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包括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在内的封建领主拥有各自庄园的全部土地,通常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农奴一周内需要在领主的土地上无偿服劳役三到四天,其余时间则在自己的份地上劳动。农奴还日向领主缴纳如家禽、麦酒、鸡蛋等各种实物。农奴没有人身自由,领主可以出售或转让农奴。庄园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几乎都由本庄园的农奴生产。
材料三 在西欧中世纪,人们相信世上的一切权力都是上帝授予的。12——13世纪,教皇权力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主,罗马教廷成为中欧和西欧一切宗教事务和教义问题的最高裁判机构。
材料四  11世纪,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复杂,城市市民对知识的需求显著增加,大学应运而生。教会出于研究和传播神学的需要,也积极参与大学的兴办。西欧第一所大学是11世纪末在意大利出现的博洛尼亚大学”。12世纪后半叶,巴黎大学建成。1168年英国也建立了牛津大学。
(1)材料三反映的等级制度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
(2)图二是中世纪兴起的欧洲城市,当时流行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为什么会流行这样的谚语?谚语里“自由的空气”是怎样取得的?
(3)根据材料一哪些封建领主拥有庄园?他们通过什么方式剥削农奴?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庄园的最大特点。
(5)根据材料二的概况,说明罗马教廷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6)根据以上材料从政治、经济、宗教三方面概括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特征。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综合题 更新时间:2018-10-07 08:48: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