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时空的并置与绾合,通过意象的呈现而获得审美魅力,而诗人的观照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韩林德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是持曲线式的‘流观’,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境生象外》)“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中晚唐怀古诗中的时空是融为一体的,时间的纵深也就是空间的展开。怀古诗的审美魅力,可以从时空的向度上得以理解。

(摘编自张晶《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凭吊古迹,遥想往昔的繁华,感叹眼前的衰败,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因此创作了大量怀古诗。
B.怀古诗往往将现实和历史叠加在一起,立足当下,观照历史,深邃的历史感与真切的现实感交织并存。
C.怀古诗中的意象像联结古今的枢机,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使他们在时空转换中获得审美体验。
D.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进行多角度观察,创造了丰富的意象或审美意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始终从“时空绾合”的角度论述怀古诗,分析这类诗歌在时空向度上的特点及审美效应营造模式。
B.文章先分析怀古诗涌现原因,进而分析其时空交错特点及意象作用、观照方式,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C.作者引用陆机和韩林德的话,佐证提出的概念或观点,极大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D.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这三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赋予“绾合”一词以特定含义,即怀古诗对时空、古今的联结,这种联结造就了怀古诗的审美魅力。
B.作者认为绝句意象单一,绾合力强;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多表现为两相对待的双重时空。
C.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如同绘画一样构造了民族文化风格。
D.文中所举刘禹锡的两首怀古诗,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的时空,因而具有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2 04:53: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摘自《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材料二:

201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33609亿元,比上年增长4.0%。海洋捕捞产量持续减少,近海渔业资源得到恢复。全年实现增加值4801亿元,比上年下降0.2%。海洋生物医药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引领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413亿元,比上年增长9.6%。受国际航运市场需求减弱和航运能力过剩的影响,造船完工量显著减少,海洋船舶工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全年实现增加值997亿元,比上年下降9.8%。海洋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海洋运输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沿海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比上年增长4.2%,海洋交通输业全年实现增加值6522亿元,比上年增长5.5%。滨海旅游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6078亿元,比上年增长8.3%。

(摘编自《自然资源部:201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8万亿元》,2019年4月11日“快资讯”)

材料三: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增加值由2007年40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385亿元,增长了近十倍,行业复合增速超过25%,而整个海洋产业产值复合增速不足13%,海洋生物医药已成海洋经济最亮眼的发展领域。虽然我国海洋资源丰富,但由于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且许多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相对匮乏难以大量采集,一些海洋生物活性成分化学结构奇特,难以人工合成,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海洋医药市场将迎来较快发展,行业竞争将趋于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拓展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对于企业来说将有利于其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伴随着蓝色经济热潮的兴起,山东、广东等沿海各省纷纷加大了对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投入,将其作为蓝色经济的增长点去加速推动。如:进入山东省“四新一海”战略的新医药产业,将重点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追踪国际生物技术发展趋势,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高新技术和现代合成技术,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

(摘编自《2018年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海洋生物医药成为最亮眼的领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2014年至201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连年增长,2018年超过8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3%。
B.自2014年至2018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年陡降,但是均保持在9%以上。
C.2018年,我国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中,居于首位的是滨海旅游业,接近一半;其次为海洋交通运输业,超过两成。
D.2018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增加值尽管在海洋产业增加值总构成中所占比例最低,但发展迅速,最为亮眼。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33609亿元,比2017年增长4.0%,增长步伐稳定。
B.2018年,我国海洋渔业全年实现增加值4801亿元,尽管比上年下降0.2%,但近海渔业资源得到恢复。
C.2018年,我国海洋船舶工业全年实现增加值997亿元,比上年下降9.8%,原因在于国际航运市场的需求。
D.2018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比上年增长9.6%,而2007年至2017年,行业增加值增长了近十倍。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发展我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措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7月《摇滚藏獒》上映,业界内部也都予以不亚于《大鱼海棠》的期待,但其票房仅3900多万元,远低于预期。虽然票房并不能说明一切,却总归不是偶然的,国产动画电影在跨越了“低龄化”和“粗制滥造”阶段以后,又面临着质优而价劣、高投入而低产出的困扰。

不少国产动画影片票房遭遇滑铁卢,有商业运作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创作问题。大凡成功的动画片,都是在看似天马行空、神奇乃至荒诞的叙事中隐含着极为现实的情感或情绪。从观众对《功夫熊猫》《花木兰》等这种影片的认可可以看出,大众对于具有独特中国文化风格的作品很认可。美国好莱坞借助中国的文化资源来发展自己的电影,而我们还没有找到出路,如何将我们的东方情怀和表达方式变成世界语言,这是一个基础性、方向性的问题。

材料二:

2016年度中国电影市场上映的动画电影国产片41部,产出24亿元票房;进口片22部,产出41亿元票房;2015年度国产片41部,产出21亿元票房;进口片13部,产出24亿元票房;市场呈现出严重的分布不均状态。

从消费端来看,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对原创优质内容十分渴望,《大鱼海棠》5.65亿元的票房及其两极分化的口碑热议就是证明。观众愿意为这部影片的情怀买单,其实可以视为对原创内容需求的一次集中爆发。对创作者来说,他们追求原创的努力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回应。可以说,经过多年的模仿和磨合,全社会对动画创作中原创意识的必要性已经达成共识。

从近年票房过千万的国产动画作品来看,普遍存在创作理念格局不大、不利于在更广泛的市场内传播交流的弊病。这些作品大都有着明显排他的民族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以《熊出没》系列为例,虽然也遵循好莱坞类型故事的讲述规范,但故事气质有明显排他的区域文化特征,决定了它只能在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内被接收。反观迪士尼制作的《疯狂动物城》,同样以拟人化的动物角色为主角,却能轻易跨越文化区隔的限制,不得不说是受益于国际化的创作理念,其角色设计、行为动机、叙事逻辑等既具备合理的假定性,又具备强烈的现实观照,甚至可以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对号入座。在市场回归理性的趋势下,动画电影市场上的赢家从来都是大小通吃的合家欢类型,一味屈从低幼,就低不就高的创作理念应该及时修正。

(选自张斌宁《国产动画电影正在崛起》)

材料三:

日本动漫产业采取产销分离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动漫由独立的工作室制作,媒体择优营销推广。我国的动画制作目前大多自产自销,独资的动画公司发行渠道还不够通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独资动画公司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此外,作品细分度高是日本动漫营销成功的重要因素,将动漫作品按照读者的年龄、性别、兴趣方式等不同进行细分,每一个受众群体都有丰富的动漫作品作为选择,从而带动了全民消费。我国的动漫作品则更偏向少儿化,也过多的承担了教育感化的职责,受众面偏窄让国产动漫损失了不少观众。美国并没有组建特别的机构来专管动漫产业。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经济的市场化、法制化程度较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美国的电教结合了动漫作品,极大地普及了动漫产业。

(选自易良义《国外的动漫电影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市场上映的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不少不尽如人意,这并不是偶然的,能够反映出中国动画电影存在的一些问题。
B.大众对于具有独特中国文化风格的作品很认可,中国动画电影还未很好地将我们的东方情怀和表达方式变成世界语言。
C.原创意识在动画电影制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动画电影制作者以及观众对原创意识的必要性已经达成共识。
D.美国没有组建特别的机构来专管动漫产业,但他们的动画电影受到欢迎,原因就是其经济的市场化、法制化程度较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动画电影一直存在“低龄化”和“粗制滥造”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又产生了质优价劣等新的问题。
B.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呈现出严重的分布不均的状态,国产动画电影比进口动画影片的上映数量要多,但票房却要低。
C.《疯狂动物城》动画影片因为用拟人化的动物角色担任主角,使得它轻易地跨越了文化区隔的限制,大受欢迎。
D.日本动漫产业实行产销分离模式,动漫由独立的工作室制作,媒体择优营销推广,这种模式是当前最好的一种模式。
【小题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国产动画电影与国外动漫电影存在的差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济常态不仅是一种客观形势,而且是一种战略思维和战略心态,即以何种主观意识来判定经济态势的正常和合意与否。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社会心理会更具战略平常心,更倾向于长期理性、公共思维和持久耐心。正在形成中的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规模扩张和GDP竞赛,摆脱了中国极度物质贫乏和活力不足的状况,获得了巨大成就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现象的经济发展阶段之后,进入了的一个以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素质提升和公平分享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家发展将更加体现战略思维的“平常心态”:长远眼光、长效目标和长治久安。只有这样,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中国复兴之梦。
首先,应该具有长期理性。这意味着改变短期理性的急功近利心态,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宽广的视野来观察世界、判断成效和评价业绩。对世界上任何事物和人类成就的价值评估都是以一定的时期或坐标时点为前提的,近期内评价高的业绩未必长期价值也很高,甚至可能在未来是负值。相反,今天看似收效低微的努力很可能会功效长久并造福后代。战略心态决定了战略眼界的时间定位。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前30年,由于贫困落后,我们面对可能“被开除球籍”的压力,必须“只争朝夕”地争取现时现得的成就和获益。那么,在已获得了巨大的物质成就后,中国已经有条件以更长远的眼光来构想未来的经济新常态时,就可以平下心来,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战略。例如,“一带一路”战略,绝非追求一时成效之策,而是以长期理性思维构想出的世纪战略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道。
其次,要具有公共思维意识。这意味着需要改变急求小利而不谋大局、重利己而不思利他的狭隘心理。改革是全社会的公共事业,为构建公共制度空间,如果缺乏公共思维而以局部利益来驱动,改革很可能成为狭隘的逐利行为,甚至会成为以操级“改革”来设租寻租,“有利于我就改,无利于我就抵制”“守权有责,垄断牟利”的负面行为。所谓改革的“思想障碍”实质上表现为谋改革却缺乏公共思维,将制度“公共品”据为利益“私人品”等不恰当行为。从本质上说,正确的改革不可能是“经济人”的产物。一个只有自利行为而没有公共意识的“经济人”社会,即使是在逻辑上,也很难完成合意的改革。
再次,要具有持久耐心。这意味着要克服轻浅浮躁、求快贪大、“栽树不如搬树““育人不如借人”的揠苗助长心态。要认识到,有些发展过程可以加快,适度“压缩”,但必经的阶段难以略过;有些业绩可以竞速获取,但必须依靠长期积累才能获得的成就不能不“慢工细活”。中国前30多年的发展,具有“加速追赶”的性质,主要依赖模仿性创新,确有可能“快鱼吃慢鱼”“只争朝夕”。但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增长动力更多依靠全方位的原创性创新,因此就更需要有执着持续和“甘于寂寞”的不懈努力。中国经济创新驱动力不足的最大障碍,不是缺乏资源和技术源泉,而是缺乏持久的耐心。急功近利、见异思迁,甚至以投机取巧、抄袭取胜为荣,这种心态是技术创新之大敌。如果中国经济发展要转向创新驱动,就必须培育创新的耐心和执着。
(摘编自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想使中国经济态势正常与合意,就需要一种正确的战略思维和战略心态。
B.它属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这一阶段,我们的社会心理应该更加倾向于长期理性、公共思维和持久耐心。
C.它是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后,进入到的一个以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等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D.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尽力摆脱中国极度物质贫乏和活力不足的状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期内评价高的业绩未必长期价值也很高,所以我们要改变短期理性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要着眼于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B.中国基本消除贫困落后压力之后,已经有条件以更长远的眼光来构想未来,“一带一路”就是面向未来的世纪战略。
C.所谓改革的“思想障碍”实质上就是一些缺乏公共思维意识的人,想将制度“公共品”据为利益“私人品”,不想改革。
D.如果一个社会变成了只有自利行为而没有公共意识的“经济人”社会,那么仅从逻辑上来说也是很难完成合意的改革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要实现复兴之梦,就不能只追求现时现得的成就和获益,不能只追求局部利益,更不能投机取巧。
B.在第二段中,作者综合运用了对比、引用、比喻、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说理严谨细致,颇令人信服。
C.作者认为模仿性创新虽然在中国前30多年的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但现在我们更需要原创性创新等。
D.本文从长期理性、公共思维意识、持久耐心三个不同角度分层论述了它们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重要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ǐ。
B.“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点)。
D.“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各美其美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小题3】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B.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小题5】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小题6】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记者:最近媒体对你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争论很多,有人说你把国学经典讲得出神入化,有人认为你误读了经典,你怎么看这些争论?  
于丹:这些争议,关系到我们究竟怎么看文化,文化是狭义、静态的,还是广义、动态的。在我看来,文化首先是一种生态,在《周易》中文化的意义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观察世间百态、人间万象,最后进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文化是流动、生长的形态,重要的是“文而化之”。过去很多文化人,著作等身,但他的生命境界远没达到“化”境,比如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这都是“文而不化”。
另外,文化是个“金字塔”,越到塔尖越是精英化,但它的研究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精英研究肯定是必需的,但绝不是文化的全部。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我个人有个理解,民主这个词不是政治的专有名词,更重要的,民主在于文化权利。难道经典仅仅是精英的特权吗?我认为,经典是大众的文化权利。过去我们把经典供奉得太高,以至于让大众去膜拜。
记者:所以你的《<论语>心得》是面向草根的?
于丹:经典在塔尖上的价值已被历朝历代证明过了,我想提出一个新命题:在金字塔的基座上我们还有一个陌生的证明的可能吗?我们不再以研究者、膜拜者的心理去证明那个塔尖,而是让经典进入大众生活。我所做的尝试是文化普及的意义,跟精英研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
过去,我们文化中有种不良的东西,就是简单的二分法、一元论,凡事非此即彼、非对即错。其实文化选择是多选的啊,塔尖上的精英文化、塔基上的草根文化、生生不息的大众文化,所有文化熔铸一体,越多元越健康,文化是需要一种胸怀去建设的。“如果说我跟孔子的原意不同,那么欢迎每个人心有所得。”
记者:作为一个不是古典文化专家的人,解读《论语》,你认为精准性是不是必要的东西?
于丹:我首先要特别严肃地澄清一个概念,我做的从来不是经典的解读,我做的就是心得,我从没出过《论语解读》或《庄子解读》。我是一个传媒研究者,并不是古典文化有话语权的经典研究专家,但我所了解的古典文学知识,在我和大众沟通时,我想,它应该是相对够的。
之所以选择“心得”方式,就是从不追究解释的精准性,从不做字句的训诂,而是做意义的阐释。训诂学、音韵学这些东西人民大众了解吗?大众需要了解吗?“心得”就是“一心所得”,是在外延、感悟上的一种延伸,我不做内涵上的解释,这里无所谓什么是本意。
记者:很多观众仍会把你的心得看做是孔子和庄子的本意,对此你怎么看? 
于丹:我出的两本书后面都附了原文,是我对出版社提的要求,读者看了前面之后,自己有什么想法,翻原文再想一想。我想做的就是一个导读,我想告诉大家读完经典的效果;在心灵上我们可以这么快乐、豁达,这不好吗?“无非是以一种快乐心情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每个人都不要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标准答案,你可以进行自己的延伸和感悟。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结论,提供的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记者针对有人认为于丹的《<论语>心得》讲得出神人化,而《<庄子>心得》误读了经典的争论,对于丹进行了专题采访。
B.于丹面对媒体对她的“心得”的争议,非常冷静,她以如何看待文化的标准来阐述自己的“心得”,强调“文而化之”的流动、生长的生态文化观点。
C.“如果说我跟孔子的原意不同,那么欢迎每个人心有所得”的言外之意是:不要把矛头对准我于丹,希望大家都能够走进《论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D.“我所做的尝试是文化普及的意义,跟精英研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是于丹对“文而不化”的“文化人”的委婉批评,是对自己观点和做法的肯定。
E.于丹采用了避重就轻的策略,从如何看待文化、如何认识经典等方面,比较巧妙、机智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令人叹服不已。
【小题2】记者从四个方面(角度)对于丹进行了深入访谈,请简要概括。(每个方面15字以内)
【小题3】第三段中有“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一句,结合前文,谈谈用“金字塔”和“草根”来表达有什么含义。
【小题4】本文结尾说:“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终点。”请联系文中提到的“准确性”和“本意”问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