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下列各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主持人得知嘉宾的父亲刚刚因病逝世,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B.某学生去看望自己中学时代的班主任,一见面,就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身体还好吧?”
C.主持人向小朋友讲述她的旅行见闻:“一条小溪哗啦啦地流着,水里有好多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可好看了!”
D.一位到养老院采访的记者动情地对老人们说:“看到耄耋之年的您们,仍如此精神矍铄,我就放心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9-11 08:46: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管是在西方文学中,还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总是同民族的历史____。在西方,(    ):在中国,长篇小说也是最早滥觞于演述民族历史的说书。所以,如果说诗歌往往被冠以艺术之王的美誉,那么长篇小说则通常被称为民族的史诗。从艺术的功利目的来看,这是一个崇高的荣誉,也是读者对长篇小说的一种阅读期待。人们都希望在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中,不仅读到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看到几个____的人物,读到一段   的历史,而且看到一幅细腻开阔、 的民族生活风俗图画。这是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最高要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曾从作家的角度对这一要求作了很形象的表达:做社会的秘书。当然,做好社会的秘书,不仅要记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段历史的风俗人情,最主要的而且是要掌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的历史。所以,勃兰兑斯说,一部文学史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民族史诗演变而来的是长篇小说
B.民族史诗经过演变,成为长篇小说
C.长篇小说经历了演变,成为民族史诗
D.长篇小说是从民族史诗演变而来
【小题2】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患难与共 绘声绘色   风雨如晦   语重心长
B.息息相关 栩栩如生   风云际会   意味深长
C.患难与共 栩栩如生   风雨如晦   语重心长
D.息息相关 绘声绘色   风云际会   意味深长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最主要的而且是要把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B.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掌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C.最主要的是我们要掌控住民族在某个时代、某段历史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D.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住民族在某个时代、某段历史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他有句话说得极好:“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_________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地表现生活。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由于“全”,才能做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美与表现。但“全”和“粹”是______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似乎就不应“拔萃”,(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______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所正确______的那样。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类比   相互冲突 浪漫主义 提出
B.运用   相互冲突 形式主义 指出
C.运用   相反相成 浪漫主义 指出
D.类比   相反相成 形式主义 提出
【小题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矛盾之中,很难又全又粹。B.又全又粹,那就必然陷入矛盾之中了。
C.矛盾之中,哪能做到又全又粹呢?D.又全又粹,这不矛盾吗?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B.“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形成艺术的表现,完成艺术的美。
C.“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美,形成艺术的表现。
D.“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与艺术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