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小题。


【小题1】一艘商船从海口沿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出发,途径了各具特色的区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马六甲海峡运输繁忙,挂着美国和日本国旗的邮轮在港口停泊最多
B. 印度半岛上热带雨林遮天蔽日,大象成群
C. 肯尼亚草原上的马赛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独特的草原风情让人很是激动
D. 阿拉伯半岛上人民采用现代化方式发展畜牧业,效率很高
【小题2】下列气温和降水图反映了图中A、B、C、D四处的气候特色,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当前题号:1 | 题型:None | 难度:0.99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走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读上图,说一说“一带一路”倡议涵盖了哪些大洲。
(2)“一带一路”是世界上最长的经济走廊,沿途可以欣赏到不同的自然人文风光。A处的气候类型是__ _;B处居民大多信仰的宗教是__    __;C处居民主要的人种是__    __。
(3)“一带一路”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其互补互利互惠开启新的机遇之窗。中国是石油资源消耗大国,需要大量进口原油。在图中用虚线标出石油资源分布集中的地区,如果从该地区将石油运送到我国浙江杭州湾,请试着将所经过的路线写出来。
(4)图中D是__   __(国家),该国在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方面成就突出,对我国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请举例说明我国新疆地区可以借鉴的方法有__ __。
当前题号:2 | 题型:非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国际机构的总部设立在华盛顿的有(  )
①欧盟 
②联合国
③世界银行
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当前题号:3 | 题型:None | 难度:0.99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半岛②是________半岛,这里的自然景观主要是________;该地区属于____________气候,人种以____________为主。
(2)海湾④是________湾,沿岸地区有储量丰富的石油。该地区的石油主要经①________海峡输往东亚,经③________运河或绕非洲大陆最南端的________输往西欧各国和美国。
(3)在②地区,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资源。为此请你对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提两点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4 | 题型:非选择题 | 难度:0.99
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组织是(  )
A.欧盟B.联合国
C.世界贸易组织D.世界卫生组织
当前题号:5 | 题型:None | 难度:0.99
下列关于中国在联合国中地位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 
②中国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 
③中国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 
④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当前题号:6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对联合国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联合国的主要职能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②联合国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产物 
③联合国是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政治、经济集团 
④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当前题号:7 | 题型:None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票证中的历史印记


材料二

时间

四大件

20世纪50—70年代

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20世纪80年代

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21世纪以来

智能手机、电脑、汽车、楼房

 

 

材料三 2018年第七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9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主题为“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论坛已成功举办七届,促进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共同发展。

材料四 国际传媒巨头默多克曾经慨叹:“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当“关注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国际共识,“解读中国”则像庞大的中国本身一样复杂多元。

(1)根据材料一,从票证A的使用和废止到票证B的出现,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人民家庭生活用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简要说明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当前题号:8 | 题型:非选择题 | 难度:0.99
一带一路沿线,异域风光特色民居,自然人文景观众多。读图,请完成下列问题。(注:“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1)从图1看,“一带一路”战略涵盖哪些大洲?
(2)A处海峡被誉为“东方十字路口”,它沟通了哪两大洋? 
(3)从西安到鹿特丹,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是先逐渐减少再逐渐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图2的民居会出现在B地还是C地?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当前题号:9 | 题型:非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