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表 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平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客人,转着身于看这个新鲜的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阴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担断了脚筋。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十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是马马虎虎。本来还要带子,现在托给人家。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好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功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5 03:47: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门前的枣树

姜煜暄

(1)陈阿婆颤巍巍地兀立门前的枣树下,手里捧着一把红彤彤的大枣。一双浑浊锈滞的眼睛定定地凝望着通往村外的公路。瘦弱佝偻的身躯如一棵稻草在风中飘摇,银白色的花发像雪花般在风中飘拂。那凝然的神态犹如一座雕像耸立于枣树下,又如历尽沧桑的枣树屹立于门前。

(2)我是傍晚碰见陈阿婆的。她见到我,眯糊着眼睛,瘪着凹陷没牙齿的嘴,脸上的皱纹纵横交错,像苍老的枣树皮,微笑着,回来看你娘了?嘴角撩过一丝苦笑,老泪在眼圈里转悠。我的心猛地一缩。不知为什么,每次见到陈阿婆,我的心酸溜溜的,不知啥滋味。

(3)母亲身体不好,所以我每月定不可移地从市里回老家看望,其实不仅仅看她,很大程度也是看阿婆。每次陈阿婆都站在被夕阳染红的枣树下,青筋暴跳的手在额头上搭着莲蓬,痴痴地,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村外那条公路,一直眺望到公路的尽头。

(4)我扶着阿婆,凄然地说,阿婆,想阿强哥了?阿婆与我家东西院一墙之隔,阿强比我大二岁,从小一起长大,就像亲兄妹一样。

(5)阿婆摇摇头,没有言语,干枯的手撩起衣襟抹着眼角的泪水。

(6)阿婆,你流泪了?

(7)“沙子进眼睛里了。”阿婆说着抬起头,一丝苦笑,把手里的红枣捧给我,吃吧,甜着呐。阿婆回头望一眼村外那条公路,依依不舍的样子,你阿强哥打小就爱吃枣,可惜一年了也没吃上家乡的枣了,也不知回来看看娘。阿婆叹息着,脸色沉郁,眼神忧伤。我的心怦怦乱跳,泪水不由地流下。我很想说点什么,一时不知说啥好,我也很想告诉她实情,但又不能说,看见阿婆期盼复杂的眼神,我的心一阵疼痛,嘴边的话咽进肚里。

(8)看着红红的枣,我想起了小时候。

(9)每年枣放青时,我和阿强趁阿婆午睡时,用竹竿偷偷地打枣。奇怪的是,每次刚一动手,阿婆就神不知鬼不觉的从屋里出来,出溜一声,枣还没熟呐,吃糟蹋了。我和阿强蹦高地跑了,躲在草垛边啃着巴涩的青枣,偷偷地笑。待到枣像一串串小红灯笼时,阿婆会喊我和阿强:“打枣喽,打枣喽!”

(10)阿婆年轻时是村上最漂亮的女人,梳着两根又黑又粗的大辫子,辫子一直及到腰际,辫子稍扎着漂亮的蝴蝶手绢,皮肤白的如葱白,眼睛又大又亮。我时常痴痴地看着她在河边洗衣裳,在枣树下纺线线。我说:“阿婆,你长得真好看。”

(11)阿婆捏捏我的脸蛋,甜甜地笑了,小公主,想漂亮吗?女大十八变,等你变成大姑娘时就漂亮了。

(12)阿婆没有男人,但娘说阿婆有男人,可我从来没见过阿婆的男人。娘说阿婆以前有过男人,是县上来村里工作队的。那个男人长得很帅气,瘦高挑的个,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能写会画,是个有文化的人。那个男人住在阿婆家,阿婆给男人做饭,还经常给男人洗衣服。夜间,男人就教阿婆读书写字。每当月光皓洁当空时,两人会坐在枣树下看月亮,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13)男人和阿婆吵了起来,吵得很凶。男人气得一阵乱棍把枣全打落在地,甩掉棍子走了。那时,枣是青涩的,还没有成熟。男人和阿婆吵架时,是在阿婆有了阿强的当天晚上……

(14)男人再也没回来。阿婆坐在枣树下哭了一天一夜。

(15)夜里,我常常听见阿婆唱着催眠曲哄阿强睡觉。

(16)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时间把阿婆熬老了,熬得就像门前那棵老枣树,老态龙钟。

(17)那年秋天,阿强去省城念书,走时,阿婆给他装了一袋红枣上路。阿强就这么走了,像很多年前那个男人一样,再也没有回来……

(18)我该回成了。天蒙蒙亮,阿婆背着一袋红枣,蹒跚着步履来我家,让我给阿强捎去。我顿时泪如雨下,哽咽地说:“我一定给阿强哥送去。”从阿婆渴望企盼的眼神里,我似乎看见一种东西在涌动,但我形容不出来。

(19)我来到阿强的墓前,将红枣撒在墓地。阿强为救被洪水困在一棵枣树上的老妈妈,被洪水冲走的。但我始终没敢告诉风烛残年的阿婆,我不愿看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场面。

(20)半月后,娘来电话说阿婆不行了。我急忙仓促地赶回去,阿婆临咽气时说,我就要见到我儿子了。满脸核头纹荡溢着慈详的笑容,手里握着一大把钱。

(21)我惊异了。

(22)娘眼含泪水说:“阿强不是阿婆生的,多年前一个清晨阿婆在枣树下捡的……而且,阿婆知道阿强不在了,每次你说阿强捎回来的钱,她知道是你给的。”

(23)第二年,春暖花开时,阿婆和阿强的坟墓长满了绿茵茵的小枣树。

【小题1】第(1)段划线句运用了顶真(顶针)修辞格,空间位置渐次明显,请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13)段中“枣子”物象的作用。
【小题3】赏析第(16)段中加点词“熬”的精妙之处。
【小题4】阿强去世的明确信息到(19)段才出现,但在这之前有很多出伏笔,请从“我”的角度,找出三处相关语句。(用原句作答)
【小题5】该文是如何描写陈阿婆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揭开“翻脸不认人”的面纱

不少人在见过别人一面后,下次再见面又不认识了,这种现象尤以知识分子居多。为什么会出现“翻脸不认人”的现象呢?法国研究人员发现,面部识别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关联性,阅读能力强的人往往面部识别能力弱。

为什么知识分子面部识别能力弱?以往大多是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加以研究。直到最近,法国研究人员才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发现一种比较科学的解释。研究人员斯达尼斯拉斯•德哈恩等人通过磁共振扫描仪和电极帽扫描若干志愿者的大脑,结果发现识别面部和阅读都会用到同一脑部区域,而且两者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也就是说,阅读能力强的人面部识别能力相对就弱一些,反之亦然。

为了测试上述假说,研究人员对3组人员的大脑进行扫描,包括10名不识字的人,22名于成人阶段才学习阅读的人,31名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学习阅读的人。

扫描结果表明,脑部与阅读有关的区域位置是视觉字形区,此区域连结声音与书写符号,在阅读时受刺激而变得活跃。在阅读时,阅读能力较佳者此区域更为活跃;当受测者倾听句子时,视觉字形区显示相同的反应。但是,当研究人员对受测者显示面孔照片时,能阅读者的视觉字形区活跃程度低于不识字的人。因此研究人员猜测,至少在脑部视觉字形区,阅读能力与面部识别能力相互竞争。

研究人员德哈恩等人表示,面部识别能力的损失与其阅读能力成正比。其实,这个结论只是个平均值的研究,人类脑区各个部分的功能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人视觉字形区功能特别强大,这导致他们面部识别能力和阅读能力都很强大。

那该如何来弥补面部识别能力的损失呢?“勤能补拙”这句古训在这个方面也能起到作用。如果面部识别能力弱的人要想记住他人,可以在交往时多看一些别人的面部,在与别人交往时精力更集中一些,事后再回忆一下。等到下次和别人交往时,你就能知道谁是谁了。研究表明,中国人的面部识别本领较西方人弱,这是因为中国人在与人交往时往往不会像西方人那样直视别人的面部。

德哈恩等人表示,其实,不只是阅读占用了面部识别所需的脑区,人类在发展音乐、演讲、绘画等文化艺术的时候,不少脑部区域会被征用。人类在发展文明的过程中,会不断征用一部分大脑神经元进行再利用。因此,人类发展文明会使得原有的一些本领变弱。

当然,新发展出来的技能要占用脑部区域,一是要功能相近,比如面部识别和阅读就比较相近;二是要有空子可钻,也就是说原来的脑部区域要“拆迁”一部分后,新型的“文明建筑”才能兴建起来。研究发现,现代人识别面部的能力要比原始人弱。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人类的面部识别能力最初发展出来其实主要不是为了社交,而是为了在打猎时更好地追踪猎物。当人类从狩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后,对追踪猎物的要求变弱,人类的面部识别能力也随之减弱。此时,主管面部识别的一部分脑区就自然而然地荒废了,变成了“空地”,阅读能力就趁机在这些“空地”上建立起来。数千年来,人类的大脑区域虽然已经成型,但是功能性单元正在发生变化。我们相信,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大脑的功能划分将变得越来越完善。

(选自《大众科技报》,有改动)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性格腼腆的、见人易脸红的、与人交往心不在焉的人,可能更易出现“翻脸不认人”的现象。
B.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可能发现类似阅读能力和面部识别能力的其他竞争也许还存在于大脑的其他区域。
C.当今人类阅读能力与面部识别能力此长彼消的现象启示我们,人类脑部各区域的原有功能有的可能会减弱,新的功能会乘机而入。
D.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会发展出很多新的技能,这些新的技能将会使我们的大脑区域和各区域的功能重新划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副从城里来到乡下的麻将
余清平
你是一副麻将,产于羊城的一家高端娱乐用具公司,因此,你爱大城市,爱繁华,爱热闹。可是,事与愿违,你被帅哥买了去送给他住在乡村的父亲。
你记得那天帅哥买下你,虔诚地将你装进包里。当时,你的世界只有一个色调——黑。
等你看到阳光的时候,你却想哭,太陌生,太寂静,这是啥地方?你看看四周,没有汽车,没有霓虹灯晃到心里的七彩光亮,房子是新建的,但没装修。原来,你被送到了一个小山村。
你有了新主人,是一个老人。他虽然背驼、腰弓、头发白,但有着帅哥的影子。你眯着眼想了想,便猜到他是帅哥的父亲。这个帅哥,竟然将你当成礼物送给他乡下的老父亲。你哭你闹!你一点办法也没有,于是你慢慢地学会了安静,更学会了与老人对视。
老人的眼睛有些浑浊,但你一眼就看出他那浑浊里有无限的思念和忧郁。你知道他肯定是想儿子。
老人很喜欢你,天天抱着你说,我崽是个孝顺的崽,给爸买麻将,有了麻将,日子就不难挨了。崽,你在那边好好打工,房子装修需要钱,你娶屋里(老婆)也需要钱,爸一个人过得去,别挂念爸。
这一刻,你才理解了帅哥,也原谅了他,现在的年轻人也不容易啊。
相处的时间长了,你说,我们来带点彩头吧,干玩,一点味儿也没有。
老人对你说,不能玩大的,那是赌博,就玩一二三,崽说过小玩怡情。老人开始是一个人玩,几天后,就觉得不过瘾,就对你说,这带彩的还真得四个人玩才有意思。老人一拍脑壳说,哦,那就喊郝才、老木和刘婆过来,一起玩。
老人拿着一个木炭,在桌子上边写边对你说,这里坐着的是郝才,前年就死了,享清福去了;这里坐着老木,这家伙去城里与他崽一起过了;这里是刘婆,刘婆最喜欢打麻将,以前经常去别的村子找人玩,那次不知怎么就跌倒了,就去了,现在我有了麻将,这婆子却不在了。
你看见老人的眼睛湿湿的。老人在最后一方写了一个“我”,说这方就是我。老人又在每一方放了八十块零钱,说老伙计们,八十块,够了,能输光八十块的,那你就够背的,活该。
你看着老人围着桌子转起圈来。一开始,老人玩得有滋有味,不论是谁和牌,他都很开心地笑,特别是他自己自摸时,居然常常玩得忘记吃饭。你看着也乐。有一次,老人手气太背,五十块差不多输光了。你看见老人盯着你看,脸色有些异样。老人喃喃自语,老伙计们,对不起了。
老人接连来了几次自摸。老人没笑。默然一阵,老人对你说,今天我怎么做出这种事!你看出老人很惭愧。此后,老人就不玩带彩头的了。
有几次,老人拎着你满村庄转。你知道老人是想找人玩,但就是凑不齐四个人。老人说他不能去别的村,怕像刘婆一样,让崽在外面不能安心打工。再后来,你看到老人的腰更弓了,老人就抱着你晒太阳,从日出晒到日落,从早晨坐到黄昏。有一天,老人说今天不晒太阳,要睡觉。老人拿出手机给帅哥打电话,但没人接听。老人就抱着你一起睡了。老人这一睡下,就再也没醒来。老人脸上带着微笑,你看了却痛哭起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通过繁华城市和凋敝农村的对比,展现了城乡的差距,不仅照应了题目,也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B.帅哥是在城市打工的农家孩子,挣钱养家也不容易,没能把父亲接到城里,买了副麻将送给父亲表达孝心。
C.麻将刚到农村时是抱怨的,后来与老人充分接触后理解了老人,消了怨气,最后同情老人并与老人相处融洽。
D.小说通过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让人们关注以下重要问题:社会如何关注农村空巢老人,如何让农村迅速脱贫致富。
【小题2】文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使用第二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新世纪文学的“同质化”倾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特别是21世纪之后,数代作家济济一堂,创作阵容相当庞大,作品数量蔚为壮观,热点现象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另一个事实:21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仍然难以克服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巨大落差,也无法摆脱产量极高却精品难觅的尴尬局面。很多作品,无论是审美内涵还是表现形式,常常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这种审美感受,折射了我们的文学创作中日趋明显的“同质化”倾向,凸现了作家在艺术原创性和开拓性上的不足。
这种“同质化”现象,也同样蔓延到文学创作领域。它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是:作家的个人创作,不断出现内在的自我重复;一些作家对某些现实热点现象,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群体追捧,形成模式化的经验书写;不少作家对文化消费的嗜好,进行不加甄别的迷恋式取用,导致雷同化的审美表达等等。这种“同质化”的创作潜流,在不同的审美范畴内不断循环,从整体上看,似乎并没有影响文学多元化的基本格局,但在文学的“每一元”之内,却又显得彼此似曾相识,趋同性远远大于差异性,说明作家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几乎没有差别。
当然,人毕竟是一种社会的存在,文化的存在。任何个体都会在一种群体性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从而形成一定的成长经验和集体记忆,产生代际意义上的文化共性.这种共性特征,并不影响作家个人风格的施展,但是会在历史认知或价值观念上让一代人达成相对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从文艺心理学上看,隐含了极为复杂的主体精神建构成分,但它与创作的“同质化”倾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因此,文学创作的“同质化”批判,不是对创作中某些共性进行简单的归类并加以否定,而是对那些缺乏艺术创见、思维固化、过度依赖既定经验的彼此类同的写作的质疑。“同质化”的写作,表明了当代作家超越意识不强,开拓精神不足,思考能力不足,导致作品的异质性不明显,影响了精品力作的出现。
作家个体创作的自我重复,一直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较为突出的现象。21世纪以来,这种现象有增无减。不仅实力派作家不断陷入自我重复的泥潭,一些新锐作家,刚开始写作时起点颇高,很多小说让人耳目一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重复也日趋明显。
除了自我重复之外,“同质化”写作,还集中体现在一些作家对某些社会热点或文学类型的盲目追捧上,由此形成一种作家相互袭仿、作品严重趋同的现象。最突出的体现在反腐小说、底层写作和网络类型小说三个方面。
我们看看近些年极为流行的网络类型小说,“同质化”现象同样非常突出。在很多类型小说中,只要某个类型中出现一两部走红的作品,该类型便转瞬之间涌现出大量的争相效仿者,且绝大多数作品在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审美意图上都基本相似。最具代表性的,或许是《杜拉拉升职记》的畅销,它引爆了职场小说的巨大空间,使这类小说风起云涌,出现了《步步惊心》、《圈子圈套》、《职场小虾变身记》、《浮沉》等大量类似的小说。这些小说的基本内容都是将职场、商场、情场、名利场一锅煮,传达出来的生存伦理也都是同事之间的相互设套和彼此提防,只有利益,没有友情和信任。不仅折射了创作主体的价值误区,凸现了作家精神格调的褊狭与低俗,还体现了作家艺术思维的“同质化”倾向。这种“同质化”思维,驱使一些作家将某些有违人类基本伦理的生存手段,盲目地奉为新的生存经验和人性面貌,并对现实和历史进行所谓的“艺术重构”,其结果必将使读者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良知和信念产生怀疑。
新世纪文学之所以显得日趋“同质化”,虽说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但其主要原因,是受市场化、信息化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作家自身缺乏主体意识。从根本上说,“同质化”意味着作家主体意识的孱弱,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意识不强,知识更新和文化储备有限,艺术创新能力匮乏,致使自我重复和彼此袭仿成为写作的常态化行为。它折射了当代作家在主体精神建构上的自觉意识已日益淡漠,精神惰性和思维惯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写作的主要支撑。
(《新华文摘》2016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当代文学创作“同质化”倾向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无论是审美内涵还是表现形式,常常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
B.部分作家由于对某些热点现象的群体追捧,从而形成的模式化的经验书写。
C.《杜拉拉升职记》的畅销,引爆了一系列职场小说的热销。
D.一些新锐作家,难以超越自我,开始陷入自我重复的泥潭。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质化”的创作倾向,已经影响了文学多元化的基本格局。
B.作为同时代的作家,往往拥有集体记忆,从而产生文化共性,因而作品内容容易趋同。
C.由于作家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几乎没有差别,导致作品的异质性不明显,影响了精品力作的出现。
D.一些作家,盲目地对现实和历史进行所谓的“艺术重构”,其结果必将使读者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良知和信念产生怀疑。
【小题3】概括新世纪文学“同质化”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减负”问题由来已久,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普及,从恢复高考到推出新高考改革等一系列转变,我国已经进入“后普及化”教育新时代。今天,我们强调大力“减负”,是因为当前教育功能从过去的“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开始逐渐转向“人人成才”“各尽其才”。我国考试的作用也正从选拔精英向甄别、鉴别不同人的潜能转变。

针对各种认识误区和偏差,我们必须正本清源,并从现实出发,加大治理学业负担过重的力度,继续深入地走好统筹协同治理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减负”之路。

(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材料二:

日本作为人口稠密、重视学历的东方国家,考试竞争异常激烈,有“考试地狱”之称。在民众压力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宽松教育”政策,比如缩减课本、减少课时、入校由择校改为抽签等。但是,这些手段根本没有达到减负的效果,还产生了副作用。

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测试中,日本学生原先在数学、阅读等方面一路领先,但是“宽松教育”实施了十几年之后,日本学生数学、阅读等方面的测试排名连续下降,产生了“全世界小学生都知道了,只有日本小孩不知道”“科技立国成为泡影”等说法,不得不促使日本政府改变“宽松教育”的政策。

(摘自搜狐新闻,有删改)

材料三:

中新社北京3月16日电“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一些培训机构的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忽悠”。陈宝生还指出,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部分。

不留作业和提高成绩是否矛盾?沈阳铁路第五小学用实践给出了近乎完美的答案。当众多家长奔跑在课外辅导班、为陪孩子写作业而焦虑时,这所小学三任校长坚持34年不留书面家庭作业。铁路五小推出了“有字书”和“无字书”,通过开设阅读交流课,引导学生每日阅读报纸、听广播、关注网络新闻等。学校还开设了智能机器人、奥尔夫音乐、数字美术等20门必修课,成立了科技、艺术、健身等60多个选修社团,不让学生被“书山题海”淹没。一路走来,疑虑和质疑声从未消失,但铁路五小初心不改,坚持探索愉快教育办学新举措,并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学生学科质量监测名列全区前茅,语文和英语学科成绩在全市试验区55所小学中名列第3名和第4名,近5年获省以上科技、艺术、体育等荣誉上百项。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四:

客观地说,中国教育正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面对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盼,学校教育怎样通制片面追求升学的冲动,怎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时下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科学的教育观还未在全社会真正树立,实际工作中背离教育规律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今天我们面对的很多教育难题,都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将是中国教育长期要面对的工作主题。正因为如此,面对教育“减负”,我们应多一点平和心态,以更加理性的、建设性的态度去看待。

(摘自《“减负”需要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侧重阐述近年来推行教育“减负”的原因,材料四从理性的角度侧重指出教育“减负”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本质问题。
B. 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选取了日本政府和中国政府的减负政策,旨在说明教育“减负”在人口密集的国家必须重视的道理。
C. 材料三关注的沈阳铁路第五小学34年不留家庭作业的“减负”实践,肯定了教育理念正确,“自主高效”课堂的成功。
D. 四则材料都关注教育“减负”的大问题,但对中国教育“减负”前景并不报以乐观的态度。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四则材料都谈到了教育“减负”的问题,相比较而言,第二、第三则材料的观点代表民众的普遍看法。
B. 四则材料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真实性、时效性的特点。
C. 对于同一教育新闻的报道,几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教育报》就突出强调教育“减负”已被提到日程上并要正视的问题。
D. 从材料二的图表可看出,1976年至1990年,考试竞争压力逐渐降低,高等教育录取率趋于下降,考试竞争变得更激烈而不是更轻松了。
A.材料二、三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材料一、四提到了相关措施对教育“减负”的作用,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小题3】请综合概括四则材料,对教育“减负”这一教育难题提出合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