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祖欲长都洛阳,齐人刘敬说,及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六月,大赦天下。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节选自《高祖本纪》)

【小题1】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将军、费将军 纵:出兵攻击
B.空言虚语,非所也 守:坚持
C.镇国家,抚百姓,馈饷 给:供应
D.有功者之     害:嫉恨
【小题2】下面关于《高祖本纪》中文化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氾水之阳”中“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阳(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阳(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
B.“玺符节”,玺,原为印的统称,秦始皇规定皇帝之印称“玺”。符,为古代使者所持,作为代表皇帝的象征。节,为古代君主征调兵将时的凭证。
C.弃市,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礼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D.“郦生不拜,长揖”中的“揖”本意是指拱手行礼,也指古代的拱手礼,还有让出,逊主的意思。文中指平辈相见之礼。
【小题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垓下之战中,韩信率兵发动攻击,遭遇失利后退却,孔、费两位将军又出兵攻击,楚军失利,韩信这才乘胜进攻,汉军取得垓下之战的胜利。
B.刘邦取得垓下大捷后,乘胜平定楚地,回军定陶后,带兵进入韩信营垒,剥夺了韩信的兵权。
C.取得天下后,刘邦与臣下议论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大臣们认为刘邦之所以取得天下,主要是他能厚待有功之人,“与天下同利”。
D.刘邦与群臣在未央宫宴庆时,刘邦为父亲祝酒,当众戏弄老父,显出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2 02:4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後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所谓鄱君者也,从诸侯灭秦。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後数世,至孝景三年,吴王濞反,欲从闽越,闽越未肯行,独东瓯从吴。及吴破,东瓯受汉购,杀吴王丹徒,以故皆得不诛,归国。
吴王子子驹亡走闽越,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越击东瓯。至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食尽,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天子问太尉田蚡,蚡对曰:“越人相攻击,固其常,又数反覆,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弗属。”於是中大夫庄助诘蚡曰:“特患力弗能救,德弗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乃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当安所告愬?又何以子万国乎?”上曰:“太尉未足与计。吾初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乃遣庄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太守欲距不为发兵,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而去。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
至建元六年,闽越击南越。南越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击而以闻。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农韩安国出会稽,皆为将军。兵未逾岭,闽越王郢发兵距险。其弟馀善乃与相、宗族谋曰:“王以擅发兵击南越,不请,故天子兵来诛。今汉兵众彊,今即幸胜之,後来益多,终灭国而止。今杀王以谢天子。天子听,罢兵,固一国完;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入海。”皆曰“善”。即鏦杀王,使使奉其头致大行。大行曰:“所为来者诛王。今王头至,谢罪,不战而耘,利莫大焉。”乃以便宜案兵告大农军,而使使奉王头驰报天子。诏罢两将兵,曰:“郢等首恶,独无诸孙繇君丑不与谋焉。”乃使郎中将立丑为越繇王,奉闽越先祭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是之时/项箱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箱/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B.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箱/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C.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D.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虎符,兵符,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铜铸虎形,中分为二,有事调遣,合符为证。
B.节,代表皇帝的身分,持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利。
C.中国,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在古代,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就泛指中国。
D.建元,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用来表示年份。一位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诸和摇是亲兄弟,皆因助汉灭楚有功而分别封为闽越王和东瓯王。
B.吴王濞让闽越跟从他反叛汉廷,闽越王没有听从,东瓯王却听从了。
C.建元三年,汉廷派兵赶走了围困东瓯的闽越军,东瓯举国迁往江淮一带。
D.余善杀了哥哥郢,得到了汉廷的原谅,使得闽越宗祠得享祭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吴破,东瓯受汉购,杀吴王丹徒,以故皆得不诛,归国。
(2)东祖食尽,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周勃卒,文帝感其功,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亚夫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细柳。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上至,又不得入,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可得而犯邪!”孝文且崩时,诚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郤。归,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匈奴王唯徐卢降,景帝欲侯之。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后条侯子坐买县官器,事连污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太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B.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C.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D.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所指的“胡虏”。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其所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文中指的是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亚夫治军严厉,赢得赏识。文帝曾到细柳营慰劳军队,见到周亚夫的部队戒备森严,纪律严明,称赞他是“真将军”。临终叮嘱太子,周亚夫可以担当重任。
B.周亚夫谋事有方,贯彻有力。吴、楚叛乱,周亚夫事先与皇帝制定以梁国吸引敌兵、断敌粮道的战术,后虽梁孝王求救、景帝诏令救梁,他仍不改战术而最终平乱。
C.周亚夫固执已见,不知恭顺。在废弃太子、匈奴王唯徐卢封侯之事上他未与景帝保持一致,加上梁孝王向太后进言,使其逐渐失去景帝的信重,后来被免丞相职务。
D.周亚夫性情刚直,宁折不弯。景帝怀疑他谋反,指使吏卒逼迫,周亚夫不服,最终绝食而死。史家肯定其用兵才能,而对他因性格弱点导致穷途困窘表示了惋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
(2)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后同母弟也,生长陵。魏其已为大将军后,方盛,蚡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及孝景晚节,蚡益贵幸,为太中大夫。蚡辩有口,学《盘盂》诸书,王太后贤之。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称制,所镇抚多有田蚡宾客计策,蚡弟田胜,皆以太后弟,孝景后三年封蚡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

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魏其诸将相。建元元年,丞相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籍福说武安侯曰:“魏其贵久矣,天下士素归之。今将军初兴,未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魏其为丞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让贤名。”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于是乃以魏其侯为丞相,武安侯为太尉。籍福贺魏其侯,因吊曰:“君侯资性喜善疾恶,方今善人誉君侯,故至丞相。然君侯且疾恶,恶人众,亦且毁君侯,君侯能兼容则幸久,不能,今以毁去矣。”魏其不听。

武安侯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天下吏士趋势利者,皆去魏其归武安,武安日益横。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免。以武安侯蚡为丞相,以大司农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天下士郡诸侯愈益附武安。

武安者,貌侵,生贵甚。又以为诸侯王多长,上初即位,富于春秋,蚡以肺腑为京师相,非痛折节以礼屈之,天下不肃。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是后乃退。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武安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前堂罗钟鼓,立曲旃;后房妇女以百数。诸侯奉金玉狗马玩好,不可胜数。

(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魏其 让:责备
B.孝景崩,即日太子 立:登上帝王的位置
C.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丧事不办  坐:因为
D.武安者,貌,生贵甚 侵:相貌丑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魏其已大将军后 将军必太尉
B.武安侯王太后故 非痛折节礼屈之
C.武安侯微言太后风上  夫我行之,反而求之
D.天下吏士趋势利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田蚡骄横的一组是
①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 ②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
③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 ④蚡以肺腑为京师相
⑤治宅甲诸第    ⑥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
A.②③⑤B.②⑤⑥C.③④⑥D.①③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田蚡能言善辩,口才很好。汉景帝去世后,太子登位继立,朝廷在全国的镇压、安抚行动,大都采用田蚡门下宾客的策略。
B.田蚡刚掌权就想当丞相,但经过籍福劝说后,面见皇帝,提出把相位让给魏其侯。
C.籍福提醒魏其侯要喜欢好人,憎恨坏人,否则,就会受到毁谤而离职,但魏其侯没有听从他的话。
D.武安侯田蚡因皇上虽然刚刚即位但年纪却老了,自己就以皇帝的至亲心腹把持朝政,掌管官吏的升降,引起皇上的不满。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吏士趋势利者,皆去魏其归武安,武安日益横。
(2)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B.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C.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得脱矣    幸:侥幸。
D.王必无人,臣愿璧往使 奉:奉命。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②拜为上卿,勇气闻于诸侯。
B.①若亡郑而有益君   ②赵尝五战
C.①今君亡赵走燕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D.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蚓无爪牙之利B.而君幸于赵王
C.君何以知燕王D.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小题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B.《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通过烛之武的语言,既表现了他能言善辩、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特点,又说明他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从他的话语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C.《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一文,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
D.“完璧归赵”一节,在写蔺相如出使前,先借缪贤之口对其作了介绍,这不仅从侧面表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也为下文写蔺相如作了铺垫。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