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B.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C.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D.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1-28 07:44: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通感”又叫“移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下面对通感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C.金竹没回答。凤月的一句话,戳到了她的痛处。
——这是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话。(5 分)
一位老登山者说:我发现在登一座高山之前,那些显得特别兴奋的年轻人,多半到后来会爬不上去。因为他们才开始,心脏就已经跳得很快,又不知道保存体力。倒是那些看起来没什么表情,一路上很少讲话,到山顶也没特别兴奋的人,能登上一座又一座的山峰。
请分别用一句平实的话和一句形象的话(含有修辞手法)揭示登山者话语中蕴含的哲理,均不超过20字。
(1)
(2)
同类题3
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反问)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
C.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排比)
D.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拟人)
同类题4
下列诗句中典故使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C.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同类题5
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情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B.翠袖低垂笼玉笋,緗裙斜拽露金莲。
C.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D.书成医国干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相关知识点
语言文字运用
句子
修辞方法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