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右图所示报纸创办的时间是( )


A.1872年 | B.1897年 | C.1905年 | D.1915年 |
观察下列图片,我们不难发现跨入20世纪后,悄然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主要原因是( )


A.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 |
B.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 |
C.工业文明的洗礼 |
D.军阀割据和混战 |
某男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嫁;(四)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判断此广告在中国最早出现应在
A.19世纪中期 | B.20世纪初期 |
C.20世纪中期 | D.21世纪初期 |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对下列表格中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项目 | 以前 | 现在(清末民初) |
日常生活 | 无照相、电影 | 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 |
发式 | 清军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子 | 剪辫子 |
人际称谓 | 老爷、夫人 | 先生、女士 |
服饰 | 长袍、马褂、旗装 | 西服、中山装、旗袍 |
A.照相技术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 |
B.剪辫子只是人们审美的变化 |
C.人际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
D.变化后的服饰全盘西化 |
“从此千里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炉,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边一线。”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 )
A.火车轮船的传入 | B.大众传媒的兴起 |
C.有线电报的出现 | D.社会习俗的变化 |
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义深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义深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浙江乌镇被确定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参加互联网大会的代表们能够在此领略到的风土人情是( )
①当地居民纷纷献哈达
②大多饭店都有鱼虾、米饭
③临河建屋、河道纵横
④不时传来“信天游”的歌声
①当地居民纷纷献哈达
②大多饭店都有鱼虾、米饭
③临河建屋、河道纵横
④不时传来“信天游”的歌声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对联折射了社会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 B.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