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数百人。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党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徒光朝转运制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林光朝传》)

[注]①曾觌(dí):人名。②茶寇:南宋时贩茶的商人为抵抗政府过度的盘剥、压榨而组成的武裝力量。③封还词头:驳回皇帝在人事决策方面不恰当的诏命。④后省:宋神宗元丰八年后对门下、中书外省的别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
B.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
C.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
D. 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文官的任免、调动等事务。
B. 《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 除,指任命官职。古文中“陟”指提升官职,“黜”指罢免官职,“放”指京官调任地方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林光朝求学的人很多,然而他不曾著书,只是亲口将学问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心里通晓理解。
B. 乾道三年,皇帝重用龙大渊、曾觌,林光朝对两人的罪行议论颇多,触怒皇帝被改任左承奉郎、永福知县。虽然大臣们对此论荐不已,但最终未能改变圣意。
C. 调任广东后,茶寇气势十分嚣张,林光朝亲自率领郡里的士兵抵御,接连挫败敌人。皇帝听说后,十分高兴,对他大加称赞。
D. 淳熙四年,皇帝驾临国子监,命林光朝讲解《中庸》,皇帝听后大加赞赏,当面赐给他金鱼袋和紫衣。过了几天,又拜他为中书舍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专心圣贤踐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数百人。
(2)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2 03:0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奕字纯臣。第进士。崇宁,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洺、相饥,徙之东路。入对,徽宗问行期,对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帝悦。既而西部盗起,复徙提点刑狱。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擢监察御史。亲祭北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泺,有定界。既中贵人典领,以屯田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皆不敢与直。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入为开封少尹。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奕言:“廷尉持天下平, 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从之。迁光禄卿、户部侍郎。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寇平,论劳增两秩。还为户部。内侍总领内藏,予夺专己,视户部如僚属。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即自劾不称职。诏徙奕工部。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激,奈何用为罪乎?”靓获免。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
(节选自《宋史•虞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
B.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
C.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
D.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侍郎: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等事宜,侍郎是户部的副职。
B.大理:大理寺,是宋代的司法机关,掌管刑事案件的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
C.擢:在原官职上提拔,表示提升官职的还有升、拔、陟、徙、加等。
D.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俯和税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奕富有才干,剿灭贼寇。西部出现盗贼,朝延派兵追捕无效,最终采用虞奕计谋,降服了盗贼;睦州出现叛乱,虞奕因平定贼寇有功升官两级。
B.虞奕忠于职守,尽心履职。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虞奕对秘书丞赵良嗣以降臣的身份陪同祭祀提出质疑,得到上级长官支持,但长官并未把这件事上报给朝廷。
C.虞奕体恤民心,奏罢屯田。中贵人以屯田开荒邀功,侵占民田,激起民愤,虞奕把事情的经过上报朝廷,上疏反对屯田,朝廷最终取消屯田制。
D.虞奕性情耿介,仗义执言。内待总领专执己见,视户部如僚属,虞奕不愿与之共事,自我弹劾离职;皇帝欲治罪王靓,虞奕为他辩解认为他忧民爱君,应受奖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
(2)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弥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复奏疏乞创飞虎军。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幹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B.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C.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D.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康又称建业、金陵,今南京市的古称。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相同。
B.奏疏,古代臣子向皇帝递交的奏折,奏疏中可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等。
C.缗钱,可以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在汉代也可以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
D.江右,古时以面朝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东称为“江右”,长江之西称为“江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上书皇帝,希望皇帝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惩处违法贪赃者。
B.辛弃疾忠于国事。他奉命筹建飞虎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虎营栅栏,再陈奏事情的本末,画图进献,消除了皇上的疑虑。
C.辛弃疾注重大局。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太守谢源明不顾幕属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
D.辛弃疾很有文才。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写下《九曲櫂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弥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2)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欧阳修读其赋,谓曰:“君辞气似沂公①,未可量也。”签书昭庆军判官,秩满②,当试馆③职,辞曰:“起家为官,本代耕尔,愿以守选余日,读所未见书。”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自太常丞当转博士,超改右正言;明日,直舍人院;又明日,判流内铨④。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归报,神宗善之,以将知审官西院,判尚书兵部。

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为同进所忌。会治太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亶因陷之。逮其父子入御史府,逾月得解,黜知蕲州。

明年,以龙图阁待制起知郓州。上元⑤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

绍圣初,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哲宗纳之。

崇宁元年,抚定鄯、廓州。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将独谓:“兵机不可失,愿从之。”未几,捷书至。将以复河、湟,功转特进。

御史中丞朱谔取将旧谢章表,析文句以为谤,遂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言者不已,降资政殿学士,知颍昌府。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列传》)

注释:①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间右相。②秩满:官吏任期届满。③试馆:古代科举考试时应试人居住的场所。④流内铨:官职。专管考试选人、判决案例等事。⑤上元:即元宵节。⑥元祐:宋哲宗元祐元年,司马光为相,废王安石新法。后章惇、蔡京为宰相,称司马光等人为“元祐奸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神宗特命,举朝之  荣:赞誉
B.及肄射,将先破     的:箭靶中心
C.吏为盗者系狱 籍:登记
D.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之 难:危难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许将为官才能的一组是(  )
①君辞气似沂公,未可量也  ②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
③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④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⑤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⑥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A.①③⑤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将在昭庆军判官一职任期满后,朝廷准备让他任试馆职,但许将却愿做地方官,并希望能多读书。后来神宗非常赏识他,在三天内把他擢拔数级,
B.契丹大举进犯代州,并派遣使者要求宋朝割让代州。而当年应该出使辽国的官员由于惧怕不敢前往,于是许将主动请缨,毅然出使辽国,并圆满完成任务。
C.许将在郓州任职时,反对让为盗者全部入狱,并将他们全部释放。此后,民无人犯法,就连喜欢聚众谤言朝政的士人,也不再非议朝政。
D.御史中丞朱谔用许将过去章表中一些语句,据此诬许将诽谤朝政。徽宗将许将贬为河南知府,朱谔又进谗言,许将又被免除资政殿大学士,任颖昌知府。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治太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亶因陷之。
(2)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B.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C.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D.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弟,指最小的弟弟。一般而言,古人兄弟排行,伯为大,仲次之,叔第三,季最小。
B.从兄,指父亲的侄子中比自己年长的人,也泛指本族平辈中年龄与己相当者。
C.曹掾,东汉太尉或相国等分曹治事,正职为“掾”,后来泛指各部门治事的属吏。
D.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哥哥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遭到他的拒绝,后来他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地区日常政务及农田水利时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
C.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称赏;熙宁年间,谈论制置司的情况非常详细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D.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因涉及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