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博物馆的意义不仅在于藏品,更在于 。不少博物馆陈展缺乏新意,观众只能看看实物、读读说明;一些博物馆常年不更新展品,不搞新展。在这种情形下,公众自然对博物馆和文物 。《国家宝藏》采用综艺的外壳加纪录片的语言,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用时尚现代的方式 深沉古老的历史。
巴黎圣母院一场大火,很多中国人扼腕。甲大火将文明付诸一炬——一张纸引燃另一张纸,一块琉璃融化另一块琉璃,闪着火光的塔尖也见证着从Relics(遗址)到Ruins(废墟)的归零。乙当燃烧的圣母院即将成为塞纳河畔的碎片,人们开始以各种方式“挽留”这座世界遗迹:有人提起水枪,有人举起手机,有人则双膝跪地,唱起了赞美诗。然而,伴随着“圣母院失火”登上热搜的还有“火烧圆明园”。很多人将二者一概而论,言之“报应”,甚至拍手称赞。丙由巴黎圣母院大火联想到圆明园,可以理解。触景伤情也正常不过,雨果谈论圆明园时也曾说过:“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但借此高呼因果报应不免愚蠢。不论圆明园,抑或巴黎圣母院,都是全人类共享的艺术福祉,文物遭损,我们应该有足够磊落的气度,与视圣母院为精神坐标的法国人感同身受。在火光后的灰烬里,我们也应适当乐观,文明远不会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