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元故楼主簿行状
宋濂
君讳国华,字彦英,姓楼氏。曾大父慧、大父绍、父浚,皆隐德不仕,而君父以家大穰为邑重望。至君乃不复事厚积,独好诗书,志于仕进。学成,就试翰林院,授漳州路学正。未几,以母丧免归。
泰定间,县恶少余乙,肆为剽掠,民惧其祸。君率强有力者,持梃以捕,得凶十馀人。因之授婺州路浦江县政内乡巡检。君至官,逻警有严,寇盗屏息。巡司屋坏,民欲为改作,君不欲烦民,捐禄成之。寻权县事,有功于民,将代,民争乞留。至正丙申,荐饥,邻县石甲啸聚,又相劫掠。府公知君之能,移君之任,捕得二十馀人,其患遂弭。转授保义副尉、湖州路德清县主簿,命下,丁父忧,不赴。服阙,浙东宣尉使司分镇绍兴,以照磨之职起君。君从之,益务谨饬,不以案牍之劳为辞,极为上官所赏受。
遭世多故,解绶而归,以六世祖茔荒秽不治,乃谋以弟。缭以周垣,仍创祠置田,合族以祭。无亲疏远迩,悉以慈识接之。或以贫窭有干,即与粟贷钱,无色。君父既葬,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府君隐约田间,不务为光耀。抚事酬物,恒出于诚悫,无矫伪自欺之意。宗姻州里,咸目之为笃行君子云。
然其为人好施与,不以家之单索为念。其友竞田,久不解,府君乃斥己壤之腴者庚之,其争遂息。人有田于府君者,质剂既定,逮秋而租入过其数。府君曰:“是膏梁子,不知物价之上下者也。吾可苟利之耶?”明增其直。
至正甲午秋九月,忽语其子曰:“吾春秋五十有三,不可谓不老也。汝等齿亦长矣,吾不复留意人间事。闻歙州多佳山水,将往游焉。”言已,即出门去,沉酣回涧曲间。复还金华,访赤松遗迹,追逐云月,浩然而归。越明年,乙未四月十四日,以病卒。
(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凶十馀人 渠:大
B.人有田于府君者 鬻:买
C.无色 靳:吝啬
D.沉酣回涧曲间 岑:小而高的山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翰林院:官署名,唐代设置,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后来将修史、著作、图书、侍读等事务也纳入翰林院。
B.丁父忧:旧时指适逢父亲丧事。父亲去世叫作丁父忧;母亲去世叫作丁母忧。
C.服阙:旧制,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服除。 服,丧服。阙,终了。
D.府君:旧时对官府官员的尊称,也指子孙对其先世的敬称。本文指后者。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权县事,有功于民,将代,民争乞留。
(2)君父既葬,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
【小题4】楼国华为官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0 07:33: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林俊,字待用,莆田人。成化十四年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性侃直,上疏请斩妖僧继晓并罪中贵梁芳,帝大怒,下诏狱考讯。太监怀恩力救,俊得谪姚州判官。寻以正月朔星变,帝感悟,复俊官。调湖广,以雨雪灾异上疏言时政得失,又言德安、安陆建王府,工役浩繁,财费巨万,民不堪命,乞循宁、襄故事,一切省俭,勿用琉璃及白石雕栏,请著为例,不从。新昌民王武为盗,巡抚韩邦问不能靖,俊身入武巢,武请自效,悉擒贼党。王府征岁禄,率倍取于民,以俊言大减省。宁王宸濠贪暴,俊屡裁抑之,王请易琉璃瓦,俊言宜如旧。王怒,伺其过,无所得。会俊以圣节按部,遂劾奏之,停俸三月。寻以母忧归。正德四年起抚四川,眉州人刘烈倡乱,败而逃,俊绘形捕,莫能得。会保宁贼蓝廷瑞、鄢本恕、廖惠等继起,势益张,转寇巴州。猝遇之华垄,单舆抵其营,譬晓利害,贼罗拜约降。淫雨失期,复叛去,攻陷通江。俊击败之龙滩河,遣知府张敏等追败之门镇子,遂擒廖惠,本恕、廷瑞为永顺土舍彭世麟所擒。捷闻,玺书奖励。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世宗即位,起刑部尚书。会暑月经筵辍讲,举祖宗勤学故事以谏。数为帝言亲大臣,勤圣学,辨异端,节财用。朝有大政,必侃侃陈论,中外想望其风采。中官崔文家人李阳凤索匠师宋钰贿不获,嗾文杖之几死,下刑部治未决,而中旨移镇抚司,俊留不遣,力争不纳。俊以耆德起田间,持正不避嫌,既屡见格,遂乞致仕。又明年,疾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明史•林俊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B.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C.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D.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事,官名,我国古代封建品级制度中的底层办事官吏。
B.圣节最早起源于唐朝,后来历代皇帝及太后生日皆称为圣节。
C.母忧,母亲去世。古代官员任职期间,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
D.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一般由翰林学士担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俊不惧权贵,嫉恶如仇。他上书请求斩杀妖僧继晓,并治罪太监梁芳,惹怒了皇上;多次抑制宁王朱宸濠,遭到宁王弹劾,被停俸三个月。
B.林俊心系百姓,为民请命。德安、安陆建造王府工程浩大,耗费钱财;王府向百姓增收岁禄,百姓不堪忍受;林俊上书力争,都得到了解决。
C.林俊胆识过人,剿贼有方。在华垄突然遇上贼人,林俊到贼营劝降了他们,因为大雨误了日期,贼人又叛乱,最后在林俊指挥下,贼寇被消灭。
D.林俊为官持正,直言敢谏。他多次劝谏皇上亲近大臣,勤于圣学,明辨异端;不按圣旨,坚持留下崔文不肯移交镇抚司,并极力向皇上谏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新昌民王武为盗,巡抚韩邦问不能靖,俊身入武巢,武请自效,悉擒贼党。
(2) 俊以耆德起田间,持正不避嫌,既屡见格,遂乞致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月鲁不花字彦明,蒙古逊都思氏。生而容貌魁伟,咸以令器期之。遂登元统元年进士第,授台州路录事司达鲁花赤(注)。县未有学,乃首建孔子庙,既又延儒士为之师,以教后进。至正元年,除吏部员外郎。奉命至江浙籴粟二十四万石,至则第户产之高下,以为籴之多寡,不扰而事集。既而军饷不给,又奉命出籴于江浙,召父老谕曰:“今天子宵衣旰食,惟恐泽不下民而民不得其所耳,然奈盗贼何。夫讨贼者必先粮饷,以我不汝扰,故命我复来,盖讨贼即所以安民耳。父老其谓何?”众咸应曰:“公言是也。”不逾月,粮事以毕。丁母忧,中书遣赙且起复,不应。

未几,太师脱脱南征,辟从军事,督馈饷,馈饷用舒。升吏部侍郎,铨选于江浙,时称其公允。适朝廷有建议欲于河间、长芦置局造海船三百艘者,月鲁不花即为书具言其非便。后分部彰德,道过河间,民遮拥拜谢曰:“微公言,吾民其毙矣。”会方重选守令,以保定密迩京畿,除保定路达鲁花赤。保定岁输粮数十万石于新乡,苦弗便。月鲁不花请输京仓以便之。俄除吏部尚书。保定父老百数诣阙言乞留监郡以抚吾民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剧贼程思忠据永平,其佐雷帖木儿不花伪降,事觉被擒,杀之,思忠壁守遂益坚。诏令月鲁不花招抚之,众悉难其行,月鲁不花毅然曰:“臣死君命,分也,奈何先计祸福哉。”竟入城谕贼,贼皆感泣,罗拜纳降。

改山南道廉访使,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于是贼即登舟攫月鲁不花令拜伏,月鲁不花骂曰:“吾朝廷重臣,宁为贼拜邪。”遂遇害。

(选自《元史·列传第三十二》,有删改)

(注)达鲁花赤:头目、领袖。元代在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置了达鲁花赤一职,一般由蒙古人担任,以监视汉官。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保定父老百数/诣阙言乞留/监郡以抚吾民/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B. 保定父老百数/诣阙言乞留监郡以抚吾民/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C. 保定父老百数诣阙/言乞留监郡以抚吾民/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D. 保定父老百数诣阙/言乞留监郡以抚吾民/遂以尚书仍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庙,即孔庙,又称文庙,是纪念和祭祀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
B. 吏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刑狱之事及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等事务。
C. 铨选,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考核人员的才能、资历等,授以适当官职。
D. 倭贼,亦称倭寇,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我国沿海地区侵扰劫掠的日本强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月鲁不花重视学校教育。他担任台州路录事司的达鲁花赤以后,在当地建了孔子庙,把它作为学校,又延请儒士做老师来教授后辈。
B. 月鲁不花有爱民之心。他反对在河间、长芦县造船,谏止了此事,获得百姓的爱戴;他还曾请求把保定输粮的目的地改为京仓,方便了百姓。
C. 月鲁不花勇于为国效力。贼人程思忠占据永平时,他主动前往招抚,别人都替他担心,他却毅然前往,最终贼人受到感动而下拜投降。
D. 月鲁不花坚贞不屈。他前往山南道任职,在铁山遭遇大量倭贼,因寡不敌众而被贼人抓住,贼人令他下拜,他誓死不降,终被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则第户产之高下,以为籴之多寡,不扰而事集。
(2)道过河间,民遮拥拜谢曰:“微公言,吾民其毙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丑二月癸卯,予始与刘伯温、夏允中二君游钟山。出东门,过半山报宁寺。白烟凉草,离离蕤蕤,使人踌躇不忍去。沿道多苍松,或如翠盖斜偃,或蟠身矫首。入广慈丈室,谒钦上人。适松花正开,黄粉毵毵触人,捉笔联松花诗,诗未就。予独出,会章君三益至,遂执手至翠微亭,俯瞰山足如井底。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时雉闻人声戛戛起岩草中日将夕章君上马去予还广慈二君熟寐方觉,呼灯起坐,共谈古豪杰事。明日,予同二君游崇禧院。从西庑下入永春园,园虽小,众卉略具。揉柏为麋鹿形。二君行倦,解衣覆鹿上,僧具壶觞,予不能酒,谢二君出游。夏君愕曰:“山有虎,近有僧采荈,虎爪其颧,颧有瘢可验。子勿畏往矣?”予意夏君绐我。挟雨登惟秀亭。又折而东,路益险,予息促甚,倦极思休。有二台.阔数十丈,至此屡欲返,度出已远。予力行登坡,跃数十步,辄止,气定又复跃,径至焉。见大江如玉带横围,天阙、芙蓉诸峰,出没云际。西望久之,击石高歌。歌已,继之以感慨。过黑龙潭,忽腥风逆鼻,群乌乱啼,忆夏君有虎语,心动,急趋过。似有逐后者。又棘针钩衣,咽唇焦甚,幸至七佛庵。庵僧出迎,面有新瘢。询之,即向采荈者。心益动,遂归。还抵永春园,见肴核满地,一髫童立花下。问二客何在,童云:“其待公不来,出壶中酒饮,赋诗,大笑,酒尽,径去矣。”予遂回广慈,二君出迎。刘君曰:“子幸不葬虎腹,当呼斗酒,,涤去子惊可也。”遂同饮。明日,欲游草堂寺,雨丝丝下,意不佳,乃还。予幸与二君得放怀山水,一刻之乐,千金不易也。山灵或有知,当使予游尽江南名山,虽老死烟霞中,有所不恨。

(选自《宋濂散文选集.游钟山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雉闻人声戛戛/起岩草中/日将タ/章君上马去/予还广慈/
B.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雉闻人声/复夏起岩草中/日将タ/章君上马去/予还广慈/
C.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雉闻人声戛戛/起岩草中/日将タ/章君土马去/予还广慈/
D.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雉闻人声/戛戛起岩草中/日将タ/章君上马去/予还广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丑,是干支纪年,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组合能够用来纪年、月、日、时。
B.伯温,是刘基的字,古人与别人交往时常常称字,以表示礼貌和对对方的尊敬。
C.上人,本是尊称修行、智慧都很卓越的高僧,在文中“上人”指修养高的文人隐士。
D.髫童,指孩童,“髫”是儿童下垂的短发,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叫髫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山沿路景物富有生机,形态优美奇特。在前往钟山路上,烟草洋溢着二月初春的气息,引人留恋驻足,苍翠的松树态多样,给游人以丰富的联想。
B.作者登山之时克服艰难,收获怡人美景。作者在登上惟秀亭后,发现路更险峻,但他继续攀登,看到大江、群山等壮丽的景色,内心振奋,感慨满怀。
C.刘夏二君乘兴饮酒赋诗,颇有雅土情怀。在没有等到作者返回水春园时,虽二客心中有不满,但没有影响他们的兴致,于是二人诗酒唱和,大笑而去
D.作者期盼遍游江南名山,钟情自然美景。钟山之游让作者流连忘返,他进而希望能够游尽江南的名山,在自然美景中老去,让自己心中不再留有遗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君行倦,解衣覆鹿上,僧具壶觞,予不能酒,谢二君出游。
(2)予幸与二君得放怀山水,一刻之乐,千金不易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鸣字雄飞,真定人,少以文学知名,河东元裕上书荐之,不报。诸王旭烈兀将征西域,闻其贤,遣使者三辈召之,鸣乃起。为王陈西征二十余策,王数称善,即荐为彰德路总管,世祖即位,赐诰命金符,已而召为翰林学士,兼太常少卿。至元五年,立御史台,以鸣为侍御史,风纪条章,多其裁定。寻立四按察司,选任名士,鸣所荐居多,时论咸称其知人。天下初定,中书、枢密事多壅滞,言者请置督事官各二人,鸣曰:“官得人,自无滞政,臣职在奉宪,愿举察之,毋为员外置人也。”七年,议立三省,鸣上封事曰:“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且多置官者,求免失政也,但使贤俊萃于一堂,连署参决,自免失政,岂必别官异坐,而后无失政乎!故曰政贵得人,不贵多官。不如一省便。”世祖深然之,议遂罢。川、陕盗起,省臣患之,请专戮其尤者以止盗,朝议将从之,鸣谏曰:“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论报,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今从其请,是开天下擅杀之路,害仁政甚大。”世祖曰“善”,令速止之。鸣每以敢言被上知,尝入内,值大风雪,帝谓御史大夫塔察兒曰:“高学士年老,后有大政,就问可也。”赐太官酒肉慰劳之,其见敬礼如此。九年,迁吏礼部尚书。十一年,病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五十卷。
(节选自《元史·高鸣传》,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论报/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今从其请/是开天下擅杀之路/害仁政甚大
B.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论报/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今从其请/是开天下擅杀/之路害仁政甚大
C.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论报/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今从其请,是开天下擅杀之路/害仁政甚大
D.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论报/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今从其请/是开天下擅杀/之路害仁政甚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一种行政区划,始设于西汉,唐宋时期持续发展完善;元朝建立后,行省成为一级行政区划,行省下设有道。
B.枢密,文中指枢密院,封建时代中央宫署名,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元代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卫。
C.三省,是中国古代的官制制度.肇始于魏晋南北朝,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其中门下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辖六部。
D.诏书,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用诏字;秦统一六国后.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其有一定的格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鸣受人赏识。诸王旭烈兀曾经多次派使者去召请他出来做官,世祖即位,征召他做翰林学士兼任太常少卿。
B.高鸣知人善任。四道按察司选拔任用名士时.以高鸣所推荐的人居多,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善于知人。
C.高鸣很有主见。他不主张设立繁杂的官职和机构,在否定设立三省的议案后又否定了设立督事官的请求。
D.高鸣宽厚仁爱。有的长官请求可以擅自杀戮那些为害突出的盗贼,高鸣认为这有害于仁政,表示反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文学知名,河东元裕上书荐之,不报。
(2)但使贤俊萃于一堂,连署参决,自免失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侃字仲和,幼为丞相史天泽所器重,留于家而教养之。弱冠为百户,鸷勇有谋略。壬辰,金将伯撒复取卫州,侃拒之,破其兵四万于新卫州。遂渡河,袭金主,至归德,败其兵于阏伯台,即从速不台攻汴西门,金元帅崔立降。以功授总把。丙辰,至乞都卜。其城在担寒山上,悬梯上下,守以精兵卒,乃筑夹城围之,莫能克。侃架炮攻之,守将火者纳失儿开门降。丁巳正月至兀里儿城伏兵下令闻钲声则起敌兵果来伏发尽杀之海牙算滩降算摊华言王也至乞石迷部,忽里算滩降。又西至报答国,西戎大国也,地方八千里,父子相传四十二世,胜兵数十万。侃兵至。又破其兵七万,屠西城,破其东城,东城殿宇。皆构以沉檀木,举火焚之,香闻百里。两城间有大河,侃预造浮梁以防其遁。城破,合里法算滩登舟,睹河有浮梁扼之,乃自缚诣军门降。其将纣答儿遁去,侃追之,至暮,诸军欲顿舍,侃不听,又行十余里,乃止。夜暴雨,先所欲舍处水深数尺。明日,获纣答儿,斩之,拔三百余城。

又西行三千里,至天房,其将住石致书请降,左右以住石之请为信然,易之不为备,侃曰:“欺敌者亡,军机多诈,若中彼计,耻莫大焉。”乃严备以待。住石果来邀我师,侃与战,大败之,巴儿算滩降,下其城一百八十五。西域平。侃以捷告至钓鱼山,会宪宗崩,乃还邓,开屯田,立保障。

世祖即位,侃上疏陈建国号、筑都城、立省台、兴学校等二十五事,后皆如其策。中统三年二月,徐州总管李杲哥俱反,史天泽荐侃,召入见,世祖问计所出,曰:“群盗窃发,犹柙中虎。内无资粮,外无救援,筑城环之,坐待其困,计日可擒也。”帝然之,赐尚衣弓矢。驰至徐,斩杲哥。赐金符,为徐、邳二州总管。

至元二年,有言当解史天泽兵权者,天泽遂迁他官,侃亦调同知滕州。七年,改白马令,僧臧罗汉与彰德赵当驴反,又平之。帝以侃习于军务,擢为万户。江南平,迁知宁海州,居一年,卒。侃行军有纪律,野爨露宿,虽风雨不入民舍,所至兴学课农,吏民畏服。

(选自《元史·列传三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流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巳正月/ 至兀里儿城/ 伏兵下/ 令闻钲声则起/ 敌兵果来/ 伏发尽/ 杀之/ 海牙算滩降/ 算摊华言/ 王也/
B.丁巳正月/至兀里儿城/伏兵/下令闻钲声则起/敌兵果来/伏发/尽杀之/海牙算滩降/算摊/华言王也/
C.丁巳/正月至兀里儿城/伏兵下/令闻钲声则起/敌兵果来/伏发尽/杀之/海牙算滩降/算摊/华言王也/
D.丁巳/正月至兀里儿城/伏兵/下令闻钲声则起/敌兵果来/伏发/尽杀之/海牙算滩降/算摊华言/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B.宪宗崩即元宪宗死了。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崩”从周代始专指帝王之死。
C.国号即国家称号,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都十分重视国号。
D.万户是古代侯爵最高的一层,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后泛指高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侃深受巫相史天泽的器重。年幼时被留在史家教养;徐州总管李果哥谋反时,史天泽又推荐他出征平叛。但后来,随着史天泽兵权被解除,他也受到牵连。
B.郭侃一生征战,功勋赫赫。他破伯撒于新卫州,败金兵于阔伯台;降伏火者纳失儿、忽里算滩;西征报答国,俘获封答儿;最终抵达天房,逼降住石,平定西域。
C.郭侃带兵有方,很有智谋。他的军队纪律严明,野暴露宿,从不骚扰百姓;在追击封答儿时,他拒绝诸军顿舍的要求;在西征天房时,他识破了敌人的阴谋。
D.郭侃富有政治远见,重视教育和农业生产。元世祖即位后,他上疏皇帝,提出建立国号、修筑都城、设立省台、兴办学校等二十五条主张,后均被采纳、施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破,合里法算滩登舟,睹河有浮梁扼之,乃自缚诣军门降。
(2)内无资粮,外无救援,筑城环之,坐待其困,计日可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