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养心殿维修保护工程,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可能算不上大事。仅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就有太和殿、慈宁宫等大体量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竣工;相比较来说,养心殿古建筑规模和体量要小得多。然而,此次养心殿维修保护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又可以算得上大事,不仅在于养心殿知名度高、影响深远,还在于此次养心殿维修保护被确定为“研究性保护项目”,这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是第一次。
面对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所出现的传统营造技艺传承后继无人、高质量材料不能正常使用、维修保护过程中记录与研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故宫博物院创新古建筑保护机制,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等作为示范项目,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对文物现扶及维修保护进行全过程科学记录,冲破古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制约,探索工匠招募制度,实现全过程人才培养,建立起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保护传承队伍,为古建筑维修保护提供了经典案例,为文化遣产保护探索了可行之路。

(摘编自单霁翔《留住传统建筑的精髓》)

材料二:
4月15日傍晚,位于法国首都的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造成巴黎圣母院塔尖倒塌,建筑损毁严重。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警讯。我国是文物大国,与西方建筑以石结构为主不同,我国古代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留下的木质结构文物不胜枚举,毁于火灾的文物不在少数,近年来,就有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遇真宫主殿、云南香格里拉独宗克古城遭大火荼毒。
权威统计显示,2009年至2014年年初,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1300余起,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居首位,占总数近40%,电气原因占总数20%,其他原因依次为放火、玩火、吸烟、雷击。这组数据,让人悲哀,也说明我们在防火上还有较大改进空间。在唏嘘中吸取教训,在喟叹中反求诸己,把我们的古建筑保护得更好,绝不蹈其覆辙,这应是我们的底线责任。

(摘编自王石川(巴黎圣母院火灾为重点文物保护再次敲响警钟》,(光明日报)2019年4月18曰)

材料三:
古建筑的维修,根据其残损程度和工程性质,一般分为5种类型:
(1)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古建筑需进行经常性保养与维护,包括崖顶勾抹、局部补漏、梁柱和墙壁等支顶加固、庭院清理整顿、室内外排水等小型工程。
(2)抢险加固工程。古建筑的某些部分在发生了危及文物安全险情时要进行抢救,如支顶、牵拉、堵挡、加固等应急工程。
(3)重点修缮工程。古建筑进行较全面和较大规模的修缮,必须事先做好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4)局部复原工程。是指对存有遗址而地面建筑残缺不全或巳损毁部分的古建筑进行局部复原。
(5)保护性建筑与构筑物工程。为了保护不可移动文物而附加的排水防洪堤坝、防雨房、消防站等安全设施,应与文物本身及环境风貌相协调。

(摘编自秦半两《古建筑施工修缮常见的五种类型与方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心殿维修保护工程是大事,不仅因为养心殿地位特殊,更在于工程本身意义重大。
B.2009年至2014年初,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千余起,大多数是因生活用火不慎。
C.古建筑重点修缮工程最好经过认真分析,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再进行施工。
D.为保护武当山古建筑群而修建消防站时,应充分考虑到建筑的风格、环境的风貌。
【小题2】下列古建筑的维修属于局部复原工程的一项是
A.北京故宫太和殿更换破碎琉璃瓦。
B.山西高平二郎庙木构件补接榫卯。
C.巴黎圣母院被烧毁塔楼尖顶重建。
D.锦州广济寺古建筑群修建拦雀网。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维修古建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2 02:45: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批评的“远”和“近”,既是批评态度问题,也是批评方法问题。“远”,指评论者与作家距离适当“远”一点,才能葆有客观性:“近”,指与作品文本距离贴近一点,回到作品本身,回到阅读和文本细读上来。
长久以来,很多文学批评者恰恰颠倒了这两点:距离作家太近,距离作品太远。前者表现为与作家熟,下笔只有褒扬甚至溢美之词。各类文学新作研讨会,往往是这一现象的放大镜和聚光灯。专业研讨本是检视和修正创作实践的重要环节,是评论者和创作者沟通的桥梁,遗憾的是,许多研讨会丧失文学批评功能,助长文学批评距离作家过近之风,不利于健康评论生态养成。另一方面,文学批评距离批评文本过远。上世纪80年代,外国文学理论尤其现代文艺理论涌入,虽有建设性意义,但导致批评理论西化严重,许多批评者习惯套用西方理论来阐释、解读当代作家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关系松散。
新世纪伊始,中国文学界呼吁批评回到文学创作本身。让文学批评回到文学本体,就是要回归常识,从最基本的文学要素如语言、形式、结构等方面着手,探讨作品价值和文学问题。当前,部分当代文学研究专家、批评家正在通过自己的实践重建批评生态,如陈晓明用8年时间完成《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此外,一些作家也拿起批评之笔,如毕飞宇以“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概括对蒲松龄《促织》的阅读体验,进而从小说背景、架构、语言、情节等方面,将小说细微精彩处一一呈现。他将原文细节不断放大并定格,帮助粗心的读者捕捉到原著的内在精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家的批评文章往往感性有余、理论构架淡化,但恰恰是他们的批评实践给众人提供了一条批评回归文本细读的个人化路径,甚至可以给专事批评者以启发。他们的批评文章往往不合常规套路,别开生面,富于可读性和启发性。近年来作家积极介入文学批评,对风行已久的远离文本的“专业批评”是有纠偏意义和启发的。
可以说,对“远”“近”的把握与掌控,既体现文学批评者自身专业素养,也是其职业素养的直观写照:距离作家过近,难以“出乎其外”,造成把握失准失误;距离文学本体过远,不能“入乎其内”,导致文学批评基本功缺失、职业判断失焦。文学批评家要用好手中这支笔,切实推动文学创作繁荣发展。
(摘编自刘艳《文学批评的“远”和“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的“远”是指态度上葆有客观性,“近”是指方法上回到作品本身。
B.用西方文学理论解读当代作家作品,导致了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的关系松散。
C.作家的批评文章虽然存在不合常规套路等弱点,但仍然给专事批评者以启发。
D.文学批评不能把握好“远”“近”,就难以“出乎其外”,又“入乎其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阐释论题之后,主体部分按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阐述论证。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文学批评存在的两点问题,并阐述了这两点问题的成因和危害。
C.文章第三段阐述作家的文学批评实践,旨在阐明作家的文学批评已回归文学本体。
D.文章结尾阐明文学批评家要把握好“远”和“近”,以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论者如果距离作家适当“远”一点,下笔评论时就能褒扬得当,葆有客观性。
B.研讨会如果丧失文学批评功能,就难以帮助作家修正创作实践,提高创作水平。
C.评论者只有距离文本贴近一点,才有利于捕捉文本的内在精妙,重建批评生态。
D.作家积极地介入文学批评实践,能启发专事批评者通过文本细读回归文学本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李约瑟:他让世界发现“理性中国”
王 俊
李约瑟,一个“中西结合”的名字,一位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研究孜孜不倦的英国大学者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尽管他已经辞世那么多年,但他和他主持编著的皇皇巨著——剑桥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依然在人们心目中闪着熠熠光辉。
1937年夏日的一天,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在自己的胚胎学研究之余,和跟随自己妻子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鲁桂珍闲谈。尼达姆异想天开地提了一个问题:“你们中国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如此落后?”没想到,这个话题激起了鲁桂珍的强烈反应:“什么科学落后,这是‘西方中心论’的偏见,中国古代科技比你们了解的要伟大得多!”
这位在晚年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中国女子如此咄咄逼人的回答,让他颇感意外,并萌生了对中国文化与科技的兴趣。此时,37岁的尼达姆虽已是功成名就的皇家学会院士,却从未到过中国,不认识一个汉字,对于世界的另一面还有一种文明足以媲美希腊罗马,他毫无所知。他开始向鲁桂珍询问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中国话题。造纸、印刷、指南针,他吃惊地了解到,原来中国古代有着足以傲视世界的灿烂科技文明!
于是,尼达姆开始学习汉语,并一笔一画地学写汉字的横竖撇捺,鲁桂珍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出于对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尊崇,尼达姆为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李约瑟。从此,一位生物化学家渐渐将兴趣转移到充满未知领域的东方自然科学史中,成就了一段贯穿20世纪的文化交流传奇。
1942年,粗通汉语的李约瑟随英国文化考察团首次抵达中国。在为期4年的这趟中国之旅中,李约瑟考察了大半个中国,东到福建,西至敦煌的千佛洞,搜集了大量古代科技史料,并结识了中国各行各业的学者,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他说,这次中国之行“注定了我今后的命运,除了编写一本过去西方文献中旷古未有的中国科学、技术、医药历史专书,我别无所求”。
二战结束后,李约瑟回到英国,马上在鲁桂珍等人的协助下,开始了一部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撰写。1954年,他主编的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由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很快轰动西方汉学界,被认为是20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这部计有7卷34分册的巨著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所起过的、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即“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在公元1到15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却首先在西方兴起?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一直处于原始的经验主义阶段,而没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16世纪后,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样的疑问及研究,成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至今仍是科学史界热论并争执不下的重要话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李约瑟通观全局地研究中西科技史,理清其发展脉络,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和异同点;从科学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中西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思想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考察中西商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他认为,中国与西方在科技方面的差距,主要是由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作为一个西方人,李约瑟在观照中国科技文明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他采用多元化、实证式的研究方法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令人们惊奇的文明领域。从兼收并蓄古典文献及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到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李约瑟的自然科学史治学方法被后世许多学人沿袭与模仿。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E.本文通过记叙李约瑟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历程,描写了他在研究过程中的伟大创举和突出贡献,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位外国科学家的感人形象。
A.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读了大量中国的哲学方面书籍,因受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李耳)的影响,将名字改为“李约瑟”,从而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中西结合”的人物。
B.鲁桂珍对约瑟·尼达姆蔑视中国古代科学极为愤慨,义正辞言地对他进行了激烈的反击,这反而促使这位生物化学家转而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
C.李约瑟为期四年的中国之旅,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搜集了许多古代科技史料,为他回国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李约瑟难题”成为科技界争论的焦点,大家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这充分说明李约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并不十分完备,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小题2】促使李约瑟这位生物化学家“渐渐将兴趣转移到充满未知领域的东方自然科学史”上的原因是什么?请加以概括。(6分)
答:
【小题3】李约瑟在对中国科学技术研究中体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4】李约瑟是如何研究他提出来的“科学史界热论并争执不下的重要话题”的?这对你有何启示?(8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国家汉办粗略估算,目前除中国(含港澳台)之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包括6000 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以及4000 多万各国主流社会的学习和使用者。2016年参加HSK (新汉语水平考试) 等国际汉语考试的全球各类者生达到600万人次。
汉语也愈发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重视,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普遍提高,也呈现出了低龄化趋势。在很多欧美国家,出生于精英家庭的小孩,从小学习中文已成为当地一种流行趋势,这使得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更受欢迎。不少家庭纷纷开出高薪聘请华人保姆,帮助子女更好地学习中文。近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公布了一项对上千名英国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文被英国家长选为“未来最有用”的语言,
51%的家长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习中文。过去10年间,学习汉语的法国中小学生翻了四番,汉语现已是法国初、中等教育里位列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语。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3)15.有删改)
材料二:
“各国汉语教学正在由普及型、兴趣型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组织机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国家汉办负责人马箭飞告诉记者,“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教育机构迅速增加,学员规模持续扩大; 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民众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活动进入社区、植入草根,形成了校内校外互动,各职业、各年龄段、各种身份学员广泛参与的热烈氛围。”
目前,学历教育、学分教育与培训教育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多层次、立体化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基本成型。
洲别
汉语教学机构数量
汉语学习人数
机构数(个)
全球占比(%)
人数 (万 )
全球占比(%)
亚洲
5483
81.4
1734
84.8
欧洲
6483
(3)0
103
5.0
美洲
4957
6.9
135
6.6
大洋洲
1235
1.7
49
2.4
非洲
703
1.0
24
1.2
总计
71861
100
2045
100
 
图表: 国家汉办
(《光明日报》201(1)(4)28 日,有删改)
材料三:
汉语为什么这么热? 其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各国渴望更多地借鉴中国经验,而汉语无疑是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其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学好汉语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正如一些荷兰家长指出的那样“掌握汉语能让孩子站在更好的起点”。其三,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彰显出大国的气质和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使得更多的国家愿意与中国加强交往与合作,也使得汉语逐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
(《南方网》201(2)3.29 日,有删改)
材料四: 
具体来看,“汉语热”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数据显示,近年来,欧美各国高中生学习中文的比例跟其他外语比起来并不高,中文仍是小语种的一种存在。此外,从学习汉语的阶层来看。多集中在中上阶层,外国普通老百姓对中国仍然缺乏直接接触,对中文的应用也相对较少。“汉语热”其实质是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这一过程将不可避免的遭遇到文化差异的挑战,“汉语国际传播”要有意识地做到“入乡随俗”,尽量在不失汉语独立品格的前提下做到与差异文化完美结合。其实,“汉语热”也并非新现象,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北京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事件节点前后,国外都一度出现过学习汉语的热潮,随着中国的发展,汉语学习的规模有了显著提升,但地位仍不高,国际官方场合使用汉语的比例仍不高。
(《中新网》201(1)12.30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美很多国家的出身于精英家族中的孩子从小学习中文的流行趋势,是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受欢迎的原因。
B.美洲地区虽然汉语教学机构数量全球占比比欧洲低,但汉语学习人数却比欧洲多,占到了其人口总数的6.6%。
C.“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会给国外懂汉语的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D.作为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肯定会遭遇到文化差异的挑战,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做到“入乡随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多处运用数据,侧重报道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状况,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准确,有利于受众把握新闻的发展趋势。
B.相对而言,材料二既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又采用权威机构的图表数据,专业性最强,而其他三则材料只是概述,略逊一筹。
C.材料四夹叙夹议,没有把报道与评论分开,将客观事实与个人观点混杂在一起,会让读者无法客观了解“汉语热”的现状。
D.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汉语教学成为第二外语事实,反映出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有了提高。
E. “汉语热”不仅体现出外国对汉语的关注,也体现出其对蓬勃发展的中国的关注,还折射出中国的大国担当和日益加强的对外交流合作的影响力。
【小题3】综合四则材料,简要概括目前海外汉语学习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发布的《2016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和《2016年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调查评估报告》中指出,67%的地市政府网站存在财政、人事、统计等信息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全面的现象;72%的地方政府网站在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方面,以动态新闻、政府文件为主;过半数的部委网站未以政策制定者的身份开展解读,而是以转载新闻媒体相关报道为主,且解读回应形式单一;超过90%的网站存在征集意见不反馈或反馈不及时的现象等。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报告》认为,主要亮点有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步入正轨,行政权力办事资源整合度较高,应用互联网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移动化的趋势等。《报告》也指出了平台建设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平台渠道有待整合、服务功能有待优化、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等。

(节选自2016年12月29日人民网)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意见》,到2017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底前,将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让政务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

(节选自2017年1月17日搜狐网)

材料三 “互联网+政务”主要是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推动政府搭建智慧城市平台,让百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

“互联网+政务”与以往提出的搭建政府网站、政府平台完全不同。有一些政府网站,信息更新滞后,而且各个职能部门间的数据互不来往,单打独斗。“证明你妈是你妈”的闹剧其实就是信息不透明、不共享的结果。“互联网+”的落地,不仅要把所有信息打通,而且让政府随时随地为个人提供政务服务成为可能,这将彻底改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节奏。

“互联网+政务”创新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先导。“互联网+政务”,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用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业务功能。

“互联网+政务”的实现还将不断改变政府的组织结构,最终将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

(节选自2015年6月30日新华网)

材料四 国务院日前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要求各地加快清理不适应“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各种规定,凡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得要求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能通过网络共享的材料,不得要求群众重复提交;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

“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彰显了国务院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决心。“三个不得”则给各地政府划定了利企便民的底线:加快信息跑路,减少群众跑腿。而加快推进网上政务服务职能部门必须舍得“割肉”。

与此同时,个别地方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些部门虽然将办事大厅搬到了“网上”,群众却只能浏览办事流程,无法进行网上审批申报;有的虽然开放了网上受理渠道,但核心审批仍要群众跑腿;有的政府部门固守各自数据信息,导致部门信息无法互通互联,信息跑路遭遇“梗阻”。

(节选自2016年9月20日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材料一发布的两个评估报告中,第一个是对“政府网站绩效”的评估,第二个是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评估,二者的问题包括服务功能有待优化、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等。
B.材料二介绍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前景规划,明确了2017年底前及2020年底前所要达到的目标。
C.材料三解释了“互联网+政务”的目的是让百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以及“互联网+政务”对政府工作部门的作用等。
D.材料四介绍了国务院对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具体要求,“三个不得”具体、实用,明确了对政务服务职能部门工作的具体要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列举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的优缺点,优点方面如政府在线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行政权力办事资源不断整合、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等。
B.材料一列举了一些“政府网站”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式,如网站信息公开不及时,重点领域的信息解读不到位且回应形式单一等。
C.材料三中“证明你妈是你妈” 的闹剧说明文本作者对这类要求必须证明但没有必要的证明的反感和嘲弄,以此证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性。
D.材料四在讨论问题时很注重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如“信息跑路遭遇‘梗阻’”中的“梗阻”,形象地表述了政务信息不畅通的状态,但不符合新闻用语的特点。
【小题3】我国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哪些具体的好处?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重 逢

张承志

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呵

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

——民歌

①我们见面时,并没有出现什么戏剧性的情景。索米娅用力拽着牛鼻绳,大步迎面走来。她笑着向我问好:“呵,白音宝力格!我听达瓦仓说你来啦。怎么样,路上累么?工作好么?你还是老样子!嗬——嘿!”她使劲拉着缰绳。

②她牵着首车的一头红花牛,和我并排走着。她并没有哇地哭出来,更没有一下子扑进我的怀里,甚至也没有喊我“巴帕”(蒙语,可译为“哥哥”),她丝毫没有流露对往事的伤感和这劳苦生涯的委屈,甚至在我挡开她,用力挥着三齿耙和平底锨,替她把那四车煤炭卸在学校伙房后面时,也是一样。她随口说着什么,若无其事。

③她变了,若是没有那熟悉的脸庞,那斜削的肩膀和那黑黑的眼睛,或许我会真的认不出她来,毕竟我们已阔别九年。她身上消逝了一种我永远记得的气味,一种从小时、从她骑在牛背上扶着我的肩头时就留在我记忆里的温馨。她比以前粗壮多了,棱角分明,声音喑哑,说话带着一点大嫂子和老太婆那样的、急匆匆的口气和随和的尾音。她穿着一件磨烂了肘部的破蓝布袍子,袍襟上沾满黑污的煤迹和油腻。她毫不在意地抱起沉重的大煤块,贴着胸口把它们搬开,我注意到她的手指又红又粗糙。当我推开她,用三齿耙去对付那些煤块时,她似乎并没有觉察到我的心情,马上又从牛车另一侧再抱下一块。她絮叨叨地和我以及前来帮忙的炊事员聊着天气和一路见闻,又自然又平静。但是,我相信这只是她的一层薄薄的外壳。因为,此刻的我在她眼里也一定同样是既平静又有分寸。生活教给了我们同样的本领,使我们能在那层外壳后面隐藏内心的真实。我们一块儿干着活儿,轰轰地卸着煤块;我们也一定正想着同样的往事,让它在心中激起轰轰的震响。

④下午的诺盖淖尔湖边小镇阳光明丽。已经放了学的孩子们像小鸟一样在索米娅周围又吵又嚷;休息的教师们,乳品厂的临时工,还有蹒跚着串门的老汉,都围着这堆刚卸下的煤评头品足地议论。我发觉索米娅在这里人缘很好,她总是被那些人喊住,谈笑上几句什么。

⑤直到活儿干完了,她领着我回家时,我们还是用这样的方式随意闲谈着。当我们转过学校前面的低缓土坡,顺着湖畔的小路朝那间半地穴式的小泥坯屋走去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嘶。钢嘎•哈拉拖着脚绊,一蹦一跳地奔来。直到马儿蹦跳着来到我们眼前,不管不顾地径自把脖颈伸向索米娅,把颤动着的嘴唇伸到她的怀里,我才明白了这黑马所具备的一切。

⑥我惊奇万分地望着钢嘎•哈拉。它一声不吭地用黑黑的大脑袋在索米娅怀里揉搓着,双耳一耸一耸,不安地睁大着那对琥珀色的眼睛,好像在无言地诉说着什么。

⑦索米娅用沾满煤末的手轻轻搂着黑骏马的头,久久地抚摸着它,我看见,她的眼睛里盈满着泪水,肩膀在微微地发抖。但是她始终背朝着我,一句话也没有说。

⑧她飞快地收拾着屋子,打开窗子,点燃炉火,涮洗所有的锅碗什物,挨个地给三个男孩洗掉脸蛋上的脏污,把其其格支使得团团转。

⑨泥屋里又充满了温暖,但不是昨夜那种热烘烘、乱糟糟。她烧了一大锅浓浓的酽茶,把大茶壶煨在炉灶旁的红灰上。她找出一罐黄油和一包黑砂糖,煎了很多黄澄澄的小面饼。她把炸饼摆在我面前,那散着诱人甜香的饼上,油花在滋滋地响着。

⑩山那边白音乌拉公社没有送过柴油机发的电来,天黑了,屋里一片昏暗。索米娅点燃了煤油灯。又一个傍晚,我一直盼望着又一直害怕的傍晚降临了。炉灶里的牛粪火闪着桔黄色的火焰。这活泼的暖色点缀了浓暮灰蓝的阴暗色彩,一闪一跳地,把那被严严压实的不安和激动引了出来,像一阵气浪,像一支无声的旋律,在这低矮的小泥屋里愈来愈浓郁地回旋着。

(节选自《黑骏马》)

(注)“我”与索米亚青梅竹马,曾共同喂养过黑骏马钢嘎•哈拉,后因故分离。本文描述的是他们九年后重逢的情景。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在阔别九年之后遇到了索米娅,见面时索米娅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这间接传达了“我”内心的伤感和惭愧。
B.索米娅有很好的人缘,她用一贯的开心善良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学校的孩子和其他人都很喜欢她。
C.本文始终在一种“随意闲谈”的氛围中展开,叙事不紧不缓,情感不喜不悲,这种安排符合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需要。
D.开篇引用的两句民歌,颇具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既暗示了本文人物之间的关系,又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E.本文很少有直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的语句,结尾部分描绘的昏暗而又不失温暖的静谧场景,令人回味无穷。
【小题2】突然出现的黑骏马钢嘎•哈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主人公索米娅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本文①~⑤段详略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全文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