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吴德基传
(明)宋濂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扃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威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2)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
(3)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3 10:36: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秀发

(明)宋濂

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初授福州长溪簿,丁父忧而归。服除,转庆元府学教授。秩满关升循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丁母忧。服阕,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日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冤,上书讼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

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命知高邮军。寻转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事,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如此。绍定庚寅九月卒,年七十。

赞曰:濂尝读国学进士王若讷记秀发桐城斩谍事,未尝不流涕而叹也。当金人陷蕲,士大夫析圭儋爵者或纳款卖降之不暇,有若秀发者,官仅一丞耳,则不顾妻子,婴城固守,法宜在所褒嘉,顾以擅斩而罪之,果何道耶?国之政如此,将何以致乎治耶?宋自是而微矣。呜呼自古当季世变白为黑,倒上为下,若斯之类甚众,人所不能堪,而秀发安之,抑贤矣哉!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节)

注:①叶秀发,南宋官吏。②觖望,因不满意而怨恨。③析圭儋爵,指任官受爵。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B.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C.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D.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除,与后文“服阕”同义,指守丧期满,脱去孝服,“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期功”即指丧服。
B.教授,学官名,宋代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举学事之下。
C.致事,既有上报施政情况之意,也有辞官意,在文中是前一种意思,古代表示辞官的词还有“致仕”“乞身”等。
D.赞,是司马迁创造的史论形式,用以褒贬历史人物,文中是仿史传论赞形式发表议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秀发尽忠尽责,保全百姓。金人进犯桐城,他没有听从家人意见躲避,而是每天谋划抵御金人。
B.叶秀发孝顺知礼,忘怀得失。父母去世他依制守丧,后来他因故退职家居十多年也没有丝毫怨恨。
C.叶秀发耿介正直,仗义行事。他对议者看不到李诚之的忠诚,反而怪他不能保全百姓感到不平,上书朝廷争辩。
D.叶秀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病情加重时,仍辛苦弹劾贪官,同事看望他他也只谈边防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
(2)则不顾妻子,婴城固守,法宜在所褒嘉,顾以擅斩而罪之,果何道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巎巎字子山,康里氏。祖燕真,事世祖,从征有功。巎巎幼受业国学,博通群书。其遇事英发,掀髯论辩,法家拂士不能过之。始承直郎、集贤待制,兵部郎中,秘书监丞。奉命往核泉舶,芥视珠犀,少不留目。累迁至礼部尚书。

国制,大乐诸坊咸隶礼部,遇公宴,众伎毕陈。巎巎视之泊如,僚佐以下皆肃然。先是,文宗励精图治,巎巎尝以圣贤格言讲诵帝侧,裨益良多。顺帝践祚,巎巎侍经筵,日劝帝务学。帝暇日欲观古名画,巎巎即取郭忠恕《比干图》以进,因言商王不听忠臣之谏,遂亡其国。帝察其真诚,虚己以听。

巎巎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尝缄默。大臣议罢先朝所置奎章阁学士院及艺文监诸属官。巎巎进曰:“民有千金之户,犹设家塾,延馆客,岂有堂堂天朝,富有四海,一学房乃不能容邪!”帝闻而深然之。巎巎以重望居高位,而雅爱儒士甚于饥渴,以故四方士人皆宗之,萃于其门。达官有怙势者,言曰:“儒有何好,君酷爱之。”巎巎曰:“世祖以儒足以致治,命裕宗学于赞善王恂。世祖尝暮召我先人坐寝榻下,陈说《四书》及古书治乱,至丙夜不寐。世祖喜曰:‘所以令卿从许仲平学,正欲卿以嘉言入告朕耳,卿益加懋敬以副朕志。’今汝言不爱儒,宁不念圣祖神宗笃好之意乎?且儒者之道,从之则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人伦咸得,国家咸治;违之则人伦咸失,国家咸乱。汝欲乱而家,吾弗能御,汝慎勿以斯言乱我国也。”达官色惭。

既而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明年,复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至正五年五月辛卯巎巎感热疾卒家贫几无以为敛帝闻之震悼其所负官中钱台臣奏以免之。巎巎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文忠。

(节选自《元史·巎巎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正五年五月辛卯/巎巎感热疾卒/家贫几无/以为敛/帝闻之/震悼其所负官中钱/台臣奏以免之
B.至正五年五月辛卯/巎巎感热疾卒/家贫/几无以为敛/帝闻之震悼/其所负官中钱/台臣奏以免之
C.至正五年五月辛卯/巎巎感热疾卒/家贫几无/以为敛/帝闻之震悼/其所负官中钱/台臣奏以免之
D.至正五年五月辛卯/巎巎感热疾卒/家贫/几无以为敛/帝闻之/震悼其所负官中钱/台臣奏以免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拜”等是古代授受官职的术语,常见的还有“徙”“迁”“转”等。“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谪”“左迁”是关于降低职务的。
B.“国学”即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时兼为最高学府;“家塾”,即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C.“朕”是古代皇帝的自称,此外皇帝还可以用“寡人”“孤”自称。“卿”可以是皇帝对臣下的称呼,臣称皇帝可用“陛下”“皇上”等称呼。
D.“谥”是谥号,是朝廷对帝王、贵族、大臣、平民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如诸葛亮谥为“忠武”,岳飞谥为“武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巎巎博览群书,善于论辩。他早年在国子监求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每遇事总是英姿勃发,侃侃论辩,是当时很多忠臣贤士难以超过的。
B.巎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礼部举行宴会,就有歌舞艺人献艺助兴。巎巎对此总是淡然处之,其下属也都是正襟危坐,不敢有轻浮举动。
C.巎巎善于劝谏,方式巧妙。文宗想看古代名画,巎巎借《比干图》中商王覆亡的故事来劝诫。皇帝觉得他态度诚恳,虚心听了他的意见。
D.巎巎擅长书法,造诣高深。他的书法作品,得到了行家的高度评价,认为深得晋人书法的精髓,他的作品也被时人视为宝物,竞相珍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巎巎以重望居高位,而雅爱儒士甚于饥渴,以故四方士人皆宗之,萃于其门。
(2)汝欲乱而家,吾弗能御,汝慎勿以斯言乱我国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徒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谋画。
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之。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行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宋附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改寿昌府判官。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
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必抵以死。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比至,累章极论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B.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C.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D.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田,指古代朝廷或地方政府拨给学校的公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
B.从子,这一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意同于“侄”。
C.教授,指古时设置在中央学府主管学务的官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
D.榷茶,指政府对茶叶所实施的课税、管制等措施,是我国唐以后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元世祖南征时,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担任寿昌府判官时,他布置得法,民众得以安定。
B.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任杭州总管府推官时,为屈打成招的杨玠节平反昭雪,使诬陷彭宏有谋反之心的金渊受到应有的惩罚。
C.申屠致远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忙兀台要置弹劾他不守法纪的郄显等人于死地,致远不惧怕威胁,解开他们的刑具,让他们到军中立功赎罪。
D.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不敢前往湖广巡视,致远慨然请行,和桑哥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2)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刘整字武仲,先世京兆樊川人,徙邓州穰城。整沉毅有智谋,善骑射。金乱,入宋,隶荆湖制置使孟珙麾下。珙攻金信阳,整为前锋,夜纵骁勇十二人,渡堑登城,袭擒其守,还报。珙大惊,以为唐李存孝率十八骑拔洛阳,今整所将更寡,而取信阳,乃书其旗曰赛存孝。累迁潼川十五军州安抚使,知泸州军州事。
整以北方汉人,捍西边有功,南方诸将皆出其下,吕文德忌之,所画策辄摈沮,有功辄掩而不白,以俞兴与整有隙,使之制置四川以图整。兴以军事召整,不行,遂诬构之,整遣使诉临安,又不得达。及向士璧、曹世雄二将见杀,整益危不自保,乃谋款附。
中统二年夏,整籍泸州十五郡、户三十万入附。世祖嘉其来,授夔府行省,兼安抚使,赐金虎符,仍赐金银符以给其将校之有功者。俞兴攻泸州,整出宝器分士卒,激使战,战数十合,败之。复遣使以宋所赐金字牙符及佩印入献,请益屯兵、厚储积为图宋计。
三年,入朝,授行中书省于成都、潼川两路,赐银万两,分给军士之失业者,仍兼都元帅,立寨诸山,以扼宋兵。同列嫉整功,将谋陷之,整惧,请分帅潼川。七月,改潼川都元帅,宣课茶盐以饷军。四年五月,宋安抚高达、温和,进逼成都,整驰援之。宋兵闻赛存孝至,遁去,将捣潼川,又与整遇于锦江而败。至元三年六月,迁昭武大将军、南京路宣抚使。
四年十一月,入朝,进言:“宋主弱臣悖,立国一隅,今天启混一之机。臣愿效犬马劳,先攻襄阳,撤其捍蔽。”廷议沮之。整 又 曰 自 古 帝 王 非 四 海 一 家 不 为 正 统 圣 朝 有 天 下 十 七 八 何 置 一 隅 不 问 而 自 弃 正 统 邪!”世祖曰:“朕意决矣。”
其夕,愤惋而卒,年六十三。赠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右丞,谥武敏。
(节选自《元史·刘整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整 又 曰/自 古 帝 王 非 四 海 一 家/不 为 正 统 圣 朝/有 天 下 十 七 八/何 置 一 隅/不 问 而 自 弃/正 统 邪
B.整 又 曰/自 古 帝 王 非/四 海 一 家/不 为 正 统 圣 朝/有 天 下 十 七 八/何 置 一 隅/不 问 而 自 弃 正 统 邪
C.整 又 曰/自 古 帝 王/非 四 海 一 家/不 为 正 统/圣 朝 有 天 下 十 七 八/何 置 一 隅 不 问/而 自 弃 正 统 邪
D.整 又 曰/自 古 帝 王 非 四 海 一 家/不 为 正 统 圣 朝/有 天 下/十 七 八何 置 一 隅/不 问 而 自 弃 正 统 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中统”“至元”。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
B.“安抚使”是中国古代官名,为由中央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隋代曾设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兼职。
C.课,古代的一种赋税,“宣课茶盐以饷军”,即专门管理茶税盐税以作为军饷。
D.谥,在君主时代,皇帝根据臣子的功劳业绩所赐予的一种称号,如“武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孟珙很赏识刘整。孟珙攻打信阳,刘整任前锋,以少胜多,活捉了守城的将领,孟珙大为吃惊,称其“赛存孝”,并多次提升刘整。
B.刘整归降世祖事出有因。刘整捍卫边疆有功,吕文德忌妒他,天子也趁机打击陷害他,刘整恐惧,怕不能自保,无奈投降蒙古。
C.刘整刚毅有智谋。俞兴进攻泸州,刘整拿出金银宝器激励将士奋勇作战,打了几十个回合,终于把俞兴打败了。
D.世祖对刘整并非言从计听。至元四年十一月,刘整入朝向世祖献计,这个意见在朝廷上讨论时被否决;刘整再次述说主张,被世祖拒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珙大惊,以为唐李存孝率十八骑拔洛阳,今整所将更寡,而取信阳,乃书其旗曰赛存孝。
(2)宋兵闻赛存孝至,遁去,将捣潼川,又与整遇于锦江而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左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鹜,因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自史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我之,前后条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数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教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弹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脏者,乃鞫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等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刺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衣诣说留之。哈刺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千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搁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祖以手榜谕之。皆口:“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选自《元史·良史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B.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C.速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D.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正”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宋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宋太祖,元世祖等。
B.知府,别称“太守”“府尹”,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职名,为州府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
C.考是考察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课是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与此同义的说法还有“致事”“休致”“致政”等。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兴祖查禁伪钞,智谋过人。他任职铅山州时,严厉打击制造伪钞的恶势力,设计逮捕了吴友文及其同党,并将他们绳之以法,为民除害。
B.林兴祖才能出众,屡屡升职。考取进士后,他被授于承事郎,主持黄岩州的事务,三次晋升而执掌铅山州的事务后来升职为道州路总管。
C.林兴祖廉洁爱民,深得民心。永明县的少数民族听说他为官廉洁,爱护百姓,并看见了他亲自写的劝谕的榜文,因此多年都没有犯罪。
D.林兴祖赈贫济困。政绩突出。道州旱灾,他写文章祈祷,停建土木工程,赈济贫穷的人,减轻徭役和税收,都里非常太平,宪司认为道州最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
(2)明日甫人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货钞五千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