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白杨礼赞(节选)

茅盾

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②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③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④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小题1】第①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外形特点?
【小题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的划线句子。
【小题3】用原文回答作者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当前题号:1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白杨礼赞

茅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对黄土高原景色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对高原的赞美是本文的重点。
B.“力争上游”“笔直”点出白杨树的特质,用人格化的语言写出了白杨树内在的精神。
C.“单调”一词从反面为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做铺垫,说明白杨树是极平凡而伟大的种树。
D.文章结尾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同时突出了对那贵族化楠木的憎恶之情。
【小题2】请结合语境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小题4】作者有用白杨树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你觉得白杨树还可以象征我们身边的哪些人物?请举一例并阐述理由。
当前题号:2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白杨礼赞(节选)

茅盾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②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③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④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⑤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⑦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小题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2】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第⑥段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第⑥段中的四个反问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5】请概括出白杨树与北方的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
当前题号:3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紫藤萝瀑布(节选)

宗璞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小题1】下列对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从紫藤萝的形态,色彩,香味三方面按从局部到整体到细节的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
B.第①段这句话既写动作,又写心情,惊讶中带着震撼。是什么让“我”竟至如此?突如其来,造成悬念。
C.选文语言流畅,细腻富有余韵,萦绕着一股柔婉之美,拟人、比喻修辞的运用恰到好处。
D.文题“紫藤萝瀑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紫藤萝盛开的壮观景象,既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暗示了文章的中心,使生命长河是无止境之意得到诗意的表达。
【小题2】下列对选文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句中“从未见过”写出了作者看到这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的惊叹,喜爱之情。
B.“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句中“泛”和“迸溅”两个动词充分体现出紫藤萝花瓣上阳光的美丽景象,富有动感。
C.“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一句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赋予紫藤萝花以生命,使静态的花跳动起来,突出了花的生机盎然。
D.“‘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两句从视觉的角度,运用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盎然生机。
【小题3】下列比喻中最符合一树盛开着的紫藤萝花的特征的一句是(  )
A.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B.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
C.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D.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当前题号:4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向暖而生,向心而栖

米丽宏

①北方的伏天,阳光猛烈,如烤如炙,而也急骤,一下起来就瓢泼倾盆。伏天的光阴也显得很慷慨,凌晨四点,抗头上已洒满米白的天光,晚上八点,天色还不肯退去。这么长的日照,连花儿都开累了吧?

②在这种天气里开得起劲儿的花有两种,水上的荷花和陆上的葵花。荷花如翩翩仙子,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葵花像痴心女侠,在山坡高地仰着笑脸,乐呵呵地守望着。小时候,我总觉得葵花是一种很傻的花,在那么酷烈的阳光下,还傻呵呵地仰着脸追着太阳跑,不怕灼伤自己吗?它的脾气还挺犟。有一次,我踮着脚尖拽它的花盘,它暂时把头低了一低,我的手一松,那花盘又弹了上去,一副笃定忘我、专注向上的神态,眼里只有太阳。

③后来,我留心观察它。丝绸一样的花瓣不仅没被灼伤,还嫩汪汪的,像浸了水。那么酷烈的阳光,对它而言却宛如琼浆,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营养,许是因为太阳是葵花的信仰。

④小时候,三伏天放暑假,我们小孩子可舍不得在家里避哥。团间、山林全是我们的天然游乐园。在野外玩耍的问隙,声喧渐渐平息,山林的寂静让我们有了短暂的沉默。沉默中,我们望向山脚下的葵花地,唯有它们在阳光下发出高亢的呐喊,让我们感到无比的震撼。万绿丛中夹杂着它们明晃晃的金色,把伏天的单调色彩一下子调匀了。

⑤再大一些的时候,我看过一次月下的葵花。它们齐齐低着头,好似在看脚下的土地,也像在用心体察月光是怎样充盈了露珠的梦境,它们那样温顺、安然、娴静。然而,_________它们用早晨新鲜的阳光洗漱,用露珠抹脸,如果有小风溜溜地吹过,葵花就轻轻咳嗽,像是为了清理掉身体里的残梦。它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起全身心的热情,让水分瞬间充盈了枝干、茎叶,像是又一次焕发了青春。

⑥看到葵花,我才相信这世间是有着虔诚和专注这两种正能量的。葵花将这两种力量汇聚在自己身上,然后全部寄托给太阳,一种叫作信仰的东西,带它们去往诗和远方。诗是高贵、纯粹的,远方是豁达、悠远的。因为信仰,葵花不萎靡,不颓废,时刻昂扬,时刻虔敬。它们用尽浑身的力气去迎接最暴烈的阳光,让精神获得了最纯粹的沐浴和润泽。

⑦也许在我们认为炎阳下的暴烤苦不堪言时,葵花却很享受,很过瘾。它们每吸收一寸日光,生命就比上一刻又精彩了一些,饱满了一些。所以,它们不会像世人那样去诅咒烈烈的炎阳,而是凭借一种坚定的支撑,将生命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选文有删改)

(1)结合上下文内容,为第⑤段横线处选填句子,并说明选择该句的理由。
[甲]当第一缕日光从东山口投射过来时,葵花被瞬间叫醒,它们齐整整地抬起头,向着太阳,好像小学生向着讲台上的老师脆生脆气地问候“老师好!”
[乙]当第一缕日光从东山口投射过来时,葵花被轻轻的呼唤声叫醒,它们不经意地抬起头,向着太阳,好像优雅的淑女见到长辈一样,悄声细语地问候“您好!”
答:选择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梳理文中“我”对“葵花向太阳”这一行为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
文中“葵花向太阳”的行为
“我”的认识

觉得葵花很傻
葵花吸收酷烈的阳光,将其当作琼浆


震撼于葵花对太阳的激情
葵花被叫醒,向着太阳问好
相信葵花给了太阳虔诚和专注
 
(3)文章最后一段中“坚定的支撑”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当前题号:5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赏读茅盾的《白杨礼赞》节选,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②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③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④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小题1】说说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
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小题2】文中说白杨树是一种“极普通”又“不平凡”的树,这是否矛盾?做简要解释。
【小题3】如果把“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改为“这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当前题号:6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三角梅》,完成各题。

三角梅

①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壮壮实实,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但自己亲手种下的,还曾怀有那样美好的憧憬,心中仍存那么一丝丝的期盼。

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甚至责备。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⑥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这时候与其他花木相比,它毫无逊色之处它像沉默了好几年的毛毛虫,蓄满力量,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蜕变了。

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一段红色的花枝,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它静静地趴靠在墙边,正好长了一人高。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光彩美丽。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滥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⑨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在栽种后的四年里,三角梅的生长经历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梳理。
生长阶段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生长状态
①____
②____
③____
由毫无生机到开始抽枝,生长,开花
 
【小题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⑧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本文的②~⑤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文章按照时间线索,记录了三角梅从种植后了无生机到繁华怒放的生长经历。
B.第①自然段交代作者栽种三角梅的原因,只是希望每一个经过他家门前的人,都能看到小院中的花。
C.第④自然段描写三角梅“病恹恹”“要死不活”的样子,凸显了它后面的“枝茂花繁”,前后形成对比。
D.因为看到三角梅终于长出旁逸斜出的枝杈,老伴眼中闪耀出多年少见的美丽光彩。
E.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并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小题5】文章第⑨自然段,作者发出了“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慨叹。请简要分析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当前题号:7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壶口瀑布》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小题1】第一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和___________描写手法,重点写瀑布的狂野和雄壮。
【小题2】赏析下面两个语段,说说它们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小题3】《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水的___________(体裁)。作者梁衡以生动形象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______________。歌颂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当前题号: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的牵手

雷抒雁

①这一次,是父亲的手握在母亲手里。

②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所雕琢出来的作品。

③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很久都是相对无言。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④“要喝水吗?”母亲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⑤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的手。母亲知道,父亲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撒离。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身边移动着。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⑥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平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嚅动。有一滴浑浊的泪从父亲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⑦许多记忆一下子酒上母亲的心头。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母亲心甘情愿地让自已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⑧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也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的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吹了一口神奇的气,什么都有了。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

⑨难道就是这两双手一相牵,就能相中一生?或许这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

⑩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双手中滑落。曾经有过的共同的幸福记忆,都将从这一双手开始远去了。母亲的手在父亲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暂一瞬,便感到那只干枯的手不再动了,失去了温度。屋于里突然一片静寂,原来那咕咕作响的氧气过滤瓶不再作声了。时间到了!

⑾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望着那一张曾经无比熟悉,突然变得陌生的脸,她慢慢抓起父亲的手,轻轻地贴在自己唇边。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⑿母亲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世界。

(选自《读者》,有删改)

【小题1】文章线索有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
明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暗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妙处。
【小题4】选文第⑦⑧两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特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⑥段中“母亲明白了”是指“她”明白了丈夫只是要再一次握紧她的手。
B.例数第二段中“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一句,运用了想象,写妻子感觉丈夫的生命融汇到了自己身上。
C.全文以丈夫牵妻子的手这一标志性动作,突出夫妻俩厚重真挚的爱情和相伴相守。
D.第②段对“手”的描写,写出了“最后的手”的特点:皮肤灰黄,肌肉消失,干瘦无力。
E.父亲离世之际,父母心手相牵,父亲的生命已经融入母亲的生命中。在母亲的心中,父亲并没有离开,会永远陪伴自己。
当前题号:9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年灯

肖复兴

①去年的大年夜,我家后面老爷于家的那当年灯,在他家封闭阳台的落地窗前,照往年一样,又亮了起来。

②老爷子是位老北京,讲究老理儿,老爷子家这盏年灯,好几年过年的时候,都在点亮。从我家的后窗一眼就能望见。正对面老爷于家阳台有前的这生年灯,就这样一直亮到正月十五满新花灯绽放的时候。如今,满北京城,如老爷子这样坚持守候过年老理儿的人,不多见了。

③每年过年期间,望着老爷于家这生年灯,我都会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那时候母亲还在世,不管晚上我回家多晚,她老人家都会让家里的灯亮着。每次骑着自行车回家,四周房屋里的灯光都没有了,一片漆黑,老远,老远,一望见家里那盏橘黄色的灯,灯光闪亮着,跳跃着,像跳跃着一颗小小的心脏,我的心里便会充满温暖,知道母亲还没有睡,还在等着我。母来去世之后,我晚上回家,再也看不见那盏橘黄色的灯光了,好长一段时间都不适应,心里都会有些伤感。对于我,灯,就是家;灯下,就是母亲。无论你回来有多晚,无论你离家有多远,灯只要在家里亮着,母亲就在家里等着。

④因为老爷于和我的几子都在美国,一样读完博士,在美国成家。生于、工作,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比较热,也比较说得来。我知道,前些年,老爷子和老伴还常常去美国,看他的儿子。帮助带带孙子。如今,孙子都上中学了。老爷子真的老了。他不止一次对我说:快80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坐不了喽,前列腺不争气,总得上厕所。便盼望儿于能够带着媳妇和孙子回来过一回春节。盼了好几年,不是儿子和儿媳妇工作忙,就是孙子春节期间正上学请不了假,都没有能够回来。每年春节,老爷于家阳台的窗前,都亮起年灯。

⑤去年老爷子家的这盛年灯,变了花样。以往,都只是一盏普通的吊灯,半圆形乳白色的灯罩。垂挂着一支暖色的节能灯。有时候,为了增添一些过年的气氛,老爷子会在灯罩上蒙上一层红纸成红纱。去年,换成了一盏长方形的八角宫灯。下面垂着金黄色的穗子,木制,纱面,上面绘着彩品,因为距离有点儿远,看不清画的是什么,但五颜六色的,显得很漂亮,过年的色彩,一下子浓了。不知道老爷子是从哪儿淘换了这么一个玩意儿。

⑥老爷子家的这盏年灯,就这样又像往年一样,在大年夜里亮了一宿。烟花腾空,缤纷辉映在他家窗前的时候,暂时遮挡了年灯,但当烟花落下之后,年灯又亮了起来。让我觉得特别像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一浪翻滚过后,只有礁石立在那里不动。那岿然不动的样子,那执着旺盛的心气,颇有点儿像老爷子。

⑦大年初一过去了,大年初二也过去了……老爷子的年灯,就这么一直亮着。在整个小区里,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人,会注意到有这样一盏年灯;在偌大的北京城,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人,能守着这么一份过年的老理儿,点亮这样一盏守候着亲人回家过年的年灯。

⑧一天半夜里,我起夜,在厕所的后窗前瞥见那盏年灯,无月无星只有重重雾霾的夜色里,它比一颗星还亮,亮得如同一个旷世久远的童话。心里不禁有些感慨,既为老爷子,也为老爷子的儿子,同时,也为自己。

⑨大年初五的早晨,我起床后,从后窗望去,忽然发现,老爷子家阳台落地窗前的那盏年灯,没有了。这一天的天气难得格外的晴朗,太阳斜照在他家阳台的落地窗上,明晃晃地反光,直刺我眼睛。我以为眼花了,没有看清。定睛再细看,年灯真的没有了。

⑩正有些奇怪,看见一个男人领着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走进阳台,他们都穿着一身运动衣,两人做起了体操来。不用说,老爷子的儿子和孙子回家了。虽然没有赶上年夜饭,毕竟赶上了当天晚上破五的饺子。离正月十五还有10天,年还没有过完呢。

⑪又要过年了,想起老爷子的那盏年灯。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文章围绕“年灯”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小题2】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让我觉得特别像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一浪翻滚过后,只有礁石立在那里不动。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写出了老爷子每年点灯的习俗及盼儿孙(亲人)团聚的执着心情。
B.“年灯”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形成整体。
C.以前每年春节,老爷子家阳台的窗前都会亮起年灯,这让我非常欣喜。
D.去年,老爷子家的年灯换成了一盏八角宫灯,并且年初五就不再点亮,是因为老爷子对晚归的家人感到失望。
E.抒发了作者对空巢老人的怜悯以及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当前题号:10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