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

赵启正

“中国读本”这本书有13亿页,一个外国人不可能读全,只能读几页,认识几个中国人,于是就认为这就是中国人了。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应当珍惜自己的公共外交机会,为公共外交做出贡献。

我认识一位上海的书法家,多年在国外传播中国书法,不仅给韩国人、日本人讲解,也给欧美人讲解。他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过书法研习建立了很好的友谊,通过书法,潘基文表示更理解中华文化了。其实,如果尽心,每个人都可以有为公共外交做贡献的机会。

当代的公众已经不只是公共外交的“受众”,更成为积极参与公共外交的“主体”。与传统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外交相比,这种以公众为主体的新式公共外交的实际影响力,不仅补充了前者,不少时候还甚于前者。也正因此,许多国家把公共外交提升为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美国1999年就设立“公共外交副国务卿的职位,英国在2002年也设立了类似职位。在许多国家,由民间主动承担的公共外交更是风生水起。

今天,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构成了国家的整体外交。当然,公共外交领域里,政府也是外交主体——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就是近年中国举行的标志性公共外交活动。而其他如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社会精英等,乃是公共外交的中坚力量,广大公众则是基础,他们在外交的重点、方式上各有例重,形成了互补之态。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一直和世界有某种隔绝,外部世界对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感到陌生,甚至有神秘感。加之冷战思维的残余,影响了西方政治力量和媒体对中国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的观察和评论,以致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实情严重不符。开展公共外交是中国的迫切需要。

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阁政府对本国的政策,实质上属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当不同文明之间缺乏足够的对话或者对话不对称时,则有可能产生重大的误解甚至冲突。中国的公共外交本着求同存异的和谐理念,力求通过不同文明间的对话,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共同繁荣这与有的国家在公共外交中以打压他国的手段来推销自己价值观和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现在,我们每年出境旅游的人大约是8000万人次以上,普通游客未必意识到自己在进行公共外交,但他的言行却带来了公共外交的效果,有正面也有负面,比如礼貌、友好就有正面效果,大声喧哗、不守秩序就有负面影响。公共外交并不要求人人都去谈政治话题,去解疑释惑,实际上,谈吐得体、举止有度就是正面的公共外交。所以,公共外交的效果不仅仅是对外说明中国,反过来也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爱国观,让公众明白做好自己就是一种爱国,你的言行就是在表达中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公众为主体的新式公共外交影响力已经超过以政府为主体的传统公共外交,因此,在许多国家,新式公共外交风生水起,
B.开展公共外交有利于增进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消除冷战思维的影响,从而改变 国际舆论中与实情严重不符的中国形象。
C.公共外交实质上属子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不同文明之间缺乏足够的对话或者对话不对称,就会产生重大的误解甚至冲突。
D.公共外交并不需要人们去谈政治话题,去解疑释惑,只需要人们注意个人言行,做到谈吐得体、举止有度就行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向题的思路论述,既逐层推进,又横向展开。
B.本文在举例分析时,既有个人生活中的事实,也有为大家所熟知的公共事件,说服力强。
C.文章在论述中国公共外交的理念时,运用对比的方法,主要是为了批评有的国家的做法。
D.文章最后一段以出境旅游的游客为例,既贴近大众的生活实际,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家通过书法帮助潘基文理解中华文化,说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表达中国的一种有效方式。
B.美国、英国相继设立“公共外交副国务卿”或类似的职位,这种重视公共外交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C.开展公共外交,纠正西方政治力量和媒体对中国的偏见,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是中国的迫切需要。
D.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即使无意识进括公共外交,我们的所有言行也会产生公共外交的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2 05:5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寿命的增加与老年残疾(失能)时间的延长,使得老人基本生活保障与长期照护需求增加,贫困风险攀升。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经济金融波动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直接影响到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普通劳动者失业及收入风险相应增加。为更好地回应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全球化对劳动者生计与老年贫困的挑战,政府有必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险的互济反收入再分配功能。然而,与这种观点相对应,强调提高经济竞争力的观点则主张进一步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压缩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弱化社会保障的互济与收入再分配功能,以巩固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和税收优势。在既定筹资规模与缴费水平的情况下,完善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机制,缩小个人账户的规模,有利于发挥互助共济与收入再分配功能,回应民生所需;扩大个人账户规模、甚至转向名义账户制,则会缩小、甚至放弃了互助共济与收入再分配功能。

②处理好政策块择中上述两大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目标入手,平衡好回应民生需要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系。更关键的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结构性改革实际上要求更多、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一方面,社会保障通过互助共济与收入再分配,解除国民的生活后顾之忧,释放消费潜力,以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另一方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经济增长逐步由劳动力成本优势向创新驱动优势转变。这意味着走控制社会保险缴费成本以构建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老路不可取。

③从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出发,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是清晰的,即积极发挥互助共济和收入再分配功能。然而,主张走向个人账户、限制社会统筹机制互济和再分配功能的政策呼吁一直比较活跃,且具有较大媒体和舆论影响。这需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政策建议背后所加载的部门、区域、群体和阶层的利益。

④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和新媒体背景下的公共政策需要关注和回应民众利益诉求。但是,由于数字鸿沟和信息贫困的存在,雇主相对于雇员、优质的正规就业劳动者相对于就业质量较差的非正规就业者,拥有更好的利益表达能力和渠道。所以,互联网和新媒体上主张个人账户,反对社会统筹的互济和收入再分配功能的呼声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但是,这种舆论格局显然与真实的利益诉求存在较大偏差。

(选自《个人账户制度改革需要理性应对不同群体利益诉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险的互济及收入再分配功能,就可以解决劳动者生计与老年贫困问题。
B.经济全球化导致了普通劳动者失业、收人风险相应增加及老人基本生活保障与长期照护需求增加的结果。
C.只有压缩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弱化社会保障的互济与收入再分配功能,才能巩固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和税收优势。
D.主张走向个人账户、限制社会统筹机制互济的呼声和影响较大,但还需理性的分析,理性应对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论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个人账户制度改革中出现的不同呼声并客观分析了不同呼声的利弊。
B.第②段论证了控制社会保险缴费成本的方式与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矛盾。
C.第②段与第①段是并列关系,且两段都是围绕缩小还是扩大个人账户的规模的问题展开论述。
D.第④段强调了互联网、新媒体上的呼声与客观外在条件有关,并不完全能够反映真实的利益诉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缩小或扩大个人账户规模,各有利弊,相对来说扩大个人账户的规模,更有利于回应民生所需。
B.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虽然清晰,但在贯彻和实施的道路上必然会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C.主张走向个人账户、限制社会统筹机制互济和再分配功能的政策呼吁表明,不同部门、区域、群体和阶层的利益诉求不同。
D.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目标入手,平衡好回应民生需要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系,才能处理好个人账户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

李娟

我妈是擅于到来的人。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坏天气和无数行李。她冒雪而来,背后一个大 包,左右肩膀各挎一个大包,双手还各拎一只大包。

一见面,气儿还没喘匀,就催着我和她去拿剩下的东西。

我妈为我带来的东西五花八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两根长棍。

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棵小松树的树干——笔直细长,粗的一端直径比网球略大,细的一端比乒乓球略细。 大约三米多长……难以想象她是怎么把这两根树干带上班车的。

要知道,在当时,所有的班车都不允许在车顶上装货了。

放进下面的行李仓?也不可能。放到座椅旁的过道里?更不可能。况且她还倒了三趟车。

她把这两根树干挂在我的阳台上方,让我晾衣服。她骄傲地说:“看!细吧?看!长吧?又长又细又直! 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么好的木头!真是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

是的,她扛着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及一大堆行李,倒了三趟车。没有候车室,没有火炉。她在省道线或国道线的路口等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她守着她的行李站在茫茫风雪之中。不知车什么时候来,也不知车会不会来。

头一天她也在同一个路口等了半天,又冷又饿,最后却被路过的老乡告知班车坏了,要停运一天……但第二天她仍站在老地方等待,心怀一线希望。

世界上最强烈的希望就是“一线希望”。

后来车来了。司机在白茫茫天地间顶着无边无际的风雪前行,突然看到前方路口的冰雪间有一大团黑乎乎的东西。据他的经验,应该有三到五个人在那里等车。可是走到近前,却发现只有一个人和三到五个人的行李。

总之,她不辞辛苦给我带来了两根树干。她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完全配得上城里人,却没想到城里人随便牵根铁丝就能晾衣服。

后来我搬家了。那两根树干实在没法带走,便留给了房东。不知为什么 ,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又过去了好几年,搬了好几次家,最后打算辞职。我妈说:“你要是离开阿勒泰的话,一定记得把我的木头带回来。”……到那时,我才突然间感到愧疚。

我告诉她早就没了。她伤心地说:“那么好的木头!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你怎么舍得扔了!” 却丝毫不提她当年把它们带到阿勒泰的艰辛。

她一次来阿勒泰顶多待一天。一天之内,她能干完十天的事情。每次她走后,家里好像撤走了一支部队。

走之前,她把她买的宝贝花苗慷慨地分了我一支。我家没有花盆,她拾回一只塑料油桶,剪开桶口,洗得干干净净。又不知从哪儿挖了点土,把花种进去,放在我的窗台上。因为油壶是透明的,她担心阳光直晒下土太烫了,对根不好,特意用我的一本书挡着。

她走后,只有这盆花和花背后的那本书能证明她曾来过。

而我,我最擅长离别。积年累月,我圆满完成过各种各样的离别。

我送我妈离开,在客运站帮她买票,又帮她把行李放进班车的行李厢,并上车帮她找到座位。

最后的时间里,我俩无话可说,一同等待发车时间的到来。那时,我想起很久很久以前的另一场离别。旧时的伤心与无奈突然涌上心头。

我好想开口提起那件事,我强烈渴望知道她当时的感受。却无论如何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此时此刻,彼此间突然无比陌生。甚至感到微微尴尬。

我又想,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

这时,车发动了。我赶紧下车,又绕到车窗下冲她挥手。就这样,又一场离别圆满结束了。最后的仪式是,我目送这辆平凡的大巴车带走她。

然而,车刚驶出客运站就停了下来——高峰期堵车。

最后的仪式迟迟不能结束。我一直看着这辆车,好恨它的平凡。

我看着它停了好久好久。有好几次强烈渴望走上前去,走到我妈窗下,踮起脚敲打车窗,让她看到我,然后和她再重新离别一次。但我终究没有。

【小题1】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有:
【小题2】分析“树干”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小题3】从一个角度简析第⑧段的表现形式及效果。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梳理“我”对母亲的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的书铺
说到中国古代的“书铺”,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专门刊书售书的“书肆”。而在宋代,所谓“书铺”,实际上还另有所指。科举考试发展至宋代,规定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寒窗苦读的学子在解试“过关斩将”之后,就必须赶赴京师,参加下一场激烈的角逐。举子参加考试前必须向礼部贡院投递写有姓名、年甲、乡贯、三代、户主、举数、场第等信息的家状。宋代《朝野类要》记载:“凡举子预试,宜节次文书并由书铺承干。”《曲洧旧闻》中记载:“吕申公公著当文靖秉政时,自书铺中投应举家状,敝衣蹇驴,谦退如寒素,见者虽爱其容止,亦不异也。既去,问书铺家,知是吕廷评,乃始惊叹。”书铺承担处理家状等文书的工作,就等于取得了应考举子们的个人资料,甚至有书铺户自行制作“家状集”的,如方逢辰《蛟峰文集》。这种“家状集”实际上应该是一些有望及第士子的人物资料合集,而这正是在掌握了大量举子信息的基础上实现的。
处理家状之外,书铺还需负责考生试纸的装订。举子在考试前必须自备考试用纸,由书铺负责按规定将家状粘合在试纸前作为卷首。礼部接到投递之后,由贡院官员在家状下沿和试纸接缝处加印。《钱塘遗事》记载:“皆由书铺纳卷,铺例五千,而自装界卷子与之或只二千。”但是,为了吸引举子在书铺办理全套服务,书铺会推出一些优惠措施,如赠送一本《御试须知》之类。书铺在负责如此重要差事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据《宋会要辑稿·选举》所记载的规定:“书铺送纳举人试卷文字,并具所纳举人州府姓名单状,赴院点对。如有文字差误,勘会元纳书铺名姓,牒开封府施行。”“如不遵告报,致本部验出,定将犯人书铺送所属根究施行。”此外,为了降低非法行为出现的频率,官方还以结保的方式,要求他们“三人结保,如一名造弊,并三名同罪”。
此外,书铺还是代替政府向举子传达考试事宜的机构。举子参加省试和殿试都是事先安排好座位以防止考生交通作弊的。省试的座位号张榜公布,而殿试的座位号则是写在一张官员签字的纸片上,必须由书铺引导考生取得。殿试前几天,书铺就要通知考生“请号”。请号当天,考生天不亮就要到达书铺,由书铺将其引入庭院中,庭院里设有桌子和类似签到簿的“历”,考生们等待吏部官员按照省试的名次逐个点名上前签到,然后拿到一枚写有座位号的半片白纸,上面有尚书、侍郎、郎中的签名。殿试当日,就有宦官把守集英殿门,凭号进入,“一失其号,则不得入试矣”。书铺的这项工作也是依例索取费用的,一般“索添不过三百”(《钱塘遗事》)。考试结束后,最重要的礼仪便是御殿唱名。唱名前,及第士子仍需要“请号”,还是由书铺通传,程序与殿试请号相同。给号当天士子往往也要支付书铺告报之人一些“小费”。
书铺在纳卷、殿试请号、唱名请号以及种种“告报”等方面都需要一些手续费以及暗箱操作、约定俗成的“小费”。这些钱加起来也构成了一笔不小的开销,许多人在及第以前没有能力支付书铺费用,于是“如学子乏钱者,自请举至及第,一并酬劳书铺者”。张籍的《送杨少尹赴凤》中“得钱祗了还书铺”讲的就是士人及第拜官后对书铺的报偿。
(节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书铺,既具有“书肆”专门刊书售书的功用,同时还具有为举子参加科举考试服务的相关功能。
B.据宋代《朝野类要》记载,在举子考试前,书铺负责将考生写好的家状文书送达至科举考试管理部门。
C.宋代书铺承担处理家状文书的工作,是为了获取举子的个人资料,甚至自行将其编订成“家状集”一类的书籍。
D.宋代书铺也承担了重大的责任,若上级主管部门核实所呈资料出现文字差错,政府将问罪于最初上交材料的书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装订试卷时,由书铺全权负责的费用要高于举子自己提供卷子的费用,但是也会获得书铺诸如赠送考试说明书籍的优惠服务。
B.宋代政府推出“结保”的政策以禁止书铺的非法行为,即若有一人违反规定,则会对三人以同等罪名论处。
C.士子所请之号被当作进入集英殿的门票使用,一旦无法出示所请之号,则会被取消参加此次考试的资格。
D.试后唱名前,中第者需要由书铺引入庭院,逐个在院中所设“历”上签到,领取带有官员签名的号,并为此支付书铺一定费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他人由书铺处可以得知“投应举家状”之人为吕公著一事可以看出,宋代书铺在保护个人资料的安全性上存在较大漏洞。
B.宋代书铺的每项工作几乎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费用的额度并不是很高,如“请号”的费用只不过收取三百钱而已。
C.在宋代,书铺在科举考试中确实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但其营利的性质决定了官府无法完全信任书铺。
D.宋代书铺在为科举考试服务过程中获取大量利润,若在中举前无力支付,举子们只好将所得的拜官之银视情况偿还给书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比较研究中构建学术话语体系
田毅鹏
①通过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比较研究不是一种单纯的方法论,而是同时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话语方式深嵌到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之中,很多哲学社会科学名著实际上都是建立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的。比如,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为了证明西方资本主义起源的独特性,便选取中国等国作为参照系展开比较研究,撰写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著作。韦以中国为“他者”,并不在于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性,而是试图更为深刻地凸显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独特性,其学术话语具有将非西方世界另类化的倾向。
②循着这种路径构建起来的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偏执之处,压抑了非西方国家学术研究的话语权。首先,这种比较研究形成了一些断的歧视性判断。如在现代化起源问题上,认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发生,不过是对西方文明刺激性挑战的被动回应,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缺少中国等国家主体性的现代化研究,与其说是比较研究,不如说是按照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简单对号入座。其次,这种先入为主的比较研究潜藏着一些基本的话语预设。例如,在比较中西社会异同时,动辄称西方以个人为本位,东方以家族为本位,忽略了中华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复杂文化体,难以完整准确地反映中华文化的真实特性。最后,这种比较研究遮蔽了非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淡化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防止以往比较研究中学术话语表达的片面和错位,努力增强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构建新的学术话语体系。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中国特色的必然要求。为此,应把以下几个方面。
③一是基于本土经验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进行的界定和诠释,比如,我国学者针对历史上形成的广泛的村镇系统提出的“城镇化”概念,实际上就是一个基于比较视域而进行的理论创新。城镇化不是城市元素对农村的简单覆盖,而是二者之间复杂漫长的互动过程。我国的“城镇化”概念实际上是将城市化研究融入中国社会、经过比较研究再思考后提出的,是对世界城市化理论的贡献。
④二是通过比较研究方法的创新实现学术话语的转换与更渐。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互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方法:首先用西方的经验来评价在中国发生的事情,然后用中国的经验来评价西方。通过将比较研究中主体与客体的位置进行互换,得出新的价值观念,这是一种可行的至少是合理的比较研究方法。
⑤三是以开放的心态开展海外研究。构建学术话语体系,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本土社会,而应放眼世界进行比较研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想摆脱话语依附,需要到海外去做明野调查,拿外国社会当镜子,在此基础上以我们自己为中心构建学术话语体系。
(选自2017年6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比较研究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价值判断和话语方式,是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B.为了压抑非西方国家学术研究的话语权而构建起来的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进行比较研究时,有意将非西方世界另类化。
C.以西方为中心、忽视其他国家主体性的现代化研究,只是按照西方的学术话语体系简单对号入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公正的比较研究
D.只要有效防止比较研究中学术话语表达的片面和错位,就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从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明确了比较研究的本质属性,并以韦伯的比较研究为例,指出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存在将非西方世界另类化的不足。
B.第②段从三个角度对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自然而然地发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呼吁。
C.第③④⑤段为构建彰显我们主体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出了有效建议,其中关键是摈弃西方已有的做法,到国外去搜集第一手资料。
D.本文是一篇条理清晰、论证严密的议论文,剖析问题一语中的,解决问题建议中肯论证过程中采用了事实论证等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认为西方才是现代化的起源,否认了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发生,这一观点是偏执的、武断的、带有歧视性的。
B.“城镇化”的概念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体现了中国特色,虽然与西方的“城市化”有所不同,但本质上仍属于城市化理论的范畴。
C.进行中西社会异同的比较研究时,采用“互为参照系”的方法能有效防止话语预设带来的弊端,比较准确地反映中西文化的真实特性
D.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开展海外研究,构建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并不意味着要遮蔽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淡化他们在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着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散文用纯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C.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D.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小题2】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3】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