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数百人。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党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徒光朝转运制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林光朝传》)

[注]①曾觌(dí):人名。②茶寇:南宋时贩茶的商人为抵抗政府过度的盘剥、压榨而组成的武裝力量。③封还词头:驳回皇帝在人事决策方面不恰当的诏命。④后省:宋神宗元丰八年后对门下、中书外省的别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
B.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
C.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
D.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文官的任免、调动等事务。
B. 《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 除,指任命官职。古文中“陟”指提升官职,“黜”指罢免官职,“放”指京官调任地方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林光朝求学的人很多,然而他不曾著书,只是亲口将学问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心里通晓理解。
B. 乾道三年,皇帝重用龙大渊、曾觌,林光朝对两人的罪行议论颇多,触怒皇帝被改任左承奉郎、永福知县。虽然大臣们对此论荐不已,但最终未能改变圣意。
C. 调任广东后,茶寇气势十分嚣张,林光朝亲自率领郡里的士兵抵御,接连挫败敌人。皇帝听说后,十分高兴,对他大加称赞。
D. 淳熙四年,皇帝驾临国子监,命林光朝讲解《中庸》,皇帝听后大加赞赏,当面赐给他金鱼袋和紫衣。过了几天,又拜他为中书舍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专心圣贤踐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数百人。
(2)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2 03:0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崔立字本之,开封鄢陵人。祖周度,仕周为泰宁军节度判官。慕容彦超叛,周度以大义责之,遂见殺。
②立中进士第。为果州团练推官,役兵辇官物,道险,乃率众钱,佣舟载归。知州姜从革论如率敛法,当斩三人,立曰:“此非私已,罪杖尔。”从革初不听,卒论奏,诏如立议。真宗记之,特改大理寺丞,知安丰县。大水坏期斯塘,立躬督缮治,逾月而成。进殿中丞,历通判广州、许州。
③京西转运使胡则曰:“滑州进士杨世质等诉本州黜落,即取元试卷付许州通判崔立看详,立以为世质等所试不至纰缪,已牒滑州依例解发。”诏转运司具析不先奏裁,直令解发缘由以闻,其试卷仰本州缴进。世质等仍未得解发。及取试卷,诏贡院定夺。乃言词理低次不合充荐诏落世质等而劾转运使及崔立之罪
④会滑州塞决河,调民出刍楗,命立提举受纳。立计其用有余,而下户未输者尚二百万,悉奏弛之。知江阴军,属县有利港久废,立教民浚治,既成,溉田数千顷,及开横河六十里,通运漕。累迁太常少卿,历知速、漠、相、潞、充、鄂、涇七州。兖州大饿,募富人出谷十万余石振饿者,所全活者甚众。
⑤立性淳谨,尤喜论事。大中祥符间,帝既封禅,士大夫争奏上符瑞,献赞颂,立独言:“水发徐州,旱连江、淮,无为烈风,金陵火,天所以警骄惰、戒淫逸也,区区符瑞,尚何足为治道言哉? ”前后上四十余事。以右谏议大夫知耀州,改知濠州,迁给事中。告老,进尚书工部侍郎致仕,卒。识韩琦于布衣,以女妻之,人尝服其鉴云。

节选自《宋史·循吏传》

(注)①刍楗:堵塞河堤决口所用的草把等材料。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诏如立议(______) (2)募富人出谷十万余石振饿者(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乃率众钱
A.率领 B.聚集 C.募捐 D.沿着
(2)进尚书工部侍郎致仕
A.发展 B.导致   C.归还 D.产生
【小题3】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言词理低次/不合充荐/诏落世质等/而劾转运使及崔立之罪
B.乃言词理低次不合/充荐诏落/世质等而/劾转运使及崔立之罪
C.乃言词理低次/不合充荐诏/落世质等/而劾转运使及崔立之罪
D.乃言词理低次不合/充荐诏/落世质等/而劾转运使及崔立之罪
【小题4】把第④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立计其用有余,而下户未输者尚二百万,悉奏弛之。
【小题5】文章结尾有“人尝服其鉴云”的说法,你是否同意世人对崔立的这一评判?请结合第③段的内容分析理由。
【小题6】对第⑤段划画线句反映出来的思想进行评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谘,字仲询,唐赵国公峘之后。谘幼有至性,父文捷出其母,谘日夜号泣,食饮不入口,父怜之而还其母,遂以孝闻。举进士,真宗顾左右曰:“是能安其亲者。”擢第三人,除大理评事、通判舒州。后摧知制诰,寇准数改谘所拟制辞,谘不乐,以父留乡里请外,遂出知荆南。会翰林学士阙,宰相他官,帝曰:“不如李谘”,遂为学士。仁宗即位,权三司使,拜右谏议大夫。尝奏事两宫曰:“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戍兵虽未可灭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厚下。”即诏谘与御史中丞刘筠等同议冗费,以景德较天禧,计所减得十三之上。时陕西缘边数言军食不给,度支都内钱不足支月奉,章献太后忧之,命吕夷简、鲁宗道、张士逊与谘等经度其事。谘曰:“旧法商人入粟边郡,算茶与犀象、缗钱,为虚实三估,出钱十四文,坐得三司钱百文。”谘请变法以实钱入粟,实钱售茶,三者不得相为轻重。既行而商人果失厚利,怨谤蜂起。谘以疾累请郡,改枢密直学士、知洪州。行数月,而御史台鞫吏王举、句献私比商人,多请慈州矾,计茶法不折虚费钱,妄称增课百万缗,以觊恩赏。谘坐不察职。久之,进给事中、知杭州。衣冠子弟恃荫无赖者,谘悉杖之,境内肃然。还,勾当三班院,坐举吏降左谏议大夫。进尚书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数月,丁外艰,起复,迁户部侍郎。是时榷茶法浸坏,乃诏谘、蔡齐等更议之。谘以前坐变法得罪,固辞,不听。于是复用谘所变法,语具志《食货志》。谘性明辨,周知世务,其处烦猝,常若闲暇,吏不敢绐。在枢府,专务革滥赏,抑侥幸,人以为称职。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除他官 拟: 打算
B.而御史台鞫吏王举、句献私比商人   朋: 接近
C.谘坐不察职 夺: 削除
D.专革滥赏 务: 致力于
【小题2】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戍兵虽未可灭/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厚下/
B.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戍兵/虽未可灭/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人宜一切裁损以厚下/
C.天下赋调有定/人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戍兵虽未可灭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厚下/
D.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戍兵虽未可灭/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厚下/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录取分为三甲,一、二、三甲统称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投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翰林学士,在宋代是一种清要而又显贵的官员,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赦敕、国书以及宫廷所用文书,还侍皇帝出巡,充顾问。实际是皇帝的参谋官员。
C.景德,文中的天禧、景德都是皇帝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
D.礼部,与吏、户、刑、兵、工并称古代六部,专门负责科举考试和户籍管理事务。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谘对家人感情特别深厚。李谘的父亲曾经休了他的母亲,李谘就日夜哭泣,不吃不喝,最终感动父亲接回了母亲,李谘对母亲的孝甚至连皇帝都听闻了。
B.李谘看事情很有眼光。西北停战十年可是边饷还和原来一样,李谘敏锐地意识到可以削减不必要的花费,就给朝廷提出建议,后来果然节省了大量的经费
C.李谘善于改革。当朝廷发现内府的钱不够支付陕西边境守军的花费时,处理这事的李谘果断地提出改变商人入粟边郡获利丰厚的旧办法,实行减少商人收入的新法。
D.李谘明辨事务、他清楚地了解谋身治世之事,工作中虽然经常有繁琐的事务和突然的变故,但处理起来却总显得很悠闲,他属下的官吏也不敢随便欺负百姓。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行而商人果失厚利,怨谤蜂起。
(2)乃诏谘、蔡齐等更议之。谘以前坐变法得罪,固辞,不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江夏王义恭为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悫随镇广陵。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振武将军,为安西参军萧景宪军副,随交州刺史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又遣悫,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讨破之,拔区粟,入象浦。林邑王范阳迈倾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二十年,孝武伐元凶,以悫为南中郎谘议参军,领中兵。孝武即位,以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功次柳元景。孝建中,累迁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先是,乡人庾业,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至,设以菜菹粟饭,谓客曰:“宗军人,惯啖粗食。”悫致饱而去。至是,业为悫长史,带梁郡,悫待之甚厚,不以前事为嫌。大明三年,竟陵王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上之。及行,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初,诞诳其众云:“宗悫助我。”及悫至,跃马绕城呼曰:“我宗悫也!”事平,入为左卫将军。五年,从猎堕马,脚折不堪朝直,以为光禄大夫,加金紫。悫有佳牛堪进御,官买不肯卖,免官。明年,复职。废帝即位,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卒,赠征西将军,谥曰肃侯。

(节选自《宋书•宗悫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卒不能   当:抵挡B.乃振武将军 除:废除
C.左右顾盼,上之 壮:钦佩D.官买不肯卖,免官   坐:因此获罪
【小题2】下列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B.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C.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D.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悫年少志大。叔父问他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但他不愿“以文义为业”,平时纵任意气,喜欢武艺,因此乡里人对其并不赞赏。
B.宗悫作战有勇有谋。元嘉年间,征伐林邑,宗悫自告奋勇请求参加,在作战中善于思考,仿制狮子形状大破敌军“大象阵”,战功显赫。
C.宗悫不仅廉洁,而且耿直。攻占林邑,面对珍奇异宝,他一无所取;官府要买他的“佳牛”进贡皇上,他执意不肯,并因此获罪被免去官职
D.宗悫同乡庾业家甚富有,招待客人多用美味佳肴,而对宗悫却只是酸菜、糙米饭。宗悫任豫州刺史后,不计前嫌,反而举荐他任长史。
【小题4】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书,一再辄成诵。初以族祖荫补官。绍兴五年廷试,言孝悌动上心,擢进士第二人,授保宁军节度推官。中在王府时,龙大渊已亲幸,中未尝与之狎,见则揖而退,后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独不徙官。迁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武成庙,官吏请以闻,中不答,官吏阴画图以献。宰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徒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中犹烈备边为言,又不听,递请补外,上不许,曰:“黄中恬退有守。”金使贺天申节,遽以饮宗讣闻,朝论俟使去发丧,中驰白宰相:“此国家大事,臣子至痛,一有失礼,谓天下后世何!”竟得如礼。中自使还,每进见辄言边事,又独陈御备方略,高宗称善。不数月,金亮已拥众渡淮。敌既临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独晏然。比敌退,众惭服。乾道改元,中年适七十,即告老。居六年,上御讲筵,顾侍臣曰:“黄中老儒,今居何许?年几许?筋力或未衰耶?”召引对内殿,问劳甚渥。除龙图阁学士,致仕。凡邑里后生上谒,必训以孝弟忠信。朱熹裁书以见,有曰:“今日之来,将再拜堂下,惟公坐而受之,俾进于门弟子之列,则某之志也。”其为人敬慕如此。其后,上手书遣使访朝政阙失。属疲,手草遗表,深以人主之职不可假之左右为戒。淳熙七年八月庚寅卒,年八十有五。

(选自《宋史·黄中传》,有删改)

注:①武成庙:专门祭祀历代良将的庙字。②天申节:南宋高宗的生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
B.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
C.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
D.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徙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廷试:又称“殿试”、“御试”、“廷对”等,是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B.孝悌:孝,指敬爱兄长;悌,指善事父母。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淳熙:是南宋孝宗赵音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可以用来表示年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中尊崇孝悌之礼。廷试时,黄中讲孝悌感动了皇帝;凡是乡里晚辈前来拜见,黄中一定用孝悌之礼教育他们。
B.黄中性格刚正不阿。尽管黄中面对龙大渊不卑不亢,但也得到了龙大渊的照顾;宰相因武成庙的事质问黄中和周绾,黄中予以反驳。
C.黄中深得皇帝优待。黄中辞官后六年,皇上驾临讲筵时还询问关心黄中的身体状况,并召唤他入朝,慰问非常优厚。
D.黄中遇事淡定不慌。敌人已经到了长江边,朝廷大臣争着遣散家人逃跑躲藏,只有黄中镇定平静。等到敌人退走,大家惭愧敬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
(2)惟公坐而受之,俾进于门弟子之列,则某之志也。
【小题5】黄中心系国家体现在哪些事情上?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B.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C.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D.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举”等词。
B. 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曾巩和宋代的三苏、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 “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可以进授爵位。科举共分四级:乡试、院试、会试和殿试,每级考中都可金榜题名。
D. “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 李清臣的认识虽有局限性,却也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可能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 李清臣虑事周全,见识深远。金明寨失陷,主将阵亡,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为杜绝不良影响,以理劝说,成功地使全军战士免于丧命。
D. 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
(2)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