丰富、数量较大、分布地区广,另外青铜器造型雄伟、文饰精美、铸造精良,如勾践剑、双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莲鹤方壶、双雄宝剑、司母戊方鼎、长信宫灯、嵌绿松石卧鹿等。此外,各类青铜器物铸造者根据不同的硬度要求,准确把握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这是国外青铜器铸品望尘莫及的。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青铜器,是1975年在甘肃东乡林家一处房屋遗址中出土的约为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残片,其属于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在较晚一些的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北、辽宁、内蒙古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也普遍发现了青铜制造的工具、兵器、装饰品等。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知,虽然中国的原始文化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有着很大区别,但不少地区的先民还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熟知了铜的特性,初步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并表现出相应的装饰技巧。
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精巧绝伦。它不仅显示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而且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并以雄伟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古朴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铭文著称于世,堪称中国文化宝库的艺术瑰宝,更是世界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制作工艺上来说,中国的古代青铜器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首先,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合范法,在中国古代就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也非常成熟。而随后发展出来的不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更是显示出我国青铜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另外,在很早的时候,青铜器上还出现了为增加美观度而镶嵌的装饰。至于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是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等,经鉴定铁刃均为陨铁所铸成;第四种是红铜,即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第五是用金、银来做镶嵌,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青铜器铸刻有文字,即铭文(也就通常所说的金文),这是中国青铜器所独有的。我国的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从商代中期开始的,起初只有1—2个字,到商代晚期逐渐增多,但最长也不过48个字。西周时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进入大发展时期,但到了春秋时期这种做法开始逐渐减少,至战国已经罕见长篇铭文。我国青铜铭文的书体或粗犷或瘦劲、或工细或秀美,本身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同时也是我们研究青铜器的历史,及为其断代与鉴别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郭军林的《中国青铜文化》,时事出版社)
【小题1】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青铜器主要是指先秦时期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的工具、用具、礼器、 兵器、饰物等,且表面呈青绿色或青灰色的器物。
B.青铜器的发明,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C.青铜器的出现有着历史必然性,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它是最主要的文化因素,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
D.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较大,分布地区广,造型雄伟,文饰精美,铸造精良,能够准确把握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甘肃出土的约为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碎片,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表明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
B.我国在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世界上独有的,从商代中期开始,到商代晚期逐渐增多, 西周时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进入大发展时期。
C.在很早的时候,为了增加器物的美观度,青铜器上出现了用绿松石、玉、陨铁、红铜、金、银等材料来做镶嵌的装饰。
D.青铜器浇铸制作的工艺主要有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合范法,不需分铸的失蜡法,以及浑铸、分铸、铸接、叠铸等方法。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从我国早期发现的青铜器可知,原始先民已经熟知了铜的特性,初步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并表现出相应的装饰技巧。
B.我国青铜铭文的书体粗犷瘦劲、工细秀美,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同时也是我们研究青铜器的历史和断代史的重要依据。
C.从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上来说,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显示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而且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D.中国青铜器以雄伟的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古朴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铭文著称于世,堪称世界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筵举行的时间一般在早朝之后,皇帝在大汉将军二十人的保卫下首先驾到。在这文质彬彬的场合中,大汉将军也免除甲胃而穿上袍服,但仍携带金瓜等等必不可少的武器。皇帝在文华殿面南坐定,传谕百官进入,行礼如仪。至此,鸿肿寺官员将书案一张摆在御座之前,专供圣鉴;另一张摆设在数步之外,为讲官所用。参加听讲的官员鱼贯而入,分列书案左右。。
万历元年正月初五日,小皇帝传谕内阁提前举行日讲。经筵和其他所有的仪式一样,必有其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先一日用楷书恭缮的讲义此时已经陈列于案几之上。在赞礼官呼唱之下,两员身穿红袍的讲官和两员身穿蓝袍的展书官出列。他们都是翰林院中的优秀人员。讲官面对皇帝,展书官在书案两侧东西对立。接着是讲官叩头,叩头毕,左边的展书官膝行接近书案,打开御用书本讲义,用铜尺压平。此时左边的讲书官也已经趋前,站在中央的位置上,开始演讲。讲完后,书本盖覆如前,讲官及展书官退列原位,以便右边的同僚履行任务。左边讲官所讲授的是“四书”,右边讲官所讲授的则为历史。此种节目,历时大半天只有讲官可以口讲指划,其他全部人员都要凝神静听,即在皇帝亦不能例外。如果当今天子偶然失去了庄重的仪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责难不断重复,决无宽贷,一直到这个为人君者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
这种繁文缛节乃是当日国家中一种重要制度。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仍然经常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称职的讲官务必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只据章句敷衍塞责或以佞辞逢迎恭维,无疑均属失职,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罢免。
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讲官可用极委婉的言辞,在不妨碍尊严的条件下对皇帝作必要的规劝。皇帝在经筵上可以提出问题,甚至说明他不同的观点,但是责问或指斥讲官,则属于失礼。即便讲官准备不充分,讲辞前言不对后语,皇帝感到不快,也不能当场流露,而只能在事后间接提出。执行任务时讲官所受的优礼乃是长期历史的产物;即在正德皇帝,那位大有离经叛道意味的人君,也没有废止这种优礼。这位不平常的皇帝,他对讲官接二连三地影射批批评自己,另有报复的妙法,即“一脚踢到楼上”——这些尽忠的讲官经常被升迁;其所任新职,则十九又在边区远省。
(节选自三联书店《万历五十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朝后,皇帝要在二十个大汉将军的保卫日下首先到达文华殿面向南方坐好,准备参加经筵仪式。
B.经筵的讲官和展书官都应出身于翰林院,并且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开讲前分列书案两侧。
C.两个讲官的讲授内容是不一样的,其他人员只能凝神静听,连皇帝也不能例外。
D.经筵的讲授要从历史中发掘鉴戒,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所以经常归结到现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第一段中鸿胪寺官员摆放书案一事来看,掌管礼仪等事务应是他们的职责。
B.经筵的仪式繁琐,也证明了万历年间朝廷的各种礼仪讲求一种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
C.讲官如果发现皇帝有不庄重的仪态,可以加以责难,故而繁文缛节已成经筵时的一种制度。
D.文章对明代的经筵内容做了清楚说明,指出了皇帝在举行经筵时也不得不遵守一些规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讲官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那必然是皇帝听讲时把腿叠放了。
B.讲官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可用委婉的方式对皇帝进行不妨碍尊严的规劝。
C.正德皇帝也没有废止对讲官所受的优礼,可以想见历史的惯性确实很强大。
D.明代举行的经筵仪式,,某种程度上带有君臣之间互相制衡的意味,皇帝和大臣各有分寸。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百年椒子映月泉清
李乃清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对于悲痛和酸楚,她从不多著一字,潺潺湲湲地道来,举重若轻。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1997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敛起丧亲之痛,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人们惊讶地发现,没多久,这位纤小瘦弱的老太太在忘我的文字中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
这十多年来,面对时间这位严酷的判官,杨绛仿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越战越骁勇:翻译、写作之外,她还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物的工作,那是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
杨绛的一生,为默存而“默存”,甘于牺牲自己的才学、时间、精力,成就钱钟书的治学和创作。对于痴气十足的钱钟书,她体贴关爱,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担子,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打翻了,“不要紧”,她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一生。钱钟书的母亲夸她“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钱钟书对她也恋慕至极,将《写在人生边上》“赠予季康”。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两人“仝存”的样书上,钱又写下浪漫痴语:“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对于从小出嗣的钱而言,这份博大的“三位一体”的情感中或许还包含着一份母性关怀。有一次,杨绛要捐掉她为钱钟书织的一件毛衣,钟书抱住不放,说:“慈母手中线。”
两人相濡以沫63载,共同营造了最纯净的婚姻,钱钟书曾如是总结:“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丁伟志回忆道:“钱先生当时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每个菜都是杨先生亲自给他做,菜都做成糊状,鱼要做成粥,一个小刺都不能有,都是杨先生一根一根剔掉的。 ”
“哎呀,后来不得了了!钱先生在北京医院,女儿钱瑗在西郊,杨先生这么大年纪两边跑。一家三口人,后来一下走两个,尤其是女儿的走毫无思想准备,我想她一定受不了,这个打击太大了啊!她居然非常坚强,一滴泪都不掉。”
今年2月23日,张佩芬突然接到杨绛一个电话。
“因为她只懂英文和法文,不通德语,偶尔也会找我帮忙,她把字母念出来,我记下来查,查好后我给她回信,她收到后第二天马上就电话回我道谢。”
据张佩芬回忆,杨绛所寻德语共18个字母,一口气读完,好似一个拗口的游戏,倘若加以分割,便是3个独立的单词——给予,赠与了,已经离开了。
(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17期,有删改)
[注]①钱钟书,字默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杨绛,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翻译家、文学家。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称“杨绛的一生,为默存而‘默存'”,是对杨绛甘愿隐藏起自己的光芒,默默奉献的情怀给予了正面肯定。
B.对于钱瑗和钱锤书的先后离世,杨绛举重若轻,是因为她在他们生前乃至病中已经尽了一个母亲和妻子的责任,所以了无遗憾。
C.杨绛的“不要紧”伴随钱钟书一生,既体现了她对钱钟书的体贴关爱,又表明她是一个有担当的女性。
D.钱钟书卧病期间,杨绛力求“夫在前,妻在后”,所以尽量保养自己,不愿错了次序,体现了其“夫唱妇随”的传统美德。
E.文章结尾“给予,赠与了,已经离开了”,言简意丰,隐含着丰富的人生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⑵杨绛对钱钟书的“默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⑶文章结尾“给予,赠与了,已经离开了”,言简意丰,隐含着丰富的人生内涵,请结合文本,分别诠释这三个短语的具体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古代,“伦理”实际上是建基于“礼”这一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及其秩序之上的。
一般说来,“伦理”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秩序。但在古代,这种“关系”有其特殊的内容:一是指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妻以及朋友之间具有双向义务的关系,也就是双方各以对对方的义务而成为“伦理”关系。所谓“慈”“孝”“良”“恭”“仁”“忠”“惠”“顺”“信”等则是诸种双向义务的规范形式;二是指这种双向义务关系的构成以亲情、友情为纽带和基础,所谓“君臣关系”则是“父子关系”的延伸。第三,除了“朋友”一伦,其他以亲情为纽带的关系都不是平等的,而是有上下尊卑等差的,体现了传统“伦理”既亲亲又尊尊的宗法等级性特点。由此可见,“伦理”作为一种“关系”的实体存在,不是任意的。没有血缘亲情关系就不构成家庭伦理,没有友情关系就构不成朋友伦理。但在中国古代,虽有血缘亲情关系,如没有上下、尊卑之别,也不构成“伦理”关系。传统“伦理”的这种结构,其实就是“礼”。而正是这样一种“礼”制型定了人与人的关系和秩序,即所谓“伦理”。
中国古代社会之“伦理”,首先是指具有宗法性的“家庭”“家族”,由之而延伸为一个等级有分的社会关系及其秩序,借用黑格尔的话也就是一个“伦理实体”。而正是这样的“伦理实体”,规定了处于这一宗法伦理实体的各个角色的各种规范形式的道德义务,从而成为宗法“道德”的基础。朱熹注释孔子“志于道”说:“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而能行“道”(义务或规范)就是“有德”。可见,研究中国传统道德,首先要从人际等级关系结构入手。这里的“人”只是作为“伦理”中的一个角色,而不是独立的、孤立的个人。这就是说,等级有分的人际关系规定了处于不同等级地位的人的角色义务,而行为符合角色义务要求的就是“有德”。但这里所说的“有德”是指行为之符合“伦理”所规定的规范要求,而真正之有“德”,还在于得之于“心”。朱熹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认为“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所以,“道德”的重点在于“德”——德性、品德。有道德或有德,不是形式的,而是内心中稳定的德性。因而,为了尽自己所应尽的角色义务而有“德”,就应正心、诚意、修身,这才有了道德修养问题,才有了道德践履问题。作为伦理关系中的一个角色而有德,因而通过“修身”而达到“身修”,也就能“家齐”;“家齐”而后能“国治”“天下平”。就是说,伦理角色之“有德”也就稳固了“伦理”关系,稳固了“礼”的社会结构和秩序。
这样,据“伦理”而论“道德”;为有“德”而论心性修养;通过修养心性而“成人”;“成人”而后“家齐”“国治”“天下平”,一个“各安其分”“各得其宜”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伦理由此而“和”,达到古人所梦想的“国泰民安”。而为了论证“伦理”的合理性和崇高性,以及论证成就德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于是就有了“天人合一”“心性之辨”“义利之辨”“和同之辨”等道德哲学,从而形成了古典中国伦理学的基本的理论进路、理论构架和话语体系。
(摘编自朱贻庭《伦理与道德之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伦理”是指在“礼”制统领之下建立起来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应的秩序。
B.“伦理”不是任意的,是一种“关系”的实体存在,没有亲情与友情构不成伦理。
C.“道德”要讲究德性和品德,具体来说是指行为符合“伦理”所规定的规范要求。
D.“道德”与“伦理”关系紧密,“道德”的建立既得之于“道”,更得之于“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关系”作为论证的要素之一,阐释了传统“伦理”的具体内涵。
B.文章举朱熹注释孔子“志于道”的论述,意在表明能行“道”就是“有德”。
C.文章以“修身”而达到“身修”为立论依据,并由此引申出尽义务的问题。
D.关于伦理与道德之辨,文章从“伦理”谈起,论及“道德”,再辩证阐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伦理”有亲亲又尊尊的宗法等级性,呈现出看重等差而轻忽平等的特点。
B.传统“伦理”建立在宗法伦理实体的基础上,规定了各个社会角色的相应义务。
C.伦理角色只要“有德”,就会正心、诚意、修身,就能使社会结构和秩序稳定。
D.古人梦想的“国泰民安”试图通过伦理道德的建立而实现,这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