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学与现代人生是什么关系?儒学在今天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这关涉儒学的本质。儒学以“道”为最高追求,这是理解儒学及其现代价值的关键。“道”无非就是指人的价值与信仰,指人生的追求、社会的遵循。那么,儒学之道主要包含哪些层面的“道”呢?

其一是天下为公的人伦之道。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天下为公”,这是儒家追求的王道。“公”与“私”相对,是人的公共意识、公德意识,彰显了人的社会性存在。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提出“五达道”,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是人与人相处的五种主要关系,其他关系都可以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达道者,大道也。五达道如何处理? 孔子提出的原则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孔子把它称为“人义”,即为人者都应自觉做到。

其二是政之所成的为政之道。孔子常说“政者,正也”,“为政”无非就是“为正”。为政者皆有其位,他们更应该有其德,德位相配者才能为政治国。为政者要做到自身正,须先有对“正”的认知。春秋时期的郑国人子产说“学而后为政”。这个“学”是指正确的认知。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为正”,传统的“大学之道”讲求培养君子,他们可以讲高深的学问,可以“喻于义”,他们的德行像“风”,他们明是非、知荣辱、能担当、敢引领、格局大、有气象。时代顺利前行,社会和谐发展,离不开许许多多这样的人。

其三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要想知礼又有道德,无论是为政在位者还是普通民众,都面临一个自身修养的问题。于是孔子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身方法。这是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点,它被认为是孔子在人文规则历史中设立的第一个黄金法则,被推尊为全球伦理最基本的伦理框架。曾子说,孔子的学说“忠恕而已矣”。孔子的忠恕之道就是仁,是儒学的核心。仁的本义是“反求诸身”,即反省自己,亦即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儒学是修己安人之学,看起来,孔子提出的方法十分简单,但在简单背后,却蕴含着一般人想不到的“不简单”。

最后是与时偕行的时中之道。中庸,就是中之用,也就是用中,把握中道。中庸要求不偏不倚,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作为方法论和处事原则,中庸或中道原则是对和谐的追求。人处在伦理关系中,和谐的关系应当君仁、臣忠,应当父慈、子孝,人伦关系都是相互的、双向的,把握其间的平衡就是和谐,就能发现中和之美,这就是“天地位”。只有天地各得其位,才能“万物育”。只有稳定,才能生长;只有和谐,才能发展。从社会管理的意义上讲,中庸指不断纠偏的过程。孔子说:“夫礼,所以制中也。”按照中道学说,人要按照该做的去做,这就是“以礼制中”。如有人不能做好,就要教育引导,这就是“以型教中”。如果有人违背道德规范,甚至伤义败俗、危害社会,教育也不起作用,那就要“以刑教中”,这就是加以强制,以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摘自杨朝明《儒学与现代人生的关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伦之道是建立在人的社会性基础之上的,就是指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
B.为政者要做到德位相配,真正达到“为正”的目标,就必须对“正”有正确的认知。
C.孔子儒学的核心就是仁, 也就是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这可以作为他的学说的全部概括。
D.时中之道要求把握人伦关系的平衡与和谐,君仁而后臣忠,父慈而后子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逻辑上是总分关系。
B.文中多次援引孔子及其弟子的原话,清晰地表明了儒家的观点。
C.文中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儒学之道的内涵,并对它们分别做了评价。
D.文章末段从方法论、处事原则和社会管理的角度分别论述了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恕之道强调人的自身修养,人伦之道强调入的公德意识,儒家强调要内外兼修。
B.为政者明是非、知荣辱、能担当、敢引领,他们是时代和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C.宋代朱熹说“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这和孔子的忠恕之道是一脉相承的。
D.“以礼制中”“以型教中”“以刑教中”是纠偏逐步加强的过程,最终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1 08:0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模仿自然”与“和谐的形式”为西洋传统艺术(所谓古典艺术)的中心观念。模仿自然是艺术的“内容”,形式和谐是艺术的“外形”,形式与内容乃成西洋美学史的中心问题。在中国画学的六法中则“应物象形”(即模仿自然)与“经营位置”(即形式和谐)列在第三第四的地位。中、西趋向之不同,于此可见。然则西洋绘画不讲求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么?似又不然!
西洋画因脱胎于希腊雕刻,重视立体的描摹;而雕刻形体之凹凸的显露实又凭借光线与阴影。画家用油色烘染出立体的凹.凸,同时一种光影的明暗闪动跳跃于全幅画面,使画境空灵生动,自生气韵。故西洋油画表现气韵生动,实较中国色彩为易。而中国画则因工具写光困难,乃另辟蹊径,不在刻画凸凹的写实上求生活,而舍具体、趋抽象,于笔墨点线皴擦的表现力上见本领。其结果则笔情墨韵中点线交织,成一音乐性的“谱构”。其气韵生动为幽淡的、微妙的、静寂的、洒落的,没有彩色的喧哗炫耀,而富于心灵的幽深淡远。
中国画运用笔法墨气以外取物的骨相神态,内表人格心灵,不敷彩色而神韵骨气已足。西洋画则各人有各人的“色调”以表现各个性所见色相世界及自心的情韵。色彩的音乐与点线的音乐各有所长。中国画以墨调色,其浓淡明晦,映发光彩,相等于油画之光。清人沈宗赛在《芥舟学画篇》里论人物画法说:“盖画以骨格为主。骨干只须以笔墨写出,笔墨有神,则未设色之前,天然有一种应得之色,隐现于衣裳环佩之间,因而附之,自然深浅得宜,神彩焕发”在这几句话里又看出中国画的笔墨骨法与西洋画雕塑式的圆描法根本取象不同,又看出彩色在中国画上的地位,系附于笔墨骨法之下,宜于简淡,不似在西洋油画中处于主体地位。虽然“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音乐”,而华堂弦响与明月箫声,其韵调自别。
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虽根基于希腊的立场,着重自然模仿与形式美,然而一种近代人生的新精神,已潜伏滋生。“积极活动的生命”和“企向无限的憧憬”,是这新精神的内容。热爱大自然,陶醉于现世的美丽;眷念于光、色、空气。绘画上的彩色主义替代了希腊云石雕像的净素妍雅。所谓“绘画的风俗”继古典主义之“雕刻的风格”而兴起。于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的争执支配了近代的画坛。然而西洋油画中所谓“绘画的风格”,重明暗光影的韵调,仍系于立体雕刻上的阴影及其光的氛围。罗丹的雕刻就是一种“绘画风格”的雕刻。西洋油画境界是光影的气韵包围着立体雕像的核心。其“境界层”与中国画的抽象笔墨之超实相的结构终不相同。就是近代的印象主义,也不外乎是极端的描摹目睹的印象。(渊源于模仿自然)所谓立体主义,也渊源于古代几何形式的构图,其远祖在埃及的浮雕画及希腊艺术史中“儿何主义”的作风。后期印象派重视线条的构图,颇有中国画的意味,然他们线条画的运笔法终不及中国的流动变化、意义丰富,而他们所表达的宇宙观景仍是西洋的立场,与中国根本不同。中画、西画各有传统的宇宙观点,造成中、西两大独立的绘画系统。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洋画重视立体的描摹,画家用油色烘染出立体的凹凸,同时一种光影的明暗闪动跳跃于全幅画面,使画境空灵生动,自生气韵。
B.中国画于笔墨点线皴擦的表现力上见本领。其结果则笔情墨韵中点线交织,成一音乐性的“谱构”,富于心灵的幽深淡远。
C.近代的印象主义,也不外乎是极端的描摹目睹的印象(渊源于模仿自然)。印象派重视线条的构图,颇有中国画的意味。
D.西洋油画中所谓“绘画的风格”,重明暗光影的韵调,仍系于立体雕刻上的阴影及其光的氛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西画学趋向之不同,中国画讲求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而西洋绘画不太讲求。
B.中国画不敷彩色而神韵骨气已足,西洋画则能表现各个性所见色相世界及自心的情韵。
C.清人沈宗骞认为中国画的笔墨骨法与西洋画雕塑式的圆描法根本取象不同,宜于简淡。
D.中画、西画各有传统的宇宙观点,中、西两大独立的绘画系统也由此而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画学各有自己的特点,其中它们各自使用不同的工具是很重要的因素。
B.西洋油画色彩表现较中国画为易,然线条画的运笔法终不及中国的流动变化、意义丰富。
C.形式与内容乃成西洋美学史的中心问题,而中国画学的六法不然,中国画逊于西洋画。
D.所谓立体主义,渊源于古代几何形式的构图,可追溯到埃及的浮雕画及希腊艺术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网:2017年1月13日到3月31日,“卢浮宫的创想----卢浮宫与馆藏珍品见证法国历史八百年”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这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共同举办,是两个世界级大馆的又一次重要合作。我们特别采访到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馆长Jean- Luc Martinez。
中国网:请问是什么样的契机,促成了这次的展览能够来到中国?为什么要在中国举办这次展览?
马丁内兹:几年之间,中国参观者在数量上成为了卢浮宫的第二大(外国)参观群体。我们在中国人民身上感受到了他们对卢浮宫的热爱与向往。我们才特别希望能够对这份热爱和向往做出回应,让卢浮宫的藏品在这里、在中国展出。说到契机,我们确实碰上了一个有利的时机—一法国驻华大使馆的大使顾山先生通知我们,这次展览能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于是我们就抓住了这个机会。
中国网:这次展览一共有六个部分,来共同见证法国历史800年,您个人觉得最具特色或者最想推荐的是哪个部分?为什么?
马丁内兹:法国历史上最让人称奇的一段时期可能就是第一帝国,也就是拿破仑时代。为什么令人称奇呢?因为这段时期既保留了法国旧君主政体时代遗留下来的奢华而宏伟的风格,同时又采取了大革命中衍生出来的体制。这两者是一个很奇特的组合,我认为这段时期在这次展览中也被很好地展现出来。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在大革命时代开馆的卢浮宫成为了今天这个享誉国际的伟大的博物馆。
中国网:您如何评价中国的博物馆和展品?包括从建筑、运营、管理、保护、展出等各方面。
马丁内兹:我并不了解中国所有的博物馆,我只了解和我有过合作的博物馆,我比较熟悉的还是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我认为中国的博物馆整体在国际上都是享有声誉的,这不仅归功于这些博物馆的建筑特点,也归功于它们对艺术品的保存质量。当然,这还得益于中国博物馆在某些领域的专业特长为世人所公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博物馆)对油画、素描的保存。众所周知,中国在保存易碎易坏的艺术品方面,有一套自己独特的专业技能。如今,中国博物馆毫无疑问已经彻底融入了国际大型博物馆的队伍中,只要看一眼中国国家博物馆里举办的各种展览就一目了然了。我在这里只举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一个例子,因为目前这里正好正在举办数个国际展览。
中国网:您是否喜欢中国艺术?喜欢什么类型的?能举个例子吗?
马丁内兹:我个人专攻的是希腊艺术,所以对中国艺术可能不甚了解。但在我的学业生涯中,我学过一点中国艺术方面的知识,那是我在卢浮宫学院的时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战国时期(的艺术)和古青铜器。在我看来,后者在技术上是最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其次,您知道我们欧洲人对中国的陶瓷总是情有独钟。就我个人而言,我最喜欢的是风格清淡朴实的瓷器,比如“雪拉同”,法国人口中的“雪拉同”就是那种灰绿色、单一色调的青瓷。我想,和我持相同观点的法国人应该并不在少数。在法国,人们往往喜爱中国艺术中最具综合性、最精细、最朴实淡雅的部分。
中国网:您对日前全球的濒危文化遗产保护有什么样的看法?对于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濒危文化遗产,您有什么样的倡议或建议呢?
马丁内兹:关于这个问题,我要说的第一点是,我们不能单独行动,而必须动员国际力量一起参与其中。因为我们有必要把这份文化遗产当成世界人民共同的遗产去保护,这点是很重要的。这就意味着保护濒危文化不再只是一个国家的责任,其他国家也有责任提供帮助。要建立这样一个国际联盟,首先需要的就是资金和设备,所以法国已经提议和阿联酋设立一项捐赠基金,这项捐赠基金将会在几周后于日内瓦成立。其目的除了动员国际社会以外,也肩负着帮助战中国家拯救濒危遗产的重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代替他们去做该做的事情,而只是帮助他们采取行动。如果想实现以上这些目标,就需要建立国际合作。第二个想法是要创建一个合作网,一个网络遍布世界各地、为提出请求的国家提供濒危艺术品避难储藏服务的合作网,这样就可以为那些危难中国家的艺术品提供庇护。以上就是法国方面提出的两项重要措施。
中国网:今后会不会与中国的其他城市或者有其他形式,比如像讲座、沙龙、影片放映等的合作?
马丁内兹:我们很乐意继续与中国开展这方面的合作。我必须承认,这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2016年有超过550000名中国参观者到访卢浮宫,这是我们的第二大外国参观群体,所以我们会努力和中国观众见面。这种合作确实可能会以一系列展览、专业讨论会、讲座的形式展开。总之,我们很期待举办这样的文化艺术活动。
(摘编自《中国网》2017年1月26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成为参观卢浮宫人数上的第二大外国,法国方面为了回应中国人民对卢浮宫的热爱与向往,所以来到中国举办这次展览。
B.卢浮宫博物馆这次展览能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得益于法国驻华大使馆的大使顾山先生的联系与帮助。
C.由于拿破仑的第一帝国时代是法国800年历史中最让人称奇的,所以这次展览的六个部分中,第一帝国时代的展览设计是最具特色的。
D.中国的博物馆除了建筑富有特点,对艺术品的保存质量高以外,在某些领域的专业特长也为世人所公认,所以在国际上享有声誉。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拿破仑时期既保留了前代奢华而宏伟的风格,又采取了大革命中衍生出来的体制。这种奇特的组合使得卢浮宫成为享誉国际的伟大的博物馆。
B.马丁内兹专攻希腊艺术,但对中国艺术也有了解,尤其是技术上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古青铜器以及风格清淡朴实的瓷器,他是喜欢的。
C.法国和阿联酋即将成立一项捐赠基金,这不仅能动员国际社会参与全球濒危文化遗产的保护,还能帮助战中国家拯救濒危遗产。
D.目前全球的濒危文化遗产应当成世界人民共同的遗产去保护,应成立一个国际联盟和创建一个合作网,为那些濒危艺术品提供避难储藏服务。
E. 法国卢浮宫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后还会继续合作,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活动举办的形式,不再只是一系列展览,会更加丰富。
【小题3】综观这篇访谈,主持人所提问题可以归纳为哪三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送你一片阳光
韦 名
雨扯长线般没日没夜地下,太阳早躲起来避雨。   
欧阳光呆坐在案前,案头上的纸落下“没有太阳的日子”便断了墨水。“没有太阳的日子”黑黑的,大大的,如同七个面目狞狰的黑兽在吼叫,在飞扬跋扈。   
欧阳光清清楚楚听见七个黑兽在吼:工作没了,要待岗,要重新就业……   欧阳光掩起耳朵还清清楚楚听见七个黑兽在吼,在不耐烦地吼:要买菜,要买房,要买儿的奶粉妻的衫……   欧阳光索性把案前的纸揉成团,扔进扯长线的雨中,欧阳光仍然清清楚楚看见那七个黑兽在雨中飞舞,在雨中怒吼:江郎才尽、江郎才尽……   
欧阳光强忍着孤苦与不耐烦,点了一支烟,猛吸猛吸,一支连一支。   
烟灰盅里堆满了烟屁股,一缕轻烟从最上面的半截烟屁股上飘起来,缭绕着。欧阳光又摊开纸,又在纸上落“没有太阳的日子。”   
“没有太阳的日子压抑、苦闷。”   
欧阳光在纸上落下了第一句,欧阳光满脑子里只有“压抑、苦闷”这四个字。   
妻进来,拉开了窗帘门帘,推开了窗,让浓烟散发出去,让雨丝溅进来。   
“还在写?歇歇吧。”妻走近欧阳光。欧阳光闻到了极其温柔极其温柔的味道。   
欧阳光极不自然地握着笔。   
“陪我会儿,好吗?”妻的手掠过欧阳光的硬钉钉头发,欧阳光感觉整个头麻酥酥的。“人生就如打牌,有赢必有输。赢了开头不一定赢得全局,输了开局,也并不见得就追不上。”   
妻平时能陪欧阳光打几圈“拖拉机”,妻抚着欧阳光苦皱的脸说,“其实,这一回牌运不好,还可希望下一趟牌好转,你说是吗?”妻抱住欧阳光的头,撒娇。   
欧阳光望着妻一双养在水潭里的汪汪眼,嘴蠕蠕动着,却说不出来。   
“没有太阳的日子?”妻看见了案前欧阳光粗大的字,“是阿,没有太阳的日子会使人压抑、苦闷,可太阳终归是要出来的吗!”妻俯下身,在欧阳光的脸上啃了一口。   
“可实在是太久太久没有太阳了,什么时候才会有太阳呢?”欧阳光又听到黑兽的吼叫。    “我现在就送你一片阳光,真的!”妻兴奋得满脸绯红。
“送我一片阳光?!”   
“是的,你闭上眼前,我数到三你才能张开哦!”妻带着激情,欧阳光感觉到。   
“一……二……三,”闭着眼的欧阳光感觉妻就像一片阳光 ,在阴沉的屋子里。
“张开眼。”   
“哗 !”欧阳光不禁叫了出声,极不起眼的小小的野菊花,被妻扎成一束,金黄灿烂,就像几十个小太阳积聚在一起,发出灿烂夺目的光……   
“阳光!阳光!久违了,久违了……”欧阳光陶醉着,自言自语。   
“把阳光养起来,留到永远,永远。”妻拿来了瓶子,打断了欧阳光的喃喃自语。   
“对,把阳光养起来,存起来,直到永远,永远。”欧阳光揽过妻,在妻的脸上满脸开花。
……
雨不知不觉停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阳光从重重叠叠的云缝里挤出来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形象的语言描述阴雨连绵不绝的自然现象,连绵的雨丝既构成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B.“没有太阳的日子”是欧阳光创作的作品标题,揭示了欧阳光因阴雨天气只能待在家里而不能出去的无聊、苦闷。
C.欧阳光的妻子善解人意 她能理解丈夫创作中遇到困难时的痛苦心情,不仅温柔地开导他,还及时为丈夫送去阳光—— 一束野菊花。
D.小说的结尾既写出了自然景象的变化,又暗示了人物心境的变化,意味深刻;同时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严谨。
【小题2】文章多次提到“七个黑兽”,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意蕴丰富,请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本文的主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何给地球降温
龙学峰

①气候学家已发出警告:未来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5℃~6℃,海平面将升高154.5厘米,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更加恶劣,厄尔尼诺现象更为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何给地球降温?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

   ②美国氢弹之父、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去死以前曾有过设想:向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给地球降温。按照他的计算,向空中抛洒100万吨铝硫粉末,可以使日照减少1 %,从而起到降温作用。特勒提出的办法是要模仿大规模的火山爆发。1991年,波及范围达数百万千米的皮纳图博火山灰使地球气温下降了0.4℃,而且持续时间达好几个星期。特勒设想:可以用飞行于13千米高空的飞机和部署于赤道上的美国海军大炮,向空中抛“火山灰”。但生物化学家们却给这种主张泼冷水,他们认为,散布于空中的这些硫和铝的微粒,很可能会严重干扰同温层。特勒还与人合作研究过其他使地球降温的方法: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射镜;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
③除了特勒以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也在苦苦思索,希望能找到奇妙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有一个同特勒的设想一样离奇的计划: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互相抵消处(即拉格朗日点),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子。他认为,这面巨大的滤光镜不但能减少温室效应,而且能充当地球的空调器:改变滤光镜的倾斜度,以增加或减少透过它的太阳辐射量。但谁来支付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额费用呢?此外,这面滤光镜不但会破坏同温层,而且还有可能妨碍紫外线的通过(紫外线具有清理太空的功效)。
④有科学家从加强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的角度,探索给地球降温:将数以十亿计的白色聚苯乙烯高尔夫球投向海洋;将地球上的所有房屋的房顶都涂成白色。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了一项更具有诗意的方案:将数千平方公里的阴云“染白”。通过向阴云喷一些微粒,使微小的雨滴数至少增加10%。这样,由于光学作用,层积云就会被照亮变白,就会反射更多的太阳光。
⑤还有人提出用深埋二氧化碳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和欧盟已拨巨款来研究在海洋和地层中埋藏二氧化碳的办法。从理论上讲,海洋和地层可以贮藏人类在几千年间生产的二氧化碳。研究人员要验证的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是否会干扰海底生物的生存,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水后,会使海水酸化。
【小题1】为了给地球降温,除特勒以外的其他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奇思妙想?
【小题2】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小题3】第三段中 “而且还有可能妨碍紫外线的通过”一句中的“有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小题4】英国宇宙学家马丁·里预言,地球在未来200年内将面临十大迫在眉睫的灾难,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人类将面临巨大的灾难,对此,你有什么良计妙策吗?请写出三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一般而言,消费升级是人们消费生活的范围扩展和品质提升,以及消费方式的革新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在从经济起飞阶段向大众消费阶段,国家产业结构正在转型升级,居民消费结构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阶层的消费倾向总体上呈现出从生存性消费到发展性费的特征,一波又一波的消费升级使我们开始进入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的时代,可以说这些用消费品由点到面、由示范到模仿的普及过程,不只是反映了个人或家庭消费结构升级这一简单的事实,而且也是一场全方位的日常生活的变革,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迁过程。

②当然,消费升级并不是到现代社会中才出现的消费现象,人类社会每一次生产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日常生活领域的消费升级。例如,宋末元初黄道婆对手工棉纺织技术的革新改变了以前“富可穿丝穷穿麻”的穿衣传统,缩小了服饰原料之间的等级差别,普通百姓的日常着装得到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消费升级。不过这种自然经济状态下的消费升级是一个线慢的过程,它既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不可能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诉求,与现代市场经济中极速的消费升级不可同日而语。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生活水平的现代化是老百姓对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诉求,没有日常生活的消费升级,就不会有现代化的生活水平。

③因此,消费升级可以说是一场日常生活现代化的运动,它已超越个体日常生活层面成为一个国家层面的发展话语:一方面,只有通过不断的消费升级才能让广大居民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生活标准:另一方面,通过消费升线来扩大内需是实现国家产业结构向现代化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策略,受无疑问,在一系列政策性动力机制的促发之下,中国社会将迎来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浪潮,这将一步步把我们带入丰盛的消费社会之中,而消费社会的到来也必将加快我们消费升级的步伐,满足我们对现代化生活的想象与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社会阶层的界限,实现日常消费的民主化。

④但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需要我们警惕的是,在消费增长过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会不断出现消费生活的阶层分化,从个体层面来看,一部分人将会在消费升级的大道上越走越远,而另一部分人则很可能跟不上消费升线的步夜,者根本就没有能力实现消费升级。从国家层面来看,通过消费升级来扩大内需和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落差,样的后果,不仅不利于释放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也不利于增进全体居民的消费福利。因此在看似增长的消费升级中,消费不平等的态势也进一步加剧了。或者,用波德里亚的话来说,就是“某种过去一直是一成不变的不平等,今天在增长的过程中通过增长又重新出现了”。

(摘编自林晓《增长中的不平等:从消费升级到消费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消费阶段,耐用消费品将逐渐得到普及,一普及过程不再是个人或家庭层面消费结构的升级,而是社会变迁的复杂过程。
B.消费升级不是现代社会特有的消费现象,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出现的每一次生产技术变革,都会带来日常生活领域的消费升级。
C.不管是自然经济还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消费升级,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消费结构,体现特定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
D.生活水平的现代化是当代中国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要实现这一愿景,需要借助多渠道政策促发来加快日常生活消费升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当代中国正向大众消费社会为前提,从个体、国家两个角度深入论证消费升级带来的社会变化。
B.文章述了现代消费升级的特点,意义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说理透彻。
C.文章综合运用例证、引证等论证方法,深入浅出,将较为抽象的观点阐述得通俗易懂有利于读者的接受。
D.文章第二段用黄道婆改进棉纺技术的例子,意在证明自然经济状态下的消费升级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经济状态下的消费升级不可能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诉求,原因在于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
B.当前丰盛的消费社会,加快了消费升级的步伐,打破了社会阶层界限,实现了日常消费民主化,具有积极意义。
C.社会结构的分化将会不断带来消费生活的阶分化,这也将影响到市场潜力的释放和全体居民消费福利的增进。
D.消费升级固然能够提高人民的现代化生活水平,但是同样也决定了社会结构的分化加剧了消费不平等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