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下图中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有较多的盐尘,所以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影响R1和R2两河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垦荒
【小题2】20世纪50年代,图示平原地区大规模垦荒,会导致L湖
A.面积扩大
B.水位上升
C.蒸发增多
D.盐度增大
【小题3】“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
①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
②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
③枯水季节河床裸露的盐分
④河流从上游携带的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9-05-28 10:27: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图是某河流一观测站测得的两条不同年份全年相对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以下三题。
【小题1】①流量曲线明显有别于②流量曲线,下列有关测得年份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早于②,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B.①早于②,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
C.①晚于②,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D.①晚于②,流域内开荒种田面积扩大
【小题2】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
A.降水
B.湖泊水
C.地下水
D.冰川积雪融水
【小题3】该河流若在我国,可能位于(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东南地区
同类题2
读某地农作物灌溉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要实现图中的农作物灌溉模式,前提是
A.与河床地势高低无关
B.河床地势与两岸农作物一样高
C.河床地势低于两岸农作物
D.河床地势高于两岸农作物
【小题2】最可能实现图中灌溉模式的河流是
A.淮河
B.珠江
C.黄河上游
D.长江荆江段
同类题3
积雪覆盖变化率是相对于上一季节积雪面积的变化情况,积雪覆盖变化率大于0,表明相对上一季节积雪增加。在高寒地带,积雪发生升华对积雪覆盖的减少有重要作用,同时风力作用也会改变这些区域积雪的分布状况。读北半球中纬度干早地区某高山冬夏两季积雪覆盖变化率与海拔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该山夏季不同海拔积雪覆盖面积的变化特点是( )
A.海拔1 100 m以下,积雪覆盖面积下降
B.海拔1 100~5 300 m,积雪覆盖面积增加
C.海拔5 300 m以上,积雪覆盖面积下降
D.海拔1 100 m以下,积雪可能已在春季消融
【小题2】影响该山冬季高海拔地带(海拔3 800 m以上)积雪覆盖变化率的主要原因是( )
A.高海拔地区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下降
B.高海拔地区随海拔升高,积雪的升华量减小
C.高海拔地区随海拔升高,部分积雪被强风搬走
D.高海拔地区随海拔升高,太阳辐射逐渐增强
同类题4
右图为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局部图,读图回答8—10题:
【小题1】图中①地与其南北相比,气温高低及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偏高距海洋远
B.气温偏低距海洋远
C.气温偏高地势较高
D.气温偏低地势较高
【小题2】图中河流在②河段水量有所减少的自然原因是
①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②农业灌溉大量引用河水
③下渗严重 ④工业发达用水量大 ⑤无大河汇入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小题3】图中城市③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是
A.秦皇陵
B.故宫
C.云冈石窟
D.武当山
同类题5
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西端,村外山坡上蜿蜒而下的是有几百年传统的人造冰川。历史上每逢干旱年份的3月,土邦王分派给村民的徭役中最艰苦的就是到较远自然冰川中切割大块的冰块,两人一组,用背篓不间断接力运到村子上方,堆砌之后覆盖上树叶杂草,令人惊讶的是,冰川居然会不断长大,到5月耕种的季节,融化后就是灌溉水源的保障,下图为克什米尔地区图,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文中冰川不断长大的原因是
A.高山冰川融化流入
B.堆砌的冰川融化膨胀
C.村民抽取的印度河水浇在人造冰川上
D.冰川温度低,使周围空气中水汽凝结
【小题2】有关拉达克地区的地理特征,推测正确的是
A.拉达克地区气温日较差小
B.印度河的上游夏季水量小
C.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是冰川融水
D.聚落主要分布在气温稍低的山坡上
相关知识点
自然地理
地球上的水
自然界的水循环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湿地及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